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房守日(真田豪语录)

发新话题
打印

磐井之乱(坑)

Re:磐井之乱(坑)

不知道这部作品是译文还是真田大人的独立言?在下有几个小小的看法: 1、从行文上看,在讲述磐井之乱背景时追述倭与半岛关系是必要的,但是一直上溯到公元1世纪并详述了4世纪前后倭人进入半岛的状况就显得比较累赘了,可以从5世纪的情况讲起。事实上,5世纪末至6世纪初,因倭国内乱不断甚而出现了暴君武烈大王死后无嗣的局面,倭人在此时对半岛的控制力大幅下降。继体朝时不但出现了向百济割让任那四县、伴跛国公然与倭国为敌、磐井之乱、近江毛野臣惨败等,以至于到了钦明朝时任那复兴会议由百济主持。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能割裂开来看待。 2、古田武彦先生也认为磐井与继体是对立国家,他将磐井列为连续的九州王朝的6世纪的磐井国。而真田大人行文中对于《日本书纪》讲该事件表述为叛乱而有学者认为其实际为国家统一战争的批评有较大漏洞。事实上,记纪都是基于一种神皇一统观念写成的。《日本书纪》中早在景行时代就已经完成了统一,那么后续的章节里又怎么可能出现统一战争呢?这显然是违背“一统”大前提的。所以,后来的神功应神活动虽然被明显地神化了,但也变成了平定叛乱。这种事态被改写的可能性极大。而武烈明显是仿造中国典籍中的亡国之君来写的,而兴起于近畿的继体大王就当是一个新的王朝的创始人。然而因为碍于“万世一系”的缘由,他与应神之间的关联被捏造,终于成为了正统。那么,原来九州的势力磐井又为何不能趁此乱世而宣告独立呢?即“九州复国运动”。磐井不愿意服从的恐怕不只是近江毛野臣的指挥,更应当是同为“大王”的继体的旨意吧。 另外,磐井的名讳很不符合大和王朝的体系,似乎只有这么一个称呼。而一般人都有姓氏和本名,如果其中有缺损,《日本书纪》大多会加双行的小字注明。而磐井却没有这样的注脚,那么就不得不令人怀疑这个称呼实际上不是他的名字,而另有作用了。 3、文中提到了一些任那诸国的情况,但是真田大人似乎对此并不熟悉,有错漏。比如,带沙是邑名;金官伽倻又称南加罗,是与又称加罗的大伽倻不同的国家;己汶即己吞,也就是灭亡了的喙己吞故地。文章开头利用的是“久远之绊”上的地图,这些图不但太小难以辨认,而且比例失调并且有误。 大人如果当真对此专题感兴趣,似乎应当通读前后数卷的《日本书纪》后再动笔。

TOP

Re:磐井之乱(坑)

刚才稍微查了下,真田大人的底稿应该是这个吧? http://homepage2.nifty.com/toka3aki/history/iwai.html

TOP

Re:磐井之乱(坑)

