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房守日(真田豪语录)

发新话题
打印

昙花一现藤原京

昙花一现藤原京

686年天武天皇死后,有继承皇位可能的大津皇子被以预谋造反的罪名处死,持统天皇于690年在飞鸟净御原宫即位。694年,便将都城移到尚在建设中的藤原京。在畝傍山、耳成山、香具山这“大和三山”所包围的平原上,模仿唐朝的长安(西安)所建设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都城 —— 藤原京(又名新益京)。 [IMGA]http://www.sanada.net.cn/bbs/UploadFile/2005-2/200522218274329.jpg[/IMGA] 689年,天武天皇和持统天皇之子——成为皇太子的草壁皇子年仅28岁就病死了,这是持统天皇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过的。这样一来,天武天皇的其他孩子都有可能继承皇位。可是,持统天皇却有自己的打算,她想让草壁皇子的儿子轻皇子继承皇位。但最大的困难在于轻皇子当时只有7岁。于是,持统天皇自己即位,并想着在轻皇子成人后便让位于他 。   历经天智天皇、天武天皇的不断变革,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形态在持统天皇手中得以建立。689年《飞鸟净御原令》得以推行,律令体制下的国家逐步形成。690年编定《庚寅年籍》,规定每隔6年就制定户籍,推行班田制。 持统天皇697年让位给15岁的轻皇子(文武天皇),成为太上天皇(上皇)。持统天皇退位后也掌握着实权,形成持统太上天皇和文武天皇共同执政的体制,并加紧对于律令制度的整理与完备。 大友皇子(弘文天皇)之子葛野王是帮助轻皇子即位为文武天皇的功臣。正是他向持统天皇指出,为免爆发内乱,应该由直系子孙而不是兄弟来继承皇位。虽然也有对年幼的轻皇子即位表示反对的人,但在持统天皇掌握权力后,葛野王的建议得以实施,最终由天武天皇的直系轻皇子继承了皇位。 由于藤原镰足的长子定慧出家了,所以继承藤原家的是次子不比等。持统朝时在藤原不比等、刑部亲王等人的努力下,701年完成了《大宝律令》。以唐朝的律令做为范本而制定的《大宝律令》,对后世影响很大(律=刑法,令=租税·劳役·行政组织·役人从事的工作等)。在中央设置神祗官和太政官,以及大藏省、宫内省、中务省等八省,确立了以太政官与神祗官为首的“二官八省制”。地方行政与中央行政一样进行了整治变革,设立了国、郡、里的地方行政单位(大概相当于日本现在的都道府县、郡市、町村。此外,“郡”在古代有时写成“评”。)中央政府派遣的国司权力得到强化,通常由地方豪族兼任的地方行政官郡司的权力则有所削弱,律令制国家至此形成。 [IMGA]http://www.sanada.net.cn/bbs/UploadFile/2005-2/2005222182919433.gif[/IMGA]   《大宝律令》颁布之后的702年,持统天皇离开人世。707年,年仅25岁的文武天皇也死去了。本打算由藤原不比等之女藤原宫子和文武天皇所生的首皇子继承皇位。可是,首皇子当时才只有7岁,于是文武天皇的母亲即位成为元明天皇。   710年,元明天皇在藤原京以北建筑了新的都城平城京并予迁都。715年,首皇子14岁的时候,皇位被转给他的姑姑冰高皇女,即元正天皇。718年,以藤原氏自己的利益为中心的《养老律令》出台,内容与《大宝律令》相比变化不大。首皇子24岁时,元正天皇将皇位让给他,于是首皇子即位,成为圣武天皇。不比等在此之前就将女儿光明子送入宫中,其子武智麻吕等人在不比等死后诬陷长屋王谋反而将其消灭,顺利地使光明子成为圣武天皇的皇后(在此之前,非皇族的人是不能成为皇后的,长屋王正是以此为由反对立后),这充分显示藤原氏已把持着朝廷的实权(此后,藤原家很长时间内都采取这种联姻手段控制皇室)。 [IMGA]http://www.sanada.net.cn/bbs/UploadFile/2005-2/2005222182831213.gif[/IMGA] (出土木简) 从上面的史料可以看出,藤原京在694年到710年之间,成为持统天皇、文武天皇、元明天皇三代天皇的都城。藤原京时代,是日本向文明国家体制迈进的转换期。 [IMGA]http://www.sanada.net.cn/bbs/UploadFile/2005-2/2005222183017442.jpg[/IMGA][IMGA]http://www.sanada.net.cn/bbs/UploadFile/2005-2/2005222183011223.gif[/IMGA] “大和三山”之间的藤原京,位于现在的橿原市醍醐町,其中心是藤原宫,那里有天皇居住和处理国政的大极殿、内里以及各役所(注1)。距今已有1300多年。以此为都,新建立起来的律令制国家还发行了货币“和铜开弥”。 藤原京的“藤原”与平安时代的“藤原”是两回事,后者是十世纪至十一世纪前半叶的掌权氏族,距离藤原京建成已有两百多年。在这两百年间,都城多次搬迁,曾先后以平城京、恭仁京、难波宫、紫香乐宫、长冈京、平安京为都。 710年,藤原京被废弃,此后昔日的繁华之地成为田园,并最终被深埋于地下。 本世纪四十年代长眠地下的藤原京被发现,其格局南北称“条”、东西称“坊”,这样整齐有序分割町的制度被称为“条坊制”(注2)。 飞鸟京、藤原京和平城京,都建在古代就形成的干道“下ツ道”、“中ツ道”附近,只是不断向北迁移而已。都城的范围也不断增大,这是受到当时唐朝长安城的影响。因为巨大繁华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它令日本人深为震惊,并乐于模仿。 [IMGA]http://www.sanada.net.cn/bbs/UploadFile/2005-2/2005222182847149.gif[/IMGA] (飞鸟京、藤原京、平城京与长安城的比较图) 藤原京位于奈良盆地主干道上,占地东西2.1km,南北3.2km,藤原宫在其中央,占地东西约925m,南北约907m。南北共有12条大路,东西以"朱雀大路"为中心分为左右两京(各4坊)。“朱雀大路”是最宽广的道路,宽达19m,西侧有4m宽的侧沟用以排水。路尽头就是朱雀门,由此往南1.5km处便是知名的罗生门。 大路之间有小路相通,大路和小路一起围成“坪”(町),是分割宅地的基本单位。因为盆地容易积水,所以藤原京“条坊制”的道路都有側沟以便排水。 [IMGA]http://www.sanada.net.cn/bbs/UploadFile/2005-2/200522218285749.gif[/IMGA] (道路都有側沟以便排水) 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在此范围之外尚有藤原宫时代的道路遗迹,所以京城的范围应该比现在认为的要大,即所谓的“大藤原京说”,这将是今后需研究的一项大课题(注3)。 藤原宫的周围由高达5.5m且有瓦的堀立柱塀所包围,塀两側分别有宽5m的外濠和宽3m的内濠。修筑高大的堀立柱塀是继承了飞鸟宫的传统。每面塀都有三座大门,这样一来藤原宫四周共有十二座门。南面中央的就是正通朝集殿院的“朱雀门”,其他门的名称则取自负责宫廷守护的氏族,如“猪使门”、“海犬养门”等。至今尚有五座门的名称不得而知。 据考证,中央建筑“大极殿”长45m、宽21m、高25m,是一座盖有瓦并涂成红色的建筑物,是当时日本最大的建筑。大极殿前,就是举行仪式时,贵族、役人们聚集的“朝堂院”,共有十二栋役所,按役人的官位高低整齐排列。大极殿后面就是被称为“内里”的天皇居所,是用桧木建的堀立柱建筑,具体情形还不是很清楚。 “大极殿”、“朝堂院”与“内里”,三者轴心位于南北一条直线上。此后平城宫和平安宫的布局有所变化。藤原宫中的朝堂院占地面积相对来说最大,平城宫以后就变小了。或许是因为不少事情都由朝堂院以外的役所来完成的缘故。 [IMGA]http://www.sanada.net.cn/bbs/UploadFile/2005-2/2005222182754312.gif[/IMGA] [IMGA]http://www.sanada.net.cn/bbs/UploadFile/2005-2/2005222183050640.gif[/IMGA] (藤原宫布局图) (复原的大极殿模型) 最早用瓦的建筑物是588年开始建造的飞鸟寺,最早用瓦的宫殿则是藤原宫。在建造飞鸟京的宫殿时,曾经打算用瓦,但未能实现。宫殿不同于寺院,占地面积要大得多,需要大量的瓦,而且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盖好,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说的确很难。 只有开发制瓦技术,组织大规模生产才能做出大量的瓦来。据推算藤原宫所用的瓦超过了200万块,这么多的瓦,是在宫殿南面的日高山、奈良盆地等处设立瓦工场,采用粘土成型的简单方法制作出来的,所以可以动员很多并不熟练的人来制作。关键部分则由技术熟练的近江(滋贺县)及和泉(大阪府)的工场来制作。当时一块轩瓦就有十公斤重,大量的瓦要运送到藤原宫,可想而知,这是多么繁重的劳役。 [IMGA]http://www.sanada.net.cn/bbs/UploadFile/2005-2/200522218282342.gif[/IMGA] [IMGA]http://www.sanada.net.cn/bbs/UploadFile/2005-2/2005222183034137.gif[/IMGA] (涂成红色,盖有瓦的宫殿一角) (朱雀门模型) 宫殿是利用人工运河来修筑的,用运河运输材料省时省力,在宫殿建好后就用挖出来的泥土和废弃材料将运河填平,这的确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通过发掘,在运河中发现了木简,上面记载的时间是天武时代的685年,这证明藤原宫在天武天皇时代就已动工建设(注4)。 但是,直到天武天皇死,仍未能建成,工程曾一度中断。天武天皇的妻子即位成为持统天皇后,继承亡夫的心愿,于数年后开始继续修建。 削平山头、填平低谷,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说,这实在是件庞大的土木工程。藤原京南面的日高山,就因为修建朱雀大路而被削平。在此附近发现了5世纪的方坟和6、7世纪的横穴墓,古坟周围散布着倒塌的埴轮破片。 建设这样庞大的土木工程需要很多的木料,按照《万叶集》的记载,是从滋贺县田上山运来的。砍下来的木头用筏子经濑田川、宇治川南下,在小椋池逆木津川、泉津(木津)而上,走陆路翻过奈良山。用牛马拉车,进入奈良盆地,再次利用佐保川、寺川及人工运河运输木料。这一艰苦历程大约长达一百公里。 [IMGA]http://www.sanada.net.cn/bbs/UploadFile/2005-2/2005222182813796.gif[/IMGA] [IMGA]http://www.sanada.net.cn/bbs/UploadFile/2005-2/200522218303396.jpg[/IMGA] (运输木材之路) (藤原宫遗址) 利用斧、锥、曲尺、墨壶等工具将运来的木材加工成柱、梁、斗、肘木等,并且用水盛来测量以保持水平。应该说,当时是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和工具才建成藤原宫的。 藤原宫“大极殿”前朝堂院内的役所,可以容纳数千人同时劳作。政治实权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中,实际工作则由大量的下级役人承担。担当守卫的士兵是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负责宫殿、役所修缮的则是临时雇来的人。 