奇异的相遇
今天去办邮政汇款,本不想的,一念之间回忆起小时侯课文上亲爱的邮递员叔叔,就不自觉地去邮局。结果柜台里的大姐劈头一句“小朋友,你要汇多少钱?”......好在我早已锤炼好了心理素质,见馋不流口水,见色不咽唾沫,丢钱了不心疼,倒霉了不闹心,于是装做不没听到,回答“汇40块”。
结果这位女士不知是素质不济还是更年提早,把我当小朋友熊了半天之后,恁把“5727”打成“5752”。末了叫我等上两天再通知我,工作电脑被她搞坏了得修。钱自然是不退了,又多要了一道手续费,保不齐还要收第三次。好在我现在没有落魄到要计较几块钱。
小生24不到,胡子虽是早几天刮过却也有点郁郁葱葱的迹象,块头在南方而言也适中,敢情是大姐眼神不好?
忽然又胡思乱想到中国人社会心理上的特点,也不知我体验得准不准。自古几千年等级社会,不但讲究绝对身份,还讲究相对身份,所以那位女士在小生眼里不过30多样子,生过娃娃没有唔晓得,再老不过让我叫“大姐”。而我这模样无论如何也不该她叫“小朋友”吧?万一旁边还有未成年人,她咋叫呢?还是“小朋友”?
这里面有个中层身份称呼的缺失问题。感觉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上偏重于模糊划分“老小”,每个人都以自己为准,往上老,往下小。这的确也符合传统中国社会相对封闭的社会群体。但是社会毕竟文明开化喽,打交道的人越来越多,老以自己为中心未免不济事了。我还是觉着吧,社会上要规范起来,基于人人平等原则搞一个公民称呼体系,年岁、血缘、职务这些划分标准也太片面。倒适合改革开放之前,不适合未来。
未来咋样?我是乡里人家,只会吃喝拉撒痛快痛快。管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