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房守日(真田豪语录)

 22 12
发新话题
打印

所谓加藤清正入兀良哈一事

所谓加藤清正入兀良哈一事

日川口长孺《征韩伟略》有如下相关文字:
先是清正入兀良哈观兵,其地部落各有屯营,清正攻拔四五营,余营皆遁去。[清正记曰:陷其都城,斩首九百余。]是月还咸镜道。居安边营镇抚一道。令收税。其在兀良哈时,秀吉赠书:“今略明地。”清正疏答云:“遥闻行长略平安道,朱镇定,然他道不治。孤军难深入。”[清正十月二十日状]
……
清正部将在橘州者,为朝鲜兀良哈所围,请救于安平。清正兵寡,难分之。令直茂援之。直茂遣部将闲行,令入其城。[清正记镇西要略,锅岛家记]

TOP

我在网上看到其他关于相关战争的介绍里提到,加藤清正所侵入的所谓兀良哈在间岛地区,位于现在的延边。那里实际上应该是女真乌拉部所统辖的地区。据说有资料还提到与加藤清正对战的兀良哈酋长是“卜占台”,而“卜占台”恰好是女真乌拉部的首领布占泰的另一种译名。而布占泰是1596年成为乌拉部首领的,那么在壬辰倭乱的时候还没有继任,不过作为一个小首领还是有可能的。
由此可见所谓加藤清正所侵入的所谓兀良哈应该是女真乌拉部,而非蒙古的兀良哈。兀良哈与乌拉发音上也有接近的地方。此外兀良哈也可以泛指野蛮人。

TOP

兀良哈据说也可以泛指野蛮人,乌拉还可以翻译成“兀剌”与“兀良哈”看起来很像了。具体细节问题有待考察,先提出这个问题,欢迎大家寻找线索。

TOP

36. 文禄元年(1592年)7月27日頃~8月22日頃
加藤清正 豆満江(中国との国境)を越えて、女眞族支配地域(間島-現在の中国延邊朝鮮族自治州)に侵攻兀良哈〔オランカイ-人名ではなく、女眞族のこと〕と戦う。
酋長「卜占台」の軍勢を破り、都「南京-現在の中国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延吉」付近」を陥落さす。
兀良哈征伐の目的は、明国への侵攻について、この地方の動向を探るためであった。女眞族の侵略に悩まされていた民衆の支持が増す。
※ 「加藤清正の長束正家・増田長盛宛の書状」〔7月23日付〕(韓陣文書に書収)
「加藤清正の浅野長政宛の書状」(浅野家文書に書収)
「加藤清正の九鬼廣隆宛の書状〔7月27日付〕」(九鬼文書に書収)「加藤清正の木下半介吉隆宛の書状〔9月20日付〕」(古蹟文徴に書収)
「北關誌 鏡城府雑記」

 ただ、朝鮮人は義兵は朝鮮人のみによって構成されてかのように言うが、朝鮮人ばかりではなく女眞族も含まれていたことは、日本側の資料(『普聞集』、 『清正高麗陣覺書』)にも明らかである。『清正高麗陣覺書』の「吉州より到來有之ニ付て、あんへん〔安邊〕より北青と申所迄七日路、清正被戻侯事」と題する章に「地下人〔義兵〕起り・・・きっちゅう〔吉州〕の城を取まき、・・・おらんかい人〔兀良哈-女眞族〕猛勢ニて取巻、城を責め申侯より注進申ニ付 ・・・」、『普聞集』にも「加藤清正カ家士橘州〔吉州〕在城ノ輩、朝鮮兀良哈ノ賊數万の為ニ圍マレ、數十月(日?)ノ防戦ニ屈メ、スクヒヲ清正に乞」と あり、女眞族が義兵と一緒になって吉州城を攻略したことが記されている。
 清正は朝鮮人と女眞族とを明確に認識していた(「加藤清正の木下半介吉隆宛の書状〔9月20日付〕」(古蹟文徴に書収)」。
 このことは朝鮮人にとってはなはだ面白くないことと思われ、北関大捷碑にも朝鮮人の研究書にも言及がない。日本侵略を強調する「北島万次」の書籍も同じである。故意に隠蔽したものと考えらる。
http://www.asahi-net.or.jp/~xx8f-ishr/hokkan.htm

