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转帖]韩国文化艺术
[B]为重振电影业而斗争 [/B]
主要由于电视迅速发展,加上看电影的人突然减少,自从1970年以来,韩国电影业一直不景气。在1985-1988年期间,国内影片产量为平均每年83部。然而韩国电影业在1991年生产了121部,至少部分原因是由于在国际电影节上受到赞扬次数有民增加了。
观看电影的人数在1969年达到173,043,272人次这样一个创记录的数字,自1970年以来不断减少,在1985年为48,098,235人次。由于放宽进口使外国影片数目增加,这种下降趋势停下来,并且逐渐变为回升。1990年看电影人数达到53,459,280人次,1911年达到52,196,650人次。
另一方面,电视机从1970年的879,564台增加到1991年的大约12,000,000台,几乎为1970年的数字14倍。随着电影业在80年代末恢复活力和外国影片的进口数目迅速增加,电影院数目也迅速增加,在1991年为775家。
[TR][TD][IMGA]http://www.hanguo.net.cn/image/20033251456move.jpg[/IMGA][/TD][/TR]
1971年,为了帮助电影业,政府进行新的努力,着手执行一项对摄制影片和写作电影剧本提供财政援助的计划,并建立电影促进公司,以便在提供资金和处理技术问题方面支持电影界人士。政府还向重要的制片商提供进口外国影片的许可证,不过每年规定了限额。
像在影片摄制方面一样,韩国的影片出口20年来也不断减少。它在1971年出口201部电影,在1972年减为86部,在1983年减为24部,在1984年减为6部。这种减少的趋势后来停了下来,并且开始略有回升,在1990年出口11部,在1991年出口18部。影片出口增加的部分原因是韩国电影在各个电影节上的地位提高了。
过去几年因得到国际奖而带来令人鼓舞迹象的影片包括:《深兰色的夜晚》,在1985年东京电影节上得到大奖;《为什么菩提达摩到东方去》,在1989年第42届洛迦诺电影节上得到大奖;《手纺车》,在1984年戛纳电影节上得奖;《吉苏池》赢得参加1986年柏林电影节的主要比赛的资格。
得到个人奖的人包括:李斗龙由于他的《皮膜》而得到1981年威尼斯电影节的ISDAP奖,姜受延在1989年第16届莫斯科电影节上得到最佳女演员奖。李惠淑在1991年第15届蒙特利尔电影节上也得到最佳女演员奖。
1991年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是林权泽导演的《将军之子第二集》,汉城的第一轮电影院看这部影片的观众达到357,697人。1991年的其他优秀影片包括:《开辟》(得到韩国地位最高的电影奖--大钟奖)以及《银牡马》、《死亡之歌》、《耶酥受难图》和《骆驼不单独哭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