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房守日(真田豪语录)

发新话题
打印

日本古代戏剧的服装与化装

日本古代戏剧的服装与化装

日本古代戏剧的服装与化装
服装与假发
日本古代戏剧的服装,富有东方名族服饰美和含蓄美的独特风格,是演剧艺术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之一。日本古典舞乐和能乐的服装,具有华丽艳美的特点。狂言的服装比较接近现实生活,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特征。木偶净琉璃的服装虽然带有较多的装饰性,但也能表现出人物的年龄、身份的特点。歌舞伎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发展,使之更加完善多样,并按角色的分类给以定型化,为演剧艺术增添了不少光彩。日本古典戏的服装样式不下几十种,严格的分类是很困难的。大致上可以包括将军和其他官服礼服、大名和武士的服装、贵族妇女的服装和下层平民的服装等。最常见的有:
肩衣——这是我们看日本戏时常常见到的一种装束。从前面看,像是三角形的大硬质垫肩,颜色不等。肩衣本来是武士用的礼服。后来木偶净琉璃的太夫、三味线的琴师等也作为礼服使用。它是一种社会身份的标志。
小忌衣——这是历史剧中大将军或高级武将的官服,宽袖、圆领、对开大襟,用金丝银线绣满各种图案。
狩衣——圆领、偏襟、宽袖,袖口有穗,原来是猎人穿的衣服,平安时代采纳为官服,歌舞伎中也作为官服使用。
大纹——印有家纹(一个家族的标记)的大礼服,下身要穿“长裤”,是武士或者大名穿的礼服。
长裤——这是中世后期武士正装时着用的一种长腿裤。裤脚有很长一截拖在地上。
长绢——能和歌舞伎最常见的妇女服装,大宽袖,圆敞领,长襟,前后襟不缝合,紫地金花,胸前打结,一般为生绢制成,故名长绢。
永衣——大口短袖,是僧侣和渔夫、樵夫等一般平民穿的衣服。
壶折——普通妇女穿的一种小袖服,左右襟折起,腰间系结,一般为丝织,绣有花鸟图案,因为形状有点像酒壶,故名。
以上举出的只是少数几种,此外还有很多种。除了这些衣服外、还有许多服装的附属物,如三里当、素纲、挂素袍、各种腰带、帽子等等,种类很多,不胜枚举。
和服装关系最密切的是假发,日本称作“鬘mán”。假发的历史也是很长的。据说,古代原始的民间歌舞,人们喜欢用草和某些花卉的梗和蔓坐头上的装饰,所以叫“鬘”。另外,汉字的鬘字是形容一种美的发式的意思。在能乐五类戏中就有一种假发戏,可见日本在戏剧中使用假发是很早的事了。在歌舞伎中,假发的样式更加多样。据说,假发具有一百几十种,其中男用假发有六十多种,女用假发有四十多种。假发的使用也是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格、职业等等来确定的。如英雄武士用的“车鬓”、“乱发”,贵族妇女用的“吹轮”、“兵库”,反面人物用的“王子”和“燕手”,病人用的“病钵卷”等,都是很有特色的。
假面和脸谱
古代歌舞的面部化装是脸上涂带有颜色东西,后来有一个时期则用假面,再往后又回到在脸上涂颜色,这是一个有趣的发展过程。据说古代希腊、罗马的戏剧,最初也是化装的,后来才使用假面。中国古代戏曲,也曾用过在脸上抹土搽灰的办法。日本古代歌舞,最初也是脸上涂颜色。《日本书纪》里说火照命在跳舞时“以赭涂掌涂面”。这是最原始的化装法。但是舞乐和伎乐传入日本以后,就开始用假面代替了面部的化装。
能乐的主角都戴面具,所以也可说,能乐就是一种假面歌舞剧。那么简单的谈一谈日本在戏剧中使用假面的一些特点。
在能乐中只有主角才用假面,其他配角一般都不用。据说这是因为能乐中只有主角(仕手)是正式角色,他扮演的都是过去的人物,所以需要化装。而其他演员都是作为现代人出现的,所以无须化装。在这种习惯影响下,即使少数剧目中配角所扮演的也是古代人,但也不化装。如《熊野》中的平宗盛是由配角扮演的。但由于能乐的“主角一人主义”的传统影响,他虽然是个历史人物,但也不用戴假面。
其次,日本戏剧里使用的假面比别国使用的假面都要小很多。这也是有特殊原因的。古希腊、罗马戏剧中的假面都比演员的头要大得多。因为古希腊是露天大剧场,可容纳一万多人,假面必须比真人面部大,观众才能看清楚。而能乐是贵族少数人欣赏的艺术,场地很小,观众最多也不过二、三百人,无须再去夸张。所以日本的能乐面具,一般都比真人的脸还要小一些。
由于上述情况,就产生了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日本的假面不但种类多,而且有喜、怒、哀、乐各种表情,这是别国所不能比的。每个假面,都带有细微的感情色彩,艺术情趣非常浓厚,我们可以说,日本在世界假面历史上,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但是,假面也还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管它具有多高的艺术水平,但作为喜剧的表演来说,它终究不能表现人们的丰富而多变的思想情感。最后,它还是被歌舞伎的脸谱化装所代替了。