TOP

兀良哈本义是丛林中的人,按照上面的日文资料当时的朝鲜人普遍称呼其北部的女真部落为“兀良哈”。
到底是哪个资料里提到加藤清正与卜占台(布占泰)交战我还没查到,据说有资料夸张地称加藤斩首8000级,简直是神话(也没看到原文的表述)!相比之下斩首九百的说法还相对可信一些。《征韩伟略》还提到了攻破都城,是否属实还需要考察当时乌拉部的情况。
此外,兀良哈(估计就是乌拉)也进行了报复,兵围吉州(原文常写作“橘州”)城加藤清正分部。加藤清正请求锅岛直茂帮助解围。
不知东乡是否能查到一些线索?

TOP

“其地部落各有屯营,清正攻拔四五营”不知道这是否符合乌拉部的情况;如果符合,不知道这一营算多少人。

TOP

引用:
原帖由 东乡 于 2008-4-10 22:22 发表
朝鲜方面为何对女真诸部有“兀良哈”之称呢?想看看朝鲜方面的史料是咋说的。
或者只是日本单方面这么说(包括转述)来着?
你用日语google搜“オランケ”就会发现很多网页都是说“オランケ”是朝鲜人对满洲人或者是女真人的蔑称,可以翻译成“蛮夷”。

TOP

引用:
原帖由 东乡 于 2008-4-10 22:45 发表
布占泰是乌拉部首领的弟弟 能跟他对上火 那就多半是跟乌拉部大战了 可不是欺负乌拉部下面的数个小村落那么简单
乌拉是个大部......扈伦四部里头叶赫、乌拉都厉害 哈达和辉发相对弱小
所以努尔哈赤都只能是吃柿子先 ...
《明实录》相应时间所发生的事件我还没查看,暂时也没在其他中国方面的史料发现对应记载。

TOP

韩语中兀良哈写作“오랑캐”,韩语还有“西洋오랑캐”(Western Barbarian)也就是“西洋蛮夷”。

TOP

《李朝实录》载:“大抵斡朵里(即吾都里)酋长不娶管下,必求婚于同类之酋长,或兀狄哈,或兀良哈,或忽剌温。”(注:《李朝实录》世宗二十年七月己丑。)
兀狄哈指野人,忽剌温指乌拉,兀良哈有一种说法可能是库尔哈。看来兀良哈不是乌拉。
那么是否是库尔哈还有待查证。

TOP

查清楚了,兀良哈女真应该就是胡里改部而非乌拉部。
胡里改江(又称呼拉哈河、虎尔哈河、胡尔哈河、呼尔哈河、火儿哈河)
由此可见兀良哈女真就是忽汗、库尔哈、胡里改、呼拉哈、虎尔哈、胡尔哈、呼尔哈、火儿哈。
真是峰回路转啊。呵呵

TOP

引用:
原帖由 东乡 于 2008-4-11 06:56 发表
忽剌温指乌拉
---------------
据孟心史说 忽喇温就是指“扈伦” 扈伦四部 即指日后的 海西女真
所以不仅是指乌拉一部
你说的对了一半,忽喇温是指“扈伦” ,但后来忽喇温特指乌拉。

TOP

引用:
原帖由 东乡 于 2008-4-11 11:36 发表
总之我觉得 如果朝鲜方面所谓兀良哈即是胡里改 这就跟建州女真挂钩了 胡里改正是建州女真前身之一  另一个是斡朵怜 那么所谓日军攻打乌拉(兀良哈)就与此矛盾了不是?