役人的劳作时间,一般是在日出后的四个小时,因为季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夏天大概早上5点半就得开始劳作了。从下面的复原图可以看到,当时的役人用木简记载文书、账本一类的东西,此外还用笔、墨、砚、水滴,以及写错字后进行修改时用的小刀等。役人们只能得到很少的报酬,想出人投地是很难的。 [IMGA]http://www.sanada.net.cn/bbs/UploadFile/2005-2/200522218302417.jpg[/IMGA] [IMGA]http://www.sanada.net.cn/bbs/UploadFile/2005-2/20052221829464.gif[/IMGA] (复原的役人劳作场景) 在定都藤原京之前的691年12月,对宅地的划分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相当于现在总理大臣级别的右大臣等可以拥有4町土地(1町大约120m见方,即14400平方米);担任政府高官的贵族占地1至2町;中、下级役人、庶民按家族人数、纳税额的多少分给1町、二分之一町、四分之一町不等的土地。按当时的规定,中、下级役人、庶民最少可以分得四分之一町的土地,即大约60m见方、3600平方米。然而迁都之后,却往往只能得到八分之一町甚至十六分之一町的土地。而且据对平城京的发掘调查,那时最少是只给予三十二分之一町的土地。相比之下,藤原京时代所给的土地还不算太少。 由于宫殿占地面积很大,所以宫殿附近的地方相对来说狭窄的宅地较多,容易自成一家,于是享有特权的贵族往往选择在此居住。下图是宫殿南面右京七条一坊,占地1町的贵族宅地遗迹复原图。这里发现了正殿、后殿、胁殿、仓库等近十栋大型建筑物,而其附近的庶民宅地遗迹中却只发现了几栋小型建筑物。 [IMGA]http://www.sanada.net.cn/bbs/UploadFile/2005-2/2005222182928687.gif[/IMGA] (复原的右京七条一坊贵族宅地遗迹) 藤原京大约有贵族、役人、庶民和僧侣等2——3万人居住,这就需要大量的食物和日常用品。据记录,京中有政府设立并管理的市场“东市”和“西市”。依据从藤原宫北面中门附近出土的木简记载,市场应该在宫殿北面。 市场上有食物、纤维制品、手工业制品等,由市司这一负责监督的役所进行管理,每天午后才开市。交易需要货币,“和同开弥”于是得以发行和使用。708年的“和同开弥”有银钱和铜钱两种,据推算一枚铜钱大约能买1.8公斤的白米(注5)。 [IMGA]http://www.sanada.net.cn/bbs/UploadFile/2005-2/200522218293893.gif[/IMGA] (和铜开弥) 从全国各地征收来的租、庸、调都要运往藤原京。记载运输人名字、住所、所运送的物品及何时起程等信息的荷札(木简),都需经过宫内验收。 那时的人们一天只吃两餐,食物包括米饭、鱼、海味、野菜等等。由于藤原京远离大海,所以新鲜的鱼类肯定很少,干货会比较多。调味品则是以盐为主。管理饮食的大膳职也负责召开宴会,天皇、皇族使用涂漆的高档金属食器,而下级役人就只能使用土师器、须惠器及木器,等级是很森严的。 用铁釜、铁锅做菜,用须惠器大瓮装水、调味料和渍物。据发掘出土的木简记载,当时的食物有些与现在同名,有些则完全不同。 很多人聚居在一起,自然容易产生疫病。对粪便尿液处理不当,就会污染上流水源,从而很容易发生传染病。政府为此对医疗制度进行了整备,典药疗负责治疗役人,天皇及皇族则由专门的内药司负责救治。此外,还设立了药园,种植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各种药草。据出土木简记载,当时的药方大多是汉方。 死去的天皇、皇族葬在藤原京南面的丘陵地带。在朱雀大路向南的延长线上,就有天武天皇与持统天皇的古坟,以及知名的高松塚古坟。在藤原宫时代,佛教的火葬就已普及,持统天皇有可能便是火葬的。