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房守日(真田豪语录)

 39 12
发新话题
打印

《梁书·陈庆之传》书后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梁书·陈庆之传》书后

有梁一代,名将众多,其中最具传奇色彩者,或当数陈庆之。其人生平事迹,具见《梁书》卷三二《陈庆之传》(《南史》卷六一《陈庆之传》略同),另散见于《洛阳伽蓝记》、《魏书》等书,大多为人所熟知,故不赘述。然其人门地或有可论者,因作此文,并略及其余。
    治史者言庆之门地,多取《梁书》本传所载武帝手诏及《南史》本传“梁世寒门达者唯庆之与俞药”语为解,遂使人有庆之出身社会下层之感,尤其诏中“本非将种,又非豪家”一语,更具迷惑性。须知“将种”、“豪家”二词,虽略有区别,均指社会身份较低之武力豪族而言则无疑义。庆之既非将种,又非豪家,又以近侍起家,似出身极为微贱。其实以当时观念论之,庆之家世实甚寒微,然寒则寒矣,非贫家也。
    史谓庆之为义兴国山人,义兴陈氏不显于世,然据《南齐书》卷五五《孝义传》云:“建元三年,大使巡行天下。义兴陈玄子四世一百七十口同居,……并共衣食。诏表门闾,蠲租税。”可知亦为一保持旧风之大族。当时家族能守此旧风,除世守礼法、一门雍睦外,其经济状况亦必足以支持方可。盖一门之内,通塞兴衰不同,数世同居,必须裒多益少,方可维持,如无礼法世风为基础,必不能久;又或家风虽未衰替,而所入唯足自赡,亦难相顾。陈氏能四世同居,其家风及经济状况则可见一斑。或谓礼法旧门皆是士族,陈氏既是寒门,不得世守礼法。然自魏晋以来,世风特重孝行,此风起于儒学旧门,而周流遍天下。上引《南齐书•孝义传》,传主十六人,仅江泌(济阳江氏)、萧睿明(兰陵萧氏)、陆绛(吴郡陆氏)三人出自高门而已,又崔怀慎(清河崔氏)、孙淡(太原孙氏)、封延伯(渤海封氏)、乐颐(南阳乐氏)、杜栖(吴郡杜氏)五人为中层士族,公孙僧远(会稽人)亦有士族嫌疑①,余者皆是寒门,若计及非传主而附见于传中者,则寒门人物实居大多数。可知守礼虽为高门标志,亦未可谓寒庶皆不谙礼。又南朝寒人起家近侍者多怙宠不法,而庆之独以祗慎见称,或亦得益于家风欤?然其少子暄负才恣肆,家风替矣。
    庆之本传云其散财结士、常思效用,可见其家不贫。当时所谓之寒人未必家贫,富室而兼寒门者,在所多有。此事非关贫富,但由家非士流耳。当时士人虽箪食瓢饮,犹是百世衣冠;寒庶纵高车驷马,终不得齿于士大夫。此等实例甚多,不能备举。此辈寒人本无品第,或以财力雄于乡里,甚者得仕州郡,如本地豪族比。《梁书》卷一〇《杨公则传》云:
    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高祖班下诸州以为法。
所谓“单家”,即“寒门”之别称也。然彼等门地寒贱,若以法裁之,则彼亦无可奈何。《梁书》卷五三《良吏传》云:
    (余姚)县南又有豪族数百家,子弟纵横,递相庇荫,厚自封植,百姓甚患之。(沈)瑀召其老者为石头仓监,少者补县僮,皆号泣道路,自是权右屏迹。瑀初至,富吏皆鲜衣美服,以自彰别。瑀怒曰:‘汝等下县吏,何自拟贵人耶?’悉使著芒矰粗布,侍立终日,足有蹉跌,辄加榜棰。
此处所谓“豪族”,非指地方豪强大族,乃是富室寒人之谓。沈瑀任意摧抑之,或召之为吏,或使易著布衣,而彼等亦俯首听命,正因家世寒贱、无可相抗耳。
