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房守日(真田豪语录)

 28 12
发新话题
打印

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其之一


壬申之乱 (飞鸟时代)


主要人物1:大友皇子(弘文天皇)
主要人物2:大海人皇子(天武天皇)
时代:飞鸟时代
年代:672年(天武1年)6月24日~672年(天武1年)7月23日



  壬申之乱是发生在飞鸟时代,天武1年(672年6月24日)~天武1年7月23日,天智天皇的儿子大友皇子(弘文天皇)和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天武天皇)之间的战争。


  天智天皇最初指定弟弟大海人皇子为皇位继承人,即皇太弟。但是不久以后,他又改变主意,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大友皇子(类似的故事在历史中不断的反复重演)。671年1月15日,天智天皇下令新设“太政大臣”一职,并任命大友皇子担当该职,这实际上是要把大海人皇子排除在政权外。对此大海人皇子当然十分不满。不久之后天智天皇病重,下旨招大海人皇子前来要托以后事。但是大海人皇子看破了天智天皇的真意,拒绝前往,并且出家,和妻子(后来的持统天皇)孩子一起隐居到吉野,以表示自己没有对皇位的野心。


  671年12月,天智天皇歿,政局变的极度不稳。672年6月24日,大海人皇子突然带着少数亲随前往东国,壬申之乱爆发。大海人皇子等人日夜兼行,取道伊贺到达伊势,又于27日到达美浓不破,在那里设置了大本营。


  7月2日,就在大友方面急忙动员兵力的时候,已经集结了东国大军的大海人皇子下令总反击。大海人皇子并分2路,一路进入大和,和大伴吹负等人的军队会合后,在南大和的箸陵之战中击破大友方面军。另一路由大友皇子的长子高市皇子率领进击近江,击破大友军后,7月22日到达大友最后的防线濑田川。两军最后的决战开始了,这一战中大友皇子亲自出阵,但是还是难以挽回败局,濑田川防线还是被大海人军夺取,大友军总崩溃,大友皇子单骑逃脱,第二天在山崎自杀身亡。


  壬申之乱以大海人皇子的压倒性胜利结束。大海人皇子的胜利原因是天智天皇的急进改革剥夺了贵族和地方豪族的很多特权,引起了这些人的不满,大海人巧妙的利用了这些人的不满情绪,击溃了近江朝廷。


  壬申之乱后,以实力夺得皇位的大海人皇子(天武天皇)的权力十分强大,急速的推行了天皇的神格化和律令体制的改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26 15:56:57编辑过]



[ 本帖最后由 大意觉迷 于 2008-1-23 17:05 编辑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TOP

Re: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其之二


[PP]藤原广嗣之乱(奈良时代)

主要人物1:藤原广嗣
主要人物2:橘诸兄
主要人物3:大野东人
时代:奈良时代
年代:740年(天平12年)9月3日~740年(天平12年)10月23日



  藤原广嗣是藤原不比等之孙,式家藤原宇合的长子。在他父亲去世后的第二个月,他就一下子升了三级,从从六位上升到了从五位下。第二年天平10年(738年)就升任式部少辅,兼任大养德守。但是同年突然被贬官为太宰少弍。降职德理由是说他本性凶恶奸诈,他父亲在的时候就几次想除掉他。把他留在京中的话可能会诽乱亲族,因此贬至远地,希望他能改过迁善云云。







  两年后的天平12年(740年),广嗣向朝廷上表,说天地灾异是时政有误,要求驱逐当时橘诸兄政权中的实力者玄昉和吉备真备两人,实际上等于要求橘诸兄退出政坛。上表之时广嗣就认为朝廷必定不能相容,因此于9月3日在太宰府起兵造反。朝廷立即任命在征夷征讨中武命远播的参议大野东人为大将,纪饭麻呂为副将,动员五道之兵共一万七千人,同时派朝廷上番隼人(注解1)二十四人和勅使佐伯常人·阿倍虫麻呂从军前往九州镇压。





  天平12年(740年)9月22日,朝廷军和广嗣军发生冲突。佐伯·阿倍率兵4千,突袭了广嗣在关门海峡附近九州侧的防卫据点板柜镇(兵营)。广嗣侧不敌,仍下很多俘虏和兵力败走。


   广嗣把兵力分成三路,计划自己在鞍手,弟弟藤原纲手在丰后,多胡古麻吕从田河一边聚集兵力一边推进,迎击朝廷军。但是在其他两路军还没赶到的情况下,10月9日朝廷军就已经和广嗣主力隔板柜川对峙了。广嗣首先派勇猛的隼人部人为先锋,企图用筏子渡河,但是遭到了佐伯·阿倍部队的弓箭阻挡。然后朝廷方也派出从军的隼人,用隼人的语言对广嗣军的隼人喊话“继续抵抗的话将罪及妻子”,要求归顺。佐伯常人在阵前和广嗣对话时,广嗣对勅使下马跪拜,称“不会反抗朝廷的命令,只是想赶走扰乱朝廷的小人。” 佐伯回答:“朝廷召还,你却率兵前来,这是想干什么”。结果是,隼人中开始出现投降者,战斗的过程不明,广嗣全面崩溃。


10月23日,广嗣做船逃往耽罗岛(齐州岛),但是被大风吹回值嘉岛,被朝廷军的无位阿倍黑麻吕捉住,翌月11月1日被处斩。


  因牵连被处分者,死罪二十六人,没官五人,流放四十七人,徒罪三十二人,杖罪一百七十七人。


  乱后,藤原仲麻吕势力抬头,渐渐掌握了权力。被广嗣指名的玄昉被逐出朝廷,天平17年(745年),他被贬至筑紫观世因寺,封物没收,第二年就在失意中死去。另一个人吉备真备也遭藤原仲麻吕疏远,被贬至筑前守。但是后来他加入藤原仲麻吕追讨军(注解2,重新进入了政治中枢。广嗣之乱没有直接改变任何东西,只不过是橘诸兄政权瓦解的远因罢了。












(注解1:隼人:抵抗大和朝廷的南九州居民。7世纪末归顺朝廷。大隅·阿多(鹿儿岛县)2地的部落首长交替上京。在卫门府隼人司工作,从事宫门警卫和加工竹器。8世纪后半期以后渐渐被同化。



(注解2藤原仲麻吕追讨:当时孝谦天皇宠爱道镜,藤原仲麻吕为了除掉道镜而发动叛乱,兵败,被斩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26 15:57:54编辑过]



[ 本帖最后由 大意觉迷 于 2008-1-23 17:07 编辑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TOP

Re: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其之三 [PP][B]虾夷征讨[/SIZE][/B](奈良时代~平安时代)

主要人物1:伊治呰麻吕・阿弖流为 主要人物2:纪古麻吕・大伴弟麻吕・坂上田村麻吕 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 年代:780年(宝龟11年)3月2日~802年(延历21年)8月[B][U][/U][/B][/SIZE] 大和朝廷征讨的战争是从宝龟11[/SIZE]年(780年)3月2日开始,一直到延历21年(802年)8月结束。 [/SIZE] [/SIZE] [U] 藤原仲麻吕[/U]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征讨虾夷政策。他任命自己的儿子[U]藤原朝雁[/U](其父谋反失败后一起被斩)为陆奥守,在陆奥地建造了雄胜城·桃生城,招降虾夷人,给予投降过来的虾夷人田地,使其用定居下来,并任命归顺的虾夷首领为郡司。[/SIZE] [/SIZE] [/SIZE] 称德女帝死后,宝龟元年(770[/SIZE]年),原本已经归顺了的虾夷首领[U]宇汉迷公屈波宇[/U]造反。其他的虾夷人也与其呼应,陆续叛变,并占领了桃生城。乱事扩大到了出羽地区。当时的陆奥国镇守将军[U]大伴骏河麻吕[/U]准备起兵镇压,但却在出兵前突然病故。 [/SIZE] [/SIZE] 这之后,负责征讨虾夷的是参议陆奥按察使[U]纪广纯[/U]。广纯率大军进攻虾夷最大的据点—胆泽(现在的水泽市),胆泽的虾夷首领[U]呰麻吕[/U]在广纯的大军面前屈伏投降了。但呰麻吕心中并不甘心,再加上牡鹿郡大领[U]道屿大楯[/U]屡次侮辱他是蛮夷,心中常怀怨恨。当纪广纯进入呰麻吕控制的伊治城时,呰麻吕乘机再次反叛,杀死了大楯和广纯。[/SIZE] 纪广纯被杀害的消息震惊了光仁天皇和朝廷,朝廷立即任命[U]藤原继绳[/U]为将,组建征讨军,但是这次征讨连准备工作都没完成就解散了。接下来又派遣[U]藤原小黑麻吕[/U]为将前往征讨,但是因为粮草不足,又受到虾夷军游击战的困扰而无法进军。桓武天皇即位后,任命[U]大伴家持[/U]为持节大将,准备再次东征,但是后来因为建造长冈京的工程而中止。[/SIZE] [B]第一次虾夷征讨[/SIZE][/B][B] [/B] [B][/B] 自变乱来,朝廷军以多贺城为大本营,虾夷军以胆泽为大本营相互对峙着。延历5[/SIZE]年(786年),朝廷下令检查东山道以及东海道的武备,开始着手准备征讨虾夷的工作。延历7年(788年)3月,敕令陆奥国向多贺城运送军粮三万五千余斛,同时命东海·东山·北陆道的诸国向陆奥运送军粮二万三千余斛。延历7年(788年)3月2日,朝廷发布动员令,敕令东山·东海·板东诸国的兵马五万二千八百余人在来年3月前在多贺城集结。 在多贺城集结的东征军于延历8[/SIZE]年(789年)3月9日开始北进。这次的征东大使(也称征东大将军,征夷大将军,是临时官职)是[U]纪古佐美[/U]。征东军采用一种叫“飞驿”的通信方法,向中央报告行动和情况。按照4月6日的报告,从多贺城出发的征东军3月28日渡过了衣川(现岩手县平泉町)在三个所安营。他们在那里停留了一个多个月,可能是因为呰麻呂的叛变,朝廷的情报网被破坏,侦察敌情很花费时间的关系吧。长冈朝廷5月12日敕令:“现在正是破敌良机,征东军迟滞不进,行为可疑,速将滞留的理由和贼军的情况上报朝廷。” 据6[/SIZE]月3日朝廷收到的报告:征东军精兵六千,分前·中·后三军,实行了东渡北上川的渡河作战。前军被贼军所阻,渡河失败,但是中·后两军都成功的渡过了河,其间遭遇贼军三百,发生了战斗。官军趁刚渡河成功的声势向前突进,但是遭遇贼军八百强兵阻击,正准备退却的时候,从东山又出现四百贼军,截断了退路,官军在混战中败走。是役,官军斩获贼首八十九级,战死二十五人,被敌箭射中的二百四十五人,在河中溺毙的一千零三十六人。官军完全被贼将[U]阿弖流为[/U]率领的虾夷军的游击战术打败了。 6[/SIZE]月9日,东征军向朝廷报告,因为现地军粮补给困难,东征军将于本月10日解散。朝廷下诏:“把情况向朝廷奏明,等待指示后再解散也不迟,为何这么急着解散。浪费了士兵和钱粮,对国家是重大损失。”可见,这次东征军的解散是违背朝廷意志的。 9[/SIZE]月8日,东征大将军纪古佐美向朝廷返还节刀,9月19日,自纪古佐美以下的责任者被讯问并受到处罚。 [B]第二次·第三次虾夷征伐[/B][B] [/B][/SIZE] 桓武朝的第一次虾夷征伐失败后,朝廷立即着手进行再次征讨,派遣了第二·第三次征讨军,并成功的占领了胆泽。本来,即使在东山·东海两道进行大规模的动员,其他诸国的农民也可以免除军役。从第二次东征开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调集资金兵甲,几乎可以说是发动了整个律令国家的力量,使第二次东征的兵力达到了十万,是第一次东征的两倍之多。[/SIZE] 794[/SIZE]年1月1日,大将军[U]大伴弟麻吕[/U]被授予节刀,率大军向东进发。6月13日,在副将[U]坂上田村麻吕[/U]的指挥下,征讨开始。10月,战争结束。征东军共斩获贼首四百五十七级,俘虏一百五十人。但是,虾夷的抵抗异常顽强,官军以十万大军之力,也没能攻下胆泽。 朝廷方面,这时开始计划以坂上田村麻吕为最高责任者派遣第三次征讨军。延历16[/SIZE]年(797年)11月5日,坂上田村麻吕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延历20年(801年)2月14日,坂上田村麻吕被授予节刀,第三次东征开始。因为缺少记录,这次战争的经过和战果完全不明。但是同年9月27日,征夷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向朝廷上奏“虾夷平定”,这个时候应该是战争终结了。延历21年(802年)1月9日,田村麻吕被任命为造陆奥国胆泽城使,建造胆泽城设置镇守府,并配置东国的浪人四千人。延历22年(803年)作为胆泽城的前卫,又建造了志波城。这样,三次虾夷征讨的结果,使律令国家在东北的势力大幅扩张。 [B]阿弖流为的处决 [/SIZE][/B] 占领胆泽后,延历21[/SIZE]年(802年),逃往内地继续抵抗的贼将大墓公阿弖流为和[U]盘具公母礼[/U]等率部下五百余人投降。阿弖流为是在北上川击破第一次东征军的猛将,在朝廷中也是相当有名。4月15日,坂上田村麻吕带两人前往平安京,向天皇报告。 坂上田村麻吕考虑到今后对平定地域的控制和经营,认为与其用强攻策略,不如和虾夷方面缔结和约,有效的利用这些有实力的贼将才是上策。[/SIZE] 但是宫廷里的人看到田村麻吕带来两名贼将,就以为虾夷已经完全平定,于是百官向朝廷上表祝贺。8[/SIZE]月份,在决定如何处理贼将问题时,虽然田村麻吕极力想保全两人,但是朝廷里的公卿们认为“释放两人回内地就如同放虎归山,养虎遗患”,强行驳回了田村麻吕的申请,在河内国杜山处决了阿弖流为和盘具公母礼两人。 [/SIZE] [B][/B][/ALIGN][IMGA]http://applepig.idv.tw/kuon/special/contribution/r/aterui01.jpg[/IMG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26 15:56:27编辑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TOP

Re: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其之四

[B]承平之乱[/SIZE][/B](平安时代[/SIZE])[/ALIGN]

主要人物1:平将门 主要人物2:平良兼 主要人物3:平貞盛・藤原秀乡 时代:平安时代 年代:935年(承平5年)2月~940年(天庆3年)2月13日[/SIZE] [/SIZE] 承平之乱发生在承平5年(935年)2月,天庆3年(940年)被平息。也就是平将门[/U]之乱 平将门是平安中期的武将,是桓武天皇的曾孙高望王的孙子,镇守府将军平良将之子,臣从于太政大臣藤原忠平,后来发动叛乱,支配了大半关东地区自称新皇。不久被镇压。 原本平将门的目的并不是针对国家的叛乱。平将门控制着常陆·上总两国,他和同族的叔父——下总介平良兼是[/U]互相对立关系。其对立原因,有说法是因为领地争端,也有说法是因为女人问题而不和。不管按那种说法,承平之乱的发端就是他们同族间的“私斗”。 平将门最初的军事行动,是承平5年(935年),与前常陆大掾源护[/U]之间的战争。源护和平良兼·良兼的兄长平国香[/U]的儿子平贞盛[/U]是姻亲。所以他在这场平氏同族的冲突中站在了平国香一边,与平将门作战。但是在这场战斗中,源护惨败,失去了三个儿子,连最可靠的盟友平国香也战死了。平将门有两个行动,表明他当时并没有对国家的反叛之意思。[/SIZE] 第一:将门率军北上,把良兼军包围在下野国府中时,他有意放开条退路让良兼等人逃走。当时良兼是下总介,将门对是否要杀死良兼也很犹豫吧。[/SIZE] 第二:这场战斗后,朝廷诏令将门进京。将门遵诏进京,向朝廷对这次事件为自己作了辩解。到这里为止,平将门还没有反叛的意图。[/SIZE] 承平8[/SIZE]年(938)年,武藏权守兴世王[/U]·武藏介源经基[/U]和武藏国足立郡郡司武藏武芝[/U]之间发生了冲突,平将门前去调停。但是正在调停的时候,武藏武芝的军队突然包围了经基的营地。经基认为这是将门和兴世王勾结武藏武芝想要杀他,第二年三月,经基进京向朝廷报告将门和兴世王谋反。(这次事件给了将门暗示。从这以后他常以地域调停者的姿态介入地方豪族间的争执,暗中扩充势力。) 后来又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常陆国的土豪藤原玄明[/U]向平将门控诉国司的专横无道,请求救助。将门收留了他,并支持他对抗常陆国府。天庆2[/SIZE]年(939年)11月,将门率兵袭击了常陆国府,夺取了象征支配权的“印轮”,并对周边大肆掠夺。在这场胜利的鼓舞下,将门又一鼓作气占领了上野和下野的国府。不管当初将门的意图如何,这时的将门,借反对国司专横残暴为名,以军事手段席卷关东,已经是有很明显的谋叛之意了。 12[/SIZE]月15日,陆续驱逐掉几个国司后,平将门进入了上野国府,并听从一个自称八幡大菩萨使者的艺妓所说的神喻,登基为帝,自称“新皇”。即,与当时的朱雀天皇相对的“新的天皇”的意思。将门还模仿朝廷的制度,计划在下总国建设王城,并设置左右大臣·纳言·参议等文武百官,连太政官的官印的尺寸都定了。可以说是一个在东部的小规模古代国家。 天庆3[/SIZE]年(940年)2月13日,平将门的唐兄弟平贞盛和下野国押领使藤原秀乡率四千兵马,趁将门不备,突然发动攻击。当时将门正好让军队回家休息,身边只有四百人马。他在下总国幸岛郡设阵与朝廷军决战,虽然将门身先士卒,英勇奋战,但不幸被流箭射中,战死。12月25日,将门的死讯传到了京城。第二年4月25日,秀乡将平将门的首级进献朝廷,并被暴晒于京的东市示众。(传说将门的首级某天晚上突然飞上天,飞到了关东,落在现在东京都代田区大手町神田桥附近,这个地方就是现在将门的首冢所在地) 平将门的目标并不是构筑一个中世纪的新权力机构(武家政权),而只是在关东建立一个小国家而已。他虽然说可以随时动员八千人,但那些只是被称为“伴类”的农民,并不是基于紧密主从关系的武士团。因而,承平之乱并不是中世纪来临的预兆,而是是律令国家崩坏的征兆。 [/SIZE] 下2张图是将门的埋葬地 [B]東京大手町首塚[/B] [IMGA]http://www3.ocn.ne.jp/~thirao/7-A-1-01.jpg[/IMGA] [B]延命院胴塚[/B][/ALIGN][IMGA]http://www3.ocn.ne.jp/~thirao/7-A-1-02.jpg[/IMGA]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 0:28:06编辑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TOP

Re: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其之五 [PP][B]天庆之乱[/SIZE][/B](平安时代)

主要人物1:藤原纯友 主要人物2:小野好古 时代:平安时代 年代:939年(天庆2年)12月17日~941年(天庆4年)6月20日[/SIZE] 天庆之乱发生与于天庆2[/SIZE]年(939年)12月17日,天庆4年(941年)6月20日被平息。(即藤原纯友之乱) [/SIZE] [/SIZE] [U] 藤原纯友[/U]是平安中期的武将。藤原北家,太宰少弍良范之子。曾被任命为伊予国司(掾)(判官)。承平六年伊予日振岛海贼作乱时也曾和伊予守・南海道追捕使[U]纪淑人[/U]一起前往讨平。[/SIZE] [/SIZE] [/SIZE] 天庆2年(939年)12月17日,藤原纯友发动叛乱,成为海贼,并以伊予日振岛为据点,拥有一千多只海贼船,出没于濑户内海诸国,大肆掠夺。据说同期叛乱的平将门曾于纯友有过密谈。得到纯友叛乱消息的备前国介藤原子高立刻亲自赶赴京城向朝廷报告,但是在摄津国被纯友派出的人追上,被割掉了耳朵鼻子,同行的儿子也被杀害。第二年正月,朝廷任命参议[U]小野好古[/U]为山阳道追捕使前往当地,但是没有什么成果。期间,朝廷曾以任命藤原纯友从五位下官职(在京的话是侍从级别,在地方是上国守级别)为条件招安纯友,但是招安失败。8[/SIZE]月,朝廷从近江国派遣士兵一百前往阿波国,同时命令诸国动员兵力,强化追捕使体制。但是在10月官军在安艺·周防被海贼击败,周防国的铸钱司野被烧毁。 [/SIZE] [/SIZE] 藤原纯友渐渐的把活动区域向西移动。天庆4[/SIZE]年5月,纯友在筑前登陆攻打太宰府,并成功的击破守军,把府内财务掠夺一空后放火焚烧太宰府。接到报告的追捕使小野好古立刻向朝廷报告,同时从海陆两面同时进军前往太宰府。5月20日,两军在博多湾对决。好古的部下大藏春实等突入敌阵,放火焚烧海贼船。是役官军大胜,俘获海贼船八百余只,纯友遭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纯友勉强驾小舟逃回了伊予躲藏起来,6月被伊予国警护使橘远保捕获,纯友和儿子重太丸一起被斩首,7月7日,纯友的首级被送到朝廷。到此为止,纯友之乱完全被镇压。 [/SIZE] [/SIZE] 藤原纯友之乱是大规模的海贼活动,与要建立独立国家的平将门之乱有本质不同。[/SIZE] [/SIZE] [/SIZE] 藤原纯友叛乱的消息到达京城的天庆2[/SIZE]年(939年)12月26日,平将门驱逐上野·下野国司的消息到京是在3天后的12月29日。这样东西两边同时发生大叛乱,虽然性质完全不同,但对朝廷来说都是严重的事件,当日自太政大臣一下公卿全部留宿宫中。 [/SIZE] [/SIZE] 平将门之乱和藤原纯友之乱使朝廷的威严受到了打击,律令国家的体制开始动摇了。事实上,这个时代正是日本从律令时代向王朝时代转变时期。[/SIZE] [B][/B][/ALIG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26 16:03:14编辑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TOP

