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谈兵法——真田川源阵法
小谈兵法——真田川源阵法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兵法名家孙子对如何善于利用地形之利,以克敌制胜的问题有了相当大的论述,可见优良的地理优势是决定一场战役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下可没说是必然因素啊)。
在正式介绍川源阵法之前有两点是必须要说明的。一是参战的人数。日本人数量很少,参加战役的人数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少,有的时候5000人左右算是中型规模的战争了(和中国战役比简直是`````听说曹操殿赤壁之战带兵百万`````わがりません),而且大战役中的小战役是非常之多的(经常是1000人之内的小战役),这个时候兵力的如何调遣和合理运用就要看一个指挥家自身的洞察力了(毛利元就殿,丰臣秀吉殿,上衫谦信殿,真田幸村殿都是优秀的指挥家),因为“积小胜以成大捷”是每个军事家都所心知肚明的(好象中国也有积小胜以成大捷的说法吧,不过我觉得曹操殿可能也不在乎)。4000人对5000人战役前者的胜利希望会很少(当然不能包括兵种的克制性,让我想起了在长筱信长公的铁炮和胜赖公的骑兵,这也决定了川源阵法的弊端的局限性,后面在下会提到)。而以少胜多的战役就少之又少了(不包括特殊的),一个战国的大名往往拥兵1万左右(一般大名),但是谁也不会带着家底去和人家拼命(我看中国玩家玩魔兽有带着农民一起冲的````)。但是1万人又能否抵挡多少次多家大名4,5千人马的冲击呢(于是提出了军事联盟,有机会我再发个关于这个的)?那要看这个大名拥有什么,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地利。稻叶山城作为当时的名城是和它特有的地利分不开的(要不是秀吉,估计信长公````````),拥有好的地利,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是可能的。
好了,言归正传,川源阵法是依据不同地形所进行的因地而宜的特殊阵法,既是阵,又是法。
两军对阵一般都喜欢在地势平坦的地方,那是一般情况,在兵力和兵种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两家都期待的。因为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兵力优势发挥达到最好的效果。有1000对5000还喜欢在地势平坦的地方对阵的大名吗(我又想起了在长筱信长公的铁炮和胜赖公的骑兵)?没有!所以1000人的大名会把部队驻扎在山,森里(马谡?)。然后等待,等待?没错就是等待,等待时机,把握时机,接着就是冲锋,不顾一切的冲锋(你想停可能也停不住了,停住会被后面的人踩死),接着就是胜利!信长公怎么杀掉今川义元的(这次不是铁炮了吧)?说到这里可能有很多人迷惑,其实很简单,举个简单的例子好了,谁能挡住从高上冲下的流水,这里挡住了,那里又流了出来,川源阵法的精奥就在这里,士兵就象流水一样,冲向最终的目标——首级,敌方大将的首级(杀小兵也没用啊)。胜利就这样,川源阵法布阵很广,面积很大,就象连绵的山川,而最后都汇集一点,又象河流最终的归宿,虽然战役也有伤亡,但是这样是最少的。当然,阵法的成功主要还是运用者的自身能力,在所有的大将中,真田家应用的是最好的(啄木鸟战法只是该战法的又一变系),因此有真田川源阵法说。
当然,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阵法,更没有无一不破的战者,武田信玄在北信浓的攻略中,压迫高梨、岛津和井上氏,并将村上义清和小笠原长时消灭,而他们都纷纷投靠上杉谦信。武田信玄的攻势也渐渐迫近上杉谦信的势力,而上杉谦信为了保卫越後居城的春日山城的安全,出兵往北信浓,捣破武田信玄的攻势。武田信玄想则乘此机会,欲击败在信浓攻略中多次支援村上和小笠原的上杉谦信,双方的碰击促使了日本战国史上最激烈和悲壮的战争 — 川中岛合战(和中国比也没参加多少人的战役) 。
川中岛合战共分五回,而年份分别是:
第一回川中岛合战:天文二十二年(公元1553年)四月至九月,甲军胜利。
第二回川中岛合战:弘治元年(公元1555年)七月至十月,双方平手。
第三回川中岛合战:弘治三年(公元1557年)二月至十月,双方平手。
第四回川中岛合战:永禄四年(公元1561年)九月,双方平手。
第五回川中岛合战:永禄七年(公元1564年)七月至十月,双方平手。
第四回川中岛合战,是战国史上最具代表的最激烈和悲壮的战争,而且两位在战略和行军调配上,都是平分秋色。偏偏那天的阴影在武田头上,山本勘助军师提出的啄木鸟战法是当时最好的意见,应用得当可以全歼上衫,但是信玄毕竟没有孙膑军师的聪明,不懂得少兵增灶的真谛,致使上衫军发现了武田家分兵的事实,导致了最终的失败。(根据《甲阳军鉴》记载,武田军的兵种布阵上,并非以骑兵布置,而是每队都以枪兵为前列,铁炮队为中列,最後才是骑兵队。外祖父也是当时武田家的布阵相当讲究,还有弓护两翼,按理说上衫应该冲不破啊,我以后研究研究)。
可见川源阵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其隐蔽性,一旦被敌人发现,可能也就成为毁灭阵法了(看看人家是怎么用的,信玄也不学学孙膑)。其次就是兵种的搭配,川源阵法最好的兵种搭配就是刀,骑,弓,完全不要铁炮的存在,由于枪兵的武器不利用快速移动,因此不被列为首选。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阵法的局限性还不允许有铁炮(不用说为什么吧),大统就更不用说了吧。(我还是别把阵法的缺点说的太多了)试想一下,如果大阪城也有好的地理环境,加上统治者不昏庸无能,家康殿可能就没那么容易取得天下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火药渐渐应用于战争中,以至川源阵法已被历史所掩没,但是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不容忽略和遗忘的,“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名言,各位一定知道了解吧,我想这里才是其“法”的真正体现,它告戒世人做事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先不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井市之言,就是为了最终的成功,我们也不能自暴自弃,一条路不行,大家就多想办法,要象高山流水一样,遇到困难,克服困难,解决困难,切不可自我放弃,如果这样,我相信我们的家回越来越好,网站会办得更好,我们也会进步的更快。
私は真田宗信します、初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した。
大家好,很高兴见到大家,看了在下的作品,希望大家多提意见,有不明白的提出来,我会尽力解答,写的不好,请大家不要见笑,我想我会努力出新的作品,到时候还有各位殿前来指错,给予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