    庆之用兵之妙,为当时所称,姚思廉谓之“颇、牧、卫、霍之亚”,或有过言,然亦足以睥睨一世。南朝精兵多在北边,如徐兖青冀四州,及南徐州之京口、雍州之襄阳,皆天下劲兵处,崔僧渊所谓“淮蕃海捍,本出北豪”②,信不诬也。吴人向有不习战之名,然庆之攻荥阳,东阳宋景休、义兴鱼天愍逾堞而入,并以壮士称,此皆吴人,何其善战乃尔?又庆之不善弓马,梁武帝亦言其非将种豪家,何以竟终为名将?余意其当与庆之散财结士有关。
    所谓散财结士,盖即收合部曲之同义语,庆之所领之兵,必有亲信部曲为之根本。此实南朝将帅之常态,然部曲至梁时已不受重视,治史者多引张孝秀之率部曲耕作为言,以为部曲之私兵性质已然淡化,实际南朝私兵与依附民一而二、二而一,端视其主身份而已。庆之既为将,其部曲私兵性质必然强化,不待言也。又史言庆之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观驼涧之战,庆之以麾下二百骑奔击魏军,破其前阵,其时若一人怯战,必全军尽墨矣;又彭城、洛阳两度退兵,皆败而不乱,可知其言不虚。然收纳人心非一日之功,他军或战时配给,或常驻州郡,皆不能久从将领,唯部曲随主而行,其名不登户籍,生计仰于主人,故最易收其心以为我用。庆之善抚军士,所指自不止部曲,当涵盖其前后所领诸军在内,然其所部之根本若非亲信部曲,恐亦不能控驭部下如此。
    史言庆之常思效用,其所欲效用者何?观本传系此事于庆之为主书时,当是梁朝初建之际,其时内乱既息,外难方殷,若推断庆之所注意者在于梁魏战争,当无大误。正以其有意军旅,故虽甚见亲赏,而未如寻常近侍转任中书通事舍人、制局监之类要职,但为奉朝请而已,其后更历任军职。然庆之虽出外,梁武帝实未疏之。观涡阳之役,时领军将军曹仲宗总全军,庆之官不过东宫直阁、位不过军主,与仲宗相去甚远,而竟杖节军门,责诸将以无功,大言:“审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此与受诏监军何异?又涡阳大胜之后,武帝手诏褒之,亦非常制。以此二事,可知庆之于当时特蒙恩遇,迥非寻常可比,加以武略过人,故终至通显。然梁时士庶仍如天隔,非特受恩顾,不能超越,故寒门达者唯庆之及俞药而已③。
①《六臣注文选》二八《乐府下》陆机《吴趋行》“八族未促侈”句下注引张勃《吴录》云:“八族:陈、桓、吕、窦、公孙、司马、徐、傅。”可知公孙氏为吴之八族之一。会稽亦吴地,或有公孙氏子孙迁居于彼,故云公孙僧远有士族嫌疑。
②《魏书》卷二四《崔僧渊传》。
③ 俞药见《南史•陈庆之传》附传,其人亦出身武帝左右,武帝尝劝其改姓,言俞氏无先贤,而药不从,可见其与武帝关系之近。然其所终官位尚不逮庆之。庆之终仁威将军、司州刺史、都督司豫西豫三州诸军事,仁威于天监二十四班军号中为十六班、于大通三十四班军号(大通三年改定军号,史言共四十四班,然前后通计之,三十四班而已。岂史臣之误乎?)中为二十六班;梁世刺史无常班,以佐吏班次看,湘豫司益广青衡七州为一等,可知当时视司州为重镇;殁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于十八班官品中均列十二班,略当北朝之正四品。俞药终云旗将军、安州刺史,而云旗不见于天监二十四班中,大通三十四班中列十二班;安州地望今不可考,《隋志》有三郡梁时曾立安州,即普安、钟离、宁越,要之皆是重镇,但其重要性较之司州仍难以比肩;《南史》不记其赠官,然自生前官位观之,纵有所赠,亦必不及庆之。庆之与俞药均受武帝宠遇,而历官不过如此,可知梁世寒人仕进之难。

