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窥奈良贵族服饰文化
——以及同时代“唐衣东传”的性质
这是一个大陆帝国极端鼎盛、涉外强权高度发达、并已无可争议地控制东亚区域的时代。在此时期,遣隋、遣唐使节团跨越115英里危险海域冒险渡来,并受唐王接见,获赠光彩照人的朝服与饰物。
当使节团怀揣大陆的赠礼和先进文化技术,回到相对落后的日本本土之后,瞬时掀起一股势不可阻的隋风唐热。大陆的朝廷制度、文化意识、衣裳饰品、金属器用等等,顷刻间风行上下,大受追捧。然而日本朝廷面对先进而繁缛的大陆着衣制度,也只是一再搬抄:继《大宝律令》明文“衣服仿效大陆式样、穿衣用冠也须合乎大陆着装”的规定后,养老三年(719),天皇又“初令天下百姓右襟”;天平宝字六年(762),遣唐使节吉备真备更是“监造棉制袄胄20250件”、“完全效仿唐式、并按五行配色”……
衣着制度的大量引入和强制执行,使得重族大权们只能根据身份穿衣。男性贵族的服、冠、靴、饰品也都取决于他们的地位和财富。
在饰品上,比较常见的是古代大臣所执、贴着备忘录的“朝笏”(高级官僚也用“象牙笏”);装饰用、类似于皮带或襟带的“带”以及各种的刀;佩戴奢侈晶也大受欢迎。当然,这一切也须视身份地位而定。
此时的束带(即“朝服”)大致可分为文官与武官两类:
据《养老令•衣服令》所述规范,文官在祭祀仪式或上朝时:须戴“冠”;穿袜和靴;系“石带”并垂结于前;穿立领右襟的广袖外衣;“裤”须是白色,并在腰后缠挂“褶”(类似于燕尾服);可拴挂玉佩于右腋下;戴用来拴住印纽的“绶”(包涵信仰的装饰纽)等等。如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leadbbsfile/upload/2006/09/30/141316.gif[/imga]
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leadbbsfile/upload/2006/09/30/141359.gif[/imga]
这是正、从二位文官的典型装扮:高高的冠镶嵌玉石金鳞;印染浅紫色家纹的宽袖上衣,小袖(内衣)与右襟大袖(大衣)重叠;穿白色外裤,并用锦带拴系深缥的“褶”;于胸前垂长绶,并置短绶在左腋、挂玉石于右腋;可手执朝笏,腰玄唐刀。在质地上,“裤”多由白色粗布或绵绸制成,“带”则是倭文布。总体来说,其形象与大陆的文官几乎一致。
武官是:头戴冠,脚蹬靴;穿衣腋下开的“袄”以及开合衣腋的裲裆(坎肩、背心);可装“锦行幐”、“向胫”一类的腿胫护具;系金、银腰带;别装饰用的横刀。具体形象如下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leadbbsfile/upload/2006/09/30/141427.gif[/imga]
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leadbbsfile/upload/2006/09/30/141448.gif[/imga]
这是养老二年公布的衣服令中,对六位级别武官的规定:扎燕尾、黑色丝绸的皀缦头巾;穿深绿缝腋位袄并将重叠小袖;穿白裤;可配以黑漆横刀和木制笏。与文官相较,武官形象虽然相对简陋,但更具威容。
《养老令•衣服令》也涉及贵族女性。首先,女官须按律法、据身份着衣。同时,因受大陆影响,女性服装显得更加奢美精致:戴“宝髻”(头饰);蹬布靴,穿袜;穿托长及地的广袖外衣,缠系“褶”,以及与“褶”对应、拴挂在腰前的“裙”;金银镶边的“带”(即“纰带”);以及类似“裳”的长长披肩。形象与大陆女子的女衣组合无异。如下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leadbbsfile/upload/2006/09/30/141514.gif[/imga]
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leadbbsfile/upload/2006/09/30/141555.gif[/imga]
一个典型的正、从四位以上的命妇(女官)形象:头戴金银珠玉(宝髻);穿鲜艳的大红外衣和同色小袖;“裙”可染成蘇芳、浅紫、 深绿、浅绿等色,并饰以纵向交缬的家纹刺绣;裙下还有浅缥的褶。在化妆方面,多以白、红色作粉底,也模仿大陆往眉间或唇两侧缀上蓝、绿色的花鈿。
在奈良时代,推古天皇所制定的服色三制度得到延续,并发展出了法定冠服和朝服的严格禁色制度“大德紫、小德青、礼位赤、信位黄、义位白、智位青”。据专家考证,这一制度的意义在“以青喻木、赤喻火、黄喻土、白喻金、黑喻水”,把五行、五伦相结合,并置“德”为先。
显而易见,奈良时代的日本贵族服饰文化是源自相连大陆、日本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纽带们发生作用的产物。富含浓厚国际色彩的隋唐文化传遍东亚各处,与中央帝国密切交往的日本也已大量吸收消化大陆衣装文化。于是在同一文化圈内,服饰的社会价值才体现出这种一致性。
从区域社会学上看,服饰文化产生一致性共鸣的源头在于,交通、交流的双方都对“地缘文化”向“价值文化”演进作出了认识和肯定,这一肯定既来自于东亚区域一体共生的审美观,也怔示着东亚整体共同的文化认同感,更涵养了东亚国家中几乎都存在着的“道德至上”、“群体共识”等主体意识。
其根源与促成全球一体化的变项间有略微不同的是:在政治、文化、经济三个层面都同时显示出趋同融合的地区内,一旦出现“能长期引导制衡区域内的生产方式、国家间的政治关系、族群间的文化互动”、且高度中央集权的一个卓异大国,那么,其邻国或其沿海殖民地就极有可能自觉地去模仿这个大国,并构建出与之“和合”的社会制度;这也就是为什么肇端至今,日本仍在上至制度建设、下至文化建设中,都仍然映现出“中国化”的原因所在。
从文化传播上看,这种机械的效仿只是传播结果的标志,而不是发展成熟的标志,文化主体的独立、自觉和适时重估,才是发展成熟的催化剂。在这里,制度效仿成为了本土性逻辑崛起的羁绊与阻碍,而独立自觉的适时重估才是构成新兴文化的契机和动力。
总而言之,在奈良时代还处于处处落后于大陆的日本,并不具备成熟的发展潜力来形成独立的服饰文化体系。尽管在此后依赖新文化的抬头和持续,这种近乎抄袭的衣着模式才逐渐改变。但文化源头这一事实却始终未变。
附2:
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leadbbsfile/upload/2006/09/30/141627.jpg[/imga]
附3:
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leadbbsfile/upload/2006/09/30/141651.jpg[/imga]
附4:
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leadbbsfile/upload/2006/09/30/141712.jpg[/imga]
参考资料:
《服饰与文化》
《外国宫廷文化》
《新订增补国史大系•续日本纪》
《东亚认同感的胎动》
《东亚社会变革》
试着做了一些注:
和合:同心和睦。重视集体认同、多人合作,以“团结”、“和睦”促进社会发展。是一种价值原则。
区域社会学:区域研究。以特定区域为范畴来研究。比如东亚区域研究。
本土性逻辑:“本土主义”的基础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