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房守日(真田豪语录)

 24 12
发新话题
打印

磐井之乱(坑)

Re:磐井之乱(坑)

[PP][B]以下是引用[I]满者伯夷[/I]在2005-3-29 12:31:54的发言:[/B] 前面发的是《三国史记》和《日本书纪》中550年和562年的记录,还有两个参与562年新罗征服任那战斗中的将领的列传。这些资料原本就是公开的,随便什么人都能够引用。短信已经收到,确是本人。 呵呵~~~`多谢了~~~``看来我应该去算命,居然让我猜对了~~`欢迎常来指正~~~~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做不到,就做一个低调、蛋定、靠谱、牛逼的人吧。

TOP

Re:磐井之乱(坑)

最近看了姓氏录中和药使主一门,即与大伴狭手彦有关联,也会联系到任那复兴会议、百济与南朝关系等等,直至最终引伸到“侯景之乱”。历史真是万千美奂啊![em01]

TOP

Re:磐井之乱(坑)

[PP][B]以下是引用[I]满者伯夷[/I]在2005-3-29 22:28:15的发言:[/B] 最近看了姓氏录中和药使主一门,即与大伴狭手彦有关联,也会联系到任那复兴会议、百济与南朝关系等等,直至最终引伸到“侯景之乱”。历史真是万千美奂啊![em01] 呵呵,我比您差远了,我还在摸索学习阶段,只是有点兴趣而已~~~中国历史只是对东周列国和三国比较熟悉一点而已,日史更是马尾提豆腐——提不起来啊~~~~`呵呵~~~[em07][em01] 其实若将您的这个想法写成文章的话,应该很精彩啊~~~``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做不到,就做一个低调、蛋定、靠谱、牛逼的人吧。

TOP

Re:磐井之乱(坑)

