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樱井诀别
延元元年(1336)四月,足利尊氏的实力在九州和四国得到大幅度的补充,于是他与弟直义率领着二十万水陆大军向东出发,在顺路击败了前去讨伐的新田义贞之后继续前进,目标直指京都。后醍醐等公卿又一次受到了惊吓,此时正成则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在呈给后醍醐的《楠木奏折》中,其大意是的尊氏的军势极为有力,以自己的疲惫之兵去救援新田义贞也只能无济于事,而圣上(后醍醐)的平安与否才是最重要的事,而现在和足利尊氏正面对抗是毫无胜算的,也就是要求后醍醐率百官撤出京都,并准备和尊氏再玩一次“瓮中捉鳖”。但后醍醐没给他这个机会,也可能是留恋京都的安逸生活,又有可能一时的头脑发热或血气上涌,后醍醐等众公卿否决了楠木正成的提议,下令正面迎击足利尊氏。今天的后醍醐可能早把自己在笠置山做的那个美妙的春梦抛置脑后了,但正成在整个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希望能做后醍醐的保护神,替他遮荫蔽日。
在接到出击的命令之后,正成身边只有其弟楠木正季和七百亲兵跟随奔赴前线,他把其余的部队都留在京都保护后醍醐。并在尼崎的最后一次上奏中写有“然間正成存命無益也”的话,表示自己此战必死的决心。在行军路过樱井驿的时候,正成和年仅十一岁的长子楠木正行告别,在离别的时候,《太平记》中是这样描述的,正成对正行说:“这次的战斗,估计会决定天下大势,今生只怕再也见不到你了,在我战死后,形势必然会倒向尊氏,然而我不能因为爱惜自己的性命而丧失多年的忠烈之名。”而在赖山阳的《日本外史》卷之五“樱井之驿”中讲到,正成对正行的要求是“既使我族还有一人存在,就前往金刚山旧地,以身徇国,有死无他,这就是你对我最大的报答”。然后他将天皇赏赐给自己的宝刀赠给正行,而正行希望跟随父亲一起赴死,此举被正成大声叱责,最后正行被迫挥涕离开。这段感人的故事就是被后世广为称道的“樱井诀别”。
[IMGA]UploadFile/2005-10/20051019102859707.jpg[/IMGA]
(描写“樱井诀别”的陶踊)
加一段话,在倒幕战争的中期,就是后醍醐被幕府派到隐歧“修养”的那一段时间,可以说护良亲王就是倒幕军的领袖,不仅和正成在金刚山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游击战,而且还四处联络不同的势力勤王,播磨的豪族赤松则村就是被护良亲王笼络而参加倒幕的,也有些说法认为,身在河内的正成也是同样。在建武政权建立以后,护良亲王和足利尊氏两个派系之间矛盾重重,而后醍醐则是利用两派的关系同时打压两派,其实在功臣的封赏中,亲护良的赤松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而楠木正成也一直也被认为是“护良派”的中坚之一,建武元年(1334)十月,楠木正成率军去纪伊那贺郡平叛,而护良亲王正是在此期间被软禁,这应该不仅仅是个巧合。幸运的是,楠木正成没有被搅入这场深刻而又触及灵魂的政治斗争之中,或者是他根本就无欲无求,无心参与进去。但是不能白说了这么多,我们也应该随便猜测一二,就是楠木正成和后醍醐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多么亲密,后醍醐充其量也只是器重正成,至于说到“信任”两个字,他所给予正成的应该还不如救过他的名和长年,更别说和一些跟随后醍醐很久的公卿相比,所以正成的一些战略想法和政治见解得不到后醍醐等人的支持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在尼崎的最后一次上奏中,正成在话语中表现出对新政抱有很大的失望之情,但是失望不等于绝望,正成应该对后醍醐的将来还是充满的期望,否则按照常理,他不应该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父业,为国尽忠”。
(七)七生报国
话接前头,正成在五月二十四日抵达兵库(今神户市兵库县),此后,他前往新田义贞的军营,建议他在此战中尽量保存实力,并希望义贞将来能够保护后醍醐。而尊氏的水陆大军早已在五月二十日抵达这里,由于估计到尊氏水军的登陆地点可能选在和田岬,总大将新田义贞以其弟肋屋义助军五千守卫经岛,大馆氏明军三千扼守灯炉堂的南滨,楠木正成、正季的七百人在会下山之南,自己的二万五千人镇守在和田岬本阵。防守方部队总计是在三万四千人左右,而尊氏水陆大军总计能达到四十万以上。(感觉应该没这么多,其他资料应该也很难达到准确,估计二十万以上是肯定有了)
延元元年(1336)五月二十五日上午十点开始,拥有达七千五百艘战船的尊氏水军开始登陆,在经岛守卫肋屋义助军寡不敌众被击败。与此同时,足利直义、高师泰统率的陆军在斯波高经队和少贰赖尚队的配合下,矛头直指西之宿的楠木正成,但在楠木军的强力冲突之下,兵力占优的直义大军反而被正成压制,直义本人的坐骑被箭射倒,最后不得不向须磨的上野方向撤退。看到情况紧急,足利尊氏连忙率六千人在灯炉堂之东登陆前来救援足利直义,而后尊氏的水军先锋细川定禅队的三万人也成功登陆,并从后方对正成进行合围。当日下午四时左右,由于当时近畿地方的天气十分炎热,人数上处于劣势的楠木军十分疲劳,经过长达六个小时的十三次死战(六時間に十三度の戦闘)之后,此时的正成看到新田义贞部队已经撤退,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于是率领残部撤退到凑川北部一个村庄的农家里。此时的正成已经身受十余处创伤,亲兵也只剩下七十三人,而且都早已经筋疲力竭,无力再战....
