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和氏略记

飞影才藏/作


一.名和氏的出身

根据『名和氏记事』中记载,名和氏出身于村上源氏,其最早源于村上天皇第七皇子具平亲王的儿子师房,师房的后裔行明移居到伯耆国汗入郡的长田庄,并以地名为苗字,改姓为长田。元寇之乱时,行明之孙长田小太郎行高从长田庄移居到同国濒海的名和庄,他也以地名为苗字,改姓为名和,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武士名和伯耆守长年就是名和行高的嫡子。同为南朝朝臣的北畠亲房在『神皇正统记』中称呼名和长年为源长年,就是说在那个时代,名和氏出身于村上源氏的说法已经被当时的人们所承认。镰仓时代末期,名和氏通过从事海运等商业活动来积累财富,并逐渐成为伯耆国一支很有实力的豪族,而真正让家族流名后世的人无疑是他们此时的家主名和长年。

帆挂船——名和氏家纹

二.名和伯耆守长年

名和长年通称名和又太郎,其初名为长高,而具体生年则不详。元弘二年(1332)春,虽然后醍醐天皇因倒幕失败而被流放到隐岐,但是金刚山的护良亲王和楠木正成仍在继续与幕府战斗,播磨的赤松圆心和肥后的菊池武时等日本关西地方的一些武士也都开始纷纷响应。看到倒幕运动的局势有所好转,后醍醐与千种忠显等人于第二年的二月二十四日一起乘船逃离隐岐,他们最初是以出云的杵筑海湾作为目标,但由于当日海风过大及为了躲避追兵等原因,后醍醐最后在伯耆国的名和凑(今御来屋港)上岸。『太平记』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千种忠显遵后醍醐之命拉拢附近的武士勤王,从当地人的口中,忠显得知此地以名和长高为首的名和氏颇有实力,于是他前往名和庄拜访长高,希望能得到其一族支持。经过家族的内部会议讨论之后,名和氏最终决定追随后醍醐天皇。

名和长年
(长谷川信春 东京国立博物馆)

由于幕府军队随时可能前来讨伐,名和长高建议后醍醐移驾到地势比较险要的船上山进行坚守,然后他又从近邻的农家购买了数千石军粮运上山,做好与幕府军长期抗争的思想准备。同时在山上的名和军也制作了几百面印有近邻武士家纹的旗帜,这是因为当时在船上山上的名和军总数只有不到二百人,而这样能给幕府军制造一个山上有很多部队的假象。同年二月二十日,镰仓幕府派遣隐岐守护佐佐木清高率领三千人包围了船上山,但是看到山上有不同家纹的旗帜后,幕府军变的踌躇不前,而山上的名和军则坚守不出,只是不停地向下放箭。首先是幕府军的将领佐佐木昌纲在山脚指挥部队的时候被名和军射死,接着担任搦手的佐佐木定宗也率领的八百人也投降了天皇,此时不明情况的主将佐佐木清高仍然在率众进攻栅门。当日黄昏,风雨骤至,名和长高认为下山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军乘乱一举击溃了幕府军队。船上山之战后,后醍醐以天皇的名义号召天下武士倒幕,日本关西地方的武士都陆续聚集到船上山周围。同年三月,因为护驾有功,名和长高被后醍醐授予从四位下伯耆守护之职,由于名和氏以前曾经从事过海运行业,于是后醍醐赐“帆挂船”为名和氏的家纹,并将名和长高的名改为长年,从此他开始被习惯地称为名和伯耆守长年。

元弘三年(1333)三月,后醍醐命千种忠显率军出山阴道进攻六波罗探题,在投诚的足利高氏和赤松圆心的配合下,大军于五月攻克京都。同年五月二十二日,后醍醐天皇起驾回归京都主持政务,在回京的途中,镰仓也被倒幕方的新田义贞攻克,而此时的名和一族一直在后醍醐身边负责他的警卫工作。后醍醐天皇在回京之后,封赏给名和长年因幡、伯耆两国。虽然被封为外藩,但名和长年却一直是建武政权中央机构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是记录所、武者所、杂诉决断所的一员,并担任东市正之职。同时长年之子义高也被授予正五位下左卫门少尉,并担任检非违使,成为天皇的亲卫队的一员。作为后醍醐最信任的武士,名和长年与楠木正成、结城亲光和千种忠显一起被当时的人们合称为“三木一草”。