还有 日军途径镜城到会宁 越过图们江 再经龙 ...
前面说乌拉是我个人的猜测,现在看来可能不可靠,现在我开始挺兀良哈是胡里改。

TOP

引用:
原帖由 东乡 于 2008-4-11 12:27 发表
不明白 1592年加藤清正穿插图们江遇到的是谁呢?
怎么扯上“布占泰”的呢?
“布占泰”是我看到日文网站上说与加藤清正对战的酋长是“卜占台”,这是“布占泰”的另一种译名。不过这个酋长“卜占台”是哪个资料里提及的我没查到出处。

TOP

东北边防辑要  (清)曹廷杰 撰
○三姓疆域考【征东海渥集虎尔喀部附】
  廷杰谨案:三姓北极高四十七度二十分,偏东十三度二十分。本明野人卫,地为东海渥集部之一,曰呼尔喀部,亦曰虎尔喀部,亦曰库尔喀部。【廷杰案:呼尔喀部即今牡丹江上下各地,其源出于宁古塔西南瑚尔哈河,故称瑚尔喀,呼、虎、库皆同音字也。】尝役属于扈伦之乌拉部。我太祖高皇帝己亥年春正月,东海窝集部之虎尔喀部来朝。戊申年九月,窝集部之虎尔哈部千人侵我宁古塔城,我驻防萨齐库路兵百击败之。【廷杰按萨齐库路疑即萨尔胡城在宁古塔城东北】辛亥年冬十一月,遣额亦都何和哩扈尔汉率兵二千往征东海呼尔喀部扎库塔城,谕降弗从围三日攻克其城,斩千人俘二千人,并招降环近路长。【廷杰按:扎库塔城在图们江西与高丽稳县近。】天命四年正月庚戌,大臣穆哈连率兵千人征东海呼尔喀部,六月己未,收其丁壮二千以还。十年十月,劳征克呼尔喀部军,初太祖遣第三子阿拜,第六子塔拜,第九子巴布泰率兵一千由北路征东海呼尔喀部,侍卫博尔晋备御曰伟齐,曰扎努,曰塞纽克,曰衷诺,曰通贵,曰尼堪率兵二千,由南路征东海呼尔喀部,博尔晋等招降五百户,先还。至是阿拜等俘获一千五百人以归。【廷杰按:北路即今由吉林至三姓驿路南路即今由吉林至宁古塔驿路】太宗文皇帝天聪元年,长白山迤东滨海虎尔喀部三人来朝。【廷杰按:长白山迤东滨海虎尔喀部,疑即扎库塔城环近诸路也。】二年,长白山迤东滨海虎尔喀部头目四人来朝。三年秋七月,库尔喀部头目九人来朝。四年五月,虎尔喀部二十一人来朝;十一月,那堪泰路之呼尔喀人玛尔图等携家属来归,命于宁古塔边地驻牧。崇德七年九月,太宗命沙尔琥达珠玛喇率将士往征松阿里江之呼尔喀部。闰十一月,沙尔琥达等遣人还奏:喀尔喀木屯、遮克特库屯、塔图库屯、福提希屯、鄂尔珲屯、斡齐奇屯、库巴察拉屯、额提奇屯、萨里屯、尼叶尔伯屯十屯人民俱已招降于月之初十日。自松阿里江旋师。【廷杰谨按:松阿里江亦称宋瓦江,今称松花江,满洲语曰松阿里必拉。今自长白山西北至白都讷经流通称松花江,亦称混同江,自白都讷至黑河口以上通称混同江,亦称松花江。此松阿里江十屯之地,当在今三姓城东南及东北数百里之内,查吉林舆图三姓东南有喀尔喀山,即喀尔喀木屯地。尼叶隶河即尼叶尔伯屯地,叶尔浑河即鄂尔珲屯地,萨铁尔河即萨里屯地,三姓地图由三姓东北混同江南岸百余里,有达卜库屯即塔图库屯地,又十余里有敖奇屯即额提奇屯地,又约二百廿余里有喀尔库玛屯疑即库巴察拉屯地。】
http://cache.baidu.com/c?m=9f65c ... er=baidu#baidusnap0

