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龙与虎的交锋——川中岛合战
稍微了解一点战国历史的人一般都会知道“越后之龙”——上杉谦信、“甲斐之虎”——武田信玄。而一提及此二人,则多数会联想到前后长达十一年的“川中岛合战”。
当然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般说的川中岛合战特指“第四次川中岛合战”,在这次战役中双方共投入了近四万人,直接参战的有三万余人。战后武田方阵亡名将武田典厩信繁、军师山本勘助、老将诸角虎定、初鹿野源五郎,全军伤亡人数高达四千五百人之多;而上杉军的伤亡人数,也达到了三千四百人之多,虽然没有名将战死,但也使的上杉军的元气大伤,一时间无法再进行大规模的战斗。
在一场战役中双方损失几乎都超过百分之二十,这样的惨烈情况在当时的日本是空前的,所以此战又被称为“川中岛血战”;而敌我双方战损率都将近三分之一,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比较惊人的。
川中岛到底是什么地方?它究竟哪里值得战国两大英雄为它厮杀?为什么在那里双方尽然相互拉锯了整整十一年呢?还是让在下来简要的说一说吧。
川中岛(今长野县长野市附近)位于古日本信浓国。发源于甲武信岳的千曲川,与发源于南驹岳的犀川在北信浓交汇,而川中岛就是两川之间的一块三角洲地带。千曲川,水流缓慢,河道卷曲,南接信玄的信浓。犀川的水流如犀牛般,流速极快,北连谦信的越后。川中岛四郡,则是上杉和武田两大势力中的中立地带,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自然也成为了武田和上杉两军争霸的轴心。
天文11年(1542)武田晴信(信玄)在夺取了富饶的大米产地诹访之后一边着手釜无川治水工程,一边于天文17年(1548)开始了对信浓的攻略。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战争后,除了村上义清占据的部分城池外,信浓已基本归属武田,而在与村上交锋的“上田原合战”中轻敌的信玄蒙受了失败,老臣板桓信方、甘利虎泰阵亡。天文二十年(1551)的五月二十六日,信玄家臣真田幸隆运用计谋,分化义清和豪族关系,独力攻陷了户石城。接著在天文二十二年,葛尾城也被攻破。义清只得率旧部聚集在善光寺,并遣人向越後的长尾景虎(上杉谦信)求援。三月後,在春日山城被景虎收留的义清一心要光复领地,屡次提议出兵信浓,并许诺恢复旧领土后愿将部分领土奉献。景虎答应了义清的要求,但却拒收领地,“为大义出兵”成为了这位北路守护神最好的注释!(注1)
天文二十二年(1553)九月上杉谦信命柿崎和泉守景家为先锋,村上义清等信浓豪族为策应进攻信浓,收复了高梨城,在犀川与武田主力相遇,双方隔江布阵,长达十一年的川中岛合战拉开了序幕。在上田原战败后的信玄用兵更加谨慎,面对悍勇的越后军,他已静制动;而初次与信玄交手的谦信由于不知虚实,所以也没有贸然进攻。双方在对峙了七天后武田现行退兵,村上义清等豪族终于获得了信浓的一部分旧领地。第一次川中岛合战宣告结束。
回城后的上杉谦信开始潜心研究起武田信玄的用兵策略,在对其有了了解后,于弘治元年(1555)七月亲统大军发动了对川中岛地区的攻略,第二次川中岛合战就此拉开帷幕。面对来势汹汹的越后军,武田信玄初战不利,后来采用了春日虎纲(高坂昌信)的建议——避战。武田军开始转入防御,面对上杉方的各种挑衅坚守不出。战况陷入胶着状态,两军都无法动弹,双方士气低落无法再战。虽然武田方已经有一些职业兵,但当时双方的军队基本上由农民构成,长期的战争使得厌战情绪高涨,许多人想返回故乡从事农业生产。最后,先打退堂鼓的是信玄,他请盟友今川义元出面调停,以稍微有利于谦信的条件媾和。终于在对峙了二百余日后双方罢兵。第二次川中岛合战就此结束。
时隔两年即弘治二年(1556)双方再次爆发了第三次川中岛合战。好像形成惯例了一般,又是稍一接触、长期对峙、各自撤兵,已经成为模式,无甚新意。
至目前为止,龙虎三次交手并没有出现那种大规模的肉搏战,这是为何呢?让我们来看看双方的交战初衷。上杉谦信的目的是声张正以,讨伐“邪恶”的信玄;而武田信玄出于“御敌于国门之外”考虑,不让战火侵害到武田家族世代生活的甲斐,同时也是为了保住已得手的成果北信浓,使其继续做与越后的缓冲带。所以信玄尽量避免与猛将谦信发生正面冲突,由此持久战就无法避免了。看来这种对峙的“罪魁祸首”就是武田信玄了。嘿嘿!这种战法对于崇拜孙武,强调“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信玄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可对于信奉吴起,主张“舍生去战则生,怕死去战则死。”的上杉谦信就有点郁闷了。