“磐井之乱”最终被大和政权给平息了,但是据《日本书纪》记载,此后在倭国其他地方也发生了动乱。其中以武藏国和上总国的事情比较有代表性。 据《日本书纪》记载,“磐井之乱”爆发的八年后,即安闲天皇元年(534年),在武藏国的首领之间发生了动乱。当事者是武藏国造笠原直使主和同族笠原直小杵,二者为争夺武藏的国造地位而争斗。支配上野国的首领上毛野君小熊,是支持笠原直小杵的。而另一方面,笠原直使主得到了大和政权的支援。得到上毛野君小熊支持的笠原直小杵,试图谋杀笠原直使主,可是未能成功。笠原直使主从东国逃入京都,在得到大和政权的帮助后,反过来诛杀了笠原直小杵。 按照《日本书纪》的记载,笠原直使主快要被“性阻有逆·心高无顺”的笠原直小杵给消灭,但却得到大和政权的保护而成功坐稳了位置。可要是换一种角度来看的话,是大和政权不容许在东国内部解决笠原直一族的地位之争。至少,对于上毛野君小熊插手东国内部事务是持反对态度的。更进一步想的话,笠原直小杵和上毛野君小熊其实很可能与筑紫磐井有着同样的想法,这次动乱实际上就是针对大和政权的东国叛乱。 动乱平息后,笠原直使主得到了武藏国造的地位。为了表示感谢,在横渟(崎玉县比企郡)、橘花(川崎市)、多冰(有“冰”是“末”字的说法)、仓樔(有“樔”是“树”的见解)设置屯仓,并进献给大和政权。这与“磐井之乱”后筑紫磐井之子葛子献糟屋屯仓何其相似。 此外,安闲天皇元年四月,支配房总半岛的伊甚直稚子因为没能完成重“科”也献上了伊甚屯仓以赎罪。“伊甚”估计就是现在的千叶县夷隅郡。“科”是缴纳真珠,因为没能按时缴纳,伊甚直稚子在被膳臣大麻呂责问之际逃入后宫,闯进了春日皇后的寝宫,这样的重罪也以献上屯仓而化解了。 透过这件事,可以发现大和政权加强了对于地方的支配,事情的真相很可能是大和政权给伊甚直稚子安个“闯入者”的污名(罪名),借以在上总设置屯仓,加强对东国的控制。 大和政权在各地设置屯仓的记载,还有很多。比如安闲天皇元年闰十二月条记载着庐城部连枳莒喻献上安艺国的庐城部屯仓,原因据说是庐城部连的女儿幡媛偷了物部大连尾輿的璎珞(注11),而向春日皇后献上庐城部屯仓以赎罪。这个理由现在看起来很象是个借口啊,也许与伊甚屯仓一样,都是大和政权使得手段。 有意思的是,《日本书纪》中关于安闲天皇统治期间的记录,充斥着在各地设置屯仓这样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安闲天皇二年五月条更是如此。下面所列出的就是“磐井之乱”后,在全国设置的屯仓: 继体天皇二十二年条: 筑紫国:1个<糟屋屯仓> 安闲天皇元年条:武藏国:4个<横渟屯仓・橘花屯仓・多冰屯仓・仓樔屯仓>、上总国:1个<伊甚屯仓>、安艺国:1个<庐城部屯仓> 安闲天皇二年五月条:筑紫国:2个<穂波屯仓·镰屯仓>、丰国:5个<湊碕屯仓·桑原屯仓·肝等屯仓·大拔屯仓·我鹿屯仓>、火(肥)国:1个<春日部屯仓>、播磨国:2个<越部屯仓·牛鹿屯仓>、备后国:8个<后城屯仓·多祢屯仓·来履屯仓·爷稚屯仓·河音屯仓·婀娜胆殖屯仓·婀娜胆年部屯仓>、阿波国:1个<春日部屯仓>、纪国:2个<经湍屯仓·河边屯仓>、丹波国:1个<苏斯岐屯仓>、近江国:1个<苇浦屯仓>、尾张国:2个<间敷屯仓·入鹿屯仓>、上毛野国:1个<绿野屯仓>、骏河国:1个<稚贄屯仓> 值得注意的是,在安闲天皇二年五月条中只有设置屯仓的记载,却没有象“磐井之乱”及武藏发生动乱那样引起设置屯仓原因的记载。可见设置屯仓是大和政权的要求,而不再是地方首领心甘情愿地自愿献出屯仓了。 大和政权大张旗鼓地在全国设置屯仓,应该就是在“磐井之乱”之后不久。这些屯仓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被大量设置,恰恰说明此时大和政权深感之前的地方支配体系面临崩溃的危机,为了加强和巩固对地方的支配,大和政权采取了在全国各地设置屯仓这一有效的手段。 《日本书纪》安闲天皇二年九月三日条记载:“诏樱井田部连·县犬养连·难波吉士等,主掌屯仓之稅。”也就是从大和政权内部派遣人去上述那些设在全国各地的屯仓征税。联系宣化天皇元年五月条记载的尾张地方的首领尾张连,受苏我大臣稻目宿祢之命负责运送尾张屯仓的稻谷一事,任命这些主掌屯仓之稅的人,就是大和政权让其代替地方首领征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手段。 继体天皇以前大和政权对地方的支配,是通过象筑紫磐井那样的地方首领来间接支配的。维系二者之间的纽带,是地方首领出仕大和。当然,象征税这样的政治行为应该仍由以前的地方首领负责。可是,从上面的记载来看,征税这种政治行为已经为大和政权所任命的官员取得。实施这种政治行为的据点是屯仓,集中设置屯仓的记载传达着大和政权对于地方支配的手段进行变革的信息。 