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板是佛寺中常用的警策法器,是一种维护寺庙清规、惩罚犯律仪僧人的工具,也兼有警策行道、督勉精进的用意。香板主要用来对治僧众参禅打坐时昏沉、掉举、坐姿不正等现象,督促僧众精进用功而设。在丛林法器中,香板有其特别的来历与用法。
香板的来历,据说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扬州高旻寺的一位叫天慧禅师的故事:雍正皇帝因仰慕已圆寂的玉琳国师其人,想见其法嗣弟子,扬州高旻寺的天慧禅师遂应召赴京。见面后,雍正帝问道:“你既是国师嫡嗣,还识国师宗旨否?”因天慧禅师头上长满瘌痢,就随口道:“我有瘌痢头在。”雍正帝当即手执宝剑,追问道:“割却你瘌痢头又如何?”天慧禅师无言以对,非常惊恐。雍正帝知道对方还未见性,为了成就他,就说道:“君无戏言!宫中自有禅堂,限你七日内道出此语;若道不出来,必割却你这瘌痢头。”遂命将宝剑挂在禅堂门口,并安排守护专人,每日提醒时间——还剩几天了。看着悬挂的宝剑,听着剩余的天数,天慧禅师心内如焚,静坐数日毫无消息,乃着急地在禅堂内不停地行走、跑圈子,到第七日因跑得太急,一头撞在庭柱上,当下开悟了。天慧禅师于是求见雍正帝,呈悟道偈曰:“拳头不唤作拳头,换却时人眼里眸;一切圣贤如电拂,大千世界海中沤。”雍正帝览其偈颂,大悦,遂赐紫衣,令其住持高旻寺等道场,法席盛极一时。
由于这一掌故,高旻禅堂及天下禅林有了“跑香”制度;而且堂内悬挂木制的宝剑,用以警策禅人。嗣后经过演进,宝剑成为“香板”的样子确定下来。
香板为长扁平形之木板,大小、形状、重量不一,一般的香板长约二尺,上宽一寸三分,下宽二寸五分,上厚五分,下厚八分。方丈专用的香板稍大,上刻有三条水平条纹,表示禅门“三关”或“三际”。制作香板的材料,冬季所用的香板多为硬木所制,夏天的则用软木制成,此系针对冬夏所穿衣服之厚薄而别。不过,现代丛林中除禅七、佛七之外,使用香板的时间很少,只是作为丛林中必备的警策工具而存在,很少再考虑根据季节的变换而使用不同质料的香板了。
香板根据用途的差别而有不同的名称:为警策僧人用功的,叫做警策香板;为了惩罚违犯清规者用的,叫做清规香板;为了警醒坐禅昏沉、散乱而使用的,叫做巡香香板;打禅七时使用的,叫做监香香板。如在禅堂坐香时,若遇懈怠、打瞌睡等现象,则用香板警策之法,先轻打瞌睡者之右肩,以示提醒,后再重打予以警觉;受者合掌谢之,打者横持香板问讯。
在丛林中,一般人不能随便使用香板,只有方丈和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等“四大班首”,以及维那、知客、纠察、寮元、典座等主要执事方有资格使用。班首所使用的香板上通常刻有“警策”二字,巡香、监香所用香板上分别刻有“巡香”“监香”字样。维那用的香板有三种:一种上刻“维那”二字,在跑香时使用,作为权威的象征;一种上刻“堂规”,在禅堂中用来处罚禅僧的小过失,通常打三下;另一种刻有“清规”,由维那和知客共用,以惩罚禅僧较严重的过失,打的次数就不止三下了。
持香板的姿势,因身份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方丈拿香板的特点是拿在手上垂下来,前后摆,像扫地一样,叫扫地香板。班首中,首座拿警策香板的方式是香板头指地,垂直角度大约15度;西堂的方式是香板头向前,垂直角度大约80度;后堂是香板头向上,垂直角度大约120度;堂主是香板头向上,垂直角度大约170度,也叫迎风香板。维那拿的方式是斜举,好像随时要打人的样子。监香拿的方式像合掌一样,叫合掌香板,在打七的时候才用;巡香拿的方式是齐耳横拿。
传统丛林中使用香板打禅僧,如同禅宗史上的“德山棒”一般,是为了帮助禅者消除业障,启发智慧,促使开悟,功用非同一般,同时有助于道场中严谨道风的形成。现代丛林寺院讲求人性化管理,很少以香板作为惩罚工具,虚设的规矩、宽松的环境造就松懈的道风,精进悟道似乎变成了昨日往事。这,多少有违丛林配置香板的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