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房守日(真田豪语录)

发新话题
打印

戊辰战争译述之 军事基础知识第二讲

戊辰战争译述之 军事基础知识第二讲

戊辰战争译述 之 军事基础知识第二讲:军队近代化、战术运用以及新政府军的军令 幕末各藩军队的近代化 第一讲中,笔者大致介绍了戊辰战争时的部队编制和洋枪,提到了军队“软件”、“硬件”的西洋化、近代化。但同时,须知近代军队的概念定义,决非只是“使用洋枪、以小队为基础单位编制的军队”。要把军队训练成名副其实的近代军,各藩可谓孜孜不懈、力学笃行,付出过巨大努力。当时的日本政府——幕府——就是从国外征召仕宦来训军,以图迅速完成近代化(幕府陆军中有直接受训于外国士官的部队,精明强悍,作战能力突出);而各藩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只能靠自己摸石过河、擿植索涂近代化之方法。 其中,西国藩军在独立探求军队近代化的进程中成绩斐然,而东国藩军则是普普通通不咸不淡。导致这一事实的原因在于,各藩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的差异:首先,西南各藩因地理原因,饱尝外国列强的威胁,也更加熟知来自西方世界的险恶,重重危机感下,产生了对西方军事理论、军事技术的皈依情节;其次,东国气候相对西国来说显得更加单一化,东国各藩也因此存有农业等方面的经济缺陷,贫富差距使他们在军队近代化的认知与实践上,晚于膏梁富庶的西国藩军。 所以,在东国各藩中也存有名义上是“小队”,实质却沿用战国时代作战单位的部队(例如仙台藩、米泽藩、秋田藩、加贺藩等)。 战术运用 1、 散兵战术 当时,军事技术较为先进的欧洲列国在军队的近代化中,发明了杀伤与冲击相结合的新战术——“散兵战术”。日本人在效仿西方军事的同时也吸取这一新思维,衍生出戊辰战争中以散兵作战的历史。 远溯战国,滑膛火绳枪就被作为攻击火器使用,其战术是方阵式的密集射击,即以相当规模的集团射击来弥补火绳枪命中率低下的缺陷。但在命中率较高的线膛枪传入日本后,一方面赋予了士兵单枪匹马作战的新可能——精确狙击能力;另一方面,也以散兵的零星伤亡取代了方阵战术的高伤亡率。拥有线膛枪的兵丁形象,开始逐渐类似于近代士兵,方阵式的密集射击也成为过去。作战时,手持线膛枪的士兵尽力疏开规模较大的队形,构成“散兵线”,从而减少来自敌方火器的面积伤害,并形成能够一齐攻击防守、快速攻防转换的线式结构。这种行之有效的新战术,被誉为军队近代化历史中划时代的创举,成为日后各藩训练部队、制定编制和发展军势的重要指针。 2、 行军方法与战斗展开 幕末时代,日本的道路网并没有得到完好地整备,除一些主要街道外,多是羊肠狭路,部队在行军之时,也多以2~4列组成的纵队行进。然而,这样的纵队行军必然面临一个问题,即如果数十人、或数百人的纵队无法整齐划一、令行禁止,大部队的行军速度就将蒙受阻滞。于是,人们试图奏打太鼓来驱使行军步伐得到谐和统一。有关戊辰战争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中,我们就经常可以看见新政府军一面鸣鼓、一面行军的镜头。这种太鼓既不是摆设更不是乐器,而是调和行军的重要军事手段。另外,行军中鸣鼓的鼓手,也须具备相当专业的军事知识,以保证鼓声与行军速度的联系性。所以,当时也有从他藩招募鼓手的情况。不可预知的遭遇战中,大力奏打太鼓还可以起到吸引注意力、扰乱敌方行军阵脚、振奋自军士气等正面作用——这一策略存见于反新政府军(奥羽越列藩同盟军)的米泽藩的历史记录中。 但是,以纵队编成的部队,是难以进行快速突进和射击的,所以,战斗一旦开打,收到开战指令的部队就会立即横向扩展布阵,并根据道路周围的环境制定攻防散兵线的长短、密集度等作战方案。这种从行军状态,突变为战斗状态的转移,称为“战斗展开”。作为“展开”的信号,有的军势选用喇叭,这种吹响喇叭、传布开战令的军队,在一定程度上,比使用太鼓、或什么也不用的军队更加西洋化、近代化。笔者也认为,喇叭能更加准确有效地传达军事指令,一般情况下,采用喇叭的部队装备也更精良强干。 3、 兵站 戊辰战争时,并没有出现近代军队中、为总司令部麾下的兵站组织,新政府军、反新政府军的兵站,也都由各地各藩自行规划建设。 广义地看,兵站起有储备、补给食品和转运草鞋、兵器等物资,收容、后转和治疗伤病,组织技术修理,安排战时食宿,接收、保管和后送缴获,回收物品等作用,是战时必不可少的后勤组织。