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良房的向上之阶 真田豪/作 藤原良房是使藤原北家权势通天之人,也是“摄关政治”的奠基人。通过与天皇结亲,在适当的时候逼迫还很年轻的天皇退位成为上皇,拥立有自己血统的年幼的外甥或外孙成为天皇,然后以其保护人的身份代替天皇执政,从而大权独揽。这种手法,此后被藤原氏沿用,从藤原实赖开始确保了藤原氏百多年的繁荣。当后来这一手法不再顺利之时(连续不生男孩),也就是藤原氏的“摄关政治”将要衰亡之日。作为杰出的政治家,藤原良房在其掌权之路上很好地把握了两次机会,那就是被称为“承和之变”与“应天门之变”的两次疑点颇多的事件。 第一节 承和之变 这是一次有疑点的事件,据《续日本后记》记载,承和九年(842)七月十七日,橘逸势和伴健岑被当时担任近卫大将的藤原良房拘捕,罪名是企图谋反。七日之前的七月十日,伴健岑拜访平城上皇的皇子阿保亲王(在原业平、行平之父),劝说他与自己一起奉皇太子恒贞亲王前往东国。据说伴健岑对阿保亲王说道:“嵯峨太上天皇病重,不久将生大乱。您是平城上皇的长子,却受到“药子之变”的连座而遭到冷遇,您可愿意与我一起奉皇太子前往东国?”因为伴健岑所谋划的方法与当年“药子之变”时藤原仲成、药子等人拥立平城上皇入东国的手法如出一辙,而阿保亲王是在“药子之变”中曾经表现活跃的人(注1),有相关的经验,所以伴健岑首先想到可以邀请他加入(注2)。然而伴健岑忘记了时过境迁,此时的阿保亲王已经不再如当年那样意气风发勇武过人,他并不想谋反,于是将伴健岑所言用书信密报太皇太后橘嘉智子。太皇太后大为震惊,召中纳言藤原良房入宫,并将阿保亲王的密信转交给仁明天皇。 事件的诱因是由于嵯峨太上天皇病重,政局开始变得不稳定。恒贞亲王被立为堂兄仁明天皇的皇太子,然而他察觉仁明天皇有意传位于自己与藤原顺子(藤原良房之妹)所生的道康亲王,所以奏请辞去皇太子之位,但是此举被伯父嵯峨上皇和父亲淳和上皇所制止。承和七年父亲淳和上皇死去,现在伯父嵯峨上皇又已病危,恒贞亲王倍感自己的处境十分危险,可以说已经站在了悬崖边缘。 追随皇太子恒贞亲王的伴健岑深知其忧虑,想着奉恒贞亲王前往东国避难,征求阿保亲王的意见,却没想到被出卖了。 七月十五日嵯峨上皇驾崩,两天后春宫坊带刀舍人伴健岑和但马权守橘逸势以谋反之罪被逮捕,并分别被流放到隐歧和伊豆。得知此事的恒贞亲王大吃一惊,急忙上书请求辞去皇太子之位,当时被告之与此事无关。然而到了二十三日,废除其皇太子之位的诏书还是下达了。与此同时,藤原良房的政敌,包括皇太子妃的父亲大纳言藤原爱发(藤原良房之叔)、式家的中纳言藤原吉野、东宫大夫文室秋津等也先后被捕并被流放,受到牵连的有六十余人。藤原爱发被幽禁在山城郊外、文室秋津贬为出云权守、支持恒贞亲王的核心人物藤原吉野受处分成为“大宰员外帅”。(有趣的是,告密的阿保亲王也曾经在“药子之变”后被贬为“大宰员外帅”。) 这是拥立道康亲王的藤原良房一派,以废除恒贞亲王的皇太子之位为目标发动的一场大清洗。为此良房连自己的叔叔藤原爱发也没有放过,在以连座之罪将其流放后,良房成为大纳言。八月四日,良房多年来的宿愿终于成为现实,他的外甥道康亲王终于顺利的当上了皇太子,此后成为文德天皇。 现在看来这次事变很可能是由藤原良房和仁明天皇密谋,阿保亲王和橘嘉智子参与的一次政治斗争。藤原良房和仁明天皇都想让道康亲王成为皇太子,阿保亲王受“药子之变”连座地位一直不够稳固,而橘嘉智子很大的可能是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如“药子之变”那样的兵乱,而不得不选择放弃同为孙子的恒贞亲王。最令人感到怀疑的是在“承和之变”三个月后的十月二十二日,阿保亲王突然身亡,年仅五十一岁。