建武政权上层人物之间的政治斗争十分残酷,名和长年一直被后醍醐视为心腹左右,建武元年(1334)十月,名和长年与结城亲光一起在清凉殿拘捕了在政治斗争中失势的护良亲王。建武二年(1335)六月,在得知权大纳言西园寺公宗谋反的消息之后,名和长年又与结城亲光及中院中将贞平一起率军前往北山拘捕公宗等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建武政权逐渐失去的了武士和农民的支持,终于在同年八月,足利尊氏在镰仓拥兵造反,奉命前去讨伐尊氏的尊良亲王和新田义贞也相继被击败。

今天的船上山

建武三年(1336)一月,为了阻止西进京都的足利尊氏大军,名和长年、结城亲光、千种忠显率出云、伯耆、因幡三国的两千余人在近江的势多布阵迎击,在与尊氏军的先锋足利直义、高师直队连续激战数日之后,川崎的肋屋义助因后方受到赤松和细川军的突袭而被击溃,新田义贞只好保护后醍醐逃往比叡山,名和长年等人也都被迫尾随前往。十四日,奥州的北畠显家率领数万奥州大军前来增援宫方,在名和长年、新田义贞和楠木正成等人的配合下,众将终于在三十日傍晚收复京都,而足利尊氏则率残军逃至备后。

名和长年殉节之碑

建武三年(1336)五月二十五日,卷土重来的足利尊氏在凑川击败楠木正成和新田义贞,后醍醐被迫再次率众逃出京都,同年六月十四日,足利尊氏在京都拥立光严天皇即位。六月底,已经处于劣势宫方出兵两万余人分三路出发,准备夺回京都,其中名和长年统率包括仁科、高梨、土居、得能、春日等诸族联军五千余人在猪熊负责配合总大将新田义贞。六月三十日,两军开始交战,由于在八条到九条一带展开的足利军达到了十万人左右,不止处在大宫的新田义贞十分吃力,宫方的其他一些部队也不断被击溃,最终导致名和长年军团在战场上被幕府军孤立。看到战局不利,长年属下的仁科等部队相继突围而出,而他却率领本部的二百余人对足利军发动了自杀式的冲锋,最后长年本人在三条猪熊被九州松浦党的草野将监秀永讨取,而属下的二百人也无一生还,大多数史料认为名和长年阵亡时的年龄大约是在五十岁左右。

虽说在名和长年战死的四十余年之后,南朝也最终覆灭,而长年却一直被后人认为是名和氏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在元弘、建武这个日本历史上的特殊时期,他率领名和氏成功地完成了由地方豪族向武士阶层的转变,他的举动不仅改变了名和氏的命运,也和楠木正成等人一样被后世视为忠臣的楷模,名和长年虽然是从事商业活动出身,但是却也胸怀武略,识君臣大义,实在是难能可贵。

三.九州的名和氏

名和长年死后,名和氏还在继续为南朝战斗着,建武五年(1338)五月二十二日,长年的嫡子义高跟随北畠显家一起战死在泉州(注1),再次失去家主对名和氏的打击很大,而且南朝在吉野的战争形势也变的愈发不利。由于此前名和义高曾被后醍醐任命为九州肥后国八代庄的地头,而此时的八代正由义高的家臣内河氏代管。于是在正平十三年(1358),长年之孙显兴带领一族前往九州投靠同为南朝朝臣的菊池武光,迁往此地的名和氏占据了肥后八代、芦北二郡以及益城的一部分,成为南朝在九州的重要势力之一。正平十四年(1359),名和氏曾做为宮方的一支在筑后川之战中大破北朝军队。看到九州的战事不利,北朝被迫起用了文武兼优的今川了俊担任九州探题,了俊对南朝在九州的诸势力进行了各个击破,在菊池城陷落之后,名和显兴拥戴逃到八代的南朝征西将军宫良成亲王进行最后的抵抗。终于在明德二年(1391),南北朝两军在八代宫地原激战,八丁岳城(八代市古山脚)陷落,良成亲王和名和显兴一起被迫投降,翌年,南朝和北朝也最终实现和平统一。