[PP]此继体天皇之御世,竺紫君石井不从天皇之命而多无礼。故遣物部荒甲之大连,大伴之金村连二人而杀石井也。[/SIZE] [PP][/SIZE] [PP]廿一年夏六月,壬辰朔甲午,近江毛野臣率从众六万欲住任那,为复兴建新罗所破南加罗、彔己吞,合任那。[/SIZE] [PP]于是,筑紫国造盘井阴谟叛逆,犹预经年,恐事难成,恒伺间隙。新罗知是,密行货赂于盘井所而劝防遏毛野臣军。 [/SIZE] [PP]于是,盘井掩据火、丰二国,勿使修职。外邀海路,诱致高丽、百济、新罗、任那等国年贡职船,内遮遣任那毛野臣军,乱语扬言曰:“今为使者,昔为吾伴,摩肩触肘,共器间食。安得卒率尔为使,俾余自伏你前。”遂战而不受,骄而自矜。是以,毛野臣乃见防遏中途淹滞。 [/SIZE] [PP]天皇诏大伴大连金村、物部大连粗鹿火、许势大臣男人等曰:“筑紫盘井反,掩有西戎之地。今谁可将者?” [/SIZE] [PP]大伴大连等佥曰:“正直、仁勇通于兵事,今无出于粗鹿火右。”天皇曰:“可!” [/SIZE] [PP]秋八月,辛卯朔,诏曰:“咨,大连,惟兹盘井弗率。汝徂征!”物部粗鹿火大连再拜言:“嗟,夫盘井西戎之奸猾。负川阻而不庭,凭山峻而称乱。败德反道,侮嫚自贤。在昔道臣,爰及室屋,助帝而罚,拯民涂炭。彼此一时,唯天所赞,臣恒所重,能不恭伐!” [/SIZE] [PP]诏曰:“良将之军也,施恩推惠,恕己治人。攻如河决,战如风发!”重诏曰:“大将民之司令。社稷存亡,于是乎在!勖哉,恭行天罚!”天皇亲操斧钺,授大连曰:“长门以东朕制之,筑紫以西汝制之。专行赏罚,勿烦频奏!” [/SIZE] [PP]廿二年冬十一月,甲寅朔甲子,大将军物部大连粗鹿火,亲与贼帅盘井交战于筑紫御井郡。 [/SIZE] [PP]旗鼓相望,挨尘庆相接。决机两阵之间,不避万死之地。遂斩盘井,果定疆场。 [/SIZE] [PP]十二月,筑紫君葛子恐坐父诛,献糟屋屯仓,求赎死罪。[/SIZE] [PP][/SIZE] [PP]筑后国国号 [/SIZE] [PP]二,公望案,筑后国风土记云:筑后国者,本与筑前国,合为一国。昔,此两国之间山,有峻狭坂。往来之人所驾鞍鞯,被磨尽。土人曰鞍鞯尽之坂。 [/SIZE] [PP]三云:昔,此堺上,有粗猛神,往来之人,半生半死。其数极多。因曰人命尽神。于时,筑紫君、肥君等,占之,令筑紫君等之祖瓮依姬,为祝祭之。自尔以降,行路之人,不被神害。是以曰筑紫神。 [/SIZE] [PP]四云:为葬其死者,伐此山木,造作棺舆。因兹,山木欲尽。因曰筑紫国。 [/SIZE] [PP]后分两国,为前、后。[/SIZE] [PP] [PP]上妻县。 [/SIZE] [PP]县南二里,有筑紫君盘井之墓。坟高七丈,周六十丈,墓田南北各六十丈,东西各卅丈。石人、石盾各六十枚,交阵成行,周匝四面。当东北角,有一别区。号曰解部。前有一人,裸形伏地。号曰偷人。生为偷猪,仍拟决罪。侧有石猪四头。号曰贼物。贼物,盗物也。彼处亦有石马三匹,石殿三间,石藏二间。古老传云:“当雄大迹天皇之世,筑紫君盘井,豪强暴虐,不偃皇风。生平之时,预造此墓。俄而官军动发,欲袭之间,知势不胜,独自遁于丰前国上膳县,终于南山峻岭之曲。于是,官军追寻失踪。士怒未泄,击折石人之手,打堕石马之头。”古老传云:“上妻县,多有笃疾,盖由兹欤。”[/SIZE]

TOP

Re:磐井之乱(坑)

5世纪倭人半岛侵攻16次,6世纪一次都没有,这是依据《新罗本纪》的,因此也是片面的。从《日本书纪》来看,其间倭人显然入侵过半岛。比如,继体九年物部连率舟师五百攻击张于带沙的伴跛(即梁《职贡图》所称“叛波”),继体二十三年近江毛野臣率大军与新罗交战,宣化二年大伴狭手彦进入任那,钦明二十三年为新罗灭亡任那官家而出兵讨伐,等等。虽然这些侵攻大多以失败而告终,但终究还是有活动的,而且看起来规模也不小。在562年任那灭亡后,大和朝廷仍然致力于恢复在半岛的势力,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推古朝前期。大化改新之后则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另外,如果当时近江毛野臣所率领的确实是6万大军,那么已经是一致规模相当巨大的军队了。但是毛野臣不但无法平定磐井之乱,在战乱后新罗又仅以兵3千便与其对峙并最终获胜,其究竟有多少兵士就很值得怀疑了。奈良时代全九州募集的兵力也就是2万人,6万大军在兵力上是绝不会处于下风的,而毛野臣竟然需要物部粗鹿火增援,自己却成为叛乱平定的配角。所以,毛野臣的6万部众很可能是包括大量家属的向半岛输送的移民集团(携带家属进入半岛似乎是惯例),其中真正有战斗力的人员有多少有待进一步考证。 PS:10楼的不光是《日本书纪》文字,还包括《古事记》的1段和《筑后风土记》逸文2段。

