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房守日(真田豪语录)

发新话题
打印

“慈仁”千古永流芳-曲直濑道三小传

re:“慈仁”千古永流芳-曲直濑道三小传...

“慈仁”千古永流芳-曲直濑道三小传

      


  


前言


医学,是一种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斗争的一门学科,它从人的整体性及其同外界环境的辨证关系出发,用试验研究,现场调查,临床观察等方法,不断总结经验,研究人类的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消灭的规律,以及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有效措施。

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医学在人类的科技史上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过现在通行全世界的西医外,各个国家还有许多属于自己的独特医学手段,比如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中医。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早在公元数世纪前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医学-中医,这是远古的中国劳动人民在与自然进行搏斗时总结出的一套利用植物,昆虫等自然物质资料通过辨证的手段来治疗疾病的医学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然的医学手段具有很先进的水平。

跟其他各民族的医学相比,中医有不仅有着十分严密的理论,并且还有有许多医学典籍留世。

例如,中医学目前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被称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书成年代为公元前,但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作为一本上古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里面的内容甚至包含了包括人体生理学,人体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在内的一系列近现代才出现的西医学科的理论,里面的许多正确的理论,至今还无法用科学进行合理解释。


(以上红色的段落和主题联系不紧密,有拖杂冗长之嫌,作为前言,应该简明扼要,直奔主题。因此以上段落实际削弱了前言的作用,容易使读者产生厌倦心理)
所以无论古今,中医都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医学。

因此,中医也被亚洲的许多国家学习使用,并由中医衍生出了属于本国的独有医学。

比如,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友邦-日本。

日本不是一个特别善于创造的国家,关于日本的文化,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先生有这么一句话:“日本的文化像洋葱头文化,剥去一片又一片,却找不到日本文化的核,因为它每一片里都含有外来文化与日本文化的结合。”

(同样的理由,看一遍全文就会发现,全文的中心和以上这段没有任何联系,可以说八竿子打不着边。因此,前言中,只需要简要介绍汉方医学即可,没有必要再写出以上的一段)
话虽如此,但是日本善于学习,对于外来的文化,日本并非全盘接受,而是在吸收的同时,糅合进日本的元素,使其“外为和用”。

就象,日本的医学-汉方医学。

而本文所讲的,正是日本汉方医学的一代名医,后来被称为“日本医学的中兴之祖”,“后世方派之集大成者”,曲直濑流医术的创始人-曲直濑道三(まなせ どうさん)

  

一:汉方医学在古日本

与现在的很多国家一样,日本的主流医学是西医,但汉方医学并没有消亡,虽然经过了几次大的动荡,但汉方医学仍旧在日本蓬勃的发展着,并被许许多多的日本人所信赖。不过,汉方医学并非日本的“原创”,它实际上是将中医与日本古代的医学理论加以混合的一种改进医学,是中医日本化的产物,是数百年中日医学交流的结晶。可以说,一部汉方医学史,就是一部日本医学史!

(该句有失偏颇,“数百年”不能囊括整个日本史,日本史前的僧侣医学和宗教医学也应该属于“日本医学史”的范围)

日本的汉方医学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一.启蒙阶段

二.模仿阶段

三.创造阶段               

一.启蒙阶段  

  

在日本与朝鲜这两个同样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度里,日本在医学方面显得非常的落后,虽然据考古学家考证,日本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有了医疗活动,但其本质仍然是以念咒,祈祷等宗教行为为主,辅以一些简单的草药治疗的巫医行为,根本无法与中国,朝鲜已经成形了的医疗模式相提并论,加上因为当时的日本无法直接与中国来往,故其时日本的药方,采药使,医师等都来自于朝鲜,国内并没有自己的医疗人员存在,并且这一阶段医学是由御医们所控制的,所以当时的医学仅仅是为贵族服务的,普通平民生病还是只能靠念咒,温泉等原始的疗法。

约在公元五世纪左右,因为朝鲜的医师为天皇治好了病,使得当时的日本政府认识到中医的好处,遂开始以朝鲜为媒介将中国的医术传播到日本。

这一阶段的日本医学,只能说刚刚起步,一切都处于开始的状态,但无论怎样,至少已经开始了对医学启蒙。  

(该句不通顺,建议修改)
  

二. 模仿阶段

  