Re: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其之六

[B]平常忠之乱[/B](平安时代)[/SIZE] [/SIZE] [/SIZE] 主要人物1[/SIZE]:平忠常 [/SIZE] [/SIZE] 主要人物2[/SIZE]:源赖信 [/SIZE] [/SIZE] 发生时代:平安时代[/SIZE] [/SIZE] [/SIZE] 年代:长元元年(万寿5[/SIZE]年)(1028年)6月21日~长元4年(1031年)4月28日 [/SIZE] [/SIZE] 平常忠,生于967[/SIZE]年,歿于1031年,是平安中期的武将,[U]平忠赖[/U]之子·[U]平良文[/U]之孙·[U]平高望[/U]之曾孙。按当时的记录,他是“上总国住人前介平忠常”“下总国住人前上总介忠常”,在两总地区拥有很大的势力。 [/SIZE] [/SIZE] 为了维护自己的领地,平常忠与当地国司多有冲突,万寿4[/SIZE]年(1027年)时双方就发生过对抗。终于在长元元年(1028年),平常忠袭击了安房国衙,烧死了安房守[U]平淮忠[/U],点燃了叛乱的火焰。随后常忠又攻击了上总国衙,活捉国司,掠夺官库。 [/SIZE] [/SIZE] 同年6[/SIZE]月21日的朝议上决定了派遣检非违使右卫门[U]平直方[/U]和衛門大志[U]中原成道[/U]为平常忠追讨使,征讨平常忠。两人中成道行动消极,但是直方行动却很积极。但是征讨当年没有能够平定乱事。翌年长元2年(1029年)2月,朝廷对东海·东北·北陆诸国也下达了追讨平常忠的命令,并更换了很多坂东地区的国司,形成了对常忠的包围网。但是,以大椎城(现千叶县绿区土气)为大本营的常忠势力却一点也不见衰退。焦急的朝廷以不报告战况为由,解除了追讨副使中原道成的职务。又过了一年,常忠叛乱的第三年·长元3年(1030年)3月27日,发生了安房守[U]藤原光业[/U]放弃国务逃回京城的事件。叛乱扩大到房总三国,忠常的势力变得更加强大了。 [/SIZE] [/SIZE] 后继被任命为安房守的是。但是正辅正在伊势国和平致经·父以来斗得你死我活得,无法赶赴战乱之地赴任。9[/SIZE]月,追讨使平直方也被解除职务,诏回京城。重新任命甲斐守[U]源赖信[/U]为追讨使。赖信是[U]源满仲[/U]得儿子,曾经当过[U]藤原道长[/U]的近侍,曾担任上总介·常陆介,通晓当地的地理人情。最初选常忠追讨使的时候他就是第一候补,但是却过了三年才轮到他。赖信没有直接出发,却带着常忠的儿子·一法师先去了甲斐,在甲斐做了些准备工作后才出发前往坂东。 [/SIZE] [/SIZE] 长元4[/SIZE]年(1031年)4月28日,就在源赖信向坂东进发的目的地,平忠常出家,改名常安,带着两个儿子,郎党三人投降。但是5月28日,忠常在跟着赖信进京的途中病倒,6月6日在美浓国野上死去。赖信请美浓国守检查了尸体后,只带着忠常的首级回京。 [/SIZE] [/SIZE] 6[/SIZE]月16日,忠常的首级被示众,他的儿子[U]平常将[/U]和[U]平常近[/U]因为源氏的活动下被赦免,并得以继承父亲的遗领,回到了大椎城。据说这期间,平常将改姓为千叶。平定这场乱事的源赖信一直到长元5年(1032年)5月28日才因为这次攻击受赏,被任命为美浓守。 [/SIZE] [/SIZE] [/SIZE] [/SIZE] 经过几年的战乱,房总三国满目荒痍,其中以作为主战场的上总国的情况最为严重。原本有二万二千九百八十町的作田,只剩下十八町多一点,平将门之乱的时候也没有遭到过这样的损害。当时甚至有报告说“安房·上总·下总三国已经亡国”。虽然迟了点,长元七年(1034[/SIZE]年)10月24日,朝廷总算下旨免除了上总国四年的钱粮。 [/SIZE] [/SIZE] 为什么忠常和赖信一仗都不打就投降了呢?这一点现在还没有完全搞明白。一般认为除了赖信的谋略成功之外,也有房总国疲惫,致使忠常失去了战意的原因吧。[/SIZE] [/SIZE] [/SIZE] [/SIZE] [/SIZE] 在史实中,赖信和忠常的军队并没有发生冲突。但是在《今昔物语》中,有个两军在衣河河口对阵的故事。[/SIZE] [/SIZE] [/SIZE] 《今昔物语》中记载:赖信率领香取海周边的源氏兵马在大友庄(东庄町)扎营,迎击忠常。后来平淮基的三千援军赶到,加上赖信的兵马共五千人马,在鹿岛神社前布阵,打算一口气渡过香取海(衣河河口?)。但是忠常事前已经把可以渡河的船全部藏了起来,无法渡河。对岸的平忠恒军象云一样拥挤(原著如此)。但是赖信向当地土著问出有一处水浅,马可以通过的地方。赖信从这里渡河,突然向大友城发起攻击。忠恒大吃一惊,认为没有取胜希望,于是投降。[/SIZE] [/SIZE] [/SIZE] [/SIZE] [/SIZE] 这场变乱其实是两平氏之争。即,镇压了平将门之乱的平贞盛和他的子孙们所属的平国香的后裔“国香流”,以及平国香的弟弟平良文的那一支“良文流”。两平氏在镇压了将门之乱后,为了争夺在东国的势力多有争斗,以至后来成为敌对关系。发动了这次变乱的平忠常就是良文流,而最初的追讨使[U]平直方[/U]就是国香流,这大约就是直方当初行动积极的原因了。[/SIZE] [/SIZE] [/SIZE] 平忠常之乱的结果是,两平氏在坂东地区的势力衰退,立下大功的源赖信进入了坂东,成为源氏栋梁。[/SIZE] [/ALIG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26 16:06:38编辑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TOP

Re: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其之七



前九年之役(平安时代)


主要人物1:安倍赖时


主要人物2:源赖义


时代:平安时代


年代:天喜4年(1056年)8月3日~康平6年(1063年)2月27日  (也有1051年~1062年的说法)









鬼切部之战


11世纪初期左右,陆奥北部诸郡的俘囚(归顺的虾夷人)长被任命为郡司,治理各郡。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安倍赖良(后改名赖时),兼任着奥六郡(胆泽·江刺·和贺·紫波·稗贯·岩手)的郡司,被称为“东夷的尊长”。等后来其势力跨过了胆泽和磐井边境的衣川的时候,当时的陆奥守藤原登任便以安倍氏“不交赋贡”和“不服傭役”等理由,联合秋田城介平重成起兵攻打。发觉登任行动的赖良立刻举兵,并在鬼切部和官军发生了激战,时间是永承6年(1051年)11月。



在鬼切部之战中,安倍氏获得大胜,朝廷为之震惊,于是任命为陆奥守兼镇守府将军,前往陆奥国府。正好,这时冷泉院天皇的生母藤原彰子得了重病,为了祈祷其病愈,朝廷下达了大赦令。安倍赖良乘机改名赖时,向朝廷表示服从。



一般来说八逆之罪(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义)时即便遇到大赦令也不能赦免的。但是这场鬼切部之战被判定不是“反逆”,而是藤原登任所挑起的“私斗”,因此获得了赦免。








阿久利川事件



源赖义任陆奥守以来,安倍赖时斗表现的十分恭顺。源赖义任期的最后一年(1056年),赖义前往胆泽交代庶务,并在那里滞留了数十天。赖义回国府的途中,在阿久利川休息时,权守藤原说贞儿子光贞·元贞的营帐受到强盗袭击,人马被杀伤。赖义问光贞知道不知道这是谁干的,光贞回答说一定是安倍赖时的儿子贞任想娶光贞的女儿为妾,被拒绝后怀恨在心,因此前来夜袭。源赖义只听信一面之词久要将贞任处斩。



安倍赖时当然不可能因为这样的理由交出儿子,他下令关闭衣川关,拒不交出儿子,表明了要彻底对抗的决心。由此,前九年之役开始了。



但是仔细想想,安倍赖时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候和源赖义开战呢?以武勇著称的源赖义马上任期就要到了。要谋反的话不如等赖义还朝以后才时更好的机会吧。换个角度来看,这一仗对源赖义稳固自己在贵族社会中的地位却很有好处,如果将奥州纳入他作为武门栋梁的势力版图的话,他的地盘将更为稳固。所以,阿久利川事件很有可能是源赖义自编自演的一场戏。



当时,安倍赖时有两个女婿:伊具郡司平永衡和亘理郡司藤原经清。平永衡在鬼切部之战中背叛了自己的主君藤原登任,投靠了安倍侧。但是这一次,他和藤原经清都背弃了岳父,加入了官军。当终于开始官军攻打衣川的时候,平永衡戴着岳父所送的银盔参战。源赖义知道后,认为平永衡已经背叛过主君一次了,现在戴着岳父送的银盔,很可能是让安倍军不要射他的标志,搞不好就是安倍军的内应。因此下令将永衡主从全部斩首。



这样一来,处于和平永衡相同景况的藤原经清也感到了自身的危机。于是他立刻散布安倍军已经攻入多贺城的谣言,引赖义回兵多贺,自己带着八百私兵投奔了安倍军。这样,赖义去了对安倍先制攻击的机会。








赖时之死与黄海之战


源赖义任期结束后,新任的陆奥守藤原良纲听说战争的消息后就拒绝了任命,于是,1056年12月29日,源赖义被再次任命为陆奥守。



赖义派遣气仙君司金为时下毛野兴重等人前往陆奥内地,说服了拥有鉋屋·仁户吕志·宇曾利等地势力的安倍富忠加入官军方,要他从背后攻击安倍赖时。赖时得到消息后大惊,连忙亲自带着2000人马前去说服安倍富忠。但是遭到了富忠的伏兵。战斗持续了2天,战斗中赖时被流箭射中,撤回到鸟海栅后就死了。当时是天喜5年7月6日。



但是安倍军并没有就此崩溃,而是在赖时两个儿子贞任·宗任兄弟的领导下团结一致,继续抵抗,不就就重新形成了以贞为中心的体制。



赖时死后,源赖义继续从各国调集军粮,准备乘机消灭安倍氏。但是朝廷中却出现了认为既然赖时已经死了就没必要再打的意见。乘朝廷还没有作出决定,赖义率国府军一千八百人向贞任军发起了进攻。贞任率军四千余人,背河崎栅扎营,与官军战与黄海。当时风雪甚大,官军又疲劳又寒冷,很多战死。源赖义主从也都被打散,历尽辛苦才从战场逃回。



大败后,赖义失去了再次进攻安倍的力量,于是向出羽国司要求援军,被出羽守拒绝。此后藤原经清带着数百兵出衣川,向衣川以南诸郡征收军粮,源赖义也无力制止。战争呈现出长期战的局势。








清原氏的参战和阿倍氏的最后


为了打破胶着的局势,源赖义用各种珍贵的礼物和巧妙的言辞打动出羽仙北的俘囚长清原氏出兵。康平5年7月,应赖义请求,清原武则率兵一万余人,与赖义的的三千多兵马会合。因为要防备清原氏,阿倍军不得不在各个进入奥六郡的入口分兵防备,兵力分散,结果被官军突破防线,并且连安倍宗任的居城鸟海栅也在激战之后被攻陷。



康平5年9月7日,阿倍氏最后的要塞厨川栅(现盛冈市天昌寺町)也被攻陷,贞任战死。藤原经清被俘后被以钝刀斩首,宗任逃脱后投降,被流放到西国。安倍氏的女人们也都被赏给了士兵们。(其中有一个叫则任的人的妻子,“则任正在舍命战斗,我也不想以个人独自活下来。我先在那边等着了,请放心的战斗吧。”说完就抱着孩子投河自杀。被列入《大日本史》烈女传。)藤原经清的妻子带着经清的遗子再嫁给了清原武则的儿子贞衡。



关于阿倍氏这么快就败亡的原因,岩手县各地一直流传着贞任的女儿,妹妹,妻子与官军内通的传说。








康平6年2月27日,对奥州战役的有功者进行了除目仪式(除去旧官,就任新官的仪式)。源赖义被任命为正四位下伊予守,长子源义家被任命从五位下出羽守,次子源义纲被任命为左卫门尉。清原武则被破格任命为从五位下镇守府将军。








这场战争历史上被称为“前九年之役”。这九年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这场战争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奥州十二年合战”。很多人误以为是前九年之役加上后三年之役的称呼。其实这是从源赖义赴任奥州(1051年)开始到安倍氏灭亡(1062年),正好十二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3 19:08:05编辑过]



[ 本帖最后由 大意觉迷 于 2008-1-23 17:08 编辑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TOP

Re: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其之八


后三年之役(平安时代)


主要人物1:清原家衡·清原武衡


主要人物2:藤原清衡


主要人物3:源义家


时代:平安时代


年代:永保3年(1083年)9月~宽治1年(1087年)12月26日


争乱的发端




清原武则在前九年之役中因战功被任命为镇守府将军(相当于从五位上),支配了原安倍氏的旧领,在奥州建立了强大的势力圈。但是到了武则的孙子清原真衡这一代,因为没有子嗣,就纳了一个叫海道小太郎成衡的为养子,并为他取了源氏之女为妻。婚礼之时,清原一族的长老吉彦秀武带着一杯沙金前来祝贺。但是真衡却完全沉浸的于奈良法师的对弈之中,秀武在旁边等了很久却完全没有被理会,他觉得受到了侮辱,愤怒之下把沙金扔在后院,返回了出羽。真衡也被秀武的举动所激怒,率大军前往出羽追讨秀武。秀武深感独自一人难以对抗,于是拉拢真衡的异母弟弟清原家衡和异父弟弟清原清衡,请求他们从背后袭击真衡。这个清原清衡就是前九年之役中安倍军的猛将亘理权太夫藤原经清和阿倍赖时之女有加御前所生的儿子,而清原家衡则是有加御前改嫁清原武贞后所生。家衡向来与真衡不和,这次他就接受秀武的请求,乘真衡不在,率兵进攻真衡的居城。真衡得到消息后,立刻率军返回,家衡为避免和真衡的直接冲突,于是退兵。









源氏的介入




秋保3年(1083年)9月,源义家(八幡太郎)被任命为陆奥守。真衡为了和义家搞好关系,热烈的欢迎了他,并送给了他很多贵重礼物。不久,真衡派养子留守居城,自己率军远征出羽。清衡和家衡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于是立即出兵袭击真衡的居城。当时,源义家的部下郎党正巧在附近(真的是“正巧”?不是在有意寻找介入机会?),于是应真衡妻子请求,加入真衡军,击退了家衡和清衡军。这样,源义家就介入了清原家的内讧。









陆奥六郡的分割




另一方面,真衡在远征出羽的途中突然病故。真衡死后,清衡和家衡认为再继续打下去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把开战的责任转嫁给已经战死的其他亲族,向源义家投降,得到了义家的宽恕。义家把真衡遗留下来的陆奥六郡分给清衡和家衡,但是他把富饶的南三郡给了清衡,把寒冷的北三郡给了家衡,这个分配方法引起了家衡的不满。









沼栅之战




义家的处置,虽然使得奥羽地区暂时安定了,但是不久之后,清衡和家衡之间就开始了争夺族长权的斗争。家衡先是派人去暗杀清衡,失败之后家衡又突然袭击了清衡的家,清衡的妻子亲族遭到杀害,清衡逃脱。袭击了清衡家后,家衡急忙离开陆奥,逃到了出羽国沼栅(现秋田县平鹿郡沼馆町),整军备战。逃脱大难的清衡,向国守源义家控诉家衡的行为。对于义家赖说,这正是消灭清原氏,确立源氏在奥羽的支配地位的好机会。应德3年(1086年),源义家亲自率兵数千,围攻沼栅。但是沼栅的防备十分坚固。围攻几个月后,官军粮食用尽,又恰逢天降大雪,冻饿交迫之下,义家只好退兵。









金泽栅的攻防战




沼栅之战结束后,家衡的叔父清原武衡前来援助家衡,并说服了。家衡退守比沼栅更坚固的要塞金泽栅(秋田县仙北郡金泽町)。另一方面,义家的弟弟源义光(甲斐源氏的始祖,新罗三郎)得知义家陷入苦战,立即从京都赶来支援(因为没有得到朝廷的许可,被解除了左兵卫尉的官职)。吉彦秀武也把自己的将来押在清衡身上,加入义家军。宽治元年九月,源义家再次率数万大军进军出羽,在出羽山北和横手盆地与清原军队发生了惨烈的激战,艰难的完成了对金泽栅的包围。












战乱的终末




金泽的攻防战,与中世纪前期以一骑打为主的武士形态的战斗很不同,而是以大量杀戮非战斗人员来解决战斗的。


金泽栅防御坚固,很难攻落,于是吉彦秀武提议用兵粮战法(这是日本最早的兵粮战法),被义家采纳。兵粮作战十分成功,栅内的清源军陷入了饥饿中,终于武衡通过义光请求投降,但是被义家拒绝。不久,又开始下大雪,栅中饥饿的情况更加严重了。已经达到极限的清原方打开城门,让栅内的女人和孩子离开。但是义家认为,栅内的人减少的话,会延迟粮食用尽的时间,于是在清原军士兵的面前,把逃出来的女人孩子全部斩杀。到了11月14日,栅内粮食完全用尽,金泽栅终于陷落。家衡化装成杂兵逃走,但在“武者隐的森林”被杀,武衡躲到蛭藻沼的水草中被发现,被捕后被斩首,清原一族灭亡。


当时对战败者的处置是相当残酷的。义家军的士兵“乱入”金泽栅,残酷的屠杀清原军的士兵·女子,出现了“逃出者千万人之中之一人”的凄惨场面。(源义家这种人也算英雄?)