可想而知,在伴健岑找其密谋之时,阿保亲王应该还是很健康的,如果已是病重之身,伴健岑是不会找他的。那么阿保亲王的猝死,是否隐藏着什么阴谋呢? 藤原良房在“承和之变”后继任大纳言,此后成为右大臣,文德天皇时代成功就任太政大臣。成为律令制中最高官的良房,在文德天皇死后的858年拥立清和天皇即位,以摄政之名垄断权力。清和天皇是良房的女儿明子所生,也就是良房的外孙。即位时才九岁的孩子是不可能执掌权力的,良房就以外祖父的名义替年幼的天皇执政。摄政的藤原良房成为日本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良房正式成为摄政是在866年,858年时称“公卿补任”。) 注1:药子之变——由于嵯峨天皇重用藤原冬嗣(藤原良房之父),引起受平城上皇宠爱的藤原仲成、药子兄妹的强烈不满。仲成与药子密谋拥立平城上皇逃离平城京前往东国,策划使平城上皇重登帝位。察觉此事的嵯峨天皇封锁三关(不破关、铃鹿关和爱发关),发兵平乱。最终藤原仲成被杀、藤原药子自尽,平城上皇被迫出家。这次事件被称为“药子之变”。 注2:810年“药子之变”时,阿保亲王年仅21岁,据《续日本后记》记载,其人“才兼文武。有膂力(腕力)。妙弦歌。”这样出众而血气方刚之人,作为平城上皇的长子,极有可能在此次事变中表现活跃。然而奇怪的是有关他在此次事变中的所作所为却没有历史记载,事后他也没有被处死,只是作为“大宰员外帅”被左迁到大宰府。据《日本纪略》记载,天长元年(824年)八月,在父亲平城上皇死后第二个月,嵯峨上皇允许其回京。也许当年他和逃入东国发动“壬申之乱”的天武天皇的长子高市皇子那样,在“药子之变”时有突出的作为也不一定哦。 第二节 应天门之变 “应天门之变”非常奇特而且疑团密布,事件的起因是应天门突然失火,究竟谁是放火的主使者直到现在还没有定论,不过对于藤原良房和基经父子来说,这次事件却提供了一次极好的机会,使他们得以借机除去了不少竞争对手,确立了藤原氏大权独揽的“摄关政治”体制(注1)。 应天门是平安京朝堂院南面的正门。水尾帝(清和天皇)当朝时的贞观八年(866)闰三月十日夜,应天门突然失火,大火烧毁了应天门及其左右两侧的栖凤楼和翔鸾楼。由于应天门位于皇宫的核心位置,所以在朝野内外引起骚动。最初,大纳言伴善男密告左大臣源信和中纳言源融有嫌疑,伴善男与源信在贞观初年就已经不睦,大有借此事件将源信整垮之意。当时右大臣藤原良相与伴善男密谋之后,命令藤原良房的养子头中将藤原基经(藤原长良之子)率兵包围左大臣源信的宅邸,逮捕源信。然而藤原基经觉得事情重大,便询问藤原良相此事太政大臣藤原良房(即良相之兄、基经之养父)是否知道,因为当时藤原良房正在以养病为由研习佛法不问政事。结果出人意料的是在白川(京都市左京区)静养的良房从基经口中得知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却大为愤怒,认为放火一事可能另有其人,未必就是源信所为,因为伴善男并没有证据。良房向清和天皇禀报此事,清和天皇派遣敕使参议大江音人和左中弁藤原家宗去源信的宅邸责问此事。源信自然矢口否认,为表示自己的清白,源信还向朝廷献上十五匹马和四十多名随从,表明自己绝无谋反之意,于是此事便被搁置下来。 然而到了秋天,准确的说是在八月三日,备中权史生大宅鹰取做证说在应天门失火前不久,看见伴善男与儿子伴中庸和纪丰城三人一起从门前跑了出来,只是当时考虑到事态严重而保持沉默。对此责难伴善男自然是坚决否认的,可是就在调查期间,大宅鹰取的女儿却突然被人给杀死了。结果伴善男家中的生江恒山、伴清绳被捕,生江恒山供认是对大宅鹰取密告行为不满才杀死其女儿的,进一步拷问的结果是供出伴善男之子伴中庸才是应天门放火事件的主谋,而伴中庸估计是听命于其父伴善男才这么做的。