遗憾的是,相对而言对庶民坟墓的发掘调查却显得困难重重。 此外,藤原京中左、右两京分别有大官大寺和药师寺,两寺颇有相互攀比之意。此外,还有大安寺、纪寺、田中寺与和田寺等寺院。其中大安寺和药师寺710年迁往平城京,而没有迁出的大官大寺则在711年的大火中与藤原宫一起变成了一片废墟。 710年3月,朝庭迁都平城京,藤原京结束了它16年的都城使命。建筑物被解体,拆下来的柱、瓦、石料等被运往平城京再次使用。随着贵族、役人们搬入平城京,藤原京也就慢慢成为废墟。奈良时代,藤原宫东南隅香久山西北麓设立了“香山正仓”,负责管理征收奈良县的稻谷税收。据木简记载,810年之后,藤原宫周围就形成了以“条里制”进行划分的“宫所庄”、“高殿庄”等庄园(注6),经营土地的重心已经转向对田地的占有,庄园制开始形成。 至于为什么仅仅16年的时间就又要迁都呢?通常认为是由于藤原京中的人口增长过快,而且随着律令制国家的完善和发展,迫切需要一个交通更加便利、占地更加广阔的新都城,那就是后来的平城京。 藤原京的繁华犹如昙花一现,然而由于它所处的年代恰好是律令制国家形成的关键时刻,所以在对其多达百余次的发掘调查中,大量的遗迹和文物让我们对1300年前的那段历史有了更丰富更清晰的了解。昙花盛开和流星掠过一样,是短暂的,却又是辉煌艳丽的! 注1:根据阴阳师的建议,藤原京选址是很有讲究的。即东青龙香具山、西白虎畝傍山、北玄武耳成山、南朱雀吉野山,处于四神守护之中。 注2:一说是10条*10坊的格局,一说是12条*8坊的格局,目前前一种说法较为人所认同。 注3:即认为藤原京占地东西达5.3km,不是现在认定的2.1km。 注4:据《日本书纪》记载,应该是在684年选址动工的,与发现的木简上的时间相吻合。见天武13年(684年)2月条:“庚辰[B],[/B]遣淨廣肆-廣瀨王‧小錦中-大伴連-安麻呂及判官‧錄事‧陰陽師‧工匠等於畿內,令視占應都之地。”及3月条:”辛卯[B],[/B]天皇巡行於京師,而定宮室之地。“ 注5:也正是在这一年,朝庭公布了迁都平城京的计划。 注6:条里制 —— 古代土地划分方式。边长六町(约六百五十四公尺)的正方形区划称里或坊,以里作为一郡或数郡的单位;南北称条,分一条、二条……,东西称里,为一里、二里……。里的各边再六等分,以沟、畦等区分成三十六个边长为一町的正方形区划,称为坪。从里的一角数起,称一坪、二坪……。这样,可以用几条、几里、几坪明确表示耕地的位置。施行条里制的原因是为了顺利地实行班田。今天在畿内、濑户内海沿岸、北九州、滋贺、岐阜和福井等地仍可广泛看到条里制的遗迹,其他地方也存在部分遗迹。     主要参考资料: http://www.sol.dti.ne.jp/~hiromi/kansei/r_miyafjwr.html http://www1.kcn.ne.jp/~uehiro08/contents/parts/60.htm http://www.asukanet.gr.jp/tobira/fujiwarakyo/fujiwarakyo.htm http://cvnweb.bai.ne.jp/~zu/iraka14/fuziwara.html http://www.city.kashihara.nara.jp/hj/hujiwara.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 21:11:00编辑过]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做不到,就做一个低调、蛋定、靠谱、牛逼的人吧。

TOP

Re:昙花一现藤原京

嗯,差不多了~~~~~ 明天再来看看,去睡觉先~~~~~`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做不到,就做一个低调、蛋定、靠谱、牛逼的人吧。

TOP

Re:昙花一现藤原京

豪殿搞定了 记得通知偶~~~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