TOP

Re:磐井之乱(坑)

[PP][B]以下是引用[I]真田豪[/I]在2005-3-27 17:31:52的发言:[/B] 印象中六世纪倭国入侵半岛似乎都未能成功啊 《日本书纪》载:"(钦明二十三年)八月,天皇遣大将军大伴连狭手彦,领兵数万,伐于高丽。狭手彦乃用百济计,打破高丽。其王踰墙而逃,狭手彦遂乘胜以入宫,尽得珍宝货赂、七织帐、铁屋还来。旧本云,铁屋在高丽西高楼上。织帐张于高丽王内寝。以七织帐,奉献于天皇。以甲二领、金饰刀二口、铜缕锺三口、五色幡二竿、美女媛,媛,名也。并其从女吾田子,送于苏我稻目宿祢大臣。于是大臣遂纳二女以为妻,居轻曲殿。铁屋在长安寺,是寺不知在何国。一本云,十一年,大伴狭手彦连共百济国,驱却高丽王阳香于比津留都。”[/SIZE] 这应当是一次胜利。而且有意思的是,这与任那灭亡在同一年。如果是钦明十一年的话,则与“[/SIZE][B]十二年春三月[/B],以麦种一千斛,赐百济王。[B]是岁[/B],百济圣明王亲率众及二国兵,二国谓新罗、任那也。往伐高丽,获汉城之地。又进军讨平壤,凡六郡之地复故地。”相呼应。未知孰是。[/SIZE]

TOP

Re:磐井之乱(坑)

