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新编日本通史》~~作者:王 勇
第二节 经济
一、室町时代经济的发展
[PP]在室町时期,农业仍居各种产业之首,并且又因农民生活的提高,一些原为隶属民的“下人”、“所从”等因获得解放,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而随之的技术进步、农具改良、肥料种类多样化、商品作物需要量增加等因素,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弥补了不少因战乱而带来的损失。
[/SIZE]
随着地租由劳役、杂徭形式改为实物以后,农村的各种产品加工业也兴盛起来,并且
[/SIZE]
因技术人员增加与产品需求量扩大,手工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在农耕器具制作、住宅建筑方面,除了为领主服务外,还能够满足一般农民的需要。原来属于公卿、神社、寺院的手工业者也开始独立生产一般社会人士所需的产品,各地也逐渐形成了手工业生产中心。
[/SIZE]
在工业方面,需要量最大、技术工人最多的首推冶炼、铸造、纺织三方面。其中冶炼、铸造不仅供应农民所需的劳动工具,也是各类兵器的生产地。除此以外,由他们制造的刀剑还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SIZE]
在纺织业方面,值得一提的就是麻与绢。“应仁之乱”前的京都曾是纺织业的中心,京都西阵的丝织业已全国有名。
[/SIZE]
随着手工业的发达,产品的增加,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也日趋频繁。农村集市也从临时变为定期,一向每月三次的定期市场——“三斋市”从室町时代中期开始,改为每月六次的“六斋市”。市场上出现了专卖特定商品的摊位——市座。市场管理也有原来的领主变为“町人”,建立了“乐市”,撤去了市场税与具有独占性的贩卖坐席。随着定期市场的普及,出现了常设的零售店,商人也正式成为一种崭新的职业。
[/SIZE]
滥觞于平安末期的“座”,经过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已是非常普及,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越多。这种行业协会在商品买卖、关卡自由通行方面均享有特权。由于“座”的普及与发达,行业种类也随之增多,分工也越来越细,促进了商品质量的提高。“应仁之乱”后,随着入“座”商人的增多,这种带有封闭性质的协会便成为自由通商的障碍。在战国时期,由于武士势力增大,“座”的性质已有改变,助长了“座众”的自由化。迄止近世,则因“乐市”、“乐座”运动而大部分“座”都已解散。
[/SIZE]
室町时期的交通因商业活动的隆盛而快速发展,并且在都市附近出现专门为顾客搬运商品的运输业“马借”、“车借”。海上交通出现了驳船,容积达千石的也不少。在陆上,除一般商旅往来外,一般民众出外旅行,特别是巡礼神社的也逐渐多了起来。
[/SIZE]
室町时期都市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以大名所居城堡为中心形成了集政治、经济一体的城下町;(2)随着港埠发展,形成港湾都市——港町;(3)随着宗教民众化而以寺院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都市——门前町;(4)因驿站而发展起来的都市——宿场町;(5)因商业活动昌盛而兴起的经济都市——市场町。当时的大都市则有政治都市京都、镰仓,宗教都市奈良等。
[/SIZE]
二、农村自治体的形成
大名主阶层本是庄园体制中直接控制庄民的最基层剥削者。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高利贷剥削等原因,使相当一部分名主无法维持生计,只好出卖名田和名主职。这样,很多旧的大名主就沦落为小名主、自耕农或一般庄民。而新出现的名主占地面积少则一、二反,多则数町,所以他们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名主,他们从旧名主那里继承下来的权利,就是向领主缴纳年贡而已。名主阶层已徒有虚名,名田也名存实亡了。
[/SIZE]
中世纪以后,劳动力强的租佃农在劳动之余热心开垦庄园内的荒野,这些被开垦的土地虽然仍受着领主约束,但在一定年限内允许免纳年贡和赋役,并允许开垦者自由买卖耕作权,所以,实际上成了农民的私田。这样就出现了一批自耕农。另外,名主阶层的分化,产生了一大批小名主、小百姓,他们也是自耕农的一部分。
[/SIZE]
[PP]为了战乱时的自卫,对付领主额外的要求,同时也为争取、保护自己共同利用的山林与水源,这一时期的农村便逐渐加强团结,形成了自治的农村体制——“惣”。它实质上是庄园制内部成长起来的新的社会体制,既是生产上的协议机构,又是农民社会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