前面提到,五世纪大和政权的地方支配体系面临崩溃,而直接支配地方的首领层也被弱化了。大和政权成功镇压了不满的地方首领,并且通过在全国各地大量设置屯仓,来实现对于地方的直接支配。磐井那样的间接地方支配体制被取代,大和政权通过任命官员而行使集权,这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国家诞生了。 安闲天皇在位仅仅两年就死了,其同母弟宣化天皇即位。根据《日本书纪》宣化天皇元年(536年)五月条记载,“于筑紫国那津整备官家”。设置那津官家的理由,是将筑紫·肥·丰三国屯仓所产的谷物归结在一处储藏,以省去远途运输之苦。事实上,福冈市博多区的比惠遗迹就发现了大型仓库群的遗骸。那津官家应该就在福冈市博多区。 此外,按照《日本书纪》的记载,设置那津官家,还有在非常事态下保护人民生命的目的。翌年十月条就记载了为救援任那·百济,大伴磐·狭手彦兄弟被派遣到筑紫附近,那津官家很可能就成为了军事行动的据点。(“天皇以新罗寇于任那,诏大伴金村大连,遣其子-磐与狹手彦,以助任那。是時,磐留筑紫,执其国政,以备三韩。狹手彦往镇任那,加救百济。”)综上所述,在大伴磐留在筑紫执其国政时,那津官家是大和政权对九州地方进行支配的据点。 此后,七世纪大和政权又设置了九州大宰府政厅,其机能估计与六世纪的那津官家相仿。应该说,这些都是以“磐井之乱”为契机而形成的。 就在大和政权忙于加强和巩固对地方的支配体系时,与九州隔海相望的朝鲜半岛南部形势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任那灭亡了。《三国史记》新罗本纪法兴王十九年条(532年)记载,金官伽倻国王与王妃·王子一起投降新罗。《日本书纪》钦明天皇纪元年(540年)九月条记载,大伴大连金村因“任那灭亡”一事受到诸臣非议和排挤,被迫隐居。(“大连怖謝曰:‘臣所疾者非余事也。今諸臣等,谓臣灭任那。故恐怖不朝耳。’”)同时,二年四月条记载百济圣明王对臣下说:“日本天皇所诏者,全以复建任那。今用何策,起建任那?盍各尽忠奉展圣怀!”其实这恰恰说明此时任那地区大部分已经让百济和新罗给吞并了。 此前用来维系大和政权地方支配体系的铁等物资,也随着任那被灭亡而越来越难得到。维系着倭国铁供应纽带的,很可能就是在大和政权帮助下吞并了任那一部分的百济。可是,百济苦于应对北边高句丽和东边新罗的不断入侵,国力日渐衰退,难以稳定的向倭国提供铁等物资。得不到铁,大和政权的军事力量就大打折扣。在这样紧迫的状况之下,钦明天皇纪十三年(552年)十月条记载了从百济引入佛教一事。从百济引进的佛教,使得倭国成为了一个佛教国家。大和政权的统治者,希望借助于佛教的威力来缓解社会矛盾,进而巩固自己的统治。事实上,在此后的时代中,佛教寺院一边依附于地方支配势力的末端,一边向全国各地扩散。有讥讽意味的是,那时别说是任那了,就连高句丽和百济这两个国家也已经被灭亡了。 “磐井之乱”是六世纪时倭国重大的历史事件,同时也是大和政权地方支配体系发生转变的重要契机。发生在继体~钦明天皇时代的这种主要通过在全国各地设置屯仓,派遣官员负责征税以强化中央集权的变革,在稻荷山古坟出土铁剑的象嵌铭被发现之前,并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甚至有人认为《日本书纪》中继体·钦明王朝的记载是虚构的。 继体~钦明天皇时代,大和政权通过变革而强化了地方支配体系,强大的中央政权得以形成和巩固。如果说事物的发展都是有高峰和低谷的话,那么继体~钦明天皇时期就是历史分水岭。五世纪的古代日本已经到达了上行的顶点,进入六世纪,古代日本就走上了陡峭的下坡路,此时“磐井之乱”的爆发就象是催化剂,使得古代日本经过强有力的变革而再次走上向上之路。如果是这样的话,史料极度缺乏的所谓“谜之四世纪”,其实就是古代日本的上坡时代(即形成统一的国家,建立大和政权)。 可惜的是关于“磐井之乱”的记述实在是太过简单,使得我们难以更加深入和详尽的获得更多的信息。筑紫磐井在北九州特殊的“装饰古坟”(有石人、石马等),是否还有其他我们所不知晓的秘密呢?如果考虑到历史的延续性,那么同样可能位于北九州的“邪马台国”,是否与之有关系呢?这些只有依靠今后持续不断的发掘和研究来试图得知最接近历史真相的答案了。 注11:璎珞,古代用珠玉穿成的戴在颈腕上的装饰品,也指佛像上的装饰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30 17:38:09编辑过]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做不到,就做一个低调、蛋定、靠谱、牛逼的人吧。

TOP

 24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