川中岛距上杉谦信的居城春日山城仅六十公里,若信玄占领川中岛,则下一步就可以直接进攻越后;若是谦信控制了川中岛一带,则不仅信玄对信浓的统治会发生动摇,而且会直接威胁到武田大本营甲斐的安全。因此,川中岛绝对成了武田与上杉的必争之地。永禄三年(1560),山本勘助奉信玄之令,仅用八十日就在千曲川的东岸筑成了能容纳上万兵马的海津城(今松代城),由武田军名将高坂弹正昌信(春日虎纲)驻守,给上杉军带来了极大的威慑力。
为了扫除威胁,永禄四年(1561)八月八日,上杉谦信率军一万三千向川中岛进发。由于担心大举攻打海津城,信玄可能集结军队从谦信军背后与给上杉军以打击,所以在善光寺留下三千兵后,谦信领军一万直指位于海津城后方以西的妻女山。面对强敌海津守将高坂昌信,马上以烽火通知信玄,请求援军。十八日信玄收到消息,马上出阵,沿途集结了诹访、南信浓等地诸军,于二十二日早赶到达离川中岛只有三十七里的上田,此时武田军已有两万二千余人。大战一触即发。
此次双方都势在必得,然而老道的信玄担心进驻海津后上杉会从背后攻击,所以帅军直接上了与妻女山仅隔了一条千曲川的茶臼山(有说信玄先入海津数日后才上茶臼山的)截断了谦信回国之路。龙虎隔河对峙了几天后,战局开始向着前三次发展,眼看着双方又要开始进入僵持。可是这次却又与前三次有所不同,以前由于上杉军或气势或兵力占优,所以武田采取避战方针;可这次武田军有两万人,而越后军只有其一半面对优势还采取防御,这使得以饭富兵部虎昌为首许多武田家猛将有些烦躁了。因为,上杉谦信在离开越后时,在居城春日山还预留了一万多兵力,原本打算防备本土的一向宗的。而现在双方僵持,谦信后路被断,武田众将都担心越后的一万多人会从背后给武田一刀,所以纷纷要求速战速决。相反,谦信虽然被围反而出奇的镇静,整日于山上饮酒练兵,动静双方这次好像来了个对调。
在对峙了二十余日后信玄离开茶臼山,沿途假设伏兵想引谦信来袭,可人家不上当于是大军入驻海津。又过数日在众将的一致请求下,信玄也觉得决战时机以到,于是在军中召开会议。会议上,饭富虎昌首先提出了与上杉谦信决一死战的计划,遭到众人的否决。接着马场民部信房(信春)与军师山本勘助提出了用谋的方针,得到了信玄的首肯,山本勘助更是献上一计,这就是给后世带来诸多争议的啄木鸟战法。山本的计划是:
将武田军分为两部,一部一万二千人,越过奥森平地上的西条村到达仓科村,次日卯时攻击妻女山,无论胜败,谦信都会越过川流,以寻求逃出川中岛的途径,此候信玄帅部八千将本阵埋伏在八幡原。前后夹攻,武田方的大胜是可以肯定的了。(注2)
会议结果,通过了山本勘助的计策,以马场民部信房、高坂弹正昌信、饭富兵部虎昌和真田幸隆为首的一万二千人,开往仓科村。然而武田军出阵的消息很快就为谦信所察觉(注3),在艰苦的等待了二十四天后,谦信感觉到与武田军决战的机会终于来临,于是下令兵士利用大雾悄悄地离开妻女山,接着渡过千曲川,出川中岛地方,同时命令甘柏近江守景继在此地警戒,为自己留好了一条退路。
九月十日午前四时左右,上杉军一万二千人突然出现在犀川南边(注4),信玄得知此消息没有显示出紧张,而是镇静的命令布鹤翼之阵(有说是鱼鳞之阵)迎击上杉谦信著名的车悬阵(车轮战),第四次川中岛合战终于打响了。(注5)
战斗刚开始,面对优势兵力已车轮阵攻击的上杉军,贯彻执行“不动如山”的武田军虽有损失,但还能勉力坚持,大家都坚信能熬到“妻女山攻击别动队”到来。可这时一个年轻人差点让武田全军覆灭,他就是武田嫡长子太郎义信。原来上杉谦信发现武田军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突然出现而慌乱,为了避免陷入持久战而遭到马场、高坂的夹击,他要速战速决。谦信发现武田义信很年轻,料定必然没经验,所以命与其接战的部队向后佯败。义信果然上当,挥军追击,最后被越后军包围,武田军阵势的完整性也遭到了破坏(由十二节组成,中间由背后插红底白蜈蚣靠旗的使番传递信息)。看到己方不利的局面,自感惭愧的山本勘助晴幸,不顾六十三岁的老龄,率领两百出阵营救。在身受八十六处重伤后壮烈战死,手下两百壮士也全部战死,而武田义信得以逃脱。
