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日本列岛千年史略(作者:[日]壹歧一郎)
[B]1、徐福集团的东渡[/B]
从公元前千年左右开始,从朝鲜半岛陆续有集团性的稻作民,迁移到北部九州、中国地区。在唐津市的抬天,发现了前900年的稻作遗址。福冈市的板付遗址,证明存在着前四、六世纪的稻作农耕。因此,弥生时代的年限比原来的前五世纪更加提前了。
如在前一章指出的那样,从60年代以前,考古学的弥生土器时代前三世纪的区分,一下子往前提了。从遗物区分上考虑,有设定“金属器时代”的必要。必须承认青铜器、铁器并非是偶然的传入或接受赠送的,而是存在着一场使用、活用、生产的革命。
前已叙及,纪元前200年时,面临朝鲜半岛的山口县丰浦町山神、福冈县津屋崎町今川、同县的系岛郡二大町曲田及北部沿岸,并存着铁器遗址。我认为应注意的是这些遗址,皆位于大约百公里的海岸线上。一直以来,多数学者认为,九州北部沿岸的铜、铁是从朝鲜输入的。可是,近年,有明海沿岸突然出现了青铜器遗址和铁器遗址。这就是佐贺县吉野里及其东边的鸟栖市安永田相继出土青铜器铸型的遗址,福冈县小郡市曲田、熊本县天水町斋藤山的铁器遗址。这些金属器遗址的绝对年代,可追溯到前200年左右。
无庸质疑,金属器的制造和加工是人类史上的“革命”,是比土器发明更大的发明。这一文明和技术者的渡来,正与徐福大集团的渡来时期相吻合。
徐福及其集团,并不是像历来所说的那样,是一个逃离中国的方士小集团,而是经过周密准备,得到始皇帝全面期待及协力的二次(以上)出航的大船队。
其经费是庞大的。《史记》中也有“巨费”的记载。《史记》示明,始皇帝有三大工程,即长城、阿房宫、大船队。已如详细说明的那样,渡海的少男少女,分别集中在名叫千童城、卯兮城两个村庄里进行专心的训练。这两个村,其称谓直到汉代仍然被保存。后世被载入地方史和诗文中。
徐福大集团的东渡经过了如下过程:
前219年?向东方出航。
前210年?再次向东方出航。
前124年?徐福在平原广泽之地称王。
前100年左右?东鳀人二十余国?亶州。
纪元100年左右?东鳀人数万家,其人来会稽。
230年?吴水军出发寻找亶洲。只达夷洲。
这些是依据对倭人、倭种以外人种的取材和调查的结果。从大陆来看,朝鲜半岛以远的地方是复杂之地,同时也是远绝而不容易弄清楚的地方。仅用文字明示地理是并不乐观的。况且日本列岛是地形多变化的地方。
在这样的多雨的山岳列岛,徐福的子孙,大多与原列岛人相互和平的混血,自己也开始用日本语,顺应当地的习惯。
后世,在不存在徐福传说的地方,也居住着秦姓的居民;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到存在着传说和姓名都不尊在,而持有徐福集团的思想的集团。徐福集团是嫌恶“战国”之世和压制,不制造武器而热心于药和本草的人门,亲自体验战国时代和秦的压制的人,在新天地依然不让再制造武器,专为制作铜铎而流了汗。我认为在发现铜铎铸型的地方,住着徐福的子孙。
尤其是《隋书》记载说,残留在九州的徐福集团,七世纪在竹斯国东,自称“秦王国”的。其所在地,若以现在的大宰府附近为竹斯国,那么可以想定秦王国就在其东邻(后述)。也有可能在现在有“童男冠女系船石”的筑紫野市阿志歧、天山一带。
不管怎么说,由于徐福大集团和朝鲜半岛南部住民的渡来,纪元前三世纪至一、二世纪的日本列岛西部,无疑出现了如近世北美大陆那样的移民热。恰如人类学者植原和郎氏所说的那样,渡来人占古代日本人的比率,小算占25%,若大算要超过50%。据说秦代人口有2千万。同期的日本列岛人口,据90年代的推算,有若干增加。若以一世纪为稻作农耕农耕定着期的话,那么50万以上人口是合理的。
