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与非正统的矛盾
在这场大战中,石田三成、宇喜多秀家讨伐德川家康,名义是德川家康专权独揽图谋不轨,而在一般人看来,德川家康代表中央,宇喜多秀家、上杉景胜等人只是地方势力,石田三成更是戴罪之人。况且征韩之役刚刚结束,天下想望治平,德川家康获得丰臣家的认可,代行国政,势力空前膨胀。如今石田三成称兵讨伐,这是“大逆不道”的。以东西两军作战立场而言,德川家康讨伐会津,回师上洛,都是为了“讨伐叛徒”,拱卫国家,拯救黎庶,责无旁贷,理所当然,名正言顺。而石田三成此次的举动,名义上就是背叛国家,动摇邦本,称兵作乱,贻害天下,最后,自然很难胜利。当战争未开始,石田三成和西军早已落了下风。
既然德川家康代表中央,那么他就具有许多石田三成所没有的优势,他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打击对手。
(1)政治上,德川家康掌握中央大权,居高临下,对各方大名封官许愿,给予政治上的拉拢,收效很大。例如争取小早川秀秋的支持,许诺“加封二国”的待遇。而石田三成许诺的则远为丰厚:一、在秀赖十五岁成年以前,秀秋公可以代理关白的职位。二、恢复原来在筑前的领地,另将播磨一国并入小早川家的领地。但是即便如此,小早川秀秋仍然犹疑不决,最终倒向东军,不得不说是中央的权威性起着作用。而石田三成的各种许诺,合法性就显然差了很多。这样就导致大批初期的西军诸侯,最终又转向了东军。
(2)经济上,德川家康控制的关东平原地域广阔,物产丰饶,并且从10年前就没有再爆发过战乱,因此能够支持德川家康东征西讨长途转战。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支持着战争,关键时候,也能起到拉拢敌人的作用。德川家的军队也因此装备精良,士气高涨。而西军是长期以来受压制的地方大名,丰臣秀吉在位时期对他们百般勒索。尤其是朝鲜之役,令很多西军大名损失惨重,财殚兵穷。这些诸侯的领地,经济衰退,社会动荡,政府行为的战备几乎无从谈起。这次关原大战,各路诸侯倾巢而出,跋山涉水,云集京坂,企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的军需供应,除少部分自行筹措外,则完全依赖石田三成的供给。而石田三成虽然曾是“天下总代官”的身份,储金数十百万,又有博多商人的支援,但是也难以经受长期战争的消耗。三成的积蓄,在关原合战前夕就已告罄。西军的窘态可想而知。时值深秋,他们饥寒交迫,不得不四处掠夺民家。在这种情况下,西军大名则被收买,普通士卒也丧失了锐气,军心涣散。这也迫使三成不得不背城野战,最终溃败。
可以说,在关原合战中,德川家康的政治经济优势与由此产生的诱惑力,是西军瓦解的外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