于是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九月二十二日,伴善男与儿子伴中庸等五名主犯以谋逆罪论处,减罪一等免死而予以远流,并没收其财产,纪夏井、伴河男等八人受到连座也被处以远流(注2)。十月,生江恒山与卜部田主以杀害证人之女的罪名被远流(具体见下表)。 应天门之变流刑者一览表: 伴善男是古代的名氏族大伴家的后裔(823年之后,大伴氏避讳大伴皇子之名而改称伴氏),是大伴一族中最后参与中央政治的人。随着他在这次事件中下台,大伴家就此衰败,再也没能登上历史的前台。纪氏也在遭此重大打击之后一蹶不振。《宇治拾遗物语》和《伴大纳言绘词》认为伴善男、伴中庸和纪丰城是放火之人,而《日本三代实录》则认为不是伴善男放的火,总之并没有定论。 在发生应天门失火事件之前,藤原良房任太政大臣,弟弟藤原良相任右大臣,良房的养子藤原基经是近卫中将。而在应天门失火后的八月十九日,藤原良房位极人臣,就任摄政。伴善男也于此日被捕,所以有良房巧借应天门失火一事就任摄政一说。因为当时的政局混乱而不稳定,不久前右大臣藤原良相要发兵围捕左大臣源信,现在连大纳言伴善男也被捕了,刚刚元服不久的清和天皇年仅十七岁,没有经历过大场面,也缺乏丰富的政治经验,所以只好求助于自己的外公藤原良房(清和天皇之母是良房之女明子),请其就任摄政一职。从这样的分析来看,藤原良房似乎的确有策划此事的嫌疑。不久之后,藤原基经的妹妹,也就是伊势物语中在原业平所爱慕的藤原高子,于当年十二月入宫成为清和天皇的女御(注3),后生下阳成天皇。藤原基经同月就任从三位大纳言。而此时藤原良相的女儿藤原多美子,同样是清和天皇的女御,而且一度十分得宠。 藤原良相是良房的弟弟,非常有人望,相传他是小野篁地狱的裁判官。传说良相一度死去,但是小野篁对阎王说:“此人是非常优秀的人物,请看在我的面子上,再让他多活些日子。”结果良相真的复活了。这样的传说自然可以看成是藤原良相有人望的表现,然而良相也因应天门之变这一事件而失去了权势。 我们知道,首先是大伴氏告发源信,想借机将源信等人排斥出政治中枢。可是因为源信投靠了藤原良房,所以形势发生逆转,良房反过来庇护源信等人,反倒以有目击者证实为名,将放火的罪名成功安置在大伴氏的头上。藤原良房以藤原良相与大伴氏有牵连为名排挤良相,结果翌年十月藤原良相在忧愤中死去(也有一种说法是良相在权衡利弊之后牺牲掉伴善男来保全自己)。良相的女儿藤原多美子所生的孩子也没能继承皇位,反到是辈份低的藤原基经的妹妹藤原高子所生的儿子成为阳成天皇,自此藤原良房、基经的“摄关政治”体制得以建立。这一体制一直延续到平安时代末期的保元之乱时期。藤原良房的北家势力如日中天,权倾朝野。 此外,在此次事件之前,被降格为臣的嵯峨天皇的皇子们,特别是源信、源常和源融三兄弟也拥有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藤原良房、基经父子,巧借应天门之变成功的一举将藤原良相、大伴氏、纪氏和源氏三兄弟从政治中枢中驱逐出去了。 现在看来,这一事件存在很多疑点。大宅鹰取为何在事件发生五个月后才出来举报?据说他和伴善男有私怨,这是否是真的呢?(有一种说法,大宅鹰取之子因为与伴善男的手下发生争执而被杀。)聪明能干的伴善男一直是藤原良房的政敌,应天门失火事件是否只是良房为了拔除伴善男这一眼中钉而采用的谋略呢? 可是,要说应天门之变是良房、基经所策划的阴谋,却又显得证据不足,当时良房父子已经很有权势了。此外,源氏三兄弟的势力并未被全部消灭,源融在不久后的870年就成为大纳言,872年任左大臣,元庆八年(884年)阳成天皇退位时,曾经被推举为下任天皇的候选人,只是由于藤原基经的反对而未能如愿。宽平七年(895)死去时还被追赠为正一位,称“河原左大臣”。