[ 本帖最后由 江城梅花引 于 2008-1-15 22:25 编辑 ]
文园渴甚兼贫甚,只典征裘不典琴。
三项能力:8 6 5  目前兵力:2052   军资金:14931  技能:稳固战线

TOP

re:白马陈庆之啊,当年毛主席认为创造奇迹之人...

白马陈庆之啊,当年毛主席认为创造奇迹之人哦,呵呵~~~~~看来重行有很不错的国学功底,国史我不熟,建议放到战盟的『彰往考来馆』 或『桂山庄松琴亭』 中去,那里达人众多,绯月家当主长门、陶短房等均是达人~~~``另外,以文言的形式码字比较辛苦,可能对部分读者来说会有点困难,个人倾向于还是以白话文的形式码字,至少可以多骗些石高的说,呵呵~~~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做不到,就做一个低调、蛋定、靠谱、牛逼的人吧。

TOP

re:陈庆之~偶的偶像啊...膜拜一下~关...

陈庆之~偶的偶像啊...膜拜一下~ 关于陈庆之,网络上有一篇林崎笑雪(长门??)写的文章,很不错.还有就是田中的<奔流>.LZ可以去找来看看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作为庆之的粉丝,偶想说,他最让人着迷之处在他的用兵与性格,所谓英雄不问出身,计较门第似乎没有必要. PS:文言文看的实在郁闷...是门地还是门第??
新战国联盟因幡山名家白饭 原内藏介信之参上
我喜欢惊喜,别人是惊,我是喜。

TOP

re:《奔流》是早看过了,我也是从那里开始了解...

《奔流》是早看过了,我也是从那里开始了解陈庆之的。本文是以研究其门地为目的,并无计较前人出身的意思。
门地,是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用语,其意近似后来的“门第”,但“地”有“地望”之意,更为符合当时的习惯,所以未用“门第”。《世说新语》卷六《假谲第二十七》“温公丧妇”条云:
    少日,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
是很好的例子。
换一种说法,可能表达得更恰当些:
本文题为《书后》,不过是读过资料后的一些感悟,并无计较前人出身的意思。
要说“研究其门地”,这篇小文还差得远呢,呵呵。

[ 本帖最后由 江城梅花引 于 2008-1-5 22:23 编辑 ]
文园渴甚兼贫甚,只典征裘不典琴。
三项能力:8 6 5  目前兵力:2052   军资金:14931  技能:稳固战线

TOP

re:林崎笑雪 = 长门~~~``呵呵~~~`...

林崎笑雪 = 长门~~~``呵呵~~~``他有个叫“青之城”的网页~~~长门人不错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做不到,就做一个低调、蛋定、靠谱、牛逼的人吧。

TOP

re:偶只是有点点失望...米找到虾米写他用兵...

偶只是有点点失望...米找到虾米写他用兵的字句...哎...
新战国联盟因幡山名家白饭 原内藏介信之参上
我喜欢惊喜,别人是惊,我是喜。

TOP

re:想了想,还是多句嘴。田中的《奔流》确...

想了想,还是多句嘴。 田中的《奔流》确实不错,但必须说的是,那不是正史。比如历史上陈庆之除武威将军是在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当时他已经43岁,之前应该一直做奉朝请。其他的问题也还有,就不多说了。要真正对历史人物有所了解,还是要看正史。 再多句嘴。 中国正史中很少正面写交战,除非真的很能表现传主,都不会写。相对而言,《陈庆之传》在这方面写得已经不少了。至于具体的作战场面,那还是别指望了,懂打仗的不会在史馆闷着,想让史官具体描写某场战斗,除非有人替他们描述。
文园渴甚兼贫甚,只典征裘不典琴。
三项能力:8 6 5  目前兵力:2052   军资金:14931  技能:稳固战线

TOP

re:《奔流》没看过,应该是小说吧?小说是允许...

《奔流》没看过,应该是小说吧?小说是允许再创作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做不到,就做一个低调、蛋定、靠谱、牛逼的人吧。

TOP

re:恩恩,那个偶知道,田中对上洛也只是一笔带...

恩恩,那个偶知道,田中对上洛也只是一笔带过...怀疑是不是YY不出那么强悍的战斗过程...<奔流>的意义是引起无数人对陈庆之此人的兴趣,如果没有那篇小说,恐怕陈庆之的知名度要大打折扣了
新战国联盟因幡山名家白饭 原内藏介信之参上
我喜欢惊喜,别人是惊,我是喜。

TOP

re:没错,如果不是《奔流》,国内可能除了专治...

没错,如果不是《奔流》,国内可能除了专治魏晋南北朝史的,都不会知道陈庆之何许人也。不过入洛之役也不必想得那么神奇,因为当时北魏已经严重腐化,而新兴起、具备生气和战斗力的尔朱荣军事集团当时正在河北地区镇压邢杲之乱,没赶回来。如果赶回来,恐怕陈庆之最多只有五分胜算,毕竟他是客军。
文园渴甚兼贫甚,只典征裘不典琴。
三项能力:8 6 5  目前兵力:2052   军资金:14931  技能:稳固战线

TOP

re:后来小陈同志七千人VS尔朱荣30W大军(...

