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房守日(真田豪语录)

 25 12
发新话题
打印

换签名

引用:
原帖由 大意觉迷 于 2007-11-15 18:16 发表
你说的两种意思应该都有吧,不必割裂开来。
老实说,我自己并不太清醒呐......
复国ing......

TOP

所谓避功,是说潘美有畏盈之心吧?然而以此举避功,似乎过了些。曹彬谦逊已是逾常,潘美不应复有过之。我觉得还是有其他缘故(虽然不知道是什么),而且是皇帝可以体谅的那种,所以最后只是给了他一个形式处分,没如王侁刘文裕辈罢官流放。
文园渴甚兼贫甚,只典征裘不典琴。
三项能力:8 6 5  目前兵力:2052   军资金:14931  技能:稳固战线

TOP

曹某太平兴国年间罢了枢密,已经是很大的大事了.
雍熙北伐其实也是强弩之末,出于太宗报二箭中股之仇的私心.
朝中上下早已无鼓噪驱进之气.
太宗此举有投机之意,果获折戟.
复国ing......

TOP

如此看来,还不如当年不取北汉,先向幽燕,或许还有收复燕云的希望。反正辽国若被逐出河北,北汉也不能自固。曹彬之罢,是否代表太宗对太祖旧臣的整体不信任呢?按说能说出“奉敕江南勾当公事回”的人,不该太遭人疑忌的。
文园渴甚兼贫甚,只典征裘不典琴。
三项能力:8 6 5  目前兵力:2052   军资金:14931  技能:稳固战线

TOP

取北汉也是在道理的,夫太行者,天下之脊梁,只有控制太行八陉,才能隔断晋冀,保障河北平原.若先攻打辽人,则北汉可从后动作,威胁宋军。孙子云,备前则虚后,无所不备则无所不虚.北汉地近北宋,则当先取之.
相较而言,虽然太祖一生未能讨平北汉,但北汉更弱于契丹,战胜的把握更大,后来也证明了这点。太宗放豪言:"吾必取太原",多少也是英雄欺人,得了便宜。

其实东北边防之失,始于唐季,远肇初唐.西域\漠北\东北,此乃三北边防,以前两者为重,因为唐之关中本位政策故.唐季之时,契丹已兴起有日,渐渐侵夺东北边地.加之河朔割据,朝廷阻隔,无力过问。后续五代动乱之弊,至石晋献地,止划句号,东北边防要地方才尽失于契丹。这个过程颇微妙和漫长。而东北边地及更外处之汉民历百十年后,多半契丹化,契丹得其地兼得其人,数个中原政权因腹地有事始终不能北向力争,直到北宋着手之时,欲收回所谓东北故地就不容易了。

先北汉\后幽燕的方针大体还是不错的。左文襄公之辨"理""势",于我颇多启发。道理再大,也抵不过形势,形势占优,则道理亦为之倾覆.凭北宋之实力,下决心北伐驱逐契丹不是没可能。然而时人考量与今人不同。自唐安史以下,经五代至北宋,无休止的割据纷争,改变中原这种局面乃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呼声。赵宋祖宗深谙于此,其精力也主要用于此.鉴唐与五代之衰.再说赵宋祖宗俩,得位皆不正,因此惮内多于忌外.太平兴国年北伐时,某日深夜不知太宗所在,军中立刻骚动,后传言有拥立燕王德昭,太宗闻后颇为不喜.此事谓为"军中夜警".雍熙北伐失利,枢臣提醒太宗不可久溺于外,得预防内部生变,太宗至此终下决心停止北伐.
复国ing......

TOP

 25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