公元552年,梁朝的皇帝梁元帝将一部《针经》赠给日本,开始了中日两国直接的医学交流。十年后,中国吴地住人知聪携《明堂图》及医药书籍164卷到日本,知聪的儿子擅长医药之术,天皇赐名“和药使主”(日本用药的权威),接下来,随着中国国内的战乱平息,中国开始成为亚洲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而日本也开始逐渐的向中国派遣“遣隋使”与“遣唐使”直接向中国学习。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推古天皇首次派遣药师惠日、留学生福因等来中国学医,历时共计15年,他们学成后带了大量的隋唐医学典籍回国。

而在唐朝时期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时也带去了大量的医学书籍,之后隋唐的医术源源不断的流入日本,成为当时日本的主流医学。

据藤原佐世所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在当时日本所存的隋唐医书有166部1309卷之多(流传于社会上的还有很多),这在当时印刷术还不发达的日本是个很惊人的数字,并且因为当时的日本非常流行汉学,有文化的人基本上都懂得汉字,所以这些医书都是中文版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兴盛。

公元701年(大宝元年),文武天皇仿照中国的法规制度,正式颁布了自己的律例《大宝令》,在这套条例里,有关医学的内容称为-《医疾令》,它正式承认了中医在日本的地位,并肯定中医在理论,临床实践上的一系列理论。(它规定在中务省设正、佑、令使、侍医、药生等官职。在宫内省则设医师、医博士、医生;针师、针博士、针生;按摩师、按摩博士、按摩生;咒禁博士、咒禁生;药园士、药园生等职务。同时规定凡是医科学生都要学习《甲乙经》、《脉经》、《本草》、《小品方》、《集验方》等;针生(即针灸科医生)则必须学习《素问》、《针经》、《明堂》、《脉诀》和《流注经》等。)

至此,中医正式被日本政府肯定,但因为它还被宫廷御医所牢牢控制,所以寻常的百姓还是无法享受到它。

不过此时因为中日两国的交流中断,日本的医学发展一度陷入停滞。

跟前一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的日本医学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大量的留学生赴华深造,以及两国文化交流的频繁,使日本的医学水平飞速提高,但这一时期,无论是理论,还是临床,日本都照搬中国的套路,并未体现什么“原创”的内容,所以只能说这一时期的日本,只是在模仿。

  

三.创造阶段     

  

至中国的宋朝时期,因为战乱平息,两国交通再次恢复,加上当时武士夺取了日本的统治权,建立了幕府。

中医,这个昔日贵族的“堂前燕”,终于由僧侣带领“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一时期,因为宗教的发展,医学也有了一定的进步,首次出现了以日本书写的并加以自己的经验等的医书-娓原性全的《顿医抄》(这跟当时汉学衰弱有一定关系),又出现了为平民诊疗的民间医师,但因为这时医学被僧侣所掌握,所以发展是很缓慢的。

金元时代,中日两国因战乱关系学术交流非常的少。当时的日本,战争频繁,遂出现了专门的金创医(战伤外科)。此外,还出现了如安芸守定的妇科专诊,马岛的清眼僧都的马岛流眼科等,日本医学的分科始于此时。并且日本印刷出版医书也出现于此期,最早的是1528年阿佐井野宗瑞翻刻的明熊宗立的《医书大全》。

此时的日本医学,已渐渐开始脱离中医的束缚,自己发展了起来。

至明朝时期,两国又开始了频繁的医学交流,大量的日本人前去中国学医,而诸如后世方派,古方派等一系列流派也开始发展。

从此,日本的医学开始逐渐摆脱中医的束缚,走上了自我发展之路。

与前两个阶段的沉闷不同,这一阶段的日本医学可以说是百花齐放。首先,因为当时汉学的衰微,出现了用日文书写的医术,这本融合了中医理论与日医自己经验的医书,摆脱了过去数百年间一味模仿中国的风气,开始了自我的发展,并且还出现了中医所没有的分科,而民间医师的出现更是将医学普及到了东瀛大地上,虽然至此以后日本还在接连不断的向中国派遣留学生,但这时的日本早就不是当初的那个只会模仿的国家,在不断吸收中医的优秀理论的同时,汉方医学渐渐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二:“慈仁”千古永流芳-曲直濑道三小传

少年际苦 父母双亡路彷徨

剃度为僧 聪颖好学才名扬      

  