后来小陈同志七千人VS尔朱荣30W大军(居然还敢号称百万),依旧把某荣打的想撤...要不是天灾...还不知道鹿死谁手 看过<奔流>,那种感觉就是惊讶...
新战国联盟因幡山名家白饭 原内藏介信之参上
我喜欢惊喜,别人是惊,我是喜。

TOP

re:虚张军势,古人常态,三十万号称百万不算什...

虚张军势,古人常态,三十万号称百万不算什么。洛阳之战时。陈庆之守北中城,有所依托,比进军洛阳时安全得多,何况北中城还是北魏潜心经营的洛阳门户。兵法云:“十则围之”。而要急攻的话,兵力比还不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关于南北朝时期围城战的情况,可以参考东西魏间的两次玉壁之战。韦孝宽在第二次玉壁之战时回复高欢的劝降书说:“攻者自劳,守者常逸。”虽对自己的优势有所夸张,也可从中得知当时攻守并非简单的以兵力定胜负,当然,差太远就别说了,像北中城这种有数千精兵守卫的要塞,还是比较好守的。
文园渴甚兼贫甚,只典征裘不典琴。
三项能力:8 6 5  目前兵力:2052   军资金:14931  技能:稳固战线

TOP

re:号称百万还被修理的很惨,这种虚张之术恐怕...

号称百万还被修理的很惨,这种虚张之术恐怕就会起负面作用了...某荣不是省油的灯,百将传里也是可以排的上号的,但他手握30W却依旧不能胜,无论北中城再怎么易手难攻也说不过去了,更强的是小陈还从不用计...当初14个月攻下30多座城池关隘,其中不少也是扼守险要并且驻兵数万照样被那七千人给收拾了...只能说小陈太强了
新战国联盟因幡山名家白饭 原内藏介信之参上
我喜欢惊喜,别人是惊,我是喜。

TOP

re:先说虚张军势:这是一个制造心理压力的...

先说虚张军势:
这是一个制造心理压力的问题。尔朱荣的强悍勇武,天下皆知,而这样的勇将率领百万大军前来攻击,本身就是一种压力。虚张军势的目的就是如此,谁也不会先考虑战事不利会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再分析一下洛阳之战,以北中城攻守战开始:
陈庆之天下名将,尔朱荣又是以大军攻小城,那么想要取胜就只有长期围攻,然而尔朱荣耗不起。他的根基也还不稳固,如果不能速胜,就必须退回,以控制朝廷、先固根本,然后以天子之名集结北魏的其他势力共同攻击元颢。这才是尔朱荣想要退兵的本意。因为三十万对数千,又非长期交战,“杀伤甚众”能有几何?不过是攻城时的损耗罢了,不至于影响尔朱荣的军事实力,他手里还有六镇反残二十余万,当年破葛荣后分道押领,布在河北,必要时是可以拉出来的。为什么刘灵助或杨侃一反对退兵,尔朱荣就改了主意?因为他明白被梁朝拥立的元颢才是最关键人物,元颢在,陈庆之就可以借助这个“魏主”的名号,名正言顺;元颢一败,陈庆之无可依傍,自然要退兵。尔朱荣看到了这一关键,打破了原本“必须正面击败陈庆之才能收复洛阳”的思维定势。同时,元颢没有得到北魏州镇的支持,只有几个宗室跟他站在一边,既欠缺实力,又不敢信用陈庆之;然而以当时的处境,即使他敢信,陈庆之也不敢把自己这几千人跟元颢绑在一起,再说,如果他离开北中,很可能会被尔朱荣包围歼灭,而到不了洛阳;所以,他只能看着元颢被消灭,然后自己退兵。在整个洛阳之战中,陈庆之自始至终就处在战略的劣势上,这是无法扭转的,也是与陈庆之的军事才能无关的,因为操控大局的权力不握在他手里。
最后说一下用计:
如果单纯把“计策”定位为对敌军的欺骗行动的话,那么古代战争中用计其实没有我们想像中那么多。如果把计策定位为出乎敌军意料的行动,倒是无役无之。然而无论是哪种定义,用计都只是暂时改变一下目前战场的局势而已,不能决定整体战局。如果以前一种定义来看,陈庆之作战用不用计也并不重要;以后一种定义来看,很难想像这样的名将不懂得出奇用兵,否则无法解释他以少胜多的战绩。
PS:历史上真正以善用奇策称的大将不多,我所知道的就是一个后梁的刘鄩,当时所谓“刘鄩用兵,一步百计”,然而看他的本传,也只是可以称为良将而已,说是名将还不够格,因为他没打过什么标志性的大仗。