后三年之役之后




12月26日,源义家向朝廷报告平定战乱,要求给有功之人恩赏。但是,朝廷认为这场战争只是源义家的私战,拒绝恩赏。从后世来看,这场战斗也的确是义家为获得奥州霸权才介入的,而且清原氏也没有反抗朝廷,这只是清原家内部的内讧而已,当然不可能给恩赏,义家只好用自己的私财利给又功将士奖赏。(如果没这件事情的话,以后义家的子孙源赖朝应时流起兵的时候,关东的武士们不大会跟随的吧)。


朝廷不给义家恩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京城利的上流贵族们担心他的名声提高,可能会产生新的权门,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在上流贵族看来,以杀生为业的武士存在的价值就只有他们的武力而已,如果上升为和自己同等的权门,那时很难容忍的。


讽刺的是,图谋奥羽霸权的源义家不久就被解职,宽永2年(1088年)清原清衡却被授予奥六郡,恢复了藤原旧姓,开创了奥州的平泉藤原时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29 22:15:08编辑过]



[ 本帖最后由 大意觉迷 于 2008-1-23 17:09 编辑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TOP

Re: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其之九


保元之乱(平安时代)


主要人物1:崇德上皇


主要人物2:白河上皇


主要人物3:藤原忠实·藤原赖长等


时代:平安时代


年代:保元1年(1156年)7月8日~保元1年(1156年)7月23日







院政和天皇家的争斗


藤原一族的权力在藤原道长·赖道父子的时候到达了顶峰。1074年赖道死去后,藤原氏就再也没出现过拥有这样强大政治力的人物了。当时的白河天皇为了政治权力回归天皇侧,决心实施院政,并于1086年让位于年仅7岁的善仁亲王(堀河天皇),自己称“上皇”,开始了院政。(从此开始了院政时代1086年~1221年)。1107年堀河天皇于1107年去世后,他又让才四岁的孙子宗仁亲王即位(鸟羽天皇),鸟羽天皇成年后难以控制,他又迫其退位,让位于四岁的曾孙现仁。这个显仁就是出问题的崇德天皇。


1129年,白河上皇去世。20岁德时候就被迫退位,心怀不满的鸟羽毛上皇掌握了权力,可是他的做法也和白河院一样。1141年,他迫时年仅22岁的崇德天皇退位,让位于才2岁的儿子体仁亲王(近卫天皇),可是1155年,近卫天皇才16岁就去世了。围绕皇位继承问题,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波澜。


因为近卫天皇没有孩子,崇德上皇的儿子重仁亲王和崇德的同母弟弟雅仁亲王的儿子守仁亲王就是最有资格的继承者。当时朝廷里,鸟羽上皇的皇后·近卫天皇的母亲——美福门院得子很有势力,而守仁亲王自幼丧母,由得子养育。再加上守仁虽然才十二岁,但是在众多得皇子中最聪明的,评判极佳。于是几乎就可以确定守仁亲王为皇位继承人了。


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当时守仁的父亲雅仁亲王还健在,怎么可以发生儿子是天皇,父亲是臣子这样的事情呢?在当时的院政时代,天皇得是上皇得孩子,这一点是常识。没有办法,只好决定暂时让“游艺皇子”雅仁先当天皇了。这就是后白河天皇。对这个结果最惊讶得大概就是后白河本人了。当然,同时守仁也成为了皇太子,不久皇位就应该让给守仁的。对这个结果最惊讶得大概就是后白河本人了,当时后白河28岁,被评价为“不能文,不能武,游手好闲的亲王”。这样的人物当上了天皇,实在是很令人意外。


对这个结果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崇德了。好不容易自己的儿子有机会成为天皇了,却被毫无天皇之器,品格极差的弟弟抢走了天皇的位子,他的儿子还成为了皇太子。这样下去,自己这一辈子可能就要被埋没了。不满和愤怒在他的心中不断膨胀起来。







藤原家内部的争斗




差不多在天皇家开始争斗的同时,藤原摄关家也围绕家督的位子开始了争斗。当时藤原忠实的长子忠通已经继承了家督的位子,并已经任了数任关白。但是忠实比起忠通来却更溺爱次子赖长,每每劝说忠通引退。当然都被忠通拒绝了。


终于在1150年,忠实断绝和忠通的关系,并剥夺其藤原家氏长者的地位,让赖长当上氏长者。第二年,他又设法使赖长成为内览(摄政·关白或其他受特别任命,可以预先看太政官上奏给天皇的文件,代行政务的人)。当时忠通还是关白,这时候任命其他的内览,这是违反以往惯例的事情。


但是,赖长没有能够好好利用这难得的地位。就在被任命的当年夏天,他与鸟羽上皇的宠臣中纳言家成吵架,并发展成斗殴,引起了骚动,因为这件事情失去了鸟羽的信任。更槽糕的是,1155年忠通所推荐的后白河天皇即位,同年岁暮,赖长权力的依靠——他的妹妹·鸟羽上皇妃——高阳院泰子去世了。


还有更加糟糕的事情,不知道从哪里流传出“近卫天皇之死是由于忠实·赖长父子诅咒”的谣言。赖长的地位开始如风前残烛一样飘渺了。







寥落的武士




过去,源义家被人称为“天下第一武者”,受到极高的评价。但是其子孙到了源为义这一代,清和源氏的地位已经变的十分寥落。1154年,因为儿子源为朝在九洲的胡作非为,为义被朝廷解除官职。(1143年左右,赖长已经投到赖长德麾下,成为赖长德武士了)







变乱爆发




保元1年7月2日,鸟羽法皇(上皇·天皇出家后称法皇)驾崩。他把后事托付给得子和忠通。鸟羽临终前崇德曾去看望,却被拒绝见面。鸟羽似乎预计到自己死后会发生什么样得事态,已于同年6月1日下达院宣,诏源义朝以下源平武士到鸟羽殿和皇居高松殿值宿护卫。7月3日,崇德上皇侧出现不稳德动向,谣传崇德侧势力在一些地方集结,后白河天皇抢先派人控制住了这些地方。鸟羽死后第三天,7月5日,崇德上皇开始聚集兵力,源为义·为朝父子和平忠正等人加入。同日,后白河天皇下令给检非违使,规制京中武士得行动。8日,又敕令各国司,阻止藤原忠实·赖长父子在庄园中召集士兵。还派源义朝前往赖长得东三条殿搜查,并将东三条殿没收。东三条殿是摄关家的本宅,这样做很明显,赖长已经被认为有谋反嫌疑了。


发现事态紧迫的崇德上皇于9日半夜离开鸟羽的田中殿,进入白河殿。10日,崇德公开召集兵马,到了傍晚,赖长等人从宇治赶来,兵力到达一千余骑。但是聚集在殿中的朝臣除了赖长外只有前参议藤原教长等2~3人,武士也只有源为义·为朝父子和平忠正·长盛父子等。


当时源为义献了三策。第一是:退到近江国抵挡后白河天皇的追讨军,等待东国武士来援;第二是:奉崇德上皇去东国,召集武士;第三是:如果以上两策都不可行,那就先发制人,夜袭皇宫。但是三策都被藤原赖长否决。尤其是第三策,被认为是不合武士之“道”。


另一方面,藤原忠通召集曾在鸟羽法皇面前发誓效忠后白河天皇的源义朝、平清盛等人,让他们护卫皇宫。就在源为义献计三策的时候。后白河天皇方也在皇宫高松殿中进行军议,源义朝所进言的夜袭方案被采纳(他们认为比起“道”来,达成目的更加重要)。


11日黎明,后白河侧军势在藤原通宪(后白河乳母的丈夫,贵族学者,深受信任,平乱后获得了权势)的激励下向白河殿出发了。同时,后白河从高松殿转移道东三条殿,以防备夜袭。前往白河殿的军队中,源义朝率两百于骑走中央的大炊御门通,平清盛带三百于骑从南面的二条方面进军,足利义康率百于骑从北面的近卫大路走,各自向东前进,从三个方向一齐向白河殿发动攻击。以上六百余骑只是骑兵数量而已,加上其他郎党、从者,总数估计是这个数字的2~3倍。战斗持续了4~5小时,辰刻(上午八点),后白河方开始放火。崇德侧军队溃灭,士兵四散奔逃,崇德上皇逃入仁和寺,藤原赖长被箭射中,身受重伤,(他父亲藤原忠实帮他逃到了奈良,但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却拒绝和他见面)7月14日在般若寺附近死去。


乱事平定以后,源为义·平忠正被处决,源为朝被流放到伊豆大岛(他号称“弓之达人”,在这一战中射杀50多人,被流放到伊豆后还大肆扩张,最后被朝廷讨伐,自害)。崇德上皇也被流放到了赞崎。


又,源为义是源义朝的父亲,为朝是弟弟,平忠正是平清盛的叔父,这场变乱,是天皇家·藤原家·平氏·源氏四家的骨肉相残。







关于崇德的出生问题




以上是正历中记载的保元之乱。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崇德其实不是鸟羽的儿子,而是鸟羽的祖父·白河上皇的儿子(见于《古事谈》)。从年龄上来看,崇德出生时鸟羽16岁,太年轻了,不过后白河也是16岁的时候就生了孩子,这个也不算很奇怪。(本来后白河就是游手好闲的人)。有些可疑的地方是:根据记录,“待贤门院璋子”(崇德的母亲)在嫁给鸟羽前一直是白河的“养女”。而且鸟羽·白河·璋子常常三个人在一起行动。(在暗示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真假现在是无从知晓了,不过如果是真的话,那么在鸟羽看来,崇德就是不义之子和夺走自己皇位的人,有双重的憎恨了。







在赞崎的崇德上皇




崇德上皇被流放带赞崎后,对后白河朝廷表现出强烈的憎恨。开始的时候,他曾为了反省和供奉战死者,花三年时间写了五部大乘经(华严经·大集经·大品般若经·法华经·涅槃经),送到京城,希望放在京城的寺院里。但是朝廷认为这里面有崇德的诅咒,于是把经书送还赞崎。崇德很愤怒,他割下自己的舌尖,用这个血在经书上写下:「三悪道に抛籠、其力を以、日本国の大魔縁となり、皇を取って民となし、民を皇となさん。」(意思为: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以五部大乘经的力量,成为日本的大魔王,天皇成为贱民,贱民成为天皇。)(见于金毗罗本《保元物语》,其他资料中的文字有所不同)以此诅咒日本永远陷于混乱,并将经书投入赖户内海。之后他就不剪头发不剪指甲,形状相当凄惨。京中曾听说崇德有不稳的动向,派平康赖前来调查。康赖调查后报告“上皇还活着,但是已经变成天狗了”。


流放赞崎八年后,崇德忧愤而死,也有是被暗杀的说法。崇德死后,朝廷拒绝为他服丧,引起世间不满,此后,京中多发火灾,民间传说为崇德怨魂作祟,而白河院也遭到一系列打击,最后终于追认崇德为“崇德院”。







后白河这个人




后白河虽然被人说是“不能文,不能武”,但是看他在保元之乱中的表现,相对于崇德·赖长侧慢悠悠的行动,后白河·忠通侧却经常能够获取先手,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行动力。再看之后他河平清盛·源赖朝的较量,可以知道,他虽然年轻,却是个相当老练的人物。







变乱的影响


在这场变乱中,决定战局的是武士的实力,相对的,贵族却显的很无力。乱后,摄关家的权威一落千丈,甚至发生了朝廷下旨任命关白藤原忠通为藤氏长者的事情,使忠通很为难。(氏长者不是由天皇决定的,而是由一族内部决定的)这样无视长年的惯例,干涉氏族内部事务,对摄关家等贵族来说是个很大的冲击。后来忠实执意要让自己的儿子就任关白,结局却是一个比天皇小十七岁的少年藤原基实成为了关白,摄关家已经难以控制政局了。武门的力量开始抬头。







由于保元之乱后的恩赏不平衡,不久之后,一场新的变乱又开始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3 19:04:03编辑过]



[ 本帖最后由 大意觉迷 于 2008-1-23 17:14 编辑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TOP

Re: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其之十

[B]平治之乱[/B](平安时代)[/SIZE] 主要人物1[/SIZE]:藤原信赖·源义朝 [/SIZE] [/SIZE] 主要人物2[/SIZE]:藤原通宪·平清盛 [/SIZE] [/SIZE] 时代:平安时代[/SIZE] [/SIZE] [/SIZE] 年代:平治1[/SIZE]年(1159年)12月9日~平治2年(1160年)1月4日 [/SIZE] [/SIZE] [/SIZE] [/SIZE] [B]义朝和信赖的不满[/SIZE][/B][B] [/SIZE] [/B] [/SIZE] 保元之乱平息之后,变乱中各有功之人都获得恩赏。[U]源义朝[/U]被授予左马头官职,而[U]平清盛[/U]被任命为播磨守。虽然两者从官位上来说,都是从五位,没有上下差别,但是显然播磨守比较有实际利益,义朝为此很不满。另外,保元之乱中战败方的源为义是义朝的父亲,义朝曾屡次恳求保全父亲的性命,但是终于没有成功,为义还是被斩首了。变乱之后,[U]藤原通宪[/U](信西)掌握了朝廷权势,义朝为了接近他,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通宪的儿子,但是被冷淡的拒绝了。不仅如此通宪还为自己的儿子迎娶了平清盛的女儿。这使得义朝觉得脸上无光,开始怨恨通宪和清盛。[/SIZE] [/SIZE] [/SIZE] 此外,朝廷中对通宪抱有不满的人不在少数。深受后白河上皇宠爱的右卫门督·[U]藤原信赖[/U]就是和通宪对立的。信赖本来希望得到近卫大将的官职,但是被通宪阻止,因为这件事情,信赖对通宪非常憎恨。其他对通宪怀有不满的[U]藤原经宗[/U]·[U]藤原推方[/U]等人也都纷纷接近信赖。[/SIZE] [/SIZE] [/SIZE] 这样,义朝·信赖·经宗·推方等人开始计划打倒信西·清盛的政变。[/SIZE] [/SIZE] [/SIZE] [/SIZE] [/SIZE] [B]变乱爆发[/SIZE][/B][B] [/SIZE] [/B] [/SIZE] 平治元年(1159[/SIZE]年)12月4日,平清盛带着一族人出发前往熊野参拜神社。这对义朝·信赖等人来说是个好机会。12月9日半夜,义朝·信赖举兵,袭击了三条殿,把后白河上皇幽禁在大内的书房里,同时又占领了皇宫,控制住了二条天皇。 [/SIZE] [/SIZE] 察觉到危机的通宪逃进了山城和伊贺边境的山里,但不久就被发现,斩首(一说自杀)。通宪的儿子[U]藤原俊宪[/U]·[U]贞宪[/U]·[U]成范[/U]等人也都被解除官职后流放。通宪的首级被游街(民间传说,通宪的首级经过义朝·信赖·经宗·推方等人面前时点了2[/SIZE]次头)。 [/SIZE] [/SIZE] 信赖掌握政权后,立刻论功封赏,任命自己为近卫大将,并把播磨国给了义朝。[/SIZE] [/SIZE] [/SIZE] 但是,信赖是个暗愚的人物。掌握政权后,他每天都睡在天皇用膳的清凉殿里,让皇宫里的女性侍候他的起居。这使和他一起发动政变的经宗·推方等人十分不安。(日后,信赖被称为“日本第一不觉人”,见于《愚管抄》,义朝和这种人联手,也应该是“不觉人”了([/SIZE]轻率的人)) [/SIZE] [/SIZE] [/SIZE] [/SIZE] [B]六波罗行幸[/B][/SIZE] [/SIZE] [/SIZE] 这样看起来信赖·义朝的政变似乎是成功了,但是清盛等平家一门是不可能这么容易就在义朝等人的武力面前屈服的,平氏和源氏到了必须要决一雌雄的侍候。[/SIZE] [/SIZE] [/SIZE] 当清盛听到信赖·义朝谋反的消息后,立刻急速率众返回。经宗和推方畏惧清盛的声势,同时也对信赖失望,于是暗中投靠了清盛。[/SIZE] [/SIZE] [/SIZE] 源义朝·义平父子听到清盛从熊野返回的消息后立刻提出在摄津国的阿倍野迎击清盛,但是被所信赖反对,从而失去了重要的胜利机会。信赖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他在打倒通宪之后,一直在想平家服从自己(果然是日本第一不觉人)。[/SIZE] [/SIZE] [/SIZE] 平清盛率平氏一族于16[/SIZE]日半夜进入六波罗邸。看穿信赖内心的清盛假装恭顺,并献上平氏名簿,同时暗中联络经宗和推方,乘信赖不备,于12月25日夜间成功救出二条天皇,把天皇迎到了六波罗的平家邸。同时后白河上皇也被救出,藏到了仁和寺。 [/SIZE] [/SIZE] 这样一来,情势完全改变,清盛可以名正言顺的奉旨追讨已经成为朝敌的义朝·信赖等人。[/SIZE] [/SIZE] 上图是日本国宝《平治物語絵巻 六波羅行幸巻》中的一幅,描写当时,二条天皇化成女装,坐牛车,骗过宫门守卫逃离皇宫的情形。 [/SIZE] [/SIZE] [/SIZE] [/SIZE] [/SIZE] [B]恶源太义平[/SIZE][/B][B] [/SIZE] [/B] [/SIZE] 义朝发觉被平氏得了先机后,立刻开始布置防御。他把主力部队配置在阳明门、待贤门、郁芳门,并打开大门,显示出迎击姿态。[/SIZE] [/SIZE] [/SIZE] 清盛的嫡长子·[U]重盛[/U]率兵进攻待贤门,并击破守备队,攻到了皇宫庭院(当时信赖一仗都没打就逃走了)。义朝立刻命令嫡长子[U]源义平[/U]把平氏军赶出去。义平在17[/SIZE]岁那年就在武藏杀死的叔父·[U]带刀义贤[/U],而被人称为“恶源太”,是个极其强悍的人物。(恶源太的“恶”在这里是“强”的意思) [/SIZE] [/SIZE] 义平得到命令后,立刻率板东武者,与侵入庭院平家军队展开了激战。当时重盛22[/SIZE]岁,义平19岁,一个是平家的公达(上流贵族子弟),一个是源氏的御曹司(相对于“平家的公达”,对源氏嫡流,尚未独立的儿子的敬称,可特指[U]源义经[/U]。),双方都是嫡长子,两人在待贤门发生了一对一的直接战斗。激战之末,义平击退了重盛,重盛退到了宫门外。之后重盛再次率兵来攻,但是再次被义平击退。 [/SIZE] [/SIZE] [/SIZE] [/SIZE] [B]源氏的崩溃[/SIZE][/B][B] [/SIZE] [/B] [/SIZE] 平氏军队为了把源氏军队从皇宫里引出来,采取了攻一下就退,退了后再进攻的策略。源氏军队果然中计。乘源氏军队被从宫中引出的时机,平氏军从侧面攻入皇宫,关闭了宫门,这样,皇宫就被平氏军队占领了。[/SIZE] [/SIZE] [/SIZE] 失去了据点的源氏军决定以义平为先头部队,直接向平氏大本营的六波罗进 军,双方在六条河原发生了战斗。激战中,源氏一族的源赖政叛变,源氏总崩溃,向东国撤退。[/SIZE] [/SIZE] [/SIZE] 义朝在逃往东国的途中,在尾张知多郡遭到家臣长田庄司[U]忠致[/U]背叛,遇害。[/SIZE] [/SIZE] [/SIZE] 源义平逃到了美浓,得知义朝的死讯后,他又潜入京都,准备暗杀平清盛,不幸被平氏家将[U]难波经房[/U]捕获,在六条河原被斩首,享年20[/SIZE]岁。 [/SIZE] [/SIZE] 义朝的次子朝长在战斗中受了重伤,为了不落入平氏手中,在父亲义朝的协助下自杀。[/SIZE] [/SIZE] [/SIZE] 当时的源赖朝年仅13[/SIZE]岁,也穿着源氏家传的源太产着铠参加了战斗。战败后在逃往东国的途中与义朝失散,被平氏捕获。就在他将被斩首之际,清盛的义母池之禅尼和重盛为他求情,结果被改为流放到伊都蛭道。 [/SIZE] [/SIZE] 当时的牛若丸(后来的义经)由母亲常磐御前带着逃走,途中也被捕。清盛垂涎常磐御前的美貌,纳常磐御前为妾,同时答应不杀牛若,但是约定义经成年后要当和尚,并把义经送进了京都鞍马寺。当时义经2[/SIZE]岁。 [/SIZE] [/SIZE] 这样,在保元之乱中已经遭到了严重打击的源氏,在平治之乱中几乎陷入了毁灭状态。另一方面,平清盛被后白河法皇重用,居官至从一位太政大臣,权倾朝野,平氏一族的春天到了。[/SIZE] [/SIZE] [/SIZE] 但是,虽然源氏一族的实力者几乎都被处决,但是却没有杀赖朝和义经,这将要给平氏带来毁灭性的灾难。[/SIZE] [/ALIG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2 19:18:23编辑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TOP

Re: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其之十一[/ALIGN]