由此可见,虽然左大臣源信和大纳言伴善男在此次事件中被迫下台,并且非常巧合的都在两年之后的868年孤独而悲凉的死去(一个死于幽居的家中,一个死于流放地伊豆),可是良房父子的排它计划并没有取得绝对的成功。 那么,应天门究竟是怎样失火燃烧的呢?位于平安京中枢、几乎是皇宫象征的应天门,防守严密,决不是流浪者之类可以去放火的地方。究竟是谁主使和谋划了这次事件,至今仍然是个迷。这次事件发生于贞观八年闰三月十日,按太阳历换算的话就是公元八六六年的五月三日,正好是一年中比较干燥的季节,难道这只是一次很偶然的没有任何政治意图和谋略的意外吗? 不管事情的真象是怎样的,藤原良房借助这两次事件排除异己,建立起自己绝对的权威却是不争的事实,“承和之变”和“应天门之变”是藤原良房向上之路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阶梯。 注1:摄关政治—— 指平安时代藤原氏以外戚地位垄断摄政、关白职位,左右国政。866年(贞观8年)藤原良房任摄政,887年(仁和3年)藤原基经任关白,首开其例,到藤原实赖任关白时,摄关政治才有真正的发展。特别是在安和之变(969年)后,藤原氏的摄关地位确立并成为常设制度。十一世纪前半叶,藤原道长、赖通时代达到全盛时期。摄关政治是一种外戚代行政治,藤原北家垄断太政官制。一般认为其特点是经济基础开始转向庄园。十一世纪末院政开始,摄关体制急剧衰落。但摄政和关白职位一直保留到明治维新。 注2:远流—— 律令制中三种流放(近流、中流、远流)之一,是最重的流放罪。按延喜式,一般流放到安房、常陆、佐渡、隐歧、土佐等地。 注3:女御—— 妃嫔中地位最高的称女御,其次为更衣,均侍寝。再次为尚侍(也可侍寝)、典侍、掌侍、命妇(这三者不侍寝)等。 附图: 平安神宫应天门(位于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区),1895年为纪念平安迁都1100周年而建造的平安神宫,仿照平安京朝堂院的构造缩建了应天门 藤原北家与平安时代历代天皇的关系图
主要参考资料: http://www.page.sannet.ne.jp/gutoku2/jyouwanohen.html http://homepage2.nifty.com/toka3aki/dazaifu/dazaif01.html http://www.tabiken.com/history/doc/J/J030R100.HTM http://www5e.biglobe.ne.jp/~hakuga/rekisizinbutu/huziwaranoyosihusa.htm http://www.ffortune.net/social/history/nihon-heian/otenmon.htm http://members.jcom.home.ne.jp/kaskoba/ http://www5b.biglobe.ne.jp/~yoropara/tokusyu00002/toku00002.htm http://www.page.sannet.ne.jp/gutoku2/outenmonnohen.html http://www.pat.hi-ho.ne.jp/hirosilk/yogo6.htm http://inoues.net/tenno/montoku_tenno.html http://www.geocities.jp/rekishi_chips/kokuhatu7.htm http://ja.wikipedia.org/wiki/%E5%BF%9C%E5%A4%A9%E9%96%80%E3%81%AE%E5%A4%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