永正4年9月18日(1507年10月23日),随着一声啼哭,一个男婴诞生在了京都的堀部家里,但他的诞生并没有给家里带来什么喜悦,诞生翌日,他的父亲堀部亲真便去世了,紧接着母亲也随父亲猝然离世。

小小年纪,他便父母双亡,幸好还有个姐姐和伯母能够抚养他。

就这样,无父无母的他,在他人的屋檐下度过了十年的岁月……

在这个孩子十岁的时候,大概由于家景不佳,姐姐和伯母再也无法抚养这个叫做堀部正盛(正庆)的孩子,于是他被家人送到了近江国天光寺当一个小沙弥。

三年后,他又被送到了相国寺,正式远离红尘,剃度为僧(这里的剃度只是一种仪式,并非真正剃度,他是带发修行的喝食)法名等皓。

不过幸运的是,虽然成了一名僧侣,但等皓并非真的远离红尘,清灯古佛长伴一生。

剃度在相国寺的他,注定不会平凡。


(以上短句,建议合并成长句,大量的短句并不适合于放置在论文中)

在这个当时闻名天下的大寺里,有无数的高僧居住,文化氛围非常的重。加上等皓本身天资非常聪颖,他小小年纪就能读懂三体诗、东坡乐府以及汉唐的诗集,还能背诵很多经卷。并且他在数学方面的造诣也很高,于是很快便以其才学出名。

就这样,在相国寺里,等皓刻苦的学习了9年。

在他22岁的时候,他做出了去关东游学的决定,不过这时等皓并不知道,这个决定将改变他的一生……

  

偶遇名医 立志学医济弱苦

为志改名 医道之心赞无双

  

在下野国,有一所名叫“足利学校”的学校,它是关东非常著名的一所高等学府,近似于现代的大学,这种学习的机会等皓怎么可能放过。于是他来到了足利学校,师从足利学校六世痒主上杉文伯,开始了新的学习。

本性好学的等皓很快便沉迷在了知识的海洋中,不过此时,埋首于经史子集中的等皓还有一丝小小的遗憾,在所有学科里,他最喜欢的其实是医学,只可惜无名师教导……

这种遗憾一直持续到了一个来访者讲演的那一天。

这天,足利学校里,来了一名叫导道练师的陌生人,同样毕业于足利学校的他是受母校的邀请来为学生们做演讲的,在这次演讲里,他生动的为学弟们讲述了中国李,朱医学的理论,并深情的表达了对日本医学的理想。满怀激情的他,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等皓更是激动万分,并更加坚定了自己从医的决心。很快,他得知了这个陌生人就是有着“古河的三喜”之称的名医田代三喜,等皓于是做出了一个生平最重大的决定-放弃足利学校的学习,前往古河拜访田代三喜。

在得知了自己的演讲居然可以如此感动等皓,田代三喜也非常的喜悦,二人相谈许久,三喜大为赞叹等皓的决心,于是他正式收等皓为徒。

这一年是享禄四年(西元1531)等皓二十四岁。

拜师后,等皓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曲直濑 道三”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才学超人的道三,他的名字也充满了深意,在分析它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首诗。

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绕郡十馀里,不驶亦不迟。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此岂水薄相,与我相娱嬉。声色与臭味,颠倒眩小儿。赵陈两欧阳,同参天人师。观妙各有得,共赋泛颍诗。如果你熟悉苏轼,你很快就应该知道这是他的《泛颍》,这是苏轼的一首写景诗,这跟“曲直濑”有关系吗?

资料记载,道三改名的原因是因为他发誓要把因时代的变迁而变得污秽起来的医学带回以前那种纯净轨道。但为什么他要叫“曲直濑”这么一个奇怪的姓呢?

