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懒了,一心想玩游戏,先挖个坑吧,慢慢填~~~~~~~[em06][em06]
“磐井之乱”堪称“记纪”所记载的古代史中最大的地方叛乱(注1)。据《日本书纪》记载,继体天皇二十一年夏六月(527年6月),九州筑紫国造(注2)磐井占据丰肥二国的同时(注3),掠夺了来自朝鲜半岛的朝贡船,并且阻止近江毛野臣所率领的六万大军远征任那。对于磐井发动叛乱的原因,《日本书纪》中说是占据任那东部与倭国对立的新罗,察觉到磐井意图独立的野心,对其进行贿赂与拉拢,煽动他这样做的。近江毛野臣曾经与磐井同吃一釜饭,彼此应该比较熟悉,结果近江毛野臣与磐井相持不下,无法取胜,自然也就不能远征隔海相望的朝鲜半岛上的任那。
为此,继体天皇发布讨伐磐井的诏书,担任讨伐军总大将的是勇敢善战为人熟知的物部麁鹿火大连。同年秋八月,天皇颁诏给予物部麁鹿火大连调度筑紫以西的全权。
翌年冬十一月(528年11月),物部麁鹿火大连带领的讨伐军于筑紫国御井郡(筑后平野)与叛军发生激战,最终反动叛乱的罪魁祸首磐井被讨伐军斩杀,叛乱被成功镇压。磐井的儿子葛子,为了赎罪,向朝廷进献了糟屋屯仓(福冈平野)。历时一年半之久的“磐井之乱”就此被平息。
有关“磐井之乱”的史料十分稀少,只在以下三本书中有一点简洁的记载:
1)《古事记(继体天皇)》:
《古事记》中关于“磐井之乱”的记载比《日本书纪》简洁得多,只提到竺紫石井(磐井)不服从天皇的命令,结果被物部荒甲(麁鹿火)和大伴金村所杀。与《日本书纪》所言不同,并没有说磐井是“国造”。
值得一提的是,“磐井之乱”是记载在《古事记》最后的“事件史”中。仁贤天皇以后《古事记》的记述,大部分是天皇即位、驾崩,或者与哪个皇后生下哪个皇子公主之类。所以“磐井之乱”就显得颇为突出。现在想来,这必定是因为给人的印象极为强烈的缘故,这样在一片天皇即位、驾崩、生儿育女的记载中显得很异常的记述,恰恰证明了“磐井之乱”有着很高的可信性。
2)《释日本纪》引用的《筑后风土记》逸文:
《筑后风土记》与其他许多地方的风土记一样散失了,没有留存下来。但《释日本纪》中却引用了《筑后风土记》中关于筑紫磐井的记述。
引文中有对筑紫君磐井坟墓的描述。坟墓边排列着石人和石盾,东北角落有衙头,有刻画成“解部”和“偷人”的石人,此外还有石猪、石马、石头的宫殿、石头的仓库等等石造物。福冈县八女市的岩户山古坟正好位于书中所记述的区域,而且从这里出土了石人、石盾和石马,所以很可能就是筑紫磐井的坟墓。在飞鸟朝以前,筑紫磐井是唯一不是皇族,其坟墓却得以比定的人。
同时,对于石人石马被损坏的原因,书中也有提及。《日本书纪》说磐井被斩杀了,可《筑后风土记》逸文中却说他逃到了丰前国上膳(具体位置不详),是死于他处的。并且据说由于被激怒的士兵损坏了石人石马,从而使很多人身患重病。磐井就好象传说中的义经一样,毁坏他的石造物,就会受到诅咒,可见人们对于弱者总是同情的。(有一种说法,筑紫君的祖先“甕依姫”是巫祝。)
3)《日本书纪 卷第十七 继体天皇纪》:即本文开篇所描述的,这也是最为人所熟知的记载了。
有趣的是,《日本书纪》中记载是九州筑紫国造磐井,《古事记》中只说是竺紫石井(磐井),而《筑后风土记》逸文中则说是“筑紫君磐井”。在上述三篇文献中,关于磐井的身份各不相同。有一种解释说这是因为在那时还没有“国造”这种职位。不管怎样,根据上述的三篇文献,我们还是可以大致了解“磐井之乱”的。由于《日本书纪》对此事的记载最为详细,所以通常都以其为准来进行分析与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日本书纪》。虽然从前曾极力宣传《日本书纪》,但是“记纪”,尤其是《日本书纪》,很明显地美化乃至神话了大和朝廷、特别是天皇对于日本的统治,所记载的内容并不全是事实。对于权力相争,古往今来“胜者王候败者寇”,更是不可能完全真实。加之作者往往带有倾向性,所以我们应该非常注意一边使用《日本书纪》作为核心文献来研究,一边尽可能不带偏见的来冷静分析“磐井之乱”。
[IMGA]UploadFile/2005-3/2005318222940569.gif[/IMGA]
[IMGA]UploadFile/2005-3/200531822300564.gif[/IMGA]
注1:“记纪”,指《古事记》和《日本书纪》。
注2:国造 —— 倭王权设置的地方官,至七世纪初才配备起来。任命以前的地方豪族为国造,以建立对全国的统治,并赐以臣、君、公、连、直等姓。律令制国家时,优先任命国造为郡司,似乎还委以所在国的祭祀权,因此一般认为在律令制度下,国造的社会地位仍受重视。
注3:筑紫,日本上古指九州全境,后指北九州一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0 15:40:5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