[B]源平合战[/B](平安时代)[/SIZE] 主要人物1[/SIZE]:平清盛·平宗盛·平维盛 主要人物2[/SIZE]:源赖朝·源义仲·源义经 时代:平安时代[/SIZE] 年代:治承4[/SIZE]年(1180年)4月9日~宽治1年(1185年)3月24日 [B]平家的繁盛 [/SIZE][/B] [U] 平清盛[/U]以保元·平治之乱中的令人夺目的功勋,只八年时间,就从一个普通的参议连升十一级,到达了人臣的最高位—太政大臣。同时一族中的很多人也在朝庭中位居高位,凭借平家的强大武力,飞扬跋扈,极尽专横之能事。[/SIZE] 清盛的长子[U]平重盛[/U],40[/SIZE]岁就位至正二位内大臣左近卫大将;长孙[U]平维盛[/U],才24岁就被任命为从二位右近卫中将。1168年,清盛的妻妹和后白河院所生的皇子继天皇位,即高仓天皇。清盛又把女儿德子嫁给了高仓天皇。(照惯例,清盛的家族并不是后宫的人选,所以时人对这件事情颇多非议)。 治承3[/SIZE]年(1179年),清盛幽闭后白河法皇,废止院政,完全掌握了权力。同年,平家一门的人分别被任命为安艺等30余国的国守,控制了超过全国一半的知行国。治承4年,清盛又成功的迫使女婿高仓天皇让位,让德子生的皇子继位,是为安德天皇,当时只有3岁。 这样,平家一门随心所欲的操控权势,为所欲为。当时的大纳言[U]平时忠[/U]甚至说“不是平家一门的人都是人而非人”。当时的天下完全就是平氏的天下。[/SIZE] [/SIZE] [B]以仁王的令旨 [/SIZE][/B] “诸行无常,盛者必衰”,这是世上必然的道理,看起来如磐石般稳固的平氏也不例外。[/SIZE] 治承4[/SIZE]年(1180年),后白河法皇的另一个皇子·[U]以仁王[/U]得知安德天皇继位的消息后非常愤慨,认为新帝只有3岁,完全是个傀儡。他立刻与当时源氏惟一的公卿·[U]源赖政[/U](平治之乱关键时刻背叛源义朝的那位)秘密谋划,同年4月9日,他向诸国的源氏发布令旨,要求他们举兵打倒平家。这就是“以仁王的令旨”。 5[/SIZE]月15日,平清盛发兵追讨以仁王,以仁王逃到了园城寺。5月21日,源赖政率嫡子[U]源仲纲[/U]以下一族的军队和以仁王会合,公开打出了反平氏的旗帜。 5[/SIZE]月26日,在宇治平等院附近,以仁王和源赖政被平知盛·平重衡率领的平家大军追上,发生了战斗。赖政为了拖延时间,把宇治川上的桥的桥板抽掉,两军隔着桥互相射箭。赖政军中还不时有人通过还剩下的桥梁杀入敌军中。这场隔着桥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后世被称为“桥合战”。 平氏军仗着兵力优势,强行从河里游过对岸,赖政方寡不敌众,陆续战死,赖政负伤逃入平等院后自杀,以仁王也被流箭射中而死。[/SIZE] 这场战斗因为赖政的准备,没有能够集结起军队而失败,但是作为打到平氏的导火线却是意义重大。诸国的源氏诸将纷纷举兵。[/SIZE] [B]源赖朝举兵[/SIZE][/B] [B]源赖朝像 [/SIZE][/B] [U] 源赖朝[/U]是[U]源义[/U]朝的第三子,幼名“鬼武者”(明智左马介的前世?^_^[/SIZE])。平治之乱后被流放到了伊豆,其间娶了伊豆土豪·北条时政的女儿·政子为妻。 治承4[/SIZE]年(1180年)8月17日,伊豆三岛大社祭礼当日,源赖朝在岳父北条时政的帮助下举兵,袭杀了豆国目代(地方官)[U]山本判官兼隆[/U]。开始了他打倒平家的大业。 赖朝举兵后也不是万事顺利。当他乘着斩杀目代山本兼隆的余威进攻相模国时,他遭到了忠于平家的[U]大庭景亲[/U]等的阻击,双方在石桥山发生了战斗,这就是石桥山之战。当时赖朝只有300[/SIZE]人,而大庭却有3000多人,兵力悬殊,赖朝完全没有胜算。当日豪雨,赖朝军被击破后,赖朝只带着几个旗本逃入山中,躲在一个大树的树洞里。这里发生了一个后世很有名的故事。大庭军队追过来的时候,大庭的部下[U]梶原景时[/U]发现了赖朝,但是他却假装没看到,从而救了赖朝一命。 之后,赖朝经由海陆逃到了安房国,在那里他得到了上总广常·千叶常胤等当地豪族的大力援助,再次举兵。10[/SIZE]月6日,赖朝进入镰仓,并把这里做为了他自己的大本营。 [B]富士川合战 [/SIZE][/B] 9[/SIZE]月5日,朝庭发出了追讨源赖朝的命令(与其说朝庭不如说氏平氏)。平氏以平维盛为总大将向关东进军。但是,这支部队士气底下,不断的出现逃兵。到10月20日夜,平、源两军隔富士川对峙的时候,面对源氏的五万大军,平氏只剩下四千人马。 决战日之前一天的晚上,甲斐源氏武田信义率兵向平家军的背后迂回移动,不小心惊动了一群水鸟,水鸟都一齐飞起来,发出了巨大的声音。本来就心中忐忑不安,难以入睡的平家军以为是源氏夜袭,立刻都扔下一切东西,争先恐后的逃跑了。11[/SIZE]月5日,总大将维盛回京。就这样,富士川合战没怎么打就结束了。 [B]平清盛之死 [/SIZE][/B] 随着源氏在东国的活跃,在近畿的延历寺、东大寺、兴福寺、园城寺等大寺院也纷纷响应,讨伐平氏,局势对平氏相当不利。在这种情况下,治平4[/SIZE]年(1180年)12月18日,平清盛解除了对后白河法皇的软禁,请后白河重新执政,希望凭借后白河的权威来压制反对势力。同年12月28日,清盛以平重衡为大将,派军攻击了东大寺和兴福寺,将寺院焚毁。清盛为了维持平家的权威,已经不惜与佛教权威为敌了。 治承5[/SIZE]年(1181年)闰2月4日,平清盛因高烧不绝而去世。民间盛传,这是因为去年烧毁东大寺和兴福寺而遭到的佛罚。平家大黑柱平清盛的死,对平家是个巨大的打击,加速了平家的没落。 [B]源义仲举兵和俱梨伽罗峠之战[/B][/SIZE] [B]源义仲[/B] [B][/B] [/SIZE] [/SIZE][U] 源义仲[/U]是源赖朝的堂兄弟,其父[U]源义贤[/U]在与源义朝的争斗中被义朝长子[U]源义平[/U]所杀,当时义仲只有2岁,被家臣救出,送到了信浓,由信浓豪族中原氏抚养张大(他的妻子“怪力美女”[U]巴御前[/U]是[U]中原兼远[/U]之女,2人是青梅竹马)。1180年,义仲响应以仁王的令旨,起兵倒平。义仲势力迅速的强大起来,控制了住了北陆地区。 寿永2[/SIZE]年(1183年)4月,平氏以[U]平维盛[/U]·[U]平通盛[/U]为大将,率兵十万(一说二十万)向北陆进军,一路势如破竹,席卷加贺、能登、越前。5月11日,平家军在越中·加贺边境上的砥浪山附近与义仲军对峙。这里,义仲想出了一条妙计,他首先把平家大军引入俱梨伽罗峠,然后多插源氏的白旗(白旗是源氏的旗帜,平氏的旗子是红色的),伪装成大部队,迷惑对手。平氏果然中计,背向俱梨伽罗峠布阵。当夜,在四周极其安静的时候,义仲军突然齐声呐喊,发动夜袭,同时义仲用五百头牛,角上绑着火把,冲向平家阵地。平家军搞不清对手多少人马,慌乱中后退,却没有注意到背后已经是悬崖了,纷纷掉落。这一战,平家军队大半掉落谷底,俱梨伽罗峠都被填平了。剩余的部队也在义仲军的攻击下败退。义仲完全控制了北陆地区,并趁势向京都进军。 [B]义仲进京[/B][B] [/B][/SIZE] 7[/SIZE]月,义仲军攻到了近江国,并且说服了比叡山延历寺,打开了进京的门户。他的同盟军[U]源行家[/U]也从宇治方面进逼京都,同时摄津河内的源氏也纷纷行动,准备要大举进京。在这种情况下,平氏已经不能安稳的待在京都,于是决定带着安德天皇河后白河法皇,全族逃离京都。后白河法皇看破平家的行动,于是秘密到比叡山隐藏起来。平氏只好放弃带走法皇的想法,带着安德天皇·建礼门院(安德天皇的母亲,平清盛的女儿)以及三种神器,于7月25日舍弃京都,逃往西国。于是义仲顺利进京。8月6日,后白河法皇下诏,废除了平家一门二百余人的官职,平氏被称为“贼军”。 [B]源义仲的没落[/B][B] [/B][/SIZE] 义仲进京后,8[/SIZE]月18日,后白河法皇没收了平家五百多个封地,把其中一百四十个给了源义仲,九十个给了源行家。但是,由于京都地区前年粮食大欠收,不少人饿死,现在一下子来了六军队,粮食问题更加突出,饿肚子的义仲军队开始劫掠民舍,一时京中“乱暴狼籍”。再加上义仲是个生性直率豪迈的人,对京都文化完全不适应,和贵族们也多有 冲突。于是从法皇、贵族到平民,都期望源赖朝进京。 9[/SIZE]月20日,源义仲离开京城,前往追讨平氏。后白河法皇乘机发布十月宣旨,赋予源赖朝关东地方的裁判权·强制执行权·追捕检断权,意即正式承认赖朝的地位。有说法认为,这实际上是许可建立镰仓幕府的宣旨。 闰10[/SIZE]月1日,一度逃到九州的平重衡率平家军队,再备中国小岛击破了源义仲军。闰10月15日,源义仲败退返京。义仲返京后,发现自己已经无法主导京中的政治,于是于11月19日发动政变,攻打后白河居住的法住寺殿,并把法皇软禁在五条东院,解除了与自己对立的摄政[U]近卫基通[/U]等人官职,任命藤原师家为摄政。但是这些行动没用军事能力支持是不可能维持的。11月29日,义仲的同盟军源行家在播磨被平教盛·平重衡率领的平氏军队击败。12月,源赖朝派弟弟源范赖·源义经为自己的代官,率兵六万,进京追讨源义仲。永寿3年(1184年)1月20日,源范赖·义经军在势多·宇治击破义仲军,源义仲在近江粟津败死。 (关于源义仲,不少人认为他虽然粗鲁,但却是诸源氏当中心地最纯洁的一个,心地纯洁的他与狡猾的京都人不能相容。有当时的贵族日记记载,所谓“乱暴狼籍”,其实在义仲进京前就已经发生,正是义仲的到来才镇压了这些暴行。但是作为历史斗争的失败者,他的敌人们必定会把各种名目的罪行加在他身上吧。) [/SIZE] [B]一之谷之战[/B][/SIZE] [B][/B] [/SIZE] 永寿3[/SIZE]年(1184年)1月,平氏再度东进,在播磨国境上的一之谷构筑城堡,防范源氏。2月,平氏作出要进攻京都的架势,京都上下颇为惊慌。当时源范赖·义经在京,受后白河法皇宣旨,追讨平氏,攻打一之谷。 义经和范赖兵分二路,范赖率兵从正面进攻,义经率兵从摄津的蓝那越过鵯,到达一之谷的背后。义经在那里决定再次兵分二路,自己一路从山上攻击,一路由土肥实平带领从播磨的明石进攻。是日黎明,源赖范首先发动进攻,义经随后也配合赖范,从山上骑马杀入平氏阵地,平氏军队立刻陷入混乱。战斗只经过4个小时就结束了,平氏军队纷纷逃下海,乘船渡过濑户内海,逃到屋岛。 [/SIZE] 这里发生了个有名的插曲。平氏战败,纷纷逃上船的时候,源氏部将熊谷直实看到一个穿着美丽铠甲、骑连钱苇毛马的武者正要下海。直实把他叫回来,并在格斗中将其打倒,正要砍下他头的时候,发现对方是个16~7岁的少年。直实不由的想起自己的儿子,于是有心要放他一马,但是这时自己方的其他人马赶到,不得已只好把他杀了。后来义经认出这是清盛的外甥[U]平敦盛[/U]。(《平家物语》记载,直实因这件事此感到世间的无情,出家为僧。) [/SIZE] 战后,源赖朝任命范赖为三河守,而义经的战功却没有得到认可。寿永3年(1184年)8月,后白河法皇任命源义经为检非违使判官。赖朝因为义经没有经过自己的认可就就职而激怒。 [/SIZE] [/SIZE] [B]屋岛合战[/B][/SIZE] [B][/B] [B][/B] [/SIZE] 在一之谷合战中败北的平氏在四国的赞崎屋岛设阵,对没有水军的源氏再次构成威胁。 [/SIZE] 永寿3年(1184年)9月,赖朝不派义经,只以范赖为大将,攻打屋岛,但是失败,反而使平氏站稳了阵脚。在范赖屡战不胜的情况下,文治元年(1185年)1月,赖朝终于命令义经出阵。 [/SIZE] 2月义经军离开京都向屋岛进发。当义经在摄津的渡边准备船只的时候,突然海上起了大暴风,在这种情况下,出海似乎是不可能的了。但是义经却偏偏在这种情况下,站在船头大声呼喊,只带者五只船·一百五十骑在风暴中出航了。平时要3天的行程,在风暴的推动下,义经只花了4个小时就在阿波国椿浦登陆了。登陆后,义经马不停蹄,一昼夜赶到屋岛对岸的村子。到达时,义经身边只有五十骑了。义经为迷惑对手,在周围村落放火,并竖起大量源氏的白旗,,表面看起来似乎集结了相当数量的兵马了。 [/SIZE] 平氏看到后大为吃惊,立刻象“一之谷”再现那样呼喊奔逃,架船疾走。义经军乘机等上屋岛,在平氏阵中放火。不久平氏终于发现义经军人数很少,于是返回来想重新抢回屋岛。双方进行了激烈的“弓箭合战”,互相以弓箭对射。其间发生了义经的部将佐藤嗣信为义经挡箭而被平氏第一射手能登守教经射杀的事情,以及源氏方那须与一射落平家日之丸扇子的事情。 [/SIZE] 之后,源氏大将梶原景时率援军赶到,平家全军退向长门国。[/SIZE] [B]壇之浦合战[/B][/SIZE] [B][/SIZE][/B] 源平最后的合战是元历2[/SIZE]年(文治元年)(1185年)3月24日发生在长门国壇之浦的海战。战斗双方平氏船五百于艘,源氏方则是新近投靠义经的伊予水军·摄津的渡边水军等共八百四十只船。 当时源氏方的先锋船团三百五十只从濑户内海西下,平氏方也立刻迎上来,壇之浦合战爆发。最初,平氏方趁着向东的海流向源氏方的船靠近,并从船头上射箭,压制住了源氏。源氏要还击的话就必须逆着洋流,情况非常的不利。午后,洋流逆转,战斗情势也发生了逆转,平氏转入不利。[/SIZE] 有一个说法是:源义经想出了个好主意。他命令弓箭手专门射杀平氏船上操舵的船夫。结果,失去船夫的平氏船无法活动,陷入了彷徨之中。于是源氏方就可以一只船一只船的,慢慢把平家军消灭。[/SIZE] 当[U]平知盛[/U](清盛之后的平氏最高军事统帅)阵亡的消息传到安德天皇的坐船后,清盛的妻子二位尼安慰才8[/SIZE]岁的安德天皇“海的下面也有皇都”,抱着宝剑跳下了海。天皇由按察局抱着下水。后来局虽然浮在海中获救,安德天皇却歿了。建礼门院德子入水后被源氏救起,后在京都·大原的寂光寺出家。其他平氏一门接连入水,其中虽然[U]平宗盛[/U]·[U]平时忠[/U]等人获救,但平家至此是灭亡了。 在源平合战中获得了胜利的源赖朝,在后来与后白河法皇的权力斗争中又获得了胜利,掌握了权力,创建了镰仓幕府。[/SIZE] [B]源义经的最后[/SIZE][/B] [B] [/SIZE][/B] 在壇之浦会战中取得胜利了的源义经却被拒绝进入镰仓,只好回京都。回到京都后也没有得到赖朝的问候,得到的是因谋反罪将其斩首的命令,以及追讨的军团。义京只好逃离京都,展转各地,最后到达奥州平泉。义经的妻子静御前在逃亡中被家臣背叛,被源赖朝捕获,她当时已经怀孕,被带到镰仓后就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刚出生的男孩被赖朝命令扔下了大海(果然是鬼>.<[/SIZE])。次年秋,静御前去世,年仅20岁。 义经在平泉,很受奥州霸主藤原秀衡的器重,但是文治3[/SIZE]年(1187年)10月29日,,秀衡病故,义经失去了最强有利的支援。秀衡死前,曾有遗言,要义经继任大将军(见于《吾妻镜》),但这反而使义经限于尴尬地位,藤家发生分裂。文治5年(1189年)4月30日,在赖朝接连不断的外交活动和威胁下,泰衡派兵五百进攻义经的居城高馆 ,义经自害。 [/SIZE] [B]平泉陷落 [/SIZE][/B] 泰衡把义经的首级送往赖朝那里后就等着好消息了,但是等来的却是来朝亲自率领讨伐奥州的军队。文治5年(1189年)9月3日,泰衡被攻杀,平泉政权灭亡,赖朝完全控制了全日本。 [/SIZE] [/SIZE] [B]源范赖的最后 [/SIZE][/B] 赖范同样是为源赖朝打倒义仲,打倒平氏立下赫赫战功的人。打倒平氏后他获得了九州的支配权,他看到义经的灭亡后就一直对赖朝采取很顺从的态度,但是还是招致赖朝的怀疑,于1193年8月被捕,被幽禁在伊豆修善寺,最后被杀。 [/SIZE] [/SIZE] [B]源赖朝的最后[/B] [/SIZE] 建久3年(1192)年,源赖朝就任征夷大将军,建立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武家政权。建久10年(1199年)正月13日,赖朝从马背上掉下来,不治而亡。赖朝死后,他的儿子源赖家·源实家相继成为将军,却掌握不到权力,最后死于非命。其后继续其统治地位的,是赖朝的妻子北条政子和其所在的北条一族。 [/SIZE] 结果,源氏经过长期雌伏后建立起来的源氏幕府,只到第三代就完结了。(活该!) [/SIZE] [/ALIG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5 23:18:23编辑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TOP