的确很值得怀疑,所以我认为钦明十一年的可能性更大些。从下面的史料看,550年的可能性极大,大伴狭手彦之事插在562年很唐突。 (新罗真兴王)十一年(公元550年),春正月,百济拔高句丽道萨城。 三月,高句丽陷百济金岘城。王乘两国兵疲,命伊湌异斯夫出兵击之,取二城增筑,留甲士一千戍之。 [PP] 二十三年(公元562年),秋七月,百济侵掠边户,王出师拒之,杀获一千余人。 九月,加耶叛,王命异斯夫讨之,斯多含副之。斯多含领五千骑先驰,入栴檀门,立白旗,城中恐惧,不知所为。异斯夫引兵临之,一时尽降。论功,斯多含为最,王赏以良田及所虏三百口。斯多含三让,王强之,乃受其生口,放为良人,田分与战士,国人美之。 [PP] (高句丽阳原王)六年(公元550年),春正月,百济来侵,陷道萨城。 三月,攻百济金岘城。新罗人乘间取二城。 夏六月,遣使入北齐朝贡。 秋九月,北齐封王,为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PP] (平原王)四年(公元562年),春二月,陈文帝诏授王宁东将军。 [PP] (百济圣明王)二十八年(公元550年),春正月,王遣将军达己,领兵一万,攻取高句丽道萨城。 三月,高句丽兵围金岘城。 [PP] (威德王)八年(公元561年,误。当为九年即公元562年)秋七月,遣兵侵掠新罗边境,罗兵出击败之,死者一千余人。 [PP] 异斯夫,或云苔宗。姓金氏,奈勿王四世孙。智度路王时,为沿边官,袭居道权谋,以马戏,误加耶或云加罗国取之。至十三年壬辰,为何瑟罗州军主,谋并于山国。谓其国人愚悍,难以威降,可以计服,乃多造木偶狮子,分载战舡,抵其国海岸,诈告曰:“汝若不服,即放此猛兽,踏杀之。”其人恐惧乃降。真兴王在位十一年,太宝元年,百济拔高句丽道萨城,高句丽陷百济金岘城。王乘两国兵疲,命异斯夫,出兵击之,取二城增筑,留甲士一千戍之。时,高句丽遣兵来攻金岘城,不克而还。异斯夫追击之大胜。 [PP] 斯多含,系出真骨,奈密王七世孙也,父仇梨知级湌。本高门华胄,风标淸秀,志气方正,时人请奉为花郞,不得已为之。其徒无虑一千人,尽得其欢心。真兴王命伊湌异斯夫,袭加罗一作加耶国。时,斯多含年十五六,请从军,王以幼少不许,其请勤而志确,遂命为贵幢裨将,其徒从之者亦众。及抵其国界,请于元帅,领麾下兵,先入旃檀梁。旃檀梁,城门名。加罗语谓门为梁云。其国人,不意兵猝至,惊动不能御,大兵乘之,遂灭其国。洎师还,王策功,赐加罗人口三百,受已皆放,无一留者。又赐田,固辞,王强之,请赐阏川不毛之地而已。含始与武官郞,约为死友。及武官病卒,哭之恸甚,七日亦卒,时年十七岁。 [PP] (日本钦明)十一年(公元550年)春二月,辛巳朔庚寅,遣使诏于百济,百济本记云,三月十二日辛酉,日本使人阿比多率三舟,来至都下。曰:“朕依施德久贵、固德马进文等所上表意,一一教示,如视掌中。思欲具情,冀将尽抱。大市头归后,如常无异。今但欲审报辞,固遣使之。又复闻,奈率马武是王之股肱臣也。纳上传下,甚协王心,而为王佐。若欲国家无事,常作官家,永奉天皇,宜以马武为大使。遣朝而已。”重诏曰:“朕闻,北敌强暴。故赐矢三十具,庶防一处。” 夏四月,庚辰朔,在百济日本王人,方欲还之。百济本记云,四月一日庚辰朔,日本阿比多还也。 百济王圣明谓王人曰:“任那之事,奉敕坚守。延那斯、麻都之事,问与不问,唯从敕之。”因献高丽奴六口,别赠王人奴一口。皆攻尔林,所禽奴也。 乙未,百济遣中部奈率皮久斤、下部施德灼干那等,献貊虏十口。 十二年(公元551年)春三月,以麦种一千斛,赐百济王。 是岁,百济圣明王亲率众及二国兵,二国谓新罗、任那也。往伐高丽,获汉城之地。又进军讨平壤,凡六郡之地复故地。 [PP] 二十三年(公元562年)春正月,新罗打灭任那官家。一本云,二十一年,任那灭焉。总言任那,别言加罗国、安罗国、斯二岐国、多罗国、卒麻国、古嵯国、子他国、散半下国、乞飧国、稔礼国,合十国。 夏六月,诏曰:“新罗西羌小丑,逆天无状。违我恩义,破我官家,毒害我黎民,诸残我郡县。我气长足姬尊灵圣聪明,周行天下,劬劳群庶,飨育万民。哀新罗所穷见归,全新罗王将戮之首,授新罗要害之地,崇新罗非次之荣。我气长足姬尊,于新罗何薄?我百姓于新罗何怨?而新罗长戟、强弩,凌蹙任那,巨牙、钩爪,残虐含灵。刳肝斮指,不厌其快,曝骨焚尸,不谓其酷。