猛将柿崎景家帅一千五百人,于午前七时左右冲入水泽西端的武田典厩信繁阵中,由于信繁只有七百人寡不敌众,队伍很快就混乱起来。此时候,右翼的内藤与诸角部想上前营救,但是为了不再破坏阵形,信玄忍痛下达了不准营救信繁部的决定。消息传到信繁耳里后,这位武田家中的副将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下令道:“今日一战,有死而已!”随后冲进敌阵,最终刀折力尽后战死。这位脾气温顺,素有威信的一门名将的战死,恐怕是武田军历次川中岛合战中最大的损失。直到大多数信繁的部队都战死后,姗姗来迟的山县昌景部才将柿崎景家部击退。(日本曾经有史学家因信繁阵地过于远离本阵而提出信玄故意让信繁战死一说)
几乎与此同时,新发田部与穴山部又发生激战,虽然穴山信君的兵力稍占优,但依然敌不住新发田军强大的冲击,这时候,老将诸角丰后守虎定与内藤修理昌丰率己部来援,上杉军中的本庄、安田、长尾军马上迎住了武田军。几轮突击后,诸角军溃败,诸角虎定,手持大身枪冲入越后军阵地中,在取首二十三枚后壮烈战死。
上杉谦信终于找到与武田信玄旗本队决战的机会,由中央朝信玄的鹤翼阵突去。谦信骑着名马放生月毛,率领旗本十二骑。突入信玄本阵,直冲端坐阵中的信玄,谦信的第一刀被信玄用军扇挡住,第二刀砍到了信玄的手腕上,第三刀被信玄闪过,但还是砍到了肩膀上,幸好此时原大隅守虎胤挺枪来刺,信玄的身边突然冲出二十多旗本拼死挡住,谦信知道取信玄的首级无望,大笑数声后撤离了信玄的本阵。(注6)
十时左右“妻女山攻击别动队”终于出现在西南方,武田军士气大振,刚刚渡过猫濑的小山田部开始猛烈突击上杉军右翼的新发田部,上杉军开始败退。谦信命令由甘柏近江守景持殿后,全军由犀川退却,由于当时犀川的水还相当深,上杉军溺死或自相踏死者无数,但是由于甘粕景继的拼死抵抗成功的阻击了高坂、马场军。
午后,上杉军退出战场,第四次川中岛合战终于结束。
有关这场战役的胜败,至今仍为人们所讨论不休。
武田军自副将武田信繁以下大将战死者五人,军师山本勘助自感失职,战死在乱军之中;主将信玄、义信还负了伤,战死人数也比上杉军多出近一千人;反观上杉军,则一名名将都没有战死或者负重伤。单从战争的角度上来讲上杉军或许略占上风。
但是武田军作为守方,不但守住了己方的领地,还使上杉军退回越后,从局面上获得了胜利,在战争史上其实这样的惨胜其实也相当多见,所以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此战是以武田军的胜利而告终。
还有的来了个折中,说前半时上杉胜,后半时武田赢。
而区区在下以为,在之前三十余日的相持阶段双方是不相上下的,而在决战时武田在面对不利的形势下,还能苦苦撑到援军到来,全军坚定的意志是值得钦佩的,最后虽然损失大于上杉,但成功的守住了海津城,川中岛地区大部仍在武田的掌握中。正如“二战”中的“珊瑚海海战”一样,虽然美日海军损失相当,而且在主力舰上美军战损还高于日本,但美方扼制住了日军的进攻势头,为其后“中途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一场战役的胜负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对于整个战略形势起到的作用。所以我认为至少在战略上武田是最终的赢家。
此战之后,双方元气大伤,都尽可能的回避正面战斗,而武田信玄更试图用政治手段瓦解越后军内部,两方的表面冲突也不如以前那么明显起来。
三年后的永禄七年(1564),虽然两军又在川中岛举行了第五次合战,但那只不过是前哨部队的小规模交火而已,两军都极力回避与对方再次发生总力对决的大战。
一对冤家在一处狭小的三角洲鏖战了十一年,此后又相互牵制了近十年。二十一年的对立,使两人都相互钦佩对方。永禄11年(1568)信玄撕毁与北条、金川的盟约,出兵骏河准备上洛,北条为牵制武田,切断了对甲斐的食盐供应,而上杉谦信却及时送来了盐,“我与公战,在刀剑不在食盐。”上杉谦信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信玄死后,谦信大哭三日,发誓终生再不入甲信一步。而信玄也相信谦信的人格,在遗言中命令武田胜赖在自己死后要与上杉军和睦相处,以维持领地的和平。
“越后之龙”和“甲斐之虎”两位英雄在川中岛斗智斗勇,互不服输,时至今日,他们的事迹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川中岛,龙与虎宿命的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