Re: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其之十二

[B]承久之乱[/B](镰仓时代)[/SIZE] 主要人物1[/SIZE]:后鸟羽上皇 主要人物2[/SIZE]:北条义时,北条泰时,北条政子 时代:镰仓时代[/SIZE] 年代:承久3[/SIZE]年(1221年)5月14日~承久3年(1221年)7月13日 [B][U]后鸟羽上皇[/U][/B][B]其人 [/B][/SIZE] 后鸟羽(1180[/SIZE]年7月14日~1239年2月22日)是第82代天皇,高仓天皇的第四皇子,母亲是[U]七条院殖子[/U],讳尊成。安德天皇和平氏一门一起逃离京都后,由其祖父后白河法皇勅命选定为皇嗣,在没有三种神器的情况下举行了继位仪式。他精通各种游戏、体育万能,著名的《古今和歌集》据说就是其所作。建久9年(1198年),让位于[U]土御门天皇[/U],开始了他二十三年的院政。他持政期间,采取抑制镰仓幕府的政策,致力于扩大皇室势力,力图恢复公家势力的权威。 [B]幕府势力的扩张 [/SIZE][/B] 镰仓幕府的力量主要在东国,而西国则由朝庭支配。当初源赖朝在追讨源义经的时候,为了追捕义经,赖朝就要求朝庭在各国设置守护和地头。(守护负责统率国内的士兵,地头负责管理庄园),义经逃到哪里,赖朝就把守护和地头设置到哪里(据说赖朝曾有意放义经过西国的关卡)。[/SIZE] 最初,地头只势力弱小,只从庄园的年贡中取很少一部分,但是随着后来势力的变强,取的量越来越多,到后来甚至把年贡全部拿走,领主一点都得不到,而且任意支使属于领主的农民。领主为此大为头痛,最后不得以,想出了“下地中分”的办法,就是把领地分一半给地头,以保证自己另一半的收入。但是这样一来,朝庭和贵族的收入锐减,朝庭开始考虑打倒幕府,而幕府也想获得西国的土地,双方的冲突也就难免了。 [/SIZE] [B]镰仓的权力斗争和源氏幕府的结束 [/SIZE][/B] 正治元年(建久10[/SIZE]年、1199年),征夷大将军源赖朝落马而死,其长子[U]源赖家[/U]继位。赖家继位后,无视以前的习惯,重用侧近和妻子[U]若狭局[/U]的娘家[U]比企[/U]氏,独断专行,引起了众御家人(当时指将军家的家臣,江户时代指知行不满万的将军家直臣)的不满。正治2年(1200年),赖家母亲政子所在的北条氏联合其他有力的御家人,发起了十三人和议制度,以限制将军权限。这十三人是:[U]足利远元[/U]、[U]安达盛长[/U]、[U]大江广元[/U]、[U]梶原景时[/U]、[U]中原亲能[/U]、[U]二阶堂行政、八田知家[/U]、[U]比企能员[/U]、[U]北条时政[/U]、[U]北条义时[/U]、[U]三浦义澄[/U]、[U]三善康信[/U]、[U]和田义盛[/U]。(这个制度后来在北条氏排斥其他各氏的过程中崩溃,其中的梶原景时1200年就被流放了。) 建仁3[/SIZE]年(1203年),赖家突然重病病危,十三人合议决定死后其领地分给他儿子[U]一幡[/U]和他弟弟[U]源实朝[/U](千幡)(1192年9月17日~1219年2月13日),一幡得关东28国,实朝得关西38国。这种结果赖家当然不能接受,于是联合岳父比企能元准备讨伐北条氏。但是计划泄漏,北条时政先下手为强,派天野远景·仁田忠常在时政家里杀害了比企能员,同时派兵火烧能元府邸,源一幡和若狭局被烧死,比企氏灭亡。史称“比企氏之乱”。 之后赖家被迫退位,被幽禁在伊豆修禅寺。第二年,被北条的刺客暗杀。 [/SIZE] 赖家退位后,源实朝继将军位。但是实朝无权,事权都掌握在北条氏手中,实朝只好每日沉醉于和歌、管弦、蹴鞠之中,著有《金槐和歌集》留存于世。并且他热衷于朝庭工作,他在位的时候,幕府与朝庭的关系还不错。源赖家被暗杀之后,赖家的另一个儿子公晓认为父亲的死是实朝主谋,于是乘实朝去鹤冈神宫正月拜贺的时候暗杀了实朝。 [/SIZE] 公晓杀害了源实朝之后,立刻前去拜会三浦义村,希望他帮自己登上将军位,但是反而被三浦杀害。至此,源氏将军的血嗣断绝。 [/SIZE] 源实朝死后,北条政子向后鸟羽上皇请求派一个皇族来继任将军,但是后鸟羽以“皇室和将军家是亲戚的话恐怕会发生内乱”为由而拒绝。最后决定,以和源赖朝有血缘关系的左大臣·九条道家的儿子·三寅(元服后取名藤原赖经)军。但是当时三寅只有2[/SIZE]岁,于是由北条政子代理政务,世称“尼姑将军”。 [B]庄园事件[/B][B] [/B][/SIZE] 在摄津国有长江·仓桥两处庄园,原本是后鸟羽上皇情妇娘家的领地,后鸟羽上皇向幕府要求罢免这两处的地头,归还这两处庄园。对北条氏来说,这是歌很大的问题,刚刚失去了将军,现在又要毫无理由的没收御家人的土地,实在是不利于武士间的团结,如果这样做的话,北条家一定会失去御家人的支持。于是北条氏毫不犹豫的回绝了上皇的要求。 [/SIZE] [B]上皇举兵[/B][B] [/B][/SIZE] 庄园事件中北条氏的强硬态度,以及选取第四代将军人选时北条氏的无礼专横,使后鸟羽上皇对幕府的反感激增。再加上第三代将军源实朝的被暗杀,使后他认为幕府内部纷乱,处于混乱中,是倒幕良机。于是后鸟羽上皇和其子土御门上皇·顺德天皇一起秘密商议倒幕。 [/SIZE] 在新将军还没到达镰仓之前,京都就发生了后鸟羽上皇派兵杀害京都都护源赖茂事件。据说是他知道了上皇的计划而被灭口了。这件事可以认为是朝庭对幕府的先制攻击。 [/SIZE] 承久3[/SIZE]年(1221年)5月14日,后鸟羽上皇举行“流镝马比赛”,其间上皇突然对来参赛的1700多诸国武士下令征讨北条义时(当时幕府义时是幕府的执政)。当时在场的武士都很震惊,但是不久,其中的大多数都宣布跟从上皇。同时,与幕府关系密切贵族西园寺公经·实氏父子被捕,京都守护伊贺光季被杀。朝庭开始大规模募集反幕府军,并宣布打倒幕府后将把幕府的庄园全部分给有功之人。与北条家敌对的御家人很多,所以很快就聚集了很多士兵,主要是京都以及京都周边的御家人。朝庭还对三浦氏(义村)特别期待,因为他的弟弟胤义在京都,加入了上皇军。但是义村拒绝了朝庭的招募,加入了幕府军。(三浦义村后来因为反对北条氏而被北条氏消灭) 但是加贺光季被杀前,15[/SIZE]日下午8时就已经派人向镰仓急报(19日午后12点左右到达镰仓)。而西园寺被捕前,也派人向镰仓报告京都的消息(19日午后2点到达),同时也报告了光季的死,还有朝庭的宣使将于本日到达镰仓的消息。幕府由于得到这个消息,在朝庭的宣使到达镰仓前,派人抓住了他。如果宣使能早一天出发的话,事情的发展也许完全相反。(宣使16日早上4点还在京(19日午后5点到达镰仓),这大概是因为后鸟羽过于迷信宣旨的权威了) [B]幕府的对应 [/SIZE][/B] 幕府虽然截住了上皇的宣使,但是上皇举兵的消息还是使板东的御家人不知所措,纷纷聚集到幕府御所的庭院里 [/SIZE],议论这可能和京都交战的事情。四处是惶惑、不安、动摇的气氛。在这种情况下,北条政子向众御家人进行了场演说,内容大致是:“在我丈夫源赖朝战出来前,大家都是被贵族们呼来喝去,随意支使。但是现在不是已经没有了这种情况了吗?现在正是杀死背叛者三浦胤义,尽忠的时候。”政子的演说发挥了效果,御家人们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幕府。为了安定人心,幕府还进行了占卜,结果是幕府侧“吉”。虽说如此,但是还有相当数量的武士不知道该跟随哪一方。 [B]向京都进军[/SIZE][/B] [B] [/SIZE][/B] 幕府最初计划在箱根、足柄等要害地区进行防御作战,但是考虑到御家人的动摇,于是决定西上。政子演说的3[/SIZE]天之后,承久3年5月22日,幕府出兵19万余,兵分三路,北条时房·泰时带10万人马从东海道,武田信光率兵5万走中山道,北条朝时4万人马走北陆街道,向京都进军。 后鸟羽上皇方显然没有想到幕府的行动这么快,连忙派遣2[/SIZE]万1000骑前往尾长木曾川布防,6月5日,双方在长良川交战,只打了一天,朝庭军就全面崩溃,败走。 消息传到京都,引起了市民恐慌,贵族和民众纷纷逃离。后鸟羽上皇亲自指挥军队,在京都宇治川设置了最后的防线(他没有亲自上最前线)。6[/SIZE]月13日(一说14日),幕府军突破宇治川,攻入了京都。《承久记》记载当时的情况:“东方的军队(幕府侧),分散在深草·伏见·冈屋·久我·醍醐·日野·吉田·东山·北山·东寺·四冢等地,或1,2万骑,或4,5千骑,举着旗子冲进来。大臣,北政所,宫女,女官,游女,尖叫奔逃……中略……不会战斗的人、被勅命驱赶的人,出来看情况的人,在追上来的板东士兵面前,犹如老鹰面前的小鸟,或被射杀,或被斩杀,很多人头都被斩取。板东士兵,连一个人头都不会放过。……” [B]战后处置 [/SIZE][/B] 后鸟羽上皇被流放隐歧岛,庄园被全部没收。[/SIZE] 德顺上皇被流放佐渡岛。[/SIZE] 土御门上皇被流放土佐。[/SIZE] 贵族中跟随上皇的6[/SIZE]人中,除源实朝的妻兄坊门忠信一人被流放外,其他都被处死刑。 跟随上皇的武士几乎都被处死,领地全部被没收。[/SIZE] [B]变乱之后 [/SIZE][/B] 乱后,被讨幕派逮捕的西园寺公经官复原职,成为了朝庭的政治中心人物。后鸟羽上皇的哥哥行助法亲王之子成为了新天皇(后堀河天皇),行助法亲王在没当过天皇的情况下就成了“后高仓院”,开始了院政。幕府还新设置了“六波罗探提”,由当时的幕府军总指挥官北条泰时担当,负责监视朝庭,统括近畿地方和西国的御家人。 [/SIZE] 上皇侧的庄园全部被没收,并从东国派遣了大量武士去担当“新辅助地头”,这些新辅地头后来不断蚕食庄园,吞并了一半庄园(下地中分)。幕府的力量开始深入西国,而源氏血嗣断绝的幕府,也开始了以北条氏为中心的御家人集团指导体制。 [/SIZE] [B]最后[/B][B] [/B][/SIZE] 战争刚开始时,东海道总大将北条泰时就先一步带着18[/SIZE]骑出发后,途中突然返回,问父亲北条义时:“如果天皇亲自出阵的话,我该怎么办?”义时回答:“问的好,到那时候,你就折断弓箭投降好了。”后鸟羽没亲自出阵,实在是他的一大失策,结果失败,被流放。 臣下流放上皇,这在日本还是开天辟地头一次。承久之乱原本是皇室发动的,图谋从幕府取回政权,结果却反而巩固了幕府体制。武士从属于贵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SIZE] [/ALIG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7 15:20:34编辑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TOP

Re: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其之十三

[B]宝治合战[/B](镰仓时代)[/SIZE] 主要人物1[/SIZE]:三浦泰村 主要人物2[/SIZE]:北条时赖,安达景盛 时代(镰仓时代)[/SIZE] 年代:宝治1[/SIZE]年(1247年)2月~宝治1年(1247年)6月5日 三浦氏是从平安时代开始,就跟随源赖朝一起打倒平氏的有力御家人。在承久之乱中也站在幕府侧,十分活跃。之后与北条氏关系和谐,一直保持着对幕府政治的影响力。三浦一族的当主·[U]三浦泰村[/U]是第三代幕府执权·[U]北条泰时[/U]的女婿,他借此大幅扩展势力,使得三浦一族十分的繁荣。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已经是正五位下的官职了,一族中其他也有不少人被授予了官职。而且我还兼任着好几个国的守护,一族掌管着的庄园有数万町之多。可以说是繁盛之极,在这种情况下,遭到别人的嫉妒、诬告也不奇怪了。”三浦氏拥有这样强大的势力,但是却似乎一点没有什么非分之想,继续和北条氏合作,为幕府尽力。[/SIZE] 当时北条氏当主是幕府第5[/SIZE]代执权·年轻的[U]北条时赖[/U]。北条氏经过几代专权,已经把幕府创建时的功臣梶原氏·比企氏·和田氏等对北条家有威胁的势力一一铲除。而这个“被诬告也不奇怪”的三浦氏的强大势力,明显使年轻的北条时赖感到了威胁,时赖开始计画讨灭这个雄族。时赖的外公[U]安達景盛[/U]向来和三浦泰村不和,他察觉到赖时的想法后,立刻展开了一连串的行动。 宝治1[/SIZE]年5月,鹤冈八幡宫的鸟居前面,出现了写着“三浦泰村违背严命,近日将被诛罚”的牌子而。这只是个开始,随后,镰仓“三浦一族叛逆”等流言漫天飞。当然这些都是安达景盛等人的计谋,他们没有攻打三浦氏的理由,所以想用这种方法把三浦氏逼入穷地,期望三浦氏方面主动举兵。但是,泰村做事相当谨慎。当时赖派来询问的使者到来时,他回答的相当巧妙,没有一点把柄给人抓,其中就有上面“被诬告也不奇怪”的那段话。时赖找不到诛罚三浦氏的理由,不得以,只好以写信安抚泰村。 但是,这封安抚三浦氏的书信似乎是特意使敌人麻痹大意的计策。就在三浦泰村接到安抚信,放下心来的时候,6[/SIZE]月5日,安达景盛突率大军向三浦氏发动了奇袭。 三浦方遭到突然攻击,大吃一惊,连忙派家人·郎从等进行防御,很多人连盔甲都来不及穿。战斗从辰时开始(早7[/SIZE]点到8点59),打到午时(上午9点到12点59)三浦氏的防御依然很坚强。期间有三浦氏的族人、盟友陆续赶到。下午,风向转变,安达军采用火攻,在三浦氏南边的邻居家放火,风把烟吹入三浦氏馆舍,泰村等人只好逃出来,躲进了源赖朝墓地所,挂有赖朝像的法华堂。 泰村的弟弟能登守光村率从兵八十余骑进驻永福寺。他认为永福寺的防御比较坚固,于是派使者去请泰村到这里来一起防战。泰村回答说:“即便有铁壁的防御,也不可能逃的掉。不如在将军的御影面前引接最后时刻的到来,快来这里相会吧。”于是光村奋力突破敌军,赶到法华堂。三浦众将汇集法华堂,列坐在赖朝画像面前互述忠怀,念佛,行法事赞,相约在一佛净土相会。不久,寺门被攻破。泰村一下宗族二百七十人,其他毛利·岛津等盟友和部将二百六十人,共五百余人自杀。三浦氏灭亡。[/SIZE] 宝治合战又史称“三浦之乱”。乱后,北条时赖又乘胜攻灭了另一个可和三浦氏比肩的豪族千叶氏(与三浦氏有姻亲关系)。此后,北条氏在镰仓幕府内的独占地位完全确立。[/SIZE] [/ALIG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0 13:04:17编辑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TOP

Re: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其之十四

[B]文永·弘安之役[/SIZE][/B](镰仓时代) 主要当事人1[/SIZE]:忽必烈汗 主要当事人2[/SIZE]:北条时宗 时代:镰仓时代 [/SIZE]年代:文永5[/SIZE]年(1268年)1月~弘安4年(1281年)闰7月1日 [IMGA]UploadFile/2005-3/2005313162631867.jpg[/IMGA]北条时宗像-----忽必烈像 [/SIZE] [B]蒙古崛起和元朝建立[/B][B] [/B][/SIZE] 13[/SIZE]世纪,蒙古帝国崛起,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创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国。早在1219年2月,蒙古和高丽就签订了“两国永为兄弟,万世无忘今日”的友好协议(《高丽史》卷103《金就砺传》)。从此高丽臣属蒙古,后高丽毁约断交,蒙古四征高丽,终于使高丽完全臣服。 1260[/SIZE]年3月,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大多数正统派的支持下登上大汗位。5月,忽必烈称大皇帝(元世祖),建元中统。1271年11月,鉴于进攻南宋连连取胜之势,忽必烈在谋士刘秉忠、王磐、徒单公的协助下,终于正式建国号为“大元”。 [B][/B][/SIZE] [B]元朝来使[/B][B] [/B][/SIZE] 忽必烈早听说过关于“黄金国”日本的事(当时日本是产金国),当时他正在对南宋用兵,而高丽的抵抗组织“三别抄军”也使蒙古军很头痛。为了应对这些状况,同时也为了得到日本的黄金,他希望能够使日本臣服。于是于蒙古·至元3[/SIZE]年8月(1266年·和历文永三年)派兵部侍郎里德(一说黑的)、礼部侍郎殷弘等人带国书,在高丽向导带领下出使日本。但是使者到了巨济岛就因大风浪而返回,没能到达日本。次年产6月,忽必烈再次派里德出使,严令高丽一定要把使臣送到日本。高丽国王派其朝臣潘阜代替蒙古使者传书。1268年1月,潘阜携国书到达大宰府。闰1月上旬,国书被送到镰仓幕府。当时年仅18岁,掌握幕府实权的北条时宗拒绝回复国书(当时的幕府执权是北条政村,于同年让位给时宗)。2月6日,幕府把国书传送京都,请后嵯峨上皇御览。朝庭经过连日的会议,最终得出了个“不回复”的结果。但是国难当头,朝庭也不能什么事情都不做,由于不掌握军队,他们也就只能不断的在京都各大寺庙进行“敌国降伏”的祈祷。 潘阜在大宰府等了7[/SIZE]个月,却没有得到日本方面的任何回复,不得要领而回。元·至元5年,忽必烈第三次派里德等出使日本,被日本拒于对马岛。后来在至元八年(1271年)和至元九年(1272年),忽必烈又2次派秘书监赵良弼出使,也均被滞留于太宰府。但是这2次出使,实际是以侦察为目的的,期间赵良弼收集了大量关于日本的情报,得到了忽必烈的赞扬。赵良弼本人其实是反对出兵的,可是忽必烈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TR] [TD] 蒙古国书内容: [/SIZE] 上天眷命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国王:朕惟自古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讲信修睦,况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区夏,遐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悉数。朕即位之初,以高丽无辜之民,久瘁峰镝,即令罢兵,还其彊域,反其旄倪。高丽君臣感戴来朝,义虽君臣,而欢若父子。计王之君臣,亦已知之。[/SIZE]高丽朕之東藩也,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亦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国知之未审,故特遣使持书,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一家之理哉。至用兵,夫执所好。王其图之,不宣。[/SIZE]  [/SIZE]  至元三年八月日[/SIZE] [/TD][/TR][/ALIGN]