根据曲直濑流二代目玄朔的讲义录-『東井御釈談』所载,“曲直濑”之姓是来自苏东坡的一句诗“上流直にして清く、下流曲にして渭なり”( 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上游的颖川笔直而显清澈,在下游的颖水弯曲而多波澜,真是姿态横生,处处动人”。似乎并没有牵扯到什么有关医学的意味,其深意也无非是用上游的“清直”指代本性的至善,用下游的“猗曲”指代风采的动人,况且按照诗文的语顺,也应该是“直曲濑”而非“曲直濑”,但不要忘了,道三可是经史子集无一不通,他绝不可能光用一首诗来起姓,这首《泛颍》只是缘由的一半,而另一半,应该就是《书经》的洪范篇。按照“曲直濑”的语顺,《书经》的洪范篇里有这么一句话“木曰曲直”它暗含着东方的意思,而“濑”意思是水流。所以所谓的“曲直濑”意思就是“日本之流”〔東方(日本)の瀬(流れ)〕



至于“道三”之名,上文已说过他的老师是田代三喜导道,道三实际上是取老师名中的“道”“三”,取尊敬之人的名字里的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在日本是很常见的做法。


小小的姓名都可包含如此多的深意,道三的学识和抱负,可见一斑。


道三在拜三喜为师后,刻苦学习,跟着三喜抄方施药、把脉问诊、四处行医长达十余年之久,在这十余年中,三喜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连后世方派的许多秘方,奥义也丝毫不予保留,一概传给了道三,就这样十余年后,道三学到了老师所有的本领,


在恩师辞世后的1545年(天文1年4)39岁道三回到了阔别十数年的故乡京都,正式还俗,开始开馆行医,救济世人。


         


医术超人 通神技蒙将军赏


悬壶济世 万搬贵胄视如常         


道三神般的医术,使他很快便扬名于京都,为了验证传闻是否属实,当时的将军足利义辉召见了他,道三很快便证明了自己医术。顿时,京都轰动了,能得到将军的赏识,是当时无数人的梦想,可道三却并没有以其为意,依旧日复一日的行医施药,上至管领,下至平民,在道三的眼里都一视同仁,就这样,因为道三高洁的品格和神般的医术,他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赏识,在为织田信长诊疗后,性格暴虐的信长也大为赏识道三,甚至将自己的名香兰奢待也赐予了他。


因为为大名们行医累积下了极佳的口碑,在道三准备开办一所医学院校的时候,大名们给予了道三巨额的赞助。就这样,道三开办了自己的医学院校-启迪院(名字还是出自于《书经》的洪范篇,莫非道三很喜欢这篇),道三为这所学校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每日忙的不可开交的他,甚至还抽出了很多时间为学员们写出了身为医者必须遵守的《医工宜慎持法》(亦称五十七条法),当时早已名震日本的道三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分,在这本医者守则里,第一条便是“慈仁”,道三用自己的行医经验告诉弟子们如何行医,如何做人。


跟自己的恩师田代三喜一样,道三也喜欢四处巡游,一面四处行医,一面宣传李,朱医学的理论,为自己也为后世方派累积了极大的人望。


呕心沥血 “启迪”一集震千古


耄耋而终  “慈仁”千古永流芳


天正二年(西元1574),即道三六十七岁那年的春天,道三结合自己30余年行医的经验,对古今中外的医学典籍作了大量的研究,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写出了一部令他名流千古的伟大的医学典籍-《启迪集》


这本书以以李、朱医学为主要基调,糅合了其余数家的医学思想,并加上了道三自己的经验与理论,是后世方派的代表之作,并一度是日本医学界的金科玉律!


而这一年,道三获准为正亲町天皇进行诊疗,并将《启迪集》献上,天皇非常的喜悦,命令僧人作序记叙此事,并赐予道三翠竹院之号。同一时期,因为天皇嘉许道三可以用医术解救民众的痛苦,又赐予他雖知苦斎之号。


在道三晚年的时候,他已经是公认的日本第一,整日为天皇等大人物看病,忙的没有一丝闲暇的工夫,但他的本性仍然没有改变,依旧是是名利如浮云,观地位如粪土,始终将贵族与百姓一视同仁,将安静的生活、读书和研究医学作为无上的快乐。

而在这一时期,道三作出了一个很特别的举动,天正12年(1584年),道三在为丰後府内耶酥会宣教師オルガンティノ诊疗的时候,接受了洗礼,皈依上帝.(洗礼名はベルショール)

道三曾经当过二十多年的僧侣,虽然还了俗,但信仰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可为什么古稀之年的道三还要信奉天主教呢?