狭义地看,在当时,不具如同佐贺藩一样的洋枪、弹药制造能力的各藩,就只能依赖进口,这就是说,如果其在前线设有补给港,后勤问题则易于解决,但如若没有,则亦须经历漫长的运送过程。 运送分“陆上”和“水上”两种。顾名思义,“陆上运送”即指通过人员、马匹、车辆等,将物资、补给品从自藩输送到补给港,甚至战斗第一线;而“水上运送”更为复杂,一般认为,有直接运送和间接运送两种,所谓直接运送,就是直接以船只输送必要品到前线,间接运送则是将补给港作为中转站和后据点,运输队将物资、补给用船只运至补给港,再由陆上人员将补给港内囤积的东西送往前线去。与战国时代专门负责运送、贩卖物资的“小荷驮队”不同,戊辰战争时的参战各方更倾向于雇佣宿驿工人和当地农民来运送物资(雇佣金由各藩分别负担)。另外,新政府军也经常从后方大藩和受降藩内购买所需,进而快速投放到前线。 诚如上述,各藩在戊辰战争时,可说是自扫门前雪地建立发展了兵站。但是,像大鸟圭介的江户败走军一类、失去根据地的军队,就常会陷于补给困境。而且兵站自古所费不赀,在戊辰战争后,有不少藩因此陷入经济危机,变得财匮民穷了。 4、 阵地构筑 戊辰战争的战役大多是短期决战(包括城池攻防战),除北越战争和箱馆阵地战以外,几乎见不到两军持久的对峙情况,因而阵地的构筑也相对简化,大多数表现为浅挖堑壕,并在战壕前面构筑掩体的“胸墙”。 当时的堑壕只挖及腰部位置,因空间狭小,壕中士兵亦不能交叉行动,壕堑的规模相较比及近代战争的大型战壕,要小上许多。当时的士兵藏身在齐腰堑壕里,于高垒的胸墙之上开枪击敌,此为常见的野战阵地。在城市战或巷战时,则多以榻榻米以及米俵(装米的草袋)等代替胸墙,这种简易阵地多见于鸟羽伏见之战、上野战争和会津鹤城之战中。 因为没有专业的工兵,兵丁只好自己动手、构建小规模阵地和简易的防御设施。这种情况延续到北越战争和箱馆战争才得以终止,那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阵地和阵地战。 新政府军的军令 鸟羽伏见之战结束后,平定九州、四国、中国(地区)等关西地方的新政府军,曾命西国各藩取东海、东山、北陆三道,直向江户。与此同时,新政府军向西国藩兵发布了以下军令(现代语译文)。 (一)、禁止参加枪队、炮队以外之部队。(即取缔刀枪部队) (二)、禁止任命高官厚禄者为指挥官。(即无论禄高家格,均论才取人) (三)、禁止穿戴华美。(即取缔战国以来的甲胄、军旗等) 上述之(二),在史学界尚有争议,不可定评。(一)和(三),则是有各种史料支持的。其(一)正如上讲中提到的“制定确立大规模‘步兵’兼及少量‘炮兵’的兵科”。 但是,此军令毕竟是出自攻略江户之前,约束力也是针对方才降服的西国各藩,占领江户后,这一军令的强制性日渐宽松,甚至出现北关东各藩以刀枪(枪指长枪)部队投靠新政府军的情况。但此后,这一白刃战队被大鸟圭介的法式幕府步兵打得弃甲曳兵、落花流水,也因此,导致日后旧幕府军攻夺下为旧式军制的新政府军掌控的宇都宫城(注1)。 尽管如此,历史还是证明这一军令无可辩驳的正确性,当时的西洋军事技术之优越性,也因而更加不容置疑。 备考: (注1)江户败走军所谓的强大,大概与奥羽越列藩同盟有不同,前者更多地表现为指挥权的高度统一。 原文请参见: http://www7a.biglobe.ne.jp/~soutokufu/boshinwar/military/military2.htm
吃风屙屁

TOP

re:每天填100字,看看多久能弄完它[em1...

每天填100字,看看多久能弄完它[em12][em10][em09][em08]
吃风屙屁

TOP

re:俺准备在幕末上下点功夫。。。

俺准备在幕末上下点功夫。。。
吃风屙屁

TOP

re:果然只有3000字不到,竟然费时一天。大...

果然只有3000字不到,竟然费时一天。大家一起来捉虫游戏吧。。。[em04][em12]
吃风屙屁

TOP

re:呵呵,谢谢老豪滴鼓励~~如果顺利...

呵呵,谢谢老豪滴鼓励~~ 如果顺利的话,俺可能在数星期乃至数月之内,都会栽倒在某个大坑中。。。如果可能的话,俺想试试“长州第二奇兵队”的东东,但不知道网上有米有人弄过。[em09]
吃风屙屁

TOP

re:俺也只搜到一般性的介绍,看来有望鸟。。。

俺也只搜到一般性的介绍,看来有望鸟。。。
吃风屙屁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