有最近的研究认为,这封国书并不是要威胁日本成为属国,而是希望对等的交往。在国书中,作为大帝国的蒙古对小国日本使用了温婉让步的用词,最后的“不宣”的意思是“这并非命令”。从蒙古支配其他国家的例子来看,这种情况是绝无仅有,很不寻常的。其目的,很可能只是为了切断日本和南宋的联系,以有利于对南宋的作战而已。 [/SIZE] [B]日本的战争准备[/B][B] [/B][/SIZE] 既然不回复蒙古国书,那就必须有蒙古入侵的思想准备。如果蒙古入侵,其登陆点必然是在北九州沿岸。于是,年仅18[/SIZE]岁的幕府执权北条时宗命令九州的御家人构筑阵地,积极备战。同时,为了北九州和山阴沿岸的的警备,免除了镇西九国和山阴四国的年贡,还下令禁止国衙·庄园·本所·领家收取钱粮。这当然是为了调集兵粮,但是这样一来,每年本来应该送到京都去的各国贡米都被截留,京都陷入了断粮的窘境。当时石清水八幡宫的神官写的《八幡愚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蒙古不入侵,(我们)就都饿死在这里了。” [B]元军的战争准备[/B][B] [/B][/SIZE] [/SIZE] 还在赵良弼出使日本期间(第4次),忽必烈就已经派6000元军进入高丽(当时元朝已经建立),进行屯田。1274年1月,赵良弼归国后,忽必烈为了准备远征日本,对高丽下达了造船命令。为此,高丽征发了三万五千民夫,仅在10个月内,建造了大型船300艘,中型船300艘,补给水用的小型船300艘,合计共900艘。为了赶速度,船型没有使用坚固的中国式样,而是简单的高丽式样,这在后来成灾难。 为了供给这些军队和造船工程,高丽百姓不但要出工,还要提供食物和造船用木材,以及耕作用的土地和牛,生活苦不堪言,很多人只得以草木为食,因饥饿而死的人很多。 [/SIZE][B]文永之役[/B][B] [/B][/SIZE] 元·至元11[/SIZE]年(1273年·和历永和11年),忽必烈命屯戍高丽的凤州经略沂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率兵15000,大小战船900艘出征日本。后又设立征东元帅府,以沂都、洪茶丘为都副元帅,军队增加到25000人。10月3日,从合浦(今朝鲜马山)出发,5日夺取对马岛,14日攻占壱岐。19日,在博多湾完成集结,20日清晨,元·高丽军开始分散在筥崎·赤坂·麁原·百道原·今津等地登陆。 [/SIZE] 集结在博多湾的蒙古·高丽舰队[/SIZE] 前来迎击的日军以筑前守护少贰景资为大将,率九州军1[/SIZE]万左右,在箱崎设阵待敌。 [/SIZE] 午前十点左右,两军接战。这场战斗,从元·高丽的记录上看来,是元·高丽军占据绝对优势的一边倒的战斗。刚开始的时候,日军的士气还是很高的,但是,当博多湾沿岸喊杀声起来的时候,日军一下子就落入劣势中。 [/SIZE] 元军士兵是经过不断的侵略战争磨练的,其精强程度远远超过幕府军的预计。而且,战法上的不同也使日军更加陷入混乱之中。 [/SIZE] 日本传统的战法是:以镝矢(一种射出去有尖厉叫声的箭)为开始战斗的信号,然后武士出来,自报家门,然后就是“一骑讨”。最多也就是一个武士带着几十个家兵的冲锋。然而这一套对元军完全不通用。有很多日本武士正在“呀呀,我是…”的时候,就被元军的弓箭射杀。 [/SIZE] 元军使用的是以钲·鼓为信号指挥全军的集团骑兵战法,往往当日军冲过来的时候,中间的部队往后一缩,两翼的骑兵往上一包,就对敌人形成了合围,被包围的日军就被尽数全歼。而听惯镝矢的日本战马听到元军的鼓声也往往发生混乱,不听指挥,不少日本武士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射杀的。而且日本武士有割取敌人头颅以为战功的习惯,有不少武士就是在割打倒的敌兵头颅时被其他敌军杀死的。(相同的情景在后来清军和西方列强军队战斗中出现…………历史的教训阿) [/SIZE] 元军在武器上也有极大的优势。元军的弓是短弓,看外表似乎没什么威力,实际上射程很远,约有200[/SIZE]米左右,而日本的弓却只能射100米不到。而且元军的箭头上有剧毒,哪怕只是擦上一点也可能是致命伤。 然而最让日军吃惊的,就是元军的火炮了。当时的日军完全不知道“火药”为何物,每次看到炮弹爆炸的轰鸣和闪光就吓的肝胆具裂,在实际交锋前日军阵中就陷入了大混乱。 [/SIZE] 战到傍晚,日军在各处都惨败,全军争先恐后的逃入水城城。 [/SIZE] 这一战,日军损失惨重,百道源战场上日军“伏尸如麻”,日军本阵箱崎方面完全被占领,祭祀着军神的箱崎八幡宫也被元军焚毁。 [/SIZE] 当晚,如果元军在陆上扎营过夜的话,也许历史将要重写。但是,不知为何,元军不在陆上过夜,而选择撤到船上。有些说法是:当时元军副统帅被日军弓箭射中,身受重伤,再加上元军对日本武士的勇猛颇有惧意,又误判敌军数倍于己,再加上己方也兵疲矢尽,所以决定撤军。 [/SIZE] 当晚发生了大风暴,由于构造简单的高丽船不够坚固,很多在风暴中相互撞击,或者撞到岩石而沉没。元军落水淹死者有1[/SIZE]万三千五百于人之多。 不过我觉得,元军既然决意攻日,又怎么会因为敌军勇猛而畏惧呢,他们可是横扫天下的强军阿。又,既然孤军攻日,敌人的兵力超过自己这一点当然在事先的预料之中,而战局又是这样的一边倒,不太可能这样轻易就撤退了。至于说兵疲矢尽,那就更奇怪了,横扫欧亚的蒙古军队,只打了一仗就疲劳了?先前对马、壱岐2[/SIZE]处,守军不过几十人,百余人。那不过是往狮子嘴里扔颗豆子,更本不算什么,不可能让精强的蒙古军队疲劳。元军兴师动众,劳师远来,带的矢石弹药又怎么可能一战就用尽了? 也有日本学者认为,当时根本就没有什么大风暴。日本方面记录当时情况的《八幡愚童记》中完全没有提到风暴,只记载了“早上的时候发现敌兵敌船全都不见了,吃了一惊”。不过在高丽的史书《东国通鉴》中有当夜大风雨,很多船被海岸的岩石和崖壁撞伤的记载。那个正确呢?有种说法认为,《东国通鉴》的说法是本无意与日本开战的高丽的推脱之辞。我单从字面上来看,“大风雨”未必就等于“风暴”,“撞伤”和“沉没”更不是一回事情。也有其他一些资料说,这次远征的士兵大多数是安全返回的。 [/SIZE] 有一中说法认为:文永之役时,忽必烈并不是动真格的,而只是“威胁”,展示自己的强大实力, [/SIZE]“元军晚上返回船上”后,就直接退兵了。所以在弘安之役前,忽必烈又好几次派遣使者去日本。 文永之役的神风之说是日本明治时代的学者提出的,这之前的人们只知道弘安之役时是发生了风暴,而文永之役中敌人是怎么不见的却是莫名其妙。我的想法是,明治时期,日本天皇在失去政治中心地位约700[/SIZE]年后重新成为了政治中心人物,天皇再度被神格话。而天皇在文永之役中做的只有祈祷而已,文永神风说的提出,很可能是有政治目的的。 不管怎么说元军是退去了,文永之役勉强可以说是日本方胜利了。但是,在这场战役中,日本并没有从胜利中获得一寸土地,没有东西可以赏赐有功者,引起了很多御家人不满,最后勉强给予了120[/SIZE]名御家人恩赏,但是所赏赐得土地也很贫瘠,房子也很小。就这样还有很多人得不到恩赏。著名的日本国宝《蒙古袭来绘词》,就是在这场战役中颇活跃的竹崎季长为表示自己的功劳而请人画的。 [/SIZE] 上图是《蒙古袭来绘词》中,描写竹崎季长冲向元军,遭到元军弓箭射击,险些送命的画面[/SIZE] [B]幕府的反攻计划[/B][B] [/B][/SIZE] 文永之役之后一年,健治元年末,西国的御家人们接到了幕府一个难以置信的命令:“做好来年春天异国征伐的准备”。 [/SIZE] 具体是: [/SIZE] 1. [/SIZE]出征人员以御家人为主体,再加上西国非御家人武士。 2. [/SIZE]船只、船头、水手从九州征发,不足的部分从山阴·山阳适当补充。 3. [/SIZE]免除出征者在博多湾建造石垒的负担。 4. [/SIZE]出征军总大将为少贰经资。 5. [/SIZE]出阵基地为博多。 大致就是以上这些,出征的假想敌似乎是高丽。 [/SIZE]这个计划一直进行到第二年三月,最后因为得不到御家人得支持而无疾而终了。 [/SIZE][B]元使再来[/B][B] [/B][/SIZE] [B][/SIZE][/B] 文永之役后一年,元·至元12年(和历建治元年·1275年)2月,忽必烈再次派礼部侍郎杜世忠出使日本。4月15日到达日本,这次他们顺利到达了镰仓,但是等待他们的却是全员斩首的命运。斩杀外交使节,这在当时是非常识的事情,即使在现在,也是严重违背国际规则的事情。 当时,元朝已经吞并南宋,考虑到南宋一直和日本各种交往比较密切,在南宋降将范文虎的建议下,忽必烈再次派南宋人周福出使日本,当时杜世忠被杀的消息还没传回来。至元16[/SIZE]年(和历弘安2年·1276年),周福等人在博多被杀。2个月后的8月,送杜世忠去日本的水手才回到高丽,带回了使者被杀的消息(可怜的周福,只差2个月)。 至元17[/SIZE]年(1280年),消息传到元大都,忽必烈震怒,大喊“立即攻打日本”。是年下半年,元朝征调军队(包括南宋降兵),成立征东行省(也称日本行省)主持征日大计。 至元18[/SIZE]年(1281年)正月,忽必烈命令元军兵分两路远征日本。一路仍由征东行省右丞沂都、洪茶丘带领,率蒙·汉·高丽军4万,战船900艘,从高丽合浦出发,是为东路军。另一路由从江南强行征发而来的10万士兵组成,战船3500艘,从庆元(今宁波)·定海出发,为江南军。江南军的主帅是元朝老将阿塔海,副帅是南宋降将范文虎。出兵之际,阿塔海突患重病,不能出征,实际指挥权就落在了范文虎手里。这也是个悲剧。 说几句题外话。这个范文虎,本是南宋奸相贾似道手下心腹大将。元军攻襄阳时,他率10[/SIZE]万兵出援,督师李屡次命他进军,他却怕李庭芝立下战功,依仗贾似道,拒不进兵,自己却“日携美妾,走马击球军中为乐”,结果10万大军被破。后又和民兵部辖张贵相约夹击元军,又失约,导致张贵战败被俘,襄阳失陷。防守安庆时又不战而降。忽必烈用这种人为帅,等于是把10万大军性命扔出去了。 [/SIZE] 东路和江南2[/SIZE]路大军约定6月前会于壱岐岛和平壶岛。7月,2路大军会合在平壶岛后,主力驻屯鹰岛,偏师进驻平壶岛,计划分数路进攻太宰府。但是,元军间发生了将帅不和,2路军行动不协调,再加上日军已经吸取了上次的教训,防守森严,调集兵力达到6万5千人,又在海岸线上建造了石垒,防止元军登陆,元军始终不能得手,双方相持不下。八月初一夜,元军遭到台风袭击。由于战船是仓促建造的,质量差,大部分船只沉没,军士溺死无数。日本《八幡愚童记》记载,当时海里死者相叠,好象岛屿一样,甚至可以在上面走路。《高丽史》中记载,生还者只有19379人,将官死亡率高达70%~80%。普通士兵死亡率更高达80%~90%。 [/SIZE] 实际上,范文虎在飓风来到前就看出天气不对,但是他却只顾自己的指挥船开进避风港躲避完全不顾部下。初五,范文虎“独帆走高丽”(方回《桐江续集》卷32[/SIZE]《孔端卿东征集序》),把10多万元军扔在了海岛上。日军上岛后,大部分元军战死,数万士兵被俘。10万江南军中,只有3个士兵勉强拼凑了条小船,逃回了故里。正是通过这3个士兵,忽必烈了解了真相,将范文虎斩首。 弘安之役日军胜利的原因是: [/SIZE] 1. [/SIZE]在博多海岸建造了石垒,阻碍了元军登陆。 2. [/SIZE]了解了元军的战法。 3. [/SIZE]以游击战法夜袭元军军船,颇有效果。(后来被元军防止了) 4. 2[/SIZE]路元军之间行动不协调。 5. [/SIZE]占元军大多数的高丽军和宋军兵并没有什么顽强的战意。 6. [/SIZE]最重要的,就是台风的袭击。 [B][/B][/SIZE] [B]战后的情况[/B][B] [/B][/SIZE] 考虑到元军可能再来,幕府做了以下准备: [/SIZE] 1. [/SIZE]再次以九州御家人为中心,准备“异国征伐”,不过这次还是没有实行。 2. [/SIZE]在九州御家人中实施“异国警固番役”,定期轮流去海岸线防守。 3. [/SIZE]实施“石筑地役”,继续建造防御石垒。 4. [/SIZE]在危急时刻,幕府御家人以外的人也可以拥有发布命令的权力。 以上的2[/SIZE]、3、4几项,一直延续到镰仓幕府灭亡,而且战争胜利后又没有得到多少恩赏,这些都对对御家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幕府为了帮助那些生活特别困苦的九州御家人,出台了一条新法律,即:“做抵押卖掉的领地,只要不超过20年的,都必须还给原主人。”因生活困苦而卖掉土地的御家人很多,这条法律确实暂时缓解了他们经济状况,但这只是“暂时”,因为收入并没有从根本上增加。当御家人下一次想卖掉土地换钱的时候,就没人买了,也没人愿意借钱给他们。因为大家都担心什么时候又来条法律,要把土地还给他们。 另一方面,日本国内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争,各御家人的孩子们不能通过军功获得新领地,各御家人就只好从自己的领地里分出一块来给他们,这样一来,御家人的生活就更加困苦了。[/SIZE] [/SIZE] 上图是那个时候的“分割相继”法。“惣领分”是给本家继承人的,“庶子分”是给其他儿子的。到现在,日本还有不少地名叫“惣领分”、“庶子分”的地方。[/SIZE] [/SIZE] 以上这些造成了御家人对幕府的不满,这成为了幕府灭亡的最大原因。但也有些看法认为,二度元寇入侵,使得幕府的支配权大幅扩大,北条一门的权力基础得以强化。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 [/SIZE] 元朝方面,忽必烈本来准备派遣第3[/SIZE]次远征军的,至元20年(1283年)初,忽必烈下令重建攻日大军,建造船只,收集粮草,因江南人民激烈反抗,只好暂时搁置。但终于因为各地反元起义不断,用于征日的军队被派去镇压,终于没能实行。至元22年(1285年)再次下令打造战船。年底,征调江淮等地漕米百万石运往高丽合浦,又下令禁军五卫、高丽、江南等处军队于次年春天出兵,秋天集结于合浦。但后来因部分大臣反对,尤其还要对安南用兵,最后忽必烈不得不于至元23年(1283年)下诏罢止征日。此后,虽然还有过征日的议论和准备,但均未实现。直到大元末年,2国关系始终处于僵局中。不过元朝对于中日民间的贸易和文化交往还是采取了支持态度的。 [/ALIG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8 10:39:27编辑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TOP

Re: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其之十五

[B]霜月骚动[/SIZE][/B](镰仓时代) [/SIZE] [/SIZE] 当事人1[/SIZE]:安达泰盛 [/SIZE] [/SIZE] 当事人2[/SIZE]:平赖纲 [/SIZE] [/SIZE] 时代:镰仓时代[/SIZE] [/SIZE] [/SIZE] 年代:弘安8[/SIZE]年(1285年)11月17日 [/SIZE] [/SIZE] [/SIZE] [/SIZE] [B]御家人与御内方的对立[/SIZE][/B][B] [/SIZE] [/B] [/SIZE] 弘安之战后3[/SIZE]年,即弘安七年(1284年),北条时宗隐退,幕府执权的接力棒传到了他嫡子北条贞时手里,同年,时宗去世。当时,贞时只有14岁。 [/SIZE] [/SIZE] 所谓幕府的“执权”,就其名分上赖说,他也只是从属于幕府将军的御家人之一而已。但是长久以来,幕府的实际权力为北条氏所掌握,北条氏的嫡流被称为“得宗”(其名来自2[/SIZE]第二代执权北条义时的法号,也写做“德宗”)。而“得宗”的家臣,被称为“御内方”。在北条时宗担当幕府执权期间,得宗的权力空前上升,得以完全确立(可能是得益于防止蒙古的一系列政策,前文所述幕府权力因蒙古袭来得以加强的说法,可能只是指得宗而已)。 [/SIZE] [/SIZE] 得宗的权力上升,作为其家臣的御内方的实力自然也大幅上升,甚至开始能够对幕政产生重大影响了。这样一来,原本参与幕政的御家人的权力自然下降,原本是将军直臣的御家人竟然开始被称为“外样”,威信极度下降。御家人们对此极为不满,开始渐渐聚集在安达泰盛周围,与御内方对抗。[/SIZE] [/SIZE] [/SIZE] 安达氏自镰仓幕府创建就是有力御家人,安达泰盛又是北条贞时的外祖父,又历任秋田城介、评定众、陆奥守,越诉奉行等要职,后来又负责元寇后的恩赏工作。并主导弘安德政,实行改革,力图加强将军的权威和保护御家人的利益。最为外样的领导核心是再合适不过的人物了。[/SIZE] [/SIZE] [/SIZE] 这场争斗的另一边的核心人物,就是·北条贞时乳母的丈夫·位居御内方最高位“内管领”—平赖纲。平赖纲的姓并不是“平”,他本名为长崎赖纲,《吾妻镜》中记载他的通称是“平新佐卫门尉·赖纲”,平赖纲只是个略称。[/SIZE] [/SIZE] [/SIZE] [/SIZE] [/SIZE] [B]安达氏的灭亡[/SIZE][/B][B] [/SIZE] [/B] [/SIZE] 御内方与外样的长期对立,换言之就是平赖纲和安达泰盛的对立,以前执权北条时宗的死为契机,终于发展到了力对抗。[/SIZE] [/SIZE] [/SIZE] 抢先动手的是平赖纲。据《保历间记》记载:弘安8[/SIZE]年,泰盛的嫡子安达宗景对人说“我的曾祖父景盛是源赖朝的儿子。”之后就自说自话的自称源氏。平赖纲立刻抓住机会向北条贞时进言,称“宗景自称源氏,定有谋反之意”。时年15岁的时宗听信了赖纲的话,下令讨伐安达氏。 [/SIZE] [/SIZE] 弘安8[/SIZE]年(1285年)11月17日,平赖纲起兵攻打安达氏。因为赖纲兼任者侍所的所司(侍所是镰仓幕府的军事控制中心,所司是次管),所以很容易就动员起了大量士兵,加上他手里有贞时的授权命令,所以声势极大。 [/SIZE] [/SIZE] 安达氏也以必死的觉悟,和其他泰盛派的御家人一起迎击赖纲军。战斗相当激烈,连将军御所也被烧毁。最终,安达军败北,泰盛·宗景父子被杀,名族安达氏灭亡。其他泰盛派的御家人也被杀或是被流放。这就是霜月骚动。[/SIZE] [/SIZE] [/SIZE] [/SIZE] [/SIZE] [B]平赖纲的专制及其灭亡[/SIZE][/B][B] [/SIZE] [/B] [/SIZE] 霜月骚动之后,平赖纲掌握了实权,开始了他的恐怖专制统治。支持其统治的,就是骚动之后,被他安插在各幕府重要机构的御内方。其他大小官员稍有怠慢就遭到严厉的弹劾和处罚。据记载,当时“诸人,除恐惧之外无事可做”。他甚至还废黜将军,立久明亲王为新将军。到后来,甚至想将得宗权力取而代之。最终,北条贞时乘1293[/SIZE]年4月永任地震的机会,一举消灭平赖纲一族。(平禅门之乱) [/SIZE] [/SIZE] [/SIZE] [/SIZE] 赖纲灭亡后,北条氏虽然不停加强得宗的权力,但是腐败已经浸透了整个幕府体质。[/SIZE] [/ALIG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8 10:41:14编辑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TOP

