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武朝日本与新罗的外交关系是比较密切的,据史料记载十余年间新罗使者“来朝”八回,日本也派遣新罗使回访四回。
《日本书纪》天武十年纪十月条(681年)记载:
乙酉,新罗遣沙录-一吉餐-金忠平、大奈末-金壹世贡调。金、银、铜、铁、绵、绢、鹿皮、细布之类,各有数。别献天皇、皇后、太子,金、银、霞锦、幡、皮之类,各有数。
《日本书纪》自我标榜,将新罗使者来访称之为“来朝”,然而从下文我们就不难发现新罗使者来日的真正目的了,虽然书纪作者好象只是漫不经心的一笔带过。
是月,——新罗使者至而告曰:“国王薨。”
很明显,新即位的新罗王希望获得近邻的认可与支持,才是这次新罗来使的主要目的。至于故去的新罗王,对比史料可以得知是文武王。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文武王死于当年七月:“秋七月一日,王薨,谥曰文武。”
三年后,即天武十三年四月天武天皇派遣使者回访新罗:
辛未,小锦下-高向臣-麻吕为大使,小山下-都努臣-牛甘为小使,遣新罗。
次年五月使者与学问僧一起回国,并带来新罗王(神文王、681——692年在位)的礼物:
辛未,高向朝臣-麻呂、都努朝臣-牛饲等至自新罗。乃学问僧-观常、灵观从至之。新罗王献物,马二匹、犬三头、鹦鹉二只、鹊二只及种种物。
想来此次派遣使者的目的,大概是对文武王(661——681年在位)这位奠定统一新罗根基的国王表示哀悼之意,也算是日本朝廷对于神文王即位这一事实的认可吧。
《三国史记》卷第三十二、杂志第一“祭祀、乐”记载:
按新罗宗庙之制,第二代南解王三年春,始立始祖赫居世庙,四时祭之,以亲妹阿老主祭。第二十二代智证主(智证王),于始祖诞降之地奈乙,创立神宫,以享之。至第三十六代惠恭王,始定五庙。以味邹王为金姓始祖,以太宗大王、文武大王,平百济、高句丽,有大功德,并为世世不毁之宗,兼亲庙二为五庙。至第三十七代宣德王,立社稷坛。又见于祀典,皆(+祭?)境内山川,而不及天地者,盖以《王制》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又曰:“天子祭天地、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社稷、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是故,不敢越礼而行之者欤。然其坛堂之高下、(土遣,遣前加土)门之内外、次位之尊卑、陈设登降之节、尊爵、笾豆、牲牢、册祝之礼,不可得而推也,但粗记其大略云尔。
由此可知,新罗王自第三十六代惠恭王(765——780年在位)开始供奉五庙,然而在《三国史记》新罗本纪惠恭王条中却找不到相关的记载。但是,早在之前的神文王七年四月条(687年)中就已经有相关的预兆了:
夏四月,改音声署长为卿。遣大臣于祖庙,致祭曰:“王某稽首再拜,谨言太祖大王、真智大王、文兴大王、太宗大王、文武大王之灵。某以虚薄,嗣守崇基,寤寐忧勤,未遑宁处。 奉赖宗庙——(下略)。
很明显,之所以只立五庙,是因为不敢越礼。当时的新罗奉中国唐朝为宗主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所以最终选定供奉太祖大王、真智大王、文兴大王、太宗大王与文武大王,希求祖先之灵能予以护佑。
从《三国史记》的杂志可知,新罗古代就尊“奈乙”为圣地。太阳与谷灵对于农耕来说最为重要,受到王室的信仰与祭祀,“奈乙”被认为是举行祭祀的圣地。第二代南解王在此圣地建造始祖庙,从此以后直到第二十一代炤知麻立干,每一位新即位的新罗王,都必须来此亲自祭祀并举行即位仪式。在遭受各种灾害时,新罗王也会前去祭祀。《三国史记》新罗本纪沾解尼师今(247——261年在位)七年条就有“自五月至七月不雨,祷祀祖庙及名山,乃雨。”的记载。