[IMGA]UploadFile/2005-10/20051026103538929.jpg[/IMGA]
在《太平记》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正成坐在上首对自己的弟弟正季说:“善恶的一生是按照临终的一念来解脱的,你的愿望是轮回到在九界之中的哪一界?”正季大笑着回答:“我的唯一愿望是七次轮回同样都生于人间,以此来消灭朝廷的敌人。”听到这些话,正成高兴地说“罪孽深重的人就会有恶念产生,我也是和你想的一样啊”。话毕,兄弟两人互刺而死,其余随从七十三人也都随主自尽,此时正成年仅四十二岁。在与正行的“樱井诀别”十天之后的延元元年(1336)五月二十六日,依照足利尊氏命令,正成的首级被送到了居住在河内的楠木一族的手中,并被他的族人葬在了观心寺,葬在了他少年时学习和成长的地方,而在六百多年后的今天,“大楠公首塚”还仍然矗立在那里。
[IMGA]UploadFile/2005-10/20051019103152476.jpg[/IMGA](楠木正成战没地)
听闻正成的死讯后,天皇后醍醐赐正成戒名为「忠徳院殿大圓義龍大居士」,现在给他遮凉的大树终于被尊氏砍倒了,建武政权也已经是风烛残年,后醍醐被迫率众小弟于五月二十七日逃出京都。二十九日,足利尊氏率大军进入京都,并拥立被废的光严天皇即位,并建立了室町幕府。虽说的后醍醐后来几经折腾在吉野建立南朝,但壮志未酬的他还是于延元四年(1339)年八月十六日在吉野病故。而在此事之前,北田显家和新田义贞已经相继战死,而南朝在苟延残喘四十余年后,最后向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投降。后醍醐的一生努力和楠木正成的苦心经营尽成泡影。
后记:
楠木正成死后,他的人品也受到后世的称道,据说楠木正成在担任摄津和河内守护期间,不止自己生活节俭、体贴士卒,而且还减轻赋税,率领民众发展生产。他认为“凡诸政事,皆为人民,而非为己”,这可能应该就是他学到的四恩中的“众生”吧。而从早期在金刚山的游击战争到后来的凑川合战,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都有人追随,可以看出他的确是很得军心。这几个方面也证明了他和建武政权的执政者的生活理念和政治观点并不一致。
对楠木正成的用兵手段的评价应该没有什么太大争议,他善于利用地势和使用诡计,而且会在作战中运用一些非常规战法,这也可能是造成他的对手不太习惯的原因,从《梅松论》中的“賢才武略の勇士”,到“当世一流の戦術家”之类评价的话应该不算过分。而正成的“君臣大义”和“七生报国”思想,却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些思想源头可能和宋代的儒学有关连,但是这些应该不算重要,个人感觉这些思想从一些方向上论断还应该是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现在的一些人们经常对“忠”和“义”之类的相关思想嗤之以鼻,他们认为那属于封建思想--是糟粕。其实可能大脑中往往缺少的就是类似东西,就如同在矫枉过正以后,“性解放”思想被变味成“滥交”一样。至于楠木正成的人生经历被日本政府利用,用于反展军国主义思想,那不应该算是正成的过错,就如同战争中被枪打死,而不能把责任都推到诺贝尔先生身上一样,无论被称为“军神”还是“反贼”或者是“恶党”,那都是一些团体出于自己特殊的政治目的需要而给楠木正成扣上的帽子。另外,一直有人愿意把正成比做中国的诸葛亮,其实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孔明是文治优于武略,而感觉正成则是相反。但两人都同样的是“智慧超群,为国为民”的化身,对主家也都怀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些还是值得尊敬的。