Re: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其之十六

[B]镰仓灭亡和南朝的奋斗[/B][/SIZE](镰仓时代~[/SIZE]南北朝时代) 主要当事者1[/SIZE]:后醍醐天皇·楠木正成·正行·正仪·北畠亲房·新田义贞 主要当事者2[/SIZE]:足利义尊·足利直义 主要当事者3[/SIZE]:北条高时 时代:(镰仓时代~[/SIZE]南北朝时代) 年代:元弘元年(1331[/SIZE]年)~元中9年·明德3年(1395年)10月25日 [B]新势力的崛起 [/SIZE][/B] 在文永·弘安之役中,日本虽然获得了胜利,但是由于并没有从胜利中获得一寸土地,没有土地赏赐给有功的武士,结果大大的失信于武士。又因为防备元军的第3[/SIZE]次攻击,花费了大量钱财,使得西国御家人的财政陷入了极度的窘境,为解决这种状况而出台的德政令却反而加剧了这种财政困难。再加上后来御内方和御家人的对立,更加使诸御家人和其他武士对幕府失望。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势力开始悄悄抬头。 有卖掉土地的贫穷武士,就有买下这些土地的富有武士,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本来就拥有很大实力的“守护”。守护们不断兼并土地,很快就成为了所在地方国的真正支配者。在武士中也出现了“与其为不给我土地的幕府工作,不如给能给我土地的守护工作”的想法。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守护”半独立于幕府的状态,到室町幕府时代,就演化成了“守护大名”。 [/SIZE]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地方上的有力豪族,巧取豪夺他人的钱财土地,扩张势力。这些人既不听命于幕府,也不理会守护·地头的命令。这些人被称为“恶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楠木正成。 [/SIZE] 这些半独立的守护和恶党,形成了灭亡镰仓幕府的原动力。 [/SIZE]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 [/SIZE] [B]后醍醐天皇[/B][B] [/B][/SIZE] 因为元寇袭来时受理国书的那位后嵯峨上皇没有来得及指定后继者就死了,围绕后继问题皇室内部产生了分化,后来在幕府的介入下,皇室开始了“两统迭立”,即:由后嵯峨天皇血统(持明院统)和龟山天皇血统(大觉寺统)交替担任“代天之君”。 [/SIZE] 后醍醐天皇于文保2[/SIZE]年(1318年)即位,当事他正值31岁壮年(一说30岁),即位后的3年间由其父后宇多法皇行院政。当时幕府实行“院评定制”,即是把院政也置于幕府制度之下,院政根本就是个摆设。后醍醐天皇是个很有抱负的人,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后醍醐精通朱子学,向往“圣明英主”,希望创造一个中国这样中央集权的国体。为此,他于1324年其父死后废除了院政,“记录所”,开始亲政,设置并频频接近寺院、地方武士、恶党等地方势力,甚至拉拢幕府的下级武士,策划讨幕。但是其计划被六波罗探题发觉,参与密谋的人多被讨伐、流放,后醍醐本人却因辩解得当而免予追究。是年为中正元年,这一事件被称为中正之变。 [B]元弘之变[/B][B] [/B][/SIZE] 中正之变后,后醍醐天皇并没有放弃讨幕计划,他不断秘密派近臣化装成修验者前往各地,鼓吹勤王。元弘元年(1331[/SIZE]年),后醍醐密谋召集延历寺僧徒和诸国武士,打算攻打六波罗。但是因为侧近的告密,计划再次暴露。六波罗探题派兵围攻皇宫。8月24日夜,后醍醐命花山院师贤假扮自己前往比叡山延历寺,自己却以女装带着神器秘密潜出京都前往奈良。六波罗军以为后醍醐在延历寺,于是攻打延历寺,与比叡山僧兵发生激战,这就是倒幕第一战。27日,后醍醐到达笠置山,公开举兵倒幕,于是六波罗调集了7万5千大军攻打笠置山。 后醍醐举兵后,畿内诸国不少武士起来响应,其中就包括楠木正成。[/SIZE] 楠木正成出自橘氏(很少见阿),是橘诸兄的后裔,河内豪族。其为人“资性纯忠、以君命为重、不徇私情、坚忍不拔、多遭顿挫苦心惨憺,终于辅助完成大业、人格高尚、勋功巨大、无可匹敌等…”,在后世得到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武士的典范。据说是因为后醍醐做梦,梦见一个童子带他去看南面的一颗树,以此梦为引才找到楠木正成。[/SIZE] 9[/SIZE]月14日,为响应在笠置山举兵的后醍醐天皇,楠木正成率500人在赤坂城举兵。 镰仓北条高时听到后醍醐举兵的消息后,立刻以足利高氏(后来的足利尊氏)为大将,带20[/SIZE]万大军进京。 虽然楠木正成在赤坂城屡出奇谋,毙伤数倍于己的敌人,但是在笠置山的后醍醐天皇却于28[/SIZE]日被击破,在逃往赤坂城途中被俘。于是楠木正成在以500兵对抗数万敌军20天后,制造自己已经自杀的假象,并全身撤出赤坂城。 战后,幕府决定按两统迭立的规矩,立持明院统的光严天皇为帝,年号“正庆”,但是因为后醍醐拒绝退位,于是出现了2[/SIZE]个天皇和“元弘”“正庆”2个年号并立的前所未有的情况。光严天皇其实就是北朝的开始。 作为战后处置,后醍醐被流放隐崎岛,其他天皇侧的人也或流或斩。后醍醐的第2[/SIZE]次倒幕计划也以失败告终。 (这次事件被称为元弘之变,并非元弘之乱。元弘之乱是指2[/SIZE]年后镰仓被打倒的事件,两者容易被搞错) [B]大塔宫令旨[/B][B]和正成的再舉[/B][B] [/B][/SIZE] 幕府军一离开,逃脱的后醍醐天皇的几个皇子和楠木正成立刻又开始活动。其中护良亲王隐藏在熊野、高野山中,神出鬼没,频频向诸国发出令旨,历数北条的罪状,募集勤王之兵。同时,楠木正成,又在金刚山千剑破筑城举兵,经略河内·和泉,兵力很快膨胀到2[/SIZE],3千骑。元弘3年(1333年)正月19日,于摄津难波大破幕府5千骑。正成还派部下几个一组,乔装成山僧,四处宣传“圣德太子的《未来记》中有后醍醐帝回来灭亡幕府的预言” 幕府大为震惊,悬赏缉拿护良亲王和楠木正成。元弘3[/SIZE]年初,幕府派遣阿苏治时(河内路)·佐介高直(大和路)·名越宗教(纪伊路)3将,大举西上,二月攻陷赤坂城,闰二月夺取吉野城,护良亲王遁走高野山,楠木正城退守千剑破城(也作千早城)。 千剑破位于深山之中,是金刚山的支峰,地形险要。并且,正成早就料到有这一天,早已经准备万全,以自己为诱饵,用区区一千守兵,把幕府5[/SIZE]万大军吸引到这深山里。幕府军连番攻击,都损兵折将,在正成的奇谋下,竟然损失过万。不得以,只好才用兵粮战法。但是正成早就在千剑破城中储备了大量粮草,城中还有涌泉作为水源。相反的,由于附近的粮草早就被楠木正成买断,补给路线又不断的遭到正成事先安排好的游击队的袭击,发动兵粮战的幕府方反而陷入了缺粮的窘境。 由于楠木正成的奋斗,各地反幕势力士气大振,正成在千剑破吸引住了大量幕府军,减轻了地方反幕府势力的压力,再加上大塔宮的令旨,诸国的勤王家·野心家·不平分子竞相而起。赤松则村(円心,世嘉游戏《太平纪》·足利贴第一回里那个很厉害的大胡子)在播磨举兵,攻打摄津。土居(通益)·的能(通纲)在伊予起兵,控制了濑户内航道,与长门探提交战,振动九州四国。而本已流放隐崎岛的后醍醐天皇被地方土豪名和长年救出,秘密到达伯耆的消息更是振动朝野,官兵(倒幕军)士气大振。4[/SIZE]月,后醍醐天皇派千叶忠显带兵逼近京都,与丹波赤松则村先后向京都发动攻击,但都被六波罗军击败。 但是,这时,幕府又接到个惊天噩耗。[/SIZE] [B]足利高氏的归顺 [/SIZE][/B] 足利高氏就是足利尊氏,室町幕府的开创者,“尊氏”是镰灭亡后,后醍醐天皇(讳尊治)从自己名字中取一个“尊”字赐给他后的名字。与楠木正成相反,从江户时代到二战前为止,他都被人认为是“逆贼”,甚至有议员因赞美他而被迫下台的。直到战后才开始有了正面的评价。[/SIZE] 足利氏出于平安时代源义家,从那时起就有七代子孙取天下的传说。高氏的祖父也留下了三代孙取天下的愿文后自杀。又因北条氏的专横,高氏是从小在在对北条家很反感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SIZE] 镰仓幕府得知后醍醐天皇逃离隐崎岛的消息后,立刻派遣足利高氏和名越高家率兵上洛,但是又担心高氏背叛,抓了高氏的儿子千寿王为人质。但是对于高氏来说,儿子的性命不及顺应天下的时流来的重要。于是他接受后醍醐天皇的纶旨,加入天皇侧,并且说服了近将的佐佐木道誉等人,和赤松则村两面夹击,攻破了六波罗。[/SIZE] [B]新田义贞举兵和镰仓幕府灭亡 [/SIZE][/B] 元弘3[/SIZE]年(1333年)5月8日,上野国住人新田义贞呼应后醍醐天皇,率一族起兵讨幕府,开始时仅有150骑。他本打算向越前进军,但是在弟弟脇屋义助的劝说下,决意直接攻击镰仓。很快,新田军就攻破了上野国守护所,并与靠自身力量逃出来的千寿王合流。有了号称河内源氏嫡流的千寿王,新田军迅速膨胀到数万人。 5[/SIZE]月14日,义贞攻武藏国,于分倍河原大破幕府军,进逼镰仓。18日,末代执权北条守时(也称赤桥守时)等人自杀。21日,新田军趁稻村崎海水退潮,从退潮后海底露出的海上小路杀入镰仓(《太平记》中记载,义贞以黄金太刀投入海中,向龙神祈祷,于是海水退去,显现一条道路)。末代得宗北条高时放火烧毁幕府,和一族及家臣870人,在东胜寺自杀。幕府将军守邦亲王出家,镰仓被义贞等人完全占领,创建来150年的镰仓幕府至此灭亡。此时距新田义贞起兵只15天。 [B]建武新政和尊氏离反[/B][B] [/B][/SIZE] 镰仓灭亡后,后醍醐回到了京都。他废黜了镰仓幕府拥立的光严天皇,自己重新登基(日本历史上重新登基的天皇只这一例),并宣布凡光严天皇签发的诏书和任命的官员全部无效,不设关白,改元“建武”,开始了亲政,史称“建武新政”。 [/SIZE] 建武新政表面上是恢复从前醍醐天皇时代的旧制,但是其实质却是场没有先例的改革,其目的是建立个中国那样的中央集权国家。比如:不实行院政,废除原官白,藤原氏有氏长者却不任命关白·摄政,也不设置征夷大将军,一切权力归天皇,设置中央最高机关“记录所”,一切政务由记录所受理后上呈天皇决行。其他各重要部门的人员都从公家和武家两方面选拔任用。地方上也采取弱化武家势力,扩大朝庭影响的政策。 [/SIZE] 这样的新政是得不到实际控制着全国土地的武士们的支持的。因倒幕之功得到足够恩赏的,实际只有足利尊氏·新田义贞·楠木正成等少数而已。其他人,比如参加六波罗攻略立下功劳的赤松则村就被解除了播磨守护一职,还出现了一块领地几个领主的混乱情况,这些都引起了武士们的强烈不满。官职任用上又只问出生而不论能力,导致行政上极其混乱。地方上也因为复古的国司和镰仓以来的统治机构—守护·地头的并立而产生矛盾。 [/SIZE] 经济上也因为新货币和纸币的发行而产生混乱。 [/SIZE] 这种情况下,建武2[/SIZE]年(1335年)6月,发生了北条高时的弟弟泰家和西园寺公宗暗杀后醍醐天皇事件。暗杀失败,公宗北杀,泰家逃走。7月,北条高时的遗孤北条时行在信浓举兵,并占领镰仓。一直期望得到征夷大将军位的足立尊氏趁机在没有得到后醍醐天皇许可就出兵讨伐,后醍醐没办法,只好给予征夷大将军的称号。 足立尊氏平叛成功后,拒绝回京,并私自施行恩赏(建武新政后,恩赏由专门的部门实行),使得幕府的设立成为既成事实。不但如此,他还上奏称新田义贞是奸佞,要求讨伐。结果,后醍醐天皇反而派新田义贞前往镰仓讨伐足立尊氏,同时命令奥州北畠显家南下。尊氏最初宣布隐居以期获得赦免,但是等他听到足利军在各地败北的消息后,立刻改变主意,决定彻底与建武政权决裂。不久,足利尊氏在箱根·竹下击破新田军,并趁势向京都进军。建武2[/SIZE]年,双方在京都发生激战,结果尊氏被新田·楠木和从奥州赶来的北畠显家击败,在赤松円心的建议下,尊氏放弃攻打京都,前往九州。 [B]尊氏再来和南北朝的开始[/B][B] [/B][/SIZE] 足利尊氏到达九州后,迅速统合西国武士,并于建武3[/SIZE]年(1336年),在多多良滨之战中击败朝庭侧的菊池氏,大体上控制住了九州。同年5月,足利尊氏带兵东上,再次威逼京都。其间,楠木正成曾向后醍醐天皇进言舍弃新田义贞以求和尊氏和解,但是后醍醐没有接受。5月25日,双方在摄津凑川(现兵库县神户市)发生激战,2万新田·楠木军在足利从海陆2面夹击过来的绝对优势兵力面前,激战6小时,终于寡不敌众,楠木正成与其弟楠木正季等一族26人自杀。后醍醐天皇 前往比叡山山延历寺避难。6月5日开始,足利军围攻比叡山,前后20余天。6月14日,足利尊氏奉光严院·丰仁亲王进京,立为光明天皇(光严天皇的弟弟,北朝第2代天皇)。10月10日,后醍醐天皇不得以向尊氏求和,并交出了3件神器(据说是假的),新田义贞也由于担心变成朝敌而逃往北陆。后醍醐交出神器后,立刻隐藏起来,并秘密潜行到吉野山,召集势力对抗足利,由此,南北朝时代开始。 [B]南朝的希望之星·北畠显家 [/SIZE][/B] 在南北朝的初期,南军因为北畠显家的奋战,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光彩。[/SIZE] 北畠显家在建武新政开始之初,年仅16[/SIZE]岁就被任命为陆奥国司,致力于经营奥羽地区。其后足利尊氏背叛后,显家率奥州军西上勤王,占领镰仓后,长驱直入京都,与楠木·新田一起把足利尊氏军赶到了九州。建武4年·延元2年(1337年),显家响应后醍醐天皇的命令,第2次西上。并再次在镰仓大破足利军,接下来又在美浓青野原(现大垣市)成功的击败了足利军主力。 建武5[/SIZE]年·延元2年(1338年),显家见到后醍醐后,针对南朝的一些状况,提出了6条奏,下面是其中最重要的几条。 1.[/SIZE] 贵族·武士·女官·僧侣中有不少人插手政务,使得新政蒙污。[/SIZE] 2.[/SIZE] 朝令夕改,使得百姓无所适从。 [/SIZE] 3.[/SIZE] 要求恢复天皇和贵族间原本应有的关系。 [/SIZE] 作为南军的中心人物,显家的话应该能够反映出当时南朝政治的混乱。这些谏言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恢复古代律令制度中贵族与天皇的关系了。显家甚至表示,如果建议不被接纳,那么他也将离开后醍醐了。[/SIZE] 建武5[/SIZE]年·延元3年(1338年)5月,显家在和泉堺浦·石津与足利势高师值的战斗中战死,结束了年仅21岁的短暂·壮烈的一生。 [/SIZE] [B]南朝的再建计划 [/SIZE][/B] 建武5[/SIZE]年·延元3年(1338年)对南朝来说真是悲哀的一年。本来寄予厚望的北畠显家于5月22日战死,同年闰7月,在北陆的新田义贞又在与足利势·斯波高经的战斗中战死(《太平记》中记载是中流箭而死)。南朝军事上的两大支柱相继倒下。而这个时候,又传来了足利尊氏正式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8月11日)的消息,南朝势力的衰退是谁都看的出来的。为了恢复势力,南朝把目光放到了奥羽地区。 历应元年·延元3[/SIZE]年(1338年)下半年。南朝在伊势大湊开始大量建造船只。因为前往奥羽的陆路完全被足利势所掌握,南朝决定从海路渡海前往。 9[/SIZE]月,南朝船队共50多艘船威风凛凛的从大湊出航,船上载着后醍醐天皇的皇子义良亲王、北畠显家的弟弟北畠显信、百战老将结城宗广,还有从一位·大臣北畠亲房(当时他主导南朝军事)等人,前往奥州。 但是命运再次作弄了南朝。出航7[/SIZE]天后,南朝船对遭遇风暴(北朝的神风?)船队被吹散。大部分船被吹回伊势,有的被吹到足利势力范围,被剿杀。只有北畠亲房到达了目的地附近的常陆国东条浦。 北畠亲房上岸后,立刻拉拢当地豪族小田治久,进入小田治久的支城—神宫寺城,但是不久神宫寺城就被常陆守护佐竹氏攻落,亲房移住到小田氏的本城小田城。同时向各地豪族飞檄传书,集结反幕势力。当时他最寄予厚望的是老将结城宗广的儿子结城亲朝,但是,亲朝并没有响应,亲房只有孤军奋战。[/SIZE] [B]藤氏一揆[/B][B] [/B][/SIZE] 幕府当然不会放着北畠亲房在常陆不管。尊氏派高师直的唐兄弟高师冬带大军进入常陆,使得常陆南军的处境愈发困难。就在这个时候,畿内发生了令亲房处境更糟的时间。[/SIZE] 近卫经忠是藤氏长者,本来是南朝重臣,被后醍醐天皇任命位关白。这个经忠却在历应4[/SIZE]年·兴国2年(1341年),突然离开吉野,回到了京都。有一种说法认为:经忠是讲和派,他回到京都是奉后醍醐命令,前去与幕府媾和的。对于媾和派的经忠来说,彻底抵抗派的北畠亲房的存在是个障碍。为了削除北畠亲房在东国的势力,经忠派使者去关东,劝说藤原姓的小田·小山·结城等氏集结成藤氏一揆,约定成功后由经忠掌握天下,小山氏为关东统领,实际就是要排斥。 但是实际上,这个藤氏一揆只是在近卫经忠脑海中的一个幻象,并不真正存在。但是,他却在各氏之间相互产生不信任感,疑心生暗鬼,难以一致对抗幕府军,南朝内部产生了分裂倾向。也许,这个的阴谋的真实目的就在与此。事实上,后来小山朝乡的确拥立护良亲王之子兴良亲王,图谋取北畠亲房而代之,甚至准备建立一个和南北朝对立的第三王朝。[/SIZE] 在幕府军的攻击和藤氏一揆的负面影响下,北畠亲房在常陆坚持了5[/SIZE]年之后,终于失败,亲房逃回了吉野。 [B]四条畷之战[/B][B] [/B][/SIZE] 过去,在湊川之战前,楠木正成已经预料到了这一战的结局。临出发前,他对幼小的嫡子楠木正行训戒说:“一定要对后醍醐天皇尽忠到底”。然后交代后事后就让他返回河内。[/SIZE] 这个正行终于也成长为了不起的将领,成为了南军的中心。贞和3[/SIZE]年·正平2年(1347年),南朝在畿内进行大规模反攻计划。正行身先士卒,转战各地,连连击破幕府军,令幕府为之胆寒。为此,幕府开始策划压制畿内南军的行动。 贞和3[/SIZE]年·正平2年(1347年)12月,幕府下达了大规模军事动员令。先是命高师直·高师泰兄弟出阵,又调动佐佐木·细川·仁木·今川·武田等诸将从东海·东山·西国率大军参战,足利直义也在石清水八幡宫设阵。 与之对应,南朝命令正行正面迎击。单单从兵力上来看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既然是军令,那也没有办法。正行以必死的决心出阵。 [/SIZE] 贞和3[/SIZE]年·正平2年(1347年),楠木正行军与高师直军在四条畷对阵。面对压倒性的兵力差(3000对6000?),要想获胜,就正行只有直接直取高师直本阵一条路了。 战斗按照正行预想的那样展开,正行直接向高师直本阵突击,眼看就要看到高师直本人了,正行却不幸被箭射中,身负重伤,无法再继续推进,与弟弟楠木正时一起自杀。失去正行对南军来说是又一次沉重打击。[/SIZE] 贞和4[/SIZE]年·正平3年(1348年)高师直趁势攻取南朝大本营吉野,南朝被迫迁往贺名生。 [B]观应扰乱和正平一统 [/SIZE][/B] 就在南朝遭受沉重打击,情势不妙的时候,发生了件对南朝来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SIZE] 足利尊氏的弟弟足利直义,战功卓著(在湊川击败新田·楠木军的就是他),深受尊氏信任。尊氏正式成为征夷大将军后,直义被任命为左兵卫督,担当政务,与拥有统治权的尊氏实行二头政治,并称“两将军”。当时,直义常常接到关于武士侵占公家·寺社的庄园的诉讼。直义认为应该确保公家·寺社拥有庄园的独立性,不能将其至于武家支配下,尽量避免公家·寺社与武家对立。但是另一方面,足利氏执事高师直却认为,为了避免武士加入南朝侧,应该给予十分的恩赏,实际管理者公家·寺社的庄园的武士应该成为庄园的支配者。为此,支持直义的一派,和以师直为中心的一派,围绕幕府的主导权开始了严重对立。尊氏最初是采取旁观者的立场,后来却渐渐开始支持师直派的立场。[/SIZE] 贞和5[/SIZE]年·正平4年(1349年,)察觉到师直势力抬头,产生危机感的直义,联合自派武将,向将军尊氏进言,解除了师直执事职务。高师直得知后,立刻和兄弟高师泰义气,集结兵力攻打直义。直义逃进了尊氏将军府寻求保护,高师直兄弟以大军包围将军府,要求交出直义。最后以直义让出权力,出家为条件,双方达成了合议。 同年,尊氏的庶子·直义的养子·直义派的足利直冬在赴任长门探题时受到高师直追杀,展转逃到九州,得到了与足利氏对立的少弐赖尚的保护,并于第二年,和少弐氏一起击破足利方的九州探提一色范氏。 [/SIZE] 翌年,正平5[/SIZE]年·观应元年(1350年),尊氏亲自带兵征讨足利直冬。足利直义趁机逃离京都,投降南朝,同时号召讨伐高师直,义直派的武将纷纷跟随。直义势力不断强大,不久就占领了京都。正平6年·观应2年(1351年),足利尊氏在摄津国打出滨被直义击败,最后以高师直·高师泰兄弟出家为条件,双方和睦。高兄弟在被押送京都过程中被直义派的武将上杉能宪杀害(其养父也时直义派武将,被高师直杀害),之后,高氏一族都相继被杀。 高师直死后,直义重新掌握了政务。 [/SIZE] 为了对付直义,佐佐木道誉向尊氏献计,尊氏父子以佐佐木道誉企图谋反为由亲自出兵讨伐,但实际上尊氏父子却是去与南朝媾和。正平6[/SIZE]年·观应2年(1351年)11月2日,尊氏以几乎全面降伏的让步换取了媾和成功。其主要条件就是:北朝的崇和天皇改称上皇,废止北朝的年号“观应”,改用南朝年号“正平”。这就是“正平一统”,据说此时尊氏已经有废止北朝的想法,毕竟对他来说,是南朝还是北朝,并没有太大区别。只要有幕府将军的名分,掌握权力,两者是一样的。 1[/SIZE]月4日,足利尊氏带着南朝后村上天皇发布的,追逃足利直义的纶旨向京都出阵了。失去南朝支持,成为朝敌的直义逃离京都,经过北陆、信浓,逃到东国,连战连败,最后被赶到镰仓后投降,被幽静。翌年,正平7年(1352年)暴毙。一般都认为是被尊氏毒杀,只有《太平记》记载是病死。这段足利家内部的分裂事件,就是“观应扰乱”。 尊氏能够安心对付直义,是因为他认为不必担心来自南朝的袭击。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出击足利直义期间,南朝的强硬派北畠亲房却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下令出击京都(哪个朝庭都是一样的,而谁掌权就不同了吧)。不久,楠木正行的弟弟楠木正仪率兵集结在京都周围。留守京都的尊氏的嫡子足利义诠大吃一惊,立刻派使者抗议南朝违约,但是毫无效果。正平7[/SIZE]年(1352年)闰2月,南军占领京都,北朝的光严·光明·崇光三上皇被抓获,幽静在贺名生。一时间,南朝取得很大战果。但是,这种态势只保持了3个月。南朝亲手把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打碎了,丧失了以南朝为主导的统一机会。 [B]足利直冬的奋战 [/B][/SIZE] [B] [/B][/SIZE]足利直冬逃亡到九州后,联合少弐氏,连破幕府势力,建立起很大的势力,自称九州探题,甚至一时隐有与南北朝鼎足而三之势。但是随着足利直义的死去,直冬在九州的势力也迅速衰落,被幕府侧的一色范氏赶出九州。直冬逃到中国地区,展转于长门·石见,以直义后继者的身份联络旧直义党,寻找再起的机会。[/SIZE] 正平7[/SIZE]年·文和元年(1352年),直冬归顺南朝,翌年,被任命为总追捕使。 正平9[/SIZE]年·文和3年(1354年)秋,直冬和在中国地区拥有强大势力的山名时氏一同上洛,推进到京都西面的丹波,同时北陆的直冬党桃井直常也率兵从北面威逼京都,南朝的楠木正仪也率南军推进到京都南面的石清水八幡宫附近。正平10年·文和4年(1355年)1月16日,直冬所部杀入并占领了京都,双方开始了持续2个多月的激战,京都被破坏殆尽,几乎成为荒野。最终,直冬也没有能够战胜其父尊氏。3月12日,直冬放弃京都,向西败走。其后,直冬虽然也努力回复势力,但是终于没能成功,最为依靠的山名时氏也归顺了幕府(后山名氏领有11国,成为最大的守护大名)。此后直冬就完全没有消息了。 [B]楠木正仪的背叛[/B][B] [/B][/SIZE] [B][/SIZE][/B] 楠木正仪,与其父兄比较,知道的人要少的多。因为父兄的壮烈战死,使得他们在《太平记》中被作为英雄描述。而正仪却很少作为主要角色登场,到后来就完全没有消息了。大概是担心描写他太多的话,会给其父兄蒙羞吧,因为他后来归顺幕府了。 不过,以一个历史人物来看待正仪的话,就算比不上其父正成,至少也不会比其兄正行逊色,说不定还在其之上。其政治的柔软性、基于广阔视野的现实的大局观(说的坏就是见风使舵),比其正行要好的多了(与其说他是个军人,不如说是政治家)。其证明就是他归顺幕府的行动。 [/SIZE] 正行死后,作为楠木一族的栋梁,自然成为畿内南军的主力,在不断的与幕府军的战斗中过日子。实际上,他是主和派,他认为,与其在不断的战斗中耗尽实力,不如早点媾和才能保全南朝。 [/SIZE] 正平23[/SIZE]年·应安元年(1368年),南朝后村上天皇殁,宽成亲王即位,即长庆天皇。长庆天皇是个主张彻底抵抗的强硬派,他的出现,使南朝内的主和派沉滞,作为主和派的正仪在南朝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在北朝细川赖之的活动下,正仪离开了南朝。这使南朝遭到了无法恢复的沉重打击。(后来细川赖之在康历政变中垮台,正仪在幕府也待不下去了,又归顺了南朝) [B]南北统一[/B][B] [/B][/SIZE] 元中9[/SIZE]年·明德3年(1392年)10月28日,南朝后龟山天皇接受幕府第3代将军足利义满的和平提案,离开吉野山,经大和路,于闰10月2日到达京都,入住大觉寺。 讲和条件 [/SIZE] 1.[/SIZE] 后龟山天皇行“让国”仪式,授予北朝后小松天皇3[/SIZE]种神器。 2.[/SIZE] 以后的皇位,由大觉寺·持明院两统迭立。 [/SIZE] 对衰弱的南朝来说,这已经是最好条件了吧。 [/SIZE] 但是,闰10[/SIZE]月5日,在大雨中,3件神器被从大觉寺拿到了土御门皇宫,根本就没什么“让国”仪式,当然也就不要想什么两统迭立了。后龟山虽然愤怒,但也已经没有用了,至此,南北朝时代结束。 [B]有趣的说法:北朝灭亡论[/B][B] [/B][/SIZE] 先看一下南北朝时期的天皇谱系图[/SIZE] [IMGA]UploadFile/2005-3/2005329133623550.jpg[/IMGA][/SIZE] 在通史中,南朝系的后龟山天皇(第99[/SIZE]代)之后,是北朝的后小松天皇。这个并没有错,问题是,南北朝统一后的初代天皇“后小松天皇”,他的父亲到底是谁? 大家都知道。室町幕府第3[/SIZE]代将军足利义满,他从将军位上退下来后,开始向明朝皇帝朝贡,获得了“日本国王”的封号,他死后,更是被日本朝庭赠予“太上天皇”的尊号(被4代将军·义持婉拒)。幕府将军不管地位多么的高,终归是天皇的臣子,称“日本国王”未免有点嚣张。再被授予:“太上天皇”的称号实在是太过分了。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后小松天皇实际是足利义满的儿子。 为什么说后小松是足利义满的孩子呢?后小松天皇的“父亲”后円融天皇和足利义满是什么关系呢? [/SIZE] 这是通史中说的2[/SIZE]天皇关系 [IMGA]UploadFile/2005-3/2005329133624923.jpg[/IMGA] [/ALIGN] 实际的情况是:足利义满强暴了后円融天皇的皇妃·藤原严子(通阳门院),结果有了后小松。[/SIZE]

