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磐井之乱(坑)
不知道这部作品是译文还是真田大人的独立言?在下有几个小小的看法:
1、从行文上看,在讲述磐井之乱背景时追述倭与半岛关系是必要的,但是一直上溯到公元1世纪并详述了4世纪前后倭人进入半岛的状况就显得比较累赘了,可以从5世纪的情况讲起。事实上,5世纪末至6世纪初,因倭国内乱不断甚而出现了暴君武烈大王死后无嗣的局面,倭人在此时对半岛的控制力大幅下降。继体朝时不但出现了向百济割让任那四县、伴跛国公然与倭国为敌、磐井之乱、近江毛野臣惨败等,以至于到了钦明朝时任那复兴会议由百济主持。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能割裂开来看待。
2、古田武彦先生也认为磐井与继体是对立国家,他将磐井列为连续的九州王朝的6世纪的磐井国。而真田大人行文中对于《日本书纪》讲该事件表述为叛乱而有学者认为其实际为国家统一战争的批评有较大漏洞。事实上,记纪都是基于一种神皇一统观念写成的。《日本书纪》中早在景行时代就已经完成了统一,那么后续的章节里又怎么可能出现统一战争呢?这显然是违背“一统”大前提的。所以,后来的神功应神活动虽然被明显地神化了,但也变成了平定叛乱。这种事态被改写的可能性极大。而武烈明显是仿造中国典籍中的亡国之君来写的,而兴起于近畿的继体大王就当是一个新的王朝的创始人。然而因为碍于“万世一系”的缘由,他与应神之间的关联被捏造,终于成为了正统。那么,原来九州的势力磐井又为何不能趁此乱世而宣告独立呢?即“九州复国运动”。磐井不愿意服从的恐怕不只是近江毛野臣的指挥,更应当是同为“大王”的继体的旨意吧。
另外,磐井的名讳很不符合大和王朝的体系,似乎只有这么一个称呼。而一般人都有姓氏和本名,如果其中有缺损,《日本书纪》大多会加双行的小字注明。而磐井却没有这样的注脚,那么就不得不令人怀疑这个称呼实际上不是他的名字,而另有作用了。
3、文中提到了一些任那诸国的情况,但是真田大人似乎对此并不熟悉,有错漏。比如,带沙是邑名;金官伽倻又称南加罗,是与又称加罗的大伽倻不同的国家;己汶即己吞,也就是灭亡了的喙己吞故地。文章开头利用的是“久远之绊”上的地图,这些图不但太小难以辨认,而且比例失调并且有误。
大人如果当真对此专题感兴趣,似乎应当通读前后数卷的《日本书纪》后再动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