[B]2、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交流[/B]
把稻作技术带到北部九州的人有二大流向。如以前技术的那样,即是朝鲜半岛至唐津、菜田——博多、板付——山口县丰浦——土井滨,向面向海峡的200公里的海岸地区流动。朝鲜半岛南部与这200公里沿岸间的距离是相等的。围绕海上交通目标的对马、冲之岛、壹歧等的海峡两岸,其距离之远如同庭院盆景,用肉眼就能清楚认出的。
中国航海史中,与朝鲜半岛西海岸的航路,周代时就已开辟了。《山海经》和孔子的话,记述着从黄海、东中国东侧传来的传闻。遥远的富士山、南九州池田湖的喷火(B、C
3500),也传到了日本。
朝鲜半岛南部是东南日本列岛与大陆间的情报转递站。与华北的酷苛自然相比,朝鲜半岛南部的自然要平缓得多,对于华北民来说,多雨而暖和的“平原广泽”之地,朝鲜半岛南部是更具有魅力的地方。向东南的大流动,乃是为了追求没有政治压制、平稳的自然环境。
从华北向朝鲜半岛的移民,据《后汉书》记载,“秦亡人”很多。他们最初到达黄海沿岸,后来越过小白山脉,然后向洛东江流域,进而向东部的辰韩,或南部的牟韩方面移动,成了从秦的压制中逃出来的自由民。
然而,辰韩(秦韩)并不安全。近乎于亡命的人,更考虑向安全的列岛转移。他们知道,若利用顺风和潮流,一、二日就能渡过海峡。东方的列岛长长地横卧着,150度近而广的日本海岸就在眼前。即使是远方的能登、佐渡,海上一周时间也能到达。同时,对马海流也是从韩土渡向列岛的有利的潮流。
倭、韩本来就有同族性,取铁,贸易(《后汉书》)。这从始自周代的悠久历史考虑,是很容易理解的。
据说,秦灭亡后,东方的燕、赵、齐等数万人亡命朝鲜。前194年燕人卫满亡命,称卫氏朝鲜。徐福一行的亡命、迁移,要比卫氏亡命早15至25年。所谓“秦亡人”,被认为是指徐福等人。
这个时代,古代韩语与通古斯语有亲缘关系。可以说语顺、基本语是共通的。而且借用汉语,并在稻作熟练过程中逐渐拥有了共通的语言。同时,由于徐福集团的存在,形成了倭、韩共通的“国际经验”、国际性文化。例如山口县丰浦町山神遗址的铁器文化人,同县下关市的土井滨人、绫罗木人。处在国门口的国际文化人,有西南的宗像、津屋崎的今川人,尤其是西南系岛二丈町的曲田人。
徐福集团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目标是经由韩土,从济州岛驶向九州岛的西侧。从济州岛到其东方的五岛列岛,顺风的话,只需一、二日的行程。五岛、福江岛和甑岛则是西九州浮在海上的大门柱。其深处,北有佐贺诸富町金立,南至串木野,构成150公里的岛山。确实无误地,具有很大的容纳能力。而且,周知的那样,北部九州产海贝装饰品,南岛与北部九州之间的交流很盛。
徐福一行也是一个庞大的情报集团,通过各地方士,搜集黄海(乐浪海中)、东中国海(会稽海中)的情报。接近前三世纪终期,至战国时代,这些岛屿的航路已被开拓的情报也都被掌握了吧。若连接部分航路,从北方的山东半岛出发,一周就能回到南方的会稽。在这些航路中,从韩土至九州、山口的倭国的路线是最繁忙的主要的航道,这是可以想象的。
在这种条件下,徐福集团南下和前二世纪末汉武帝在朝鲜半岛设置四郡是可能的。
这些来到日本列岛的人,不久与原倭人和平地相互融合,一部分人则一边摩擦,一边渐趋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