[IMGA]UploadFile/2005-3/2005329133624517.jpg[/IMGA] 不光如此,足利义满不光强暴通阳门院,而是把后円融天皇的3个宠妃,也就是他的所有后妃都强暴了。因此,后円融天皇身心受创,36岁就死了,也因为这样,后円融没有后代,后円融天皇的系统,因其本身的死而断绝。 [/SIZE] 之后,足利义满的魔爪又伸向了北朝的另一个系统——伏见宫家。 [/SIZE] 伏见宫家是从北朝第3代崇光天皇之子容仁天皇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是名门中的名门。但是这个名门,实际上到第2代就断绝了。请看下面的伏见宫家系图。 [/ALIGN][/SIZE] [PP] [IMGA]UploadFile/2005-3/2005329133624849.jpg[/IMGA] [PP] 如图所见,伏见宫第3代贞成亲王,因其子彦仁亲王成了第102代·后花园天皇,成为了“太上天皇”,称后崇光院。使伏见宫第二代就断绝的,就是这个贞成亲王。这个被说成是伏见宫初代荣仁亲王儿子的仁,本来只是“住在伏见宫家的人”。其父亲是足利义满。其证据一:明治天皇敕命编纂的《皇室系图》和山岸辰藏氏的《大日本百科全书》,内中有如下系图 [/SIZE]

○─贞成亲王─后花园天皇 通史中记载的贞成亲王的父亲伏见宫初代荣仁亲王怎么只用个“○[/SIZE]”表示?可以想象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两人并不是父子关系,而且贞成亲王的父亲的名字是个不能写明的人物。 证据二:贞成亲王自己留下来的《看文御记》中的记载,简单归纳下 [/SIZE]1.[/SIZE] 贞成亲王一直到40[/SIZE]岁为之都隐名埋姓住在菊亭左大臣家,后来才住到伏见宫。 2.[/SIZE] 他称呼“父亲”荣仁亲王为“御所样”(主人)。 [/SIZE]3.[/SIZE] 他称呼小自己10[/SIZE]岁的“弟弟”治仁王为“新御所样”。并奉其为上位。 《看文御记》虽然没写的很详细,但是种种证据表明,荣仁亲王·治仁王等伏见宫家的直系,都被贞成亲王及其幕后黑手足利义满所毒杀。在一族断绝后,贞成继承了伏见宫家。 [/SIZE] 综上所叙,足利义满是在有计划,有步骤的,以足利家的血统,替换天皇家的血统。[/SIZE]不知道现在的天皇和足利有没有关系。 [IMGA]UploadFile/2005-3/2005329133624601.jpg[/IMGA] [/ALIG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9 19:50:49编辑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TOP

Re: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B]観応の擾乱[/B]已在上面一篇中作了描述[/COLO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9 13:02:45编辑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TOP

Re: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其之十七

[B]土岐康行之乱和明德之乱[/B](室町时代)[/SIZE] 主要当事人1[/SIZE]:山名时熙·山名氏幸 主要当事人2[/SIZE]:山名氏清·山名满幸 主要当事人3[/SIZE]:土岐康行 主要当事人4[/SIZE]:足利义满 时代:室町时代[/SIZE] 年代:明德2[/SIZE]年·元中8年(1391年)12月19日~12月30日 [B]足利义满 [/SIZE][/B] 足利义满生于1358[/SIZE]年,室町幕府2代将军足利义诠的长子,母亲是石清水八幡宫社务善法寺通清之女纪良子。幼名春王。治正平·22年贞6年(1367年)其父死后继任家督,次年元服,接任第3代室町幕府将军。当时义满年仅17岁,幕府政治被细川·斯波等有力的一族众所左右。但是,义满并非碌碌之辈,他的天赋才华很快就显露出来。在牵制有力守护的同时,他不断的强化足利氏的实力,使得足利氏的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各氏。在这个过程中,有个问题必须要解决,这就是其他各有力氏族的存在。 [B]土岐康行之乱 [/SIZE][/B] 虽然室町幕府名义上是由足利氏的将军统治的幕府,但实际上却是由各有力守护大名组成的联合政权。其中有些守护大名的实力实在是太强大了,他们必然的成为了足利义满要对付的目标。义满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美浓的土岐氏。[/SIZE] 土岐赖康,其叔父因冒犯光严上皇而被处决,赖康得以继任美浓守护。在观应扰乱中,他坚决的站在尊氏·义诠一边,因其功而又被授予尾张·伊势2[/SIZE]国(注意,后世的织田新长就是以这3国为基础,开始他的天下雄飞的)。尊氏死后,他以宿老身份参与幕政,并在康历政变中打倒政敌细川赖之(上一篇文中提到的怀柔楠木正仪的那位),他在位时期,是土岐家的全盛期。 元中4[/SIZE]年·嘉庆元年(1387年)12月25日,赖康殁。赖康养子土岐康行继任土岐家(武家社会中的一族之长)。但是义满只允许他继承美浓·伊势2国,而把位于2地中间的尾长给了他的弟弟土岐满贞,引起了土岐家的内部对立。一说是满贞与康行争夺惣领位置,被足利义满所利用。 元中7[/SIZE]年·明徳元年(1390年)(一说1388年)闰3月,美浓·尾张间发生内乱,土岐康行亲自带兵讨伐满贞,双方在尾张木曾川附近的黑田地区发生战斗。义满乘机以康行反乱为由出兵讨伐。以幕府的实力,从黑田之战开始,到康行最后的据点小岛城陷落,期间约用了10个月时间,可见土岐家的实力还是相当强的。这件事之后,土岐家的实力一落千丈(得到义满支持的土岐满贞在翌年的明德之乱中因过被解除尾张守护职)。 义满本来似乎打算灭掉土岐一族的,幸好有个出身土岐家的僧人叫云溪支山的,是首幕府庇护的相国寺和尚,在他的活动下土岐氏得以保留,和尚本人继承了土岐家。[/SIZE] [B]明德之乱 [/SIZE][/B] 元中8[/SIZE]年·明德2年(1381年)12月,京都从上半月开始,就被与平时腊月不同的气氛所包围,到处流传着山名氏背叛将军,即将要攻打京都的消息。以前正平年间,南军就数度攻打京都,洛中几次陷于大战乱中,这个消息的确使得京都的人们害怕。 京都人们的害怕很快成为了现实,前方情报传来,山名氏清从领国和泉、山名满幸从领国丹波出阵,打着南朝的旗号向京都杀来。[/SIZE] 山名氏,自山名时氏归顺前将军足利义诠以来,丹波·丹后·因幡·伯耆·美作安堵。之后子孙繁盛,发展到拥有11[/SIZE]个国。当时日本分城66国,山名一族就独占了六分之一,北时人称为“六分之一众”、 “六分之一殿”,繁荣之极。 但是一族过于肥大,难免内部会出现不和谐声音,山名氏也不能避免。[/SIZE] 山名时氏把所领均等的分给了惣领师义和义理、氏冬、氏清、时义等几个儿子后就死了。惣领师义5[/SIZE]年后就死去了,留下了义辛、氏之、义熙、满幸等几个儿子年纪幼小,于是由时义中继惣领。时义推荐氏之为下任惣领,这引起了氏之弟弟满幸的不满。时义死后,继位的却是他的儿子山名时熙,这引起了时义的弟弟氏清及其女婿山名满幸的极大不满。 那个情况对义满来说真是好的要笑出声来。对于致力于扫平乱世,统一天下的义满来说,实力过分强大的山名家是个必须要跨越的障碍。他当即以山名氏内乱为由,命令山名氏清·满辛讨伐时义的儿子山名时熙·氏幸,开始了他的解体山名一族的计划。 [/SIZE] 这次讨伐意外简单的获得了胜利。时熙等人的领地全都归氏清等人所有,氏清成了一族惣领。从山名一族的角度来看,这次变乱几乎没有使山名氏受到什么损伤,真是万幸。但是,义满紧接着又走了他的第2[/SIZE]步棋。元中8年·明德2年(1391年)12月,义满以山名满辛侵占后円融天皇领地为由,将满幸赶出京都,同时赦免了先前被讨伐德时熙·氏幸。满幸果然中了老奸巨滑的义满的计,煽动岳父山名氏清,和氏家·义理等人一起举兵。 幕府群臣得知山名氏清举兵的消息后,不少人主张和氏清妥协,但这些正是义满所期望的,他怎么肯妥协?不过他当时也曾对群臣这么说:“是我家的运数还是山名家的运数,就由天来决定吧。”可见他当时也没有必胜的信心。 [/SIZE] 足利义满率领作为将军亲卫队组建起来的奉公众出征,会同细川·大内·赤松·畠山诸氏,与山名军在旧平安京皇宫所在地京都内野发生巷战。战斗只进行了一天就以山名氏清战死,山名军败北而结束,满幸也在4[/SIZE]年后被杀。曾经荣耀无比的山名氏所领一下子从11个锐减到但马·因幡·伯耆3个。山名氏想要再度兴盛,就必须等到山名宗全时代的来临了。 随着山名氏的衰落,足利义满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西国的豪强—大内家了。[/SIZE] [/ALIG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30 8:53:50编辑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TOP

Re: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其之十八

[B]应永之乱[/SIZE][/B](室町时代)[/SIZE] 主要当事人1[/SIZE]:大内义弘 主要当事人2[/SIZE]:足利满兼·今川了俊(贞世) 主要当事人3[/SIZE]:足利义满 时代:室町时代[/SIZE] 年代:应永4[/SIZE]年(1397年)4月16日~应永7年(1400年)1月11日 [B]战争前夜 [/SIZE][/B] 自从在明德之乱中,“六分之一众”山名氏被压制后,摆在足利义满面前最碍眼的目标就是西国第一大名大内义弘了。 [/SIZE] 大内氏在大内弘世的时候,由于支持足利尊氏,因而获得了周防·长门两国的守护职。到其子义弘的时代,义弘跟随幕府任命的九州探题今川了俊(贞世),参加了平定·经营九州地区,获得了丰前·石见两国。在前次明德之乱中,义弘因其战功又被授予和泉·纪伊两国,合计兼任六国守护,势力强大。义弘还积极开战和朝鲜的贸易,由此获得了丰厚的利益。而且由于他的积极活动,使得南北朝和平统一得以实现,因而义弘的名声在朝庭中也颇为响亮。[/SIZE] 应永元年,足利义满将将军职让于长子义持,自己就任太政大臣,次年辞职出家,法号“道友”,后来又改为“道义”,道号“天山”。[/SIZE] 应永2[/SIZE]年(1395年)今川贞世被解除了九州探题职务,义弘本来期待由自己继任,但是在管领斯波义将的推荐下,涉川满赖(义将的女婿)成为了新探题。这引起了义弘的不满。 应永4[/SIZE]年(1397年)4月16日,足利义满开始着手建造“北山第”(著名的金阁寺也包括其中),建造所用的物资·人力由各地守护大名负担。义满的这个命令一下达后,诸大名都争先出资出力,惟有大内义弘却说:“我是拿着弓箭来为将军工作的,造房子这种事情我不干。”拒绝参与。 义弘的这番表态倒是蛮有气概的,但是却直接使足利义满对他产生了戒备心。[/SIZE] [B]大内义弘的活动 [/SIZE][/B] 很快的,义满和义弘间的紧张关系就广为天下所知。应永6[/SIZE]年(1399年)10月,双方终于决裂。义弘在分国和泉的堺建造了一个面积十六町(一町约100米左右)的城堡,内设井楼四十八个,矢仓千余个,义弘带兵五千进驻,公然对幕府举起了叛旗。 当时,义弘还是拥有很大胜算的。他与镰仓公方足利满兼约定同时起兵,又联络了丹后的宫田时清(明德之乱中被杀的山名氏清之子)、美浓的土岐诠直(死于康行之乱土岐康行的女婿)、近江的京极秀满。旧南朝军的楠木·菊池一族也汇集到堺城中。可以说,义弘是纠集了所有对义满的体质不满的势力,形成了一条反幕府统一战线。[/SIZE] [B]镰仓公方和室町幕府的关系 [/SIZE][/B] 在室町时代,幕府在镰仓设置有镰仓府,控制着关东十国,其首长就称为镰仓公方(也叫关东公方)。观应之乱时,原本坐镇镰仓的尊氏长义诠被调往京都,次子基氏被派往镰仓,镰仓府机构正式设立,基氏就是初代镰仓公方。基氏之子氏满担当第2[/SIZE]代镰仓公方时,讨平关东诸反对势力,镰仓公方势力空前强大。1379年,细川赖之和斯波义将为争夺管领位置发生争斗(康历政变),当时氏满欲率兵进京推翻义满,但是由于关东统领上杉宪法以死相谏而放弃了行动。但是由此,镰仓公方和京都将军家的关系变的紧张起来。 到第3[/SIZE]代镰仓公方足利满兼的时候,双方关系亦然经张。在这次大内义弘的事件中,由于今川了俊的居间联络,满兼授予义弘御教书,从而使其行动正当化,到后来更是约定共同起兵。 [B]今川了俊 [/SIZE][/B] 今川了俊本名“贞世”,2[/SIZE]代将军义诠死后出家,法号“了俊”,本为九州探题。观应之乱后,南朝在九州的势力急速壮大。为了对付九州的南朝势力,了俊在大内义弘的协助下,联络新兴国人势力,逐步击退南朝势力,终于平定九州,为幕府立下了大功。 了俊还抑留封南朝怀良亲王为“日本国王良怀”的明使,并且独自与高丽使者接触,与大内氏一起镇压倭寇,并把被倭寇绑架的高丽人送回高丽。[/SIZE] 但是,了俊在九州的强大势力和独立的外交权招致3[/SIZE]代将军义满的疑忌,于应永2年被罢免,只被任命为骏河半国的守护,这半国还是其外甥今川泰范让出来的。这种落差显然是了俊难以接受的,因此,他凭借他和大内家的关系和声望,在义弘和镰仓公方之间进行联系协调工作。 [B]应永之乱 [/SIZE][/B] 面对大内义弘的公然反叛,应永6[/SIZE]年(1399年)幕府首先派细川·京极·赤松等六千骑前往堺,义满也于11月14日,亲自率三万从京都出阵。 战斗从11[/SIZE]月29日黎明开始。在十倍于己的敌军包围中,义弘军表现十分顽强。但是义弘没想到的是,事先约定好的足利满兼军,由于管东管领上杉宪定的谏阻而只走到武藏国府中就停止进军了。在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堺城终于在12月21日被畠山军首先攻破。幕府军在城内放火,在猛烈的北风推动下,堺町超过一万户民房被烧毁,义弘在大火中自杀。 足利满兼得到义弘败死的消息后引兵返回。[/SIZE] [B]乱后 [/SIZE][/B] 应永之乱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再发生有力守护大名的反叛,义满所希望确立的将军家权力基本实现。[/SIZE] 义弘死后,大内家由其弟大内盛见继承,家名得以保全,但是领地被减封到周防·长门·丰前三国。[/SIZE] 翌年,满兼向伊豆国三岛神社供上愿文,表示向幕府恭顺,最终被赦免。但是到了第4[/SIZE]代镰仓公方足利持氏这代,终于因为和将军家的严重对立而被攻灭。其子足利成氏逃亡到古河,建立了古河公方。 今川了俊在其外甥今川泰范的奔走下,以留居京都、不再参与政事为条件,得以保全性命。晚年著有史书《难太平纪》、歌集《言尘集》、纪行文《道ゆきぶり》等,据说他也参与了《徒然草》的编撰,在文化领域作出了很大贡献。[/SIZE] [B][/B][/ALIG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4-10 12:43:26编辑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TOP

Re:日本古代战争(飞鸟时代—战国中期)

其之二十 [B]嘉吉の乱[/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TOP

 28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