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中的回鹘公主已去世,终年49
中川安奈,于1965年8月3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市,身高:167厘米,体重:49千克(23岁出道时的数据)爱好绘画、芭蕾、探戈。外祖母是德国人。所属事务所サンオフィス(SunOffice),近年易与同偶像演员中川杏奈混同(日文发音相同)。因参与中日合拍电影《敦煌》出道。2014年10月17日因子宫癌在东京去世。
日本人喜欢寻根,而且一不小心就寻到我们华夏族这里来。
这部电影说的是北宋、西夏和回鹘的战争,情节虽然主要在西夏和回鹘之间展开,但宋朝才是真正的叙事前提。在影片中,北宋被设定成一个历史悠久,但腐败透顶的国家。所以书生赵行德才会离开开封到西北学习西夏文。因为西夏是一个崭新的国家,连文字都是刚刚造出来。
电影里的李元昊充满着自信,里面有一段对话很有趣:
李元昊:“行德,你认为我的宋国话说的怎么样?”
赵行德:“您说的非常好。”
李元昊:“那你认为我为什么要学习宋国的语言呢?”
赵行德沉默。
李元昊:“那是因为宋国的文化比西夏先进,而且宋国比西夏强盛。但是现在大不相同了,西夏有西夏的文化,有西夏的语言了。行德,宋国的语言与西夏的语言,你认为哪一方比较正确呢?”
赵行德:“我认为语言是没有优劣之分的。”
李元昊:“没错,是没有优劣之分。弱者必须学习强者的语言,只有这样而已。但如果西夏征服了宋国,宋国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学习西夏的语言,西夏的文字。”
这样来看,这里的西夏,俨然就是日本的前世。
不过,电影如果这样拍,中国ZF必定不会答应。所以,日本人的真实目的倒不是拿西夏影射日本。而是用赵行德来说事。
赵行德,本来是北宋的书生,他去学习西夏文,还为李元昊做事,看似是对北宋的背叛,其实不是。他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保存文化典籍的角色。我觉得,赵行德本人才是日本人对自己的缩影,是一个文化角色的隐喻。
日本历史上一直学习中华文化,对中国的典籍及其重视,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我举一个例子: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皕宋楼,以珍藏宋版而闻名,但是光绪三十三年,皕宋楼和守先阁藏书15万卷,由陆心源之子陆树藩以10万元全部售与日本岩崎氏的静嘉堂文库。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华夏读书人痛心疾首,但事实却让我们更心痛的不是其东渡,而是书在日本得到了最好的保护,成为日本国宝。相反,那些没有流出去的书,却等待着北伐、战乱、文革等灾难。
日本人孜孜不倦的保存文献,这与赵行德在电影中的冒着生命危险埋藏书籍的角色是一致的。
《敦煌》这部电影,其实就是日本人对自己身份的一次体认。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