任那族姓、百姓以还,穷刀极俎,既屠且脍。岂有率土之宾,谓为王臣,乍食人之禾,饮人之水,孰忍闻此,而不悼心!况乎太子、大臣,处趺萼之亲,泣血衔冤寄。当蕃屏之任,摩顶至踵之恩,世受前朝之德,身当后代之位。而不能沥胆抽肠,共诛奸佞,雪天地之痛酷,报君父之仇雠,则死有恨臣子之道不成。” [PP] 秋七月,己巳朔,新罗遣使献调赋。其使人知新罗灭任那,耻背国恩,不敢请罢。遂留不归本土,例同国家百姓。今河内国更荒郡鸬鹚野邑新罗人之先也。 是月,遣大将军纪男麻吕宿祢,将兵出哆唎。副将河边臣琼缶出居曾山。而欲问新罗攻任那之状。遂到任那,以荐集部首登弭,遣于百济约束军计。登弭仍宿妻家,落印书、弓箭于路。新罗具知军计,卒起大兵,寻属败亡,乞降归附。 纪男麻吕宿祢取胜旋师,入百济营。令军中曰:“夫胜不忘败,安必虑危,古之善教也。今处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轻忽,不思变难哉?况复平安之世,刀剑不离于身。盖君子之武备,不可以已。宜深警戒,务崇斯令!”士卒皆委心而服事焉。 河边臣琼缶独进转斗,所向皆拔。新罗更举白旗,投兵降首。河边臣琼缶元不晓兵,对举白旗,空尔独进。新罗斗将曰:“将军河边臣今欲降矣。”乃进军逆战。尽锐遄攻破之,前锋所伤甚众。倭国造手彦自知难救,弃军遁逃。 新罗斗将手持钩戟,追至城洫,运戟击之。手彦因骑骏马,超渡城洫,仅以身免。斗降临城洫而叹曰:“久须尼自利!此新罗语未详也。” 于是,河边臣遂引军退,急营于野。于是,士卒尽相欺蔑,莫有遵承。 斗将自就营中,悉生虏河边臣琼缶等及其随妇。于时父子夫妇不能相恤。斗将问河边臣曰:“汝命与妇,孰与尤爱?”答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何不过命也。”遂许为妾。 斗将遂于露地,奸其妇女。妇女后还,河边臣欲就谈之。妇人甚以惭恨,而不随曰:“昔君轻卖妾身,今何面目以相遇?”遂不肯言。是妇人者,阪本臣女,曰甘美媛。 同时所虏调吉士伊企傩,为人勇烈,终不降服。新罗斗将拔刀欲斩,逼而脱裈,追令以尻臀向日本大号叫,叫,咷也。曰:“日本将,啮我臗脽!”即号叫曰:“新罗王,啖我臗脽!”虽被苦逼,尚如前叫。由是见杀,其子舅子亦抱其父而死。伊企傩辞旨难夺皆如此,由此特为诸将帅所痛惜。 其妻大叶子亦并见禽。怆然而歌曰:“伫立韩城大叶子,振领巾兮向日本。” 或有和曰:“见立韩城大叶子,振其领巾向日本。” 八月,天皇遣大将军大伴连狭手彦,领兵数万,伐于高丽。 狭手彦乃用百济计,打破高丽。其王踰墙而逃,狭手彦遂乘胜以入宫,尽得珍宝货赂、七织帐、铁屋还来。旧本云,铁屋在高丽西高楼上。织帐张于高丽王内寝。 以七织帐,奉献于天皇。以甲二领、金饰刀二口、铜缕钟三口、五色幡二竿、美女媛,媛,名也。并其从女吾田子,送于苏我稻目宿祢大臣。于是大臣遂纳二女以为妻,居轻曲殿。铁屋在长安寺,是寺不知在何国。一本云,十一年,大伴狭手彦连共百济国,驱却高丽王阳香于比津留都。 冬十一月,新罗遣使献,并贡调赋。使人悉知国家愤新罗灭任那,不敢请罢。恐致刑戮,不归本土,例同百姓。今摄津国三岛郡埴庐新罗人之先祖也。

TOP

Re:磐井之乱(坑)

[PP][B]以下是引用[I]真田豪[/I]在2005-3-28 17:53:03的发言:[/B] 嗯嗯,《日本书纪》和《三国史记》站在不同的立场,孰是孰非实难辨别~~~ 感谢您对此的指教~~~~ 我打算先将剩下的三节译完,而后再参考其他资料进行补充修改,并希望引用您在此列出的《古事记》的1段和《筑后风土记》逸文2段,不知可否?~~~~ 待完成草稿后,还请多加指正,先谢了! 另外,我给您写了论坛短信,请注意查收~~~``` 前面发的是《三国史记》和《日本书纪》中550年和562年的记录,还有两个参与562年新罗征服任那战斗中的将领的列传。这些资料原本就是公开的,随便什么人都能够引用。短信已经收到,确是本人。

TOP

Re:磐井之乱(坑)

最近看了姓氏录中和药使主一门,即与大伴狭手彦有关联,也会联系到任那复兴会议、百济与南朝关系等等,直至最终引伸到“侯景之乱”。历史真是万千美奂啊![em01]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