在室町時代,名和氏一直担任八代城的城主之职,同时他们通过和朝鲜半岛进行商业贸易来充实家产。进入战国时代后,名和氏也同样被卷入了战争的旋涡之中,宽正三年(1462),十三岁的名和显忠(幸松丸)成为名和氏第八代家督(注2),由于家督年幼,名和一族内乱纷起,于是老臣内川式部少辅奉显忠率一部分家臣离开八代,转而依附于人吉城的相良长续。宽正六年(1465),显忠回到八代城重掌家业,为了报答相良长续的恩义,显忠将八代郡内高田乡三百五十町的领地赠给长续。据说显忠这个孩子为人很虔诚,传说当年在离开八代的时候,他曾在相良村的胜福寺祈愿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回家掌权,在愿望达成之后,他将稻田十町捐赠给胜福寺。但是他在对待恩人相良氏这件事上却变的很不厚道,之后他趁着长续的后继相良为续出兵萨摩的时候试图夺回高田乡,但由于相良为续马上回兵肥后,显忠只好与相良氏讲和。

文明十四年(1482),死性不改的显忠再次出兵高田乡,这一次他输的很惨,相良长续在援军岛津国久的帮助下一举攻克了名和氏的八代城。名和显忠这时候想起了担任肥后守护的菊池氏,因为两家有着数代的良好关系,菊池重朝决定替老朋友“ 主持公道”。文明十六年(1484),菊池重朝和名和显忠两家组成的联军在木原山的赤熊与相良为续和宇土为光的联军作战,战争以显忠所在的一方胜利而告终,明应七年(1498),名和氏在菊池氏的帮助下再次击败相良氏,并收复了八代城。但在紧接着的几年里,菊池氏的家主换成了菊池能运,经过家臣叛乱等一系列变故,菊池氏的实力开始逐渐衰落,失去了靠山的名和氏面临着更大的危机。终于在永正元年(1504)年,八代再次被相良氏攻破,显忠只好带领着族人逃往宇土城。

逃至宇土的显忠与嫡子武显一直为了收复旧领而努力,他们开始和丰后的大友氏拉关系,名和武显应该算是名和氏在战国时期最出彩的家主,在『天下统一』和『苍天录』等游戏中,你都能在宇土找到此君。经过大友氏的从中斡旋,名和氏和相良氏的关系趋于和睦,名和氏成为了以宇土城做为据点的国人。永正十四年(1517),武显曾与相良长祗订下盟约,可是不久相良长祗却在家族内乱中被干掉了,武显就乘此机会攻占了相良家的丰福城。天文四年(1535),名和武显又开始进攻阿苏氏,与阿苏军激战于丰福大野,此时相良氏的家主相良义滋决定出兵援助阿苏氏,看到形势不对,武显又将丰福城还给义滋换取两家和睦。武显是个外交高手,他曾先后和菊池氏和阿苏氏建立姻亲关系,致使名和氏也曾与阿苏氏及相良氏一度结成短期的三国同盟,天文五年(1536),武显更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相良义滋的嫡子长为(晴广)。但是战国时代的姻亲很多都是做个样子,果然在天文十一年(1542),他的女儿就跑回了娘家,名和武显也于第二年出兵小川,却被亲家相良义滋击退。天文十九年(1560),大友义镇开始担任肥后守护,大友氏成为当时九州最有实力的大名之一,而此时相良氏则在家主相良义阳的领导下占领球磨、芦北、八代三郡,两家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名和氏的发展,所以名和氏也一直未能实现自己收复八代的梦想。永禄七年(1564),名和氏再次发生内乱,家主名和行宪(武显之孙)病亡,行宪的叔叔行直攻克了宇土城,并篡夺了家主之位。

