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信浓的佐久
『风林火山』中,晴信和山本堪助在很长一断时间都忙于信浓攻略,而这场战争自其父信虎的时代就已经拉开了序幕。和甲斐相比,信浓是个大国,分为佐久、伊那、高井、埴科、小县、水内、筑摩、更级、诹访、安昙十郡,并不是一口就能吞下的,信虎最初是想在诹访打开缺口,但却未能如愿,甚至最后还与诹访氏联姻。在『风林火山』中,天文五年(1536)冬,信虎亲自统率大军翻越八岳,进攻佐久海之口城,同时此战也是晴信的初阵,而堪助之实力也是在此第一次真正的得到展现。海之口之战虽在『甲阳军鉴』中曾有记述,但其真实性却值得怀疑。不过武田氏踏进信浓的第一步的确是在佐久,这里也是晴信继位后吞并整个信浓的跳板和必须要坚守的最后阵地,因为这里接连着小县、诹访以及上野国,是用兵之地,同时还有着丰富的物产。
一、佐久的历史
佐久早在绳文时代就有人居住,当时是零散的生活在南部千曲川旁的山上,以狩猎为主。至今发现的数处人类遗迹都在海拔八百米的左右,一千三百米以上的区域只有少量的石器出土。到了弥生时代中期,人们开始将移居至平原,并开始学习农耕。此时的佐久形成了三个大的村落:分别是志贺川北侧的和田上遗迹(现在的种畜牧场周边);千曲川的南侧西里、北里遗迹(伴野下平);汤川下游北西久保遗迹(信州短期大学附近)。其余的小村落以他们为中心四散分开,并在弥生时代到后期达到其最盛状态。这时的人们还以半地下穴居的形式生存,食品以小麦、大麦为主,米、豆、山葡萄作为副食。直到进入古坟时代,人们才开始种植荞麦、谷子、稗等,但是此时大规模的村落却都忽然消失了,只剩下些零散的小村庄。有人怀疑是因为浅间山的火山爆发,或者曾遭受大规模的侵略,其具体原因到现在仍然被认为是一个谜。
之后经历了超过一百年的时光,佐久的村落数才开始回升,很多地方也再次有人定居。大化革新之时,在志贺川的北侧(樋村遗迹,现在的平贺侧道附近)和长土吕一代,又出现了规模很大的村落,佐久的人口开始迅速增长。那里有超过四百座的古坟,殉葬品包括武器、盔甲、马具等,其中甚至还有朝鲜半岛的镀金物品。同时,大坂烧和须惠器也在村落遗址中被发现,所以人口增长的原因可能是朝鲜半岛和近畿地区的人躲避战乱移居到此。关于马具,可能属于望月牧、盐野牧、长仓牧等各牧场初具雏形时的那些经营者,他们在那个时候在当地应该便颇有势力了。古坟时代末期,佐久出现了政治设施的宅邸,被发掘到的宫之反A遗迹(小诸市御影)应该就是,同时寺院用的瓦片也一同出土,证明当时佛教已经传到了当地。
佐久一词最早在文献中出现,是在被中野市出土了的的奈良时代前期的须惠器,其上有“佐玖郡”字样。律令制分国后,佐久作为信浓国(初名科野)的一郡,其下有八个乡,分别为美理、大村、大井、刑部、青沼、茂理、小沼和馀门。但郡司由那一族担任并不清楚,例如,当时信浓其它郡司有稻田氏、金刺氏等。因为佐久当地有座大伴神社,所以也有人推测郡司就是大伴氏。在平安时代,佐久郡的庄园有伴野庄和大井庄两处。
二、望月牧
信浓国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十六牧”(类似国营马场),而其中规模最大者则是佐久的“望月牧”。那里东、北邻接千曲川,西侧是鹿曲川,南面是布施川,水草丰富,是一片天然的牧场。优秀的地理条件让这里的马成为了少有的良驹,经常被运送到京都。至今还留有许多歌人以望月牧做为题材的和歌。
望月牧正式成立的具体时间不祥,不过在延喜五年(905)开始制作的『延喜式』中对其曾有记载,那就说明成立的时间在此之前。牧场之南就是古东山道,那里有座高良神社(浅科村)。其原来好象被称作高丽神社,即应该是从朝鲜半岛舶来的人们,也曾从事望月牧的牧场经营。在望月牧周边古坟的殉葬品也以马具居多,地名则常有如御马寄、驹寄、牧寄、驹込、厩尻,与马具关系的地名也有很多,如锻造田、タタラ、吹上等,估计这里以前曾是与望月牧有关系的马厩、蹄铁制造所、牧田、管理舍等地方。 同样在古东山道旁,还有一座有驹形神社,这里被认为是望月牧的封境,是负责管理望月牧的望月一族中根井氏的神社,在一段时期里,根井氏在此地有着很大的兵、马的动员力。从九五零年开始,朝廷将牧场的权力分派给同为滋野一族的海野氏、祢津氏、望月氏三家,并设望月牧监一职总管。海野氏在望月牧的北部地区,望月氏则居其南部,此种格局一直延续到战国时代。海野氏的分家真田氏在一段时期曾成为了其接替者。
除了望月牧,佐久地区还有盐野牧(御代田町)、长仓牧(轻井泽町)和菱野牧(小诸市),以及一些私人牧场。到了平安时代中期左右,一些国有的牧场也逐渐被当地管理者私有化,而战马也开始被视为一种贵重的战略资源。战国时代的情况依然如此,佐久的牧场也成为了诸多武士对其垂涎的重要原因,这些人中就包括信虎、晴信父子。
[imga]leadbbsfile/upload/2007/10/08/090947.jpg[/imga] 望月牧,用图片来说明其优秀的地理条件则要直观些
三、佐久的大井氏