日本歌舞伎的脸谱,大约是在一六七三年前后,相当于中国康熙年间,由第一代石川团十郎创造的。康熙年间,虽然日本的幕府采取了“锁国政策”,但同中国贸易往来还一直继续发展。中国的商船不断驶入日本。在输入日本的商品中有一种走马灯,上面绘有《三国志》、《水浒传》等作品中的人形。另外,中国戏曲脸谱也日趋完善起来,对日本也有影响。以市川团十郎一家为代表的歌舞伎艺术家们,研究了本国传统的能面、中国戏曲脸谱、木偶戏,以及各种假面、雕塑等等,在这样的基础上,发明了歌舞伎特有的脸谱化装法。
歌舞伎的脸谱叫做“隈取”。隈是曲洼的意思。这说明日本的脸谱,是根据面部的凹凸关系,以明暗关系对比的绘画原理创造出来的。中国戏曲的脸谱,基本上是按角色的分类划分的。在技法上是把面部分作几块,分别用各种颜色勾成不同的图案。歌舞伎的脸谱,不是按角色的类型,而是按人物的性格来区分,并给以定型化的。但是在颜色的使用上,也还是参考了中国戏曲脸谱的一些方法。歌舞伎的脸谱,根据红、蓝两种基本颜色分成两大类。
甲、以红色为主的,叫做红隈(约相当于中国戏曲中的红脸),其中包括:
1、破贝隈(暂译名,原文为むきゐ隈)——用黑色略涂两眉和眼角。眼眶下面从鼻梁到两眉稍涂以红色线条。很象是一对剥开的贝壳,故名。用于正面人物。
2、单线隈和双线隈。单线隈是在两额各画一根红色线条;双线隈是在眉上和外眼角各向上画两根红色线条。
3、火焰隈——在两眉和眉根和眉梢处向上各画两根弯曲的红线条,鼻翼到面颊也都用弯曲的红线条,呈火焰状,故名。
4、猿隈——眉眼部全用红色涂成猿猴的模样,故名。
5、丹前隈——奴隶和下等人用的脸谱,眉间和眼圈涂红色。
6、三番叟——是从能乐《三番叟》舞吸取、改进而来的。从眉间、下眼皮到面颊涂红色,带笑容,表现慈祥、和善的性格。
红隈基本上都用于正面人物。红色表现英雄人物的勇敢、正义、热情的性格。
乙、蓝色为主的叫做蓝隈。(约相当于中国戏曲中的蓝脸)。蓝色表现阴险、奸诈、残暴、凶恶的性格。蓝隈主要有:
1、恶公卿。眉间、鼻翼和下巴全用蓝色。
2、般若隈。血红大口,内外眼角有红点,其余部位全用蓝色画成杂乱的云朵、蓝色火苗样的线条。般若原是一种可怕的女鬼。据说在宝永二年(1705),市村座扮演女鬼的演员平九郎在家练习化装,这是他的妻子(另一说是他的女仆)回来,看见他的样子(即般若隈),吓得从楼梯上跌下来,当场摔死。这是日本戏剧史上一段轶事。
以上我们只举了几种最主要的脸谱,此外还有上百种。如表现鬼畜神怪的“大天狗”、“小天狗”、“土蜘隈”,表现病人的“肝疾隈”等。
善良的女性和有些正面人物不用脸谱,只在面部涂些白粉,叫做“素面”。有些象我国戏曲中的“整脸”。有时为了把眼睛放大,女角用红油,男角用油墨把内外眼角接长,这叫“目张”化装法。
脸谱的基本用意是为了让观众看清楚演员的的面部表情。早期的演剧多在白天演出,采用自然照明。能乐舞台虽有屋顶,但三面无墙壁,场地小,观众离得近,演员的表演都可以看清楚。歌舞伎产生以后,有了专门的剧场,观众增多,而且开始照明条件也不很好,观众看不清楚演员的表情,所以必须将演员面部表情加以夸张。这是采用脸谱的主要原因。
另外戏剧的化装,总带有某些娱乐的性质。从图案到颜色都有些夸张,是很自然的,是有群众的基础的。但归根结底,形式还是要为内容服务。娱乐性强调太过分了,群众也不欢迎。日本脸谱的发展,也有一个探索的过程。例如,在一段时间内,曾出现过所谓“大人隈”、“六十三日隈”、“朝颜仙平”等脸谱画法。所谓“大人隈”就是以两眉作为一横,从眉间向两眼斜下,象一“大”字,从鼻翼向两边撇开,象一“入”字。“朝颜仙平”是把眉当作花蕾,胡须画成花叶,构思很别致,别称也很美。但这些画法,因太强调了娱乐性,并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就没有流传下来。

TOP

re:才打那么一点 就手酸了这里留着 以便...

才打那么一点 就手酸了 这里留着 以便放上些馆众需要的资料[em14]

TOP

re:《日本戏剧概要》1982年发行 共两千七...

《日本戏剧概要》1982年发行 共两千七百册 当时居然没有买《好色一代男》《好色一代女》因为是日本读本[em03] 现在想想后悔了

TOP

re:恩 改好了 我自己再看看 要完善!!!...

恩 改好了 我自己再看看 要完善!!! 我是从外地购买来的 当时开心的都傻了好几个星期~~~

TOP

re:[em03][em03][em03]...

[em03][em03][em03] 去死了

TOP

re:我搜索看过……没有发现那一出……没关...

我搜索看过……没有发现那一出…… 没关系 就当练打字了……(自我安慰)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