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时代和风文化的形成和随笔、日记文学的出现
延历三年(公元784年),桓武天皇将都城由平城京(今日本奈良)迁至长冈京,新京建设尚未完成,又于延历十三年(公元794年)将都城迁至平安京(今日本京都),平安时代的序幕由此拉开。作为日本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代,这一时期在政治上,日本基本完成了由古代律令制向封建庄园制的转化,并在十世纪中叶形成了以藤原北家为代表的外戚专权局面,史称“摄关政治”;而在文化领域上,日本本土文字——假名的成熟是这一时期极为重要的成就,它的成熟,标志着日本语言和文字的统一,这使得日本人能够以一种更合适的方式表达日本式的美感,也是平安时期贵族文学之所以达到全盛的前提条件之一。
宽平二年(公元890年),刚上任一月的遣唐大使菅原道真上书宇多天皇,要求停止向中国派遣遣唐使团,这一请求在同年即获准实施。至此,延续了260余年的“遣唐使”制度正式废止。与此同时,随着中日两国在这一期间内的交流次数逐渐减少,日本逐渐消化汉文化,形成了具有大和民族特色的平安文化,完成了由汉风文化向和风文化的过渡。随着日本本土文化的逐渐成熟,日本的文学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的日本文坛上,以女性作家为主流作者的假名日记、随笔文学作为一个新出现的文学分支,给予了后人以一种独特的美感享受。日记、随笔文学长于描摹世态万象、风土人情,抒发内心感慨,是日本古代形成的“真实”审美意识的体现。在平安时代的日记、随笔文学中,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作为日本随笔文学的嚆矢,其幽玄、闲寂地展示事物的瞬间美的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写作技法和风格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于在近世的川端康成的散文作品(如《花未眠》)中都清晰地体现出来,可谓福泽千年。
人是历史的载体与环境的产物,而文学作品的风格与内蕴则是作者本人心境的折射。“知人论世”作为文学鉴赏领域中一条重要的准则,几乎在所有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中都适用,因此,在对《枕草子》的分析中,对其作者清少纳言本人的了解便可以成为分析文学作品,洞察历史的关键之所在。
清少纳言生平
《枕草子》的作者清少纳言(约966~约1025)是平安时代著名的歌人、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曾任一条天皇皇后藤原定子身边之女官,其真实姓名不明,只知其原姓清原,因而姓氏用一清字,大约宗族中曾有人(据推测可能是其叔父)曾经出任“少纳言”一职,因此,以“少纳言”为其名。而她的本名,虽然《枕草子抄》中有提到其小名为“诺子”,但这一点却不甚可信。因此,应该可以认为,她的本名,早已不幸湮没在浩浩的历史洪流中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leadbbsfile/upload/2006/11/11/220349.jpg[/imga]
清少纳言像
清少纳言的血统来源于日本皇族,其本人是日本第四十代天皇天武天皇的的第十世孙。她的曾祖父清原深养父乃是平安时期著名歌人,也是“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其所创作的和歌有17首选入《古今和歌集》。其父清原元辅也是著名歌人,“梨壶五歌人”之一,曾参与主持修订了《后撰和歌集》。但是,由下表所给出的清氏世系谱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少纳言的父亲、祖父及曾祖父的官职都不算高,最多不过算是中层官吏。因此,少纳言虽说是带有皇族的血统,但真要论其出身,也不过是普通的中等贵族而已,远远无法和当时正如日中天,权倾朝野的藤原北家相比肩。
清氏世系表:
0 天武天皇40
1 舍人亲王
2 (二代不明)
3 贞代王(大监物)
4 有雄(肥后守、摄津守、越前守)
5 道雄(大学头)
6 海雄
7 房则
8 深养父(内藏允)
9 春光(下野守)
10 元辅(肥后守、周防守)
11 清少纳言 女子(藤原能理妻) 戒秀(花山院殿上法师) 致信(太宰少监) 为成(雅乐头)
清少纳言家学渊源,自幼熟读《汉书》、《蒙求》、《白氏文集》等汉文著作,才华不凡。还是在尚未入宫供职的时候,她就经常参加一条天皇皇后藤原定子[1]在后宫举办的诗会。在有诸如当时被并称为“四纳言”的藤原公任、藤原斋信、源俊贤、藤原行成等一众名流列席的宫廷诗会中,她的表现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其敏捷的应对、含蓄而别有深意的歌句使当时的一众清流都不得不刮目相看。而定子皇后也对清少纳言的才华极为欣赏,而清少纳言也对定子皇后怀有异常的倾慕之情,两人可谓一见如故,异体同心。而清少纳言与定子皇后之间异常深厚的感情,也就成为日后少纳言入宫供职的重要动机之一。