[ 本帖最后由 江城梅花引 于 2008-1-5 22:24 编辑 ]
文园渴甚兼贫甚,只典征裘不典琴。
三项能力:8 6 5  目前兵力:2052   军资金:14931  技能:稳固战线

TOP

re:这些偶都知道...小陈打战,啥时候不...

这些偶都知道... 小陈打战,啥时候不是在战略上处于劣势?? 作战,向来讲究在刀兵相见前就运用谋略取得战略上的优势,而小陈作战从不顾及战略差距,也没有后方,置之死地而后生.不用计能有此战果,让人无法想像. 再者,他性格审慎,没有野心,在元颢未亡时已想回徐州,如果他真的想称霸一方,早就听从部下之言,取元颢自代.与其说权利不在他手上,不如说他不贪恋权利.我想,上洛也多是因为受武帝所托,忠其事而已.恐怕小陈离开洛阳去固守北中城,也是因为不想再与元颢绑在一起. 这些也是我拜他为偶像的原因...
新战国联盟因幡山名家白饭 原内藏介信之参上
我喜欢惊喜,别人是惊,我是喜。

TOP

re:我想说一下,陈庆之不是打仗不顾及战略差距...

我想说一下,陈庆之不是打仗不顾及战略差距——不顾及差距的那不是名将而是愚人,而是战略轮不到他管。战术与战略是两个层面,战术是前线将领要考虑的问题,战略却是统帅所要考虑的。陈庆之在出任北兖州刺史、都督缘淮诸军事前都是单纯的前线将领,只需也只能考虑自己面临的这一战场局势,并实现君主或统帅的战略意图。入洛之后,他希望能多有一些援军,但元颢向梁武帝上了一份表章就给挡住了,他也只能认命。但当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后,他就很积极地去考虑战略问题,因为他有权限也有责任去思考了。如他做南北司二州刺史、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时,就对辖区进行了调整,并进行屯田以充实储备,这些都是战略层面的问题,事关整个司豫都督区的形势,而非前线将领要管或能管的。
文园渴甚兼贫甚,只典征裘不典琴。
三项能力:8 6 5  目前兵力:2052   军资金:14931  技能:稳固战线

TOP

re:不顾及不代表不考虑,偶的意思是,一般而言...

不顾及不代表不考虑,偶的意思是,一般而言,当双方在兵力物资上的差距太大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计,无计可施就闪人...陈庆之作战,即使战略差距悬殊也未曾用过一策,偶不是说他完全不考虑战略,直冲直撞.另,前线将领也要考虑战略,MS战略这个词很广义...
新战国联盟因幡山名家白饭 原内藏介信之参上
我喜欢惊喜,别人是惊,我是喜。

TOP

re:貌似陈庆之北伐根本就是某些反对者想借刀杀...

貌似陈庆之北伐根本就是某些反对者想借刀杀人,丢给他个不可能的任务,所以陈庆之到那地步只有拼死往前一条路可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做不到,就做一个低调、蛋定、靠谱、牛逼的人吧。

TOP

re:陈庆之用计不用计,史书上没说,不敢定;北...

陈庆之用计不用计,史书上没说,不敢定;北伐是不是借刀杀人,史书上没说,不敢定。存疑可也,要考证很难。 至于战略,虽然有全盘战略和地区战略之分,但前线的将领基本上都是干预不了的,最多可以提建议,没有决策权。
文园渴甚兼贫甚,只典征裘不典琴。
三项能力:8 6 5  目前兵力:2052   军资金:14931  技能:稳固战线

TOP

re:陈庆之有没有干预战略,史书上米说,不敢定...

陈庆之有没有干预战略,史书上米说,不敢定...汗... 北伐时陈的位子不算高,也米得罪什么人,偶觉得武帝让他北伐,随便应付了事的成分比较多...MS武帝对收复中原没有什么执念...
新战国联盟因幡山名家白饭 原内藏介信之参上
我喜欢惊喜,别人是惊,我是喜。

TOP

 39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