经过耳川合战之后,大友氏的势力衰退,岛津大军开始进攻肥后,宇土城的名和氏很识时务地开城投降了。龙造寺隆信率大军南下在肥后与岛津义久对峙的时候,名和氏的第十三代当主名和显孝则与隈本城主城亲贤一起出兵支持岛津氏,而名和氏当年的盟友阿苏氏与相良氏还仍然站在大友氏一方。天正八年(1580),名和显孝与城亲贤等人在白河亘的浅滩与阿苏老将甲斐宗运交战,虽然名和显孝曾在早川、渡边一度击败过阿苏军,但最终还是被甲斐宗运打的大败而归。即使如此,各家的顽强抵抗仍然没有能够阻止岛津氏扩张的步伐,天正九年,人吉城被包围,相良氏投降,天正十三年,阿苏氏也臣服于岛津氏。

天正十四年(1586),岛津军开始攻击大友氏的根据地丰后国,大友宗麟被迫向大阪的丰臣氏请求援军。天正十五年三月,丰臣秀吉出兵九州,在其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岛津氏的家督岛津义久被迫向丰臣氏屈服,而名和显孝和小代亲泰、城久基等人一起被秀吉召到了大阪城,于是他将领地宇土城交给弟弟显辉管理。肥后一国被秀吉封给了佐佐成政,但是成政的强硬政策却引发了国内大规模的一揆起义,于是丰臣秀吉从邻近各国调兵到肥后进行镇压。其中宇土城的平乱工作由加藤清正负责,守城的显辉对其进行了反击,最后显辉被清正击败,在逃到出水时被岛津义弘讨杀。由于当时显孝还在大阪,所以幸运的和这件事没扯上太大关系,最后在转封时他得到了筑前国五百町的领地,名和氏也转为从属于小早川氏。

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时候,名和显孝曾先后跟随丰臣秀次和福岛正则作战。但是战后福岛正则赏赐给显孝的五千石知行还不够供养他自己的家臣,所以显孝只好蛰居在筑后国山本郡的千光寺,并于庆长十三年(1608)殁于此地。后来,显孝的儿子名和长兴成为柳河立花氏的家臣,而长兴子孙却都改姓为伯耆氏,其一支直到明治维新之后才恢复原姓。明治十一年(1878),因为名和一族的名和长恭是南朝的忠臣名和长年的后人,他被政府任命为名和神社的宫司,同时还被授予了男爵的爵位。


名和神社社殿

直到今天,名和一族的后人仍然散居在肥后各地,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中,他们仍然使用名和氏先祖所留下的“帆挂船”家纹。生活在群山万壑之中的人们竟然使用着“帆挂船”家纹,这可能会让其他人感到奇怪,但是,那个家纹却是他们家族在历史上最辉煌时刻的见证啊...

注1:也有义高是与其父一起在三条猪熊阵亡的说法,但在名和氏的族谱中,义高是和北畠显家一起战死在泉州。
注2:本文以名和长年为名和氏的第一代家督,其余则以此类推,这是因为名和氏在名和长年之前几乎不能算是正规武士(-_-#)。

名和氏系图

芝兰堂『梅松论』
http://tikugo.cool.ne.jp/nawa/index.html
http://www2.harimaya.com/sengoku/html/nawa_k.html
http://www.daisen.jp/p/2/7/9/5/
http://www5d.biglobe.ne.jp/~katakori/jtaiheiki.html
http://www.city.yatsushiro.kumamoto.jp/museum/event/per_ex1/castle/history.html
http://www16.ocn.ne.jp/~sironoki/200fukuokaigai-no-shiro/212uto2/uto2-0.htm
http://www.kuma.ne.jp/fukada/Syofukuj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