在公元990年,即清少纳言24岁的时候,她的父亲清原元辅病逝。大约三年以后即公元993年,27岁的清少纳言进入宫廷,担任一条天皇之皇后藤原定子身边的女官。由此开始,直至公元1000年左右定子皇后因难产而死,清少纳言离开宫中为止,中间的大约七年时间,是清少纳言一生中最重要,最辉煌,同时也最幸福的七年时间。在这七年中,她不仅写下了让她在后世文坛中获得不朽声望的优秀随笔作品《枕草子》[2],也亲眼见证了定子皇后所属的藤原伊周一系在宫廷的权力斗争中败于其叔父藤原道长一系的始末。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她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作家和歌人,更是历史的重要见证者。
清少纳言在入宫之后,虽然深受定子皇后的喜爱,甚至于使皇后说出了“知我者清女耶?”[3]这样的语句,然而却饱受其他公卿、华族甚至是其他一些普通女官的白眼,其中不少人,包括《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在评价清少纳言的时候都曾经使用过“轻佻”(frivolous)的说法。这可能是和清少纳言本人的性格有关,她性格有些近似男子,秉性直率,敢于坦言,曾经毫不留情地嘲笑像藏人方弘一类所谓才子的迂才,也敢于顶撞像藤原公任这样才华出众的人,这种直率的性格,诚然可贵,但毕竟多多少少与宫中的气氛有着些许的冲突,因此,说清少纳言饱受白眼,倒也是不足为奇的。
清少纳言在宫中的七年,几乎可以说是和定子皇后息息相关的七年,在这七年中,她不仅于定子皇后亲如姐妹,更能够明白皇后的内心。因此,当时定子皇后身边的女官都不得不说出像“毕竟侍侯中宫,少纳言是最佳人选”这样的话。而从日后传为千古佳话的“香炉峰雪”一则故事中则更可以看出少纳言异于常人的敏锐和细致。
根据清少纳言自己在《枕草子》一书中的记述,某一天大雪下得很深的时候,宫中的一群女官放下格子窗,生起炭火在屋中闲谈。此时,定子皇后随意问清少纳言说:“少纳言,‘香炉峰雪’如何啊?” 机敏的清少纳言立刻起身,走到窗前吊起格子窗,再将御帘高高卷起[4],这一举动立刻博得一片赞叹之声,而能够洞悉定子皇后内心的清少纳言,自然也更得到皇后的信任。而日后定子皇后给清少纳言写的和歌中言的“我心惟有君最知”这样的句子,虽不能说是充满溢美之辞,但至少也是有所偏爱。
然而,正当清少纳言在宫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时,风云突变。长德元年(公元995年),京中疫病流行。定子皇后之父、中之关白藤原道隆亡故[5],按照嫡长子袭爵的传统,本应由道隆之子伊周继承关白之位。但此时道隆的四弟道长却联合其同母的亲姐姐、一条天皇御母诠子共同发难,联合排挤其侄子伊周[6],使关白之位传于道隆之弟道兼。道兼承袭兄爵,称粟田关白,但旋即染病身故,时人讥之为“七日关白”。
由于两位兄长的逝世,使得原本是年龄最小的嫡子的道长成为当时藤原家的氏长者并且成功继承关白之位。就在此时,本应成为关白的伊周与道长的矛盾激化,而这场宫廷斗争的结果是伊周由于其弟隆家的家人箭射花山法皇而遭到牵连,并被以“大不敬”的罪名流放到孤岛。虽说道长对伊周并未赶尽杀绝,还施以小恩,于翌年将伊周赦免回京。但遭此打击的伊周已经是一蹶不振,而作为伊周的妹妹的定子皇后,也是从此开始家运衰微。而定子本人也遭不幸株连,先是遭到幽闭,后来甚至被一度遣出皇宫。而也就在此时,宫中流言四起,谣传清少纳言暗通政敌道长。清少纳言一怒之下辞官还家,直到定子皇后还宫才重新回到宫中继续任职。清女对定子皇后之忠诚,由此可见。
为巩固自己一系的地位,长保元年(公元999年),藤原道长将自己十一岁(一说十二岁)的女儿彰子送入宫中作为一条天皇的女御,后又不顾定子皇后已有一子(即敦康亲王)的事实,逼迫其使一条天皇做出“一帝二后”的承诺,分立中宫与皇后。以自己的女儿彰子为中宫,而定子只是皇后。定子连遭打击,精神抑郁,于次年十二月十六日产下第二个女儿之后含恨去世,十载荣华,恍如一梦。
定子皇后的去世对于清少纳言打击极大。在其去世后,清少纳言拒绝了彰子中宫的邀请,并于长保三年(公元1001年)出宫还家。后因为家境贫困,生计艰难,曾经在其兄长家过过一段寄食的生活,晚景孤独,但仍然凭借记忆补完了《枕草子》全书。最后削发为尼,不知所终,据说可能是隐居在一个名叫“月轮”的地方(至于“月轮”的确切地点,已不可考),并且曾留下一首和歌,歌中言道:“老者望月空悲切,隐居山中甚孤寂。”大约在公元1025年左右,一代才女在孤独中谢世。其遗体葬于何处,至今不明。
清少纳言作为一代才女,虽然曾经写下过被后世称之为“日本散文鼻祖”的《枕草子》,并且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佳话,然而关于她的资料,在历史上却记载得不多。她对于后世的研究者来说,不仅原名不为所知,生卒年不详,而且就是能找到的关于她的记载,也只是基本集中在993至1007年之间的七年之中,而她入宫之前和出宫之后的经历,则因为资料的相对缺乏而变得模糊一片。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所言,她“正如雨后天空的一抹彩虹,中间光芒万道,但两头却像浸在水里似的,有许多地方不明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