镰仓时代,甲斐源氏的小笠原长清为了增强信浓国的支配权,将六男的时长改名为伴野时长,作为地头管理伴野庄,将七男朝光改名为大井朝光,作为地头接手大井庄,就是说他们与甲斐武田氏一样,同是新罗三郎义光的子孙。伴野庄的管辖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南佐久郡,而大井庄则为北佐久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野氏在“霜月骚乱”中受了牵连,大井氏开始成为了佐久最强大的家族。在南北朝的文中年间,大井氏惣领大井光长还曾一跃成为了信浓的守护代。文安三年(1446),大井氏击败了平贺氏,之后在持光担任家督时,一族进入了鼎盛期,所领超过六万貫,其势力一度还延伸进了小县。大井庄分为十二个乡,其中心是岩村田乡,在战国时代,大井氏在岩村田构筑了大井城,以此为防守的重要据点,但是到了大井政朝当政时,家族却在与伴野氏等同宗的持续内斗中耗尽了精力。终于在文明十六年(1484),埴科的村上政清、显国父子带军攻进了佐久,并攻陷了他们已经居住了二百六十余年的大井城,然后还将之放火烧毁。
其实大井城是沿着汤川的断崖向北的石並、王城、黑岩三处箇所的总称。从室町时代的文明十六年以前留有的记录来看,据说其周围有民房六千所,规模不逊于松本国府。再根据相关的绘图资料,附近有龙云寺、福王寺、圆胜寺、真光寺十二僧坊,以及数间神社,也足见此地曾非常繁荣。其实早在镰仓时代,大井朝光就已经在此地建立城寨,其子孙之后陆续筑起三处箇所,但先后顺序不详。在王城中曾出土含有了大量的焦土的炭化物,证明了此地曾被焚烧。而在黑岩城中曾出土津川、美浓、濑户(全都在岐阜县)产的陶器,甚至还发现了中国的青瓷,这证明了此地的商业曾比较发达。在村上军烧城时,岩村田附近的村落也被殃及,实在是非常可惜。
大井城被攻克后,大井氏的嫡流就此断绝,宗家由武田流之永窪大井氏的大井玄庆(政信)继承。大井氏四分五裂,政朝之叔大井光照逃到了小诸,在宇正坂修建了邸宅。不过,他觉得这样也不够安全,于是在长亨元年(1487)筑了锅盖城(汗水,这名字),其子大井光安时又筑起一座乙女城。延德元年(1489),甲斐国的武田信绳(晴信的爷爷)来进攻佐久,不过被大井氏和一些当地的武士所击退,此时,他们最大的敌人已经换成了甲斐。
四、甲斐武田氏的进攻
之后的战斗就是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天文五年(1537)冬的海之口之战,剧中那位守将平贺源心的名字来源于『甲阳军鉴』。按照小和田哲男的说法,平贺氏早在十五世纪中期就已经消亡了,那应该就是指文安三年的那次争斗。也有的说法是,平贺源心与大井玄信(政信之孙)是同一人,因为他在平贺城居住,所以又被称为平贺玄信。这位帅哥被传为一名武勇过人的猛将,但却在海之口被年轻的晴信砍下了首级,不幸的成为了“甲斐之虎”成名的第一块垫脚石。但也正如开头所说的那样,此战的真实性不高。
真正有资料作为的依据的进攻是发生在天文九年(1540),信虎率军攻入佐久,按照马师的说法是“武田军以怒涛之势一日间攻拔三十六砦”[注1]。在坚韧的甲斐武士面前,佐久零散的地头武士的确很难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大井贞隆(玄信的兄弟)被迫逃到了小县长洼城。天文十年(1541),信虎又与诹访、村上联手,拿下了佐久全郡。但武田氏在此的统治并不稳固,这个任务则还要由晴信来完成,因为在此次征伐之后,信虎就被流放到骏河去了。
天文十二年(1543)九月,晴信首先打败了长窪城大井贞清,然后陆续收伏了佐久的伴野、相木、芦田等族。三年后,他又再次出兵,攻克了大井贞清的内山城,使之降伏,但是当地仍旧是人心浮动,天文十六年(1547)闰七月,志贺城的城主笠原清繁又竖起了反旗。面对佐久的持续抵抗,晴信失去了耐心,四年仍平定不了信浓一郡,吞并全国要等到何时?在小田井原(北佐久郡)击败了前来救援志贺的上杉军后,他下令把所斩取的敌军首级全都运到志贺城外,以之威吓笠原。城破之后,他又将守军尽皆屠戮,把自城主夫人以下的女人、小孩共百余人全都押送到甲府,以一人三贯钱到十贯钱的价格卖给人贩子,此等暴虐的举动也激发了佐久乃至全信浓的反抗情绪。所以直到天文二十三年(1554),此时的晴信已经打败了他在信浓的最强之敌·村上义清,但还是又再一次出兵佐久,并以一日九城之速度攻击大井氏,直至拿下锅盖城,将大井光照的后人彻底打垮。考虑到小诸的重要战略意义,晴信以锅盖城为城郭,乙女城为二之丸,筑起了一座新城·小诸城。自此之后,武田氏才算真正的控制了全郡,佐久的历史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注1]:『胜山记』。
[
本帖最后由 飞影才藏 于 2007-10-11 15:5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