TOP

看来一个兀良哈的问题牵涉还不少呢,我就喜欢这种连着萝卜拔出泥来的探讨,呵呵。或许还会牵涉到《北关大捷碑》呢,慢慢来吧。

TOP

黑龙江“上游”地区,大致指从瑷珲到雅克萨至石勒喀河这一段夹黑龙江而居的地带。这里居住着众多而人数很少的部落和部族,按民族分,有鄂温克、达呼尔、鄂伦春等族,大约其中的达斡尔族是本地区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这些民族交错杂居,都过着游猎生活,整年整月地活动在大小兴安岭上。他们的生活习惯大同小异,穿戴及语言也多有相似之处,比较难以分辨清楚。清初,把黑龙江上游的民族统称为索伦部或萨哈尔察部,有时又概称为“黑龙江地方虎尔哈部落”王钟翰:《清史杂考》,99页。。见于清初记载的,还有一个虎儿哈部,即东海窝集部呼儿哈部,分布在乌苏里江以东,靠近呼儿哈河(即今牡丹江)。该部原住在呼尔哈河与松花江两岸,以呼尔哈河而得名。在太宗统一黑龙江以前,该部的三个氏族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女真氏族共为二十二部组成一个庞大的部落集团,并公推呼儿哈部的革伊克勒氏族的部长为“总部长”。因此,满族人把散居黑龙江到乌苏里江及滨海地区的女真人笼统地称为呼儿哈人。因为居住地区不同,在前边又往往冠以地名,如,“黑龙江虎尔哈部”、“松阿里(松花江)地方呼儿哈部”、“兀扎喇地方呼儿哈部”,“东海窝集部瑚(同呼)儿哈部”,等等郭燕顺:《关于赫哲族的名称》载《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4期。。黑龙江上游的索伦部、萨哈尔察部、呼儿哈部虽然可以互称,但实则为三个不同的部族集团。呼儿哈部居住地域,大致在黑龙江城东南,最靠近后金,而西北至乌鲁苏河湾。在它的北边,从黑龙江城附近,沿结雅河两岸是萨哈尔察部。索伦部居地最远,北达外兴安岭,东北至精奇里江上游,西接蒙古喀尔喀部。
http://book.qxwar.com/html/6/72/13.html

TOP

咱来稍微总结一下,之前我认为是乌拉的判断可能有问题。
女真兀良哈就是所谓的胡里改部。胡里改后来成为建州女真的一部分之后,还有大量胡里改部的女真仍留在原地。兀良哈(胡里改、虎尔哈、呼儿哈)成为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女真氏族的泛称,其中包括居住在图们江一带的瓦尔喀部,也被称为虎尔哈部,其实都是一回事。所以我现在认为加藤清正所侵入的图们江一带兀良哈女真实际上是瓦尔喀部。据说虎尔哈部有依附于乌拉的,而努尔哈赤与乌拉的斗争也是围绕着争夺流散到各地的虎尔哈部展开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岛津明久 于 2008-4-12 21:00 发表
达力扎布考证过 貌似兀良哈没参加靖难
你说的那个是蒙古的兀良哈,和这个帖子里讨论的不是一码事。我们在讨论的是女真兀良哈(胡里改、呼尔哈)部,不是蒙古的兀良哈三卫。

TOP

引用:
原帖由 岛津明久 于 2008-4-13 18:51 发表
三卫初以泰宁卫最强,福余卫次之,朵颜卫最弱,三卫渐移辽西边外,朵颜卫居于东起广宁前屯,经喜峰口,近宣府一带;泰宁卫居于锦州、义州,经广宁至辽河一带,福余卫居地自黄泥洼(辽阳以西),逾沈阳、铁岭,至开原一 ...
和我们这帖子说的不是一回事。

TOP

 22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