至于正成的功过,其实讨论这个可能和正成没有多大关系了,赤军殿曾有过“倒幕有功,保皇有过”的评价.从后来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室町幕府之后是德川幕府,大权一直掌握在武家手中,天皇并无实权,所以后醍醐的天皇亲政可能的确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是历史不一定是一直朝所谓的正确方向前进的,以前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也反复了好几次,虽说当时在欧洲的资产阶级取代封建地主阶级这一举动被现在的历史和政治定义为“必然”。个人认为,由于最后后醍醐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南朝终于覆灭,所以楠木正成在事业方面算是个失败者,但他还是在倒幕战争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价值,至于到后来与足利尊氏敌对,这只能算是各为其主,也可以说如果足利尊氏过不了楠木正成和后醍醐等人这几道坎,那么他就没有资格重震武家。而关于建武新政的失败的原因,在下认为主要应该算是统治阶级的生活奢侈腐败和运用政治能力的失误所致,而政体的弱点则不是那么明显。所以对楠木正成的评价不能仅仅用“错”或者“对”来归结,此观点也可同样用于足利尊氏等人身上。
楠木正行:正中元年(1324)生于河内,在父亲战死后,继承父业,为父报仇。南朝正平三年(1438)一月五日在河内往生院足利军作战,以三千人对六万幕府军队,经过三十余战,最后刀折矢尽,二十五岁的正行与二弟正时互刺身亡,真是个可悲的轮回啊~~
楠木一族相关:在室町幕府建立后,楠木一族一直受尽迫害。直到永禄二年(1559),楠木正成的后人楠木正虎向正亲町天皇请求赦免了楠木一族“朝敌”称号。而在江户时代,楠木正成被“平反昭雪”,各地也陆续建立神舍祭祀正成。
三木一草:
楠木左卫门少尉正成、结城太田入道判官亲光、名和伯耆守长年、千种宰相中将忠显(六条忠显)是建武政权的骨干,被并称为“三木一草”,为什么这么称呼呢?我开始理解错误为名字中有木或草,后来经达人指点,其实应该是因为前三者名字中都有“木”字的发音(き),千种名字中有“草”字的发音(くさ),故有此称。
关于军神:
开始得到这个称号的应该是楠木正成,和他齐名是近代日本的乃木希典陆军大将,很多资料对这个人评价都是个大脑残疾的杀人狂魔,所以根本不值一提。顺便插一句,在大家熟悉的战国时代,被称为过军神的也有几个,如朝仓宗滴、立花道雪、上杉谦信和真田信繁,大友家还有一个被称为“天正的楠木”的志贺亲次。
楠木正成墓:
一。大楠公首塚:大阪府桧尾山观心寺,也是楠木家历代的菩提寺,前文已表。
二。南木神社:大阪府南河内郡千早赤阪村,供奉的主神是楠木正成,同时他也被认为是楠木家的出生地的守护神。建武四年(1335)所建,据说供奉的是后醍醐天皇亲自雕刻的正成像。
三。凑川神社:处在神户市兵库县中央地区,主祭正成,附祭子正行、弟正季等楠木一族十七人,明治五年(1872)建成,但后来有人在此为二战死亡战犯招魂,弄的乌烟瘴气。
四。楠公生誕地記念碑:在大阪府南河内郡千早赤阪村,明治八年(1875)大久保利通来此所建。
楠木正成銅像:
一。楠公父子像:大阪府三岛郡岛本町(山崎),刻画的是楠公父子“樱井诀别”的情景。
二。楠木正成像:东京千代田区皇居外苑二条桥附近的楠木正成骑馬像,这个应该是最出名的了,是明治三十年(1897)所建,他与卫生间的大村益次郎像,以及上野公园的西乡隆盛像一起被认为是东京三大铜像。
参考资料:
赤军、驰骋《宛如梦幻》,赤军长胜《楠木正成》,
今出川公艺《清见太平记》,
楠飞鸟《南北太平》,《日本史》(南开版)。
《梅松论》,福田忠雄《南北朝の動乱と丹波地方》,《楠木正成と観心寺》,《兵庫縣資訊》,《日本の苗字7000傑 姓氏類別大観》《兵庫県信用組合-楠木正成》《史迹.楠木正行公墓所》(忘了地址)《日本汉诗选》(忘了地址)《フリー百科事典》
http://hishiki77.ld.infoseek.co.jp/2-2shushi/2-2-7shiro/seimei/kusu.htmhttp://kurand.at.infoseek.co.jp/nanchou.ht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7 16:22:2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