自由,平等,博爱,天主教的教义与道三的理念十分吻合,一向视万人如一体的道三自然会接受天主教的教义。

就这样,道三一直留在京都,行医施药,著书教人,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天正20年(1592年),後阳成天皇赐予道三“橘”姓及“今大路”的家号(现在的今大路家的始祖便是道三)。

文禄3年(1594年)1月4日,这位一生救济了无数人的神医在京都安详的迎来了自己的最期。那一年,道三八十八岁,从39岁开始行医的他,终于可以放下手中的笔,安静的歇歇了……

道三死后,因为他的杰出贡献,被朝廷追认为正二位法印,而其养子玄朔也代替其成为官医,在德川家康取得天下以后,为了表示对道三的崇敬,明令宣布由曲直濑家世袭侍医和典药两职,同时在江户城(今东京)附近的和田仓门前为道三和他子孙建造了一座广大的宅邸,只可惜道三却再也看不到了……

作为后世方派的继承人,道三不仅传承了后世方派,并且还将后世方派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日本汉方医学的第一支派,在汉方医学的传承史上,永远会有道三光辉的一页!

三:曲直濑道三对日本汉方医学的贡献

作为一名医生,道三的个人医术虽然可称的上神乎其技,但并非无人能及,可为何只有他被称为“日本医学的中兴之祖”呢?

  首先,跟一般的医生相比,道三非常善于著作,除令他名震天下的《启迪集》一书外,其他著作还有《云阵夜话》、《泪墨纸》、《药性能毒》、《遐龄小儿方》、《切纸》、《和字全九集》、《养生秘旨》等。并且道三还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出证配剂》,这些著作摆脱了单纯理论的框架,从临床实际入手,开创了日本"实证医学"的发展之路。

其次,道三开办的启迪院为日本培养了800余名优秀的医生,并且还亲自撰写了为医必须遵守的《医工宜慎持法》,这为健全日本汉方医学的体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最后,无可否认的说,道三的个人魅力以及名气也占了一部分作用,毕竟能得到上至天皇,大名;下至市井民众的一概赏识,整个日本也只有道三一人了。

总之,单纯作为一名医生,道三已经可以称之为“神医”,而作为一名医学理论家,医学教育家,道三又是贡献非凡,无论从哪一方面讲,曲直濑道三都有着无比杰出的贡献,在日本的医学史上,道三永远会有自己重重的一笔!

                    

后记

医生,一个多么“高贵”的字眼,从小就仰望着它,期待有一天能顶着这两个字行走天下的我,现在,却犹豫了。

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只是觉得现在的医生早已失去当初的那种纯净,白大褂上早已显现出了点点铜斑。

有钱,真的就可以得到一切吗?

难道医德真的没有钱重要?

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

我只知道,400多年前,在那个被许多人鄙视的日本,有一位叫做曲直濑道三的医生,他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

“何谓‘医’,所谓医者,慈仁第一!”

参考资料

剑胆琴心济世手——汉方名医列传 最上义成著

日本汉方医学发展简史 姜哥著

『曲直濑』姓の由来  东京・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真柳诚、矢数道明著

《中外医学史》-日本目 程之范著

日文雅虎、GOGLE、维基 曲直濑 道三条目

感谢 武士的野望(WWW.TOYOTOMI.CN)债蔬、不死之鬼美浓二殿对本文资料的充实。

―――――――――――――――――――――――――

附录:

曲直濑道三生平大事记

永正4年9月18日(1507年10月23日)曲直濑道三诞生,原名堀部正盛(正庆)

永正14年(1517年)曲直濑道三被送往近江国天光寺为僧

永正17年(1520年)曲直濑道三于京都相国寺正式出家,法名等皓

享禄2年(1529年)曲直濑道三前往关东足利学校学习。

享禄4年(1531年)拜田代三喜为师,学习医术。并改名为曲直濑道三。

天文14年(1545年)曲直濑道三正式还俗行医,时年39岁。

天正2年(1574年)写出启迪集一书,名震天下,同年为天皇治病,获赐虽知苦斋之号。

天正12年(1584年)于耶酥会宣教師オルガンティノ处,接受了洗礼, 皈依上帝(洗礼名はベルショール)

天正20年(1592年),後阳成天皇赐予“橘”姓及“今大路”的家号

文禄3年(1594年)1月4日终于京都,享年88岁。

[ 本帖最后由 大意觉迷 于 2008-1-23 09:08 编辑 ]
连我这样的人都有人爱呢,看来已經沒什麼好怕的了
再次脱团的感觉真好啊……
永别了,我的魔法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