到了六世纪,第二十二代智证王在被认为是始祖诞生之地的奈乙,又创立了神宫。这个所谓的神宫当是在原有始祖庙的基础上添加一些附属建筑物而形成的。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二十一代炤知麻立干(479——500年在位)七年四月条有“夏四月,亲祀始祖庙,增置守庙二十家。”这是一个信号,增加始祖庙的经济基础表达了新罗王炤知麻立干进一步加强祭祀制度的愿望。果然,两年之后炤知麻立干就将始祖庙移入神宫。九年二月条记载:“九年,春二月,置神宫于奈乙。奈乙,始祖初生之处也。”十七年正月条又记载:“十七年,春正月,王亲祀神宫。”此后,从第二十二代智证麻立干(500——514年在位)开始,直至新罗末期,多见“亲祀神宫”的记载。
在《三国史记》高句丽、百济各本纪中未见有祭祀神宫之语,所以“神宫”当为新罗所特有。神宫的创祀标志着新罗祭祀制的完成,是王权强化的结果。日本的伊势神宫,其神宫的称号很可能就受到了新罗的影响。
目前普遍认为新罗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者其实是第十七代奈勿尼师今(356——402年在位),而“奈勿”这一王名就含有日神信仰之意,圣地“奈乙”也含有此意。新罗祭祀制中,将始祖庙移往神宫,谷灵信仰演变为将始祖灵神格化的日神信仰,借以强化王权。而伊势神宫同样是将天皇家的始祖灵移入并拔高到日神的地位(天照大神),借宗教的支配来强化王权。考虑到六世纪时日本与新罗之间敏感而复杂的关系(此时正是新罗国力得以飞速发展,逐步吞并洛东江中下游流域及日本在朝鲜半岛的任那之地之时),再考虑到时间、形式内容上的相近,很难说,二者之间会没有联系。
受到中国的政治、宗教制度的影响,新罗王祭祀的对象由始祖赫居世演变为太祖大王以下的五位大王之灵。而其中并非新罗王真实祖先的赫居世与新罗王的直系祖先们并列,共同位于儒教所提倡的家庙之中,祭祀已经超越了血缘的限制。
始祖庙(此后称神宫)和始祖大王庙所祭祀的神灵是不同的,反映了祭祀思想与形式的变化,而始祖大王庙与神宫并存,为新罗王的祖灵建造庙屋加以祭祀,这种奇特的庙祀在《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中可以找到众多的相关记载。比如元圣王元年(785年)条、哀庄王二年(801年)条、宪德王五年(813年)条、兴德王八年(833年)条中均有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每位新罗王所祭祀的五庙并不相同。比如元圣王元年(785年)就“毁圣德大王、开圣大王二庙, 以始祖大王、太宗大王、文武大王及祖兴平大王、考明德大王为五庙。”而哀庄王二年(801年)则“春二月,谒始祖庙。别立太宗大王、文武大王二庙。以始祖大王及王高祖明德大王、曾祖元圣大王、皇祖惠忠大王、皇考昭圣大王为五庙。”
也就是说,除了保留始祖大王和五庙这一总数外,其他享受祭祀的四位大王是会变化的。这是因为礼制中除始祖或有特殊功业的祖先称为不祧之祖、其庙始终不毁外,其他祖先都要依次迁入太庙合祭。一般来说,五庙就是诸侯的父、祖、曾祖、高祖加上始祖,按昭穆制度即保留二昭二穆和始祖。等现在的诸侯去世了,入了宗庙,成为了四庙之一,他的高祖的神主就要迁入太庙,而不再单独立庙享祭,即所谓“亲尽而毁”。
元圣王元年(785年)“毁圣德大王、开圣大王二庙, 以始祖大王、太宗大王、文武大王及祖兴平大王、考明德大王为五庙。”似乎是个特例,因为我推测《三国史记》中记载的宣德王死后无子,本来选定的继承人宣德王之族子周元因天降大雨水涨而不得渡,以致群臣认为这是天意而改立上大等敬信为元圣王,其实是在掩盖一场政变。至于哀庄王二年(801年)“春二月,谒始祖庙。别立太宗大王、文武大王二庙。以始祖大王及王高祖明德大王、曾祖元圣大王、皇祖惠忠大王、皇考昭圣大王为五庙。”中的“别立太宗大王、文武大王二庙”另设五庙就更是新罗特色了,这样既不违背永久祭祀身为不祧之祖的太宗大王和文武大王,又完全符合宗主国中国所实行的五庙制度,祭祀了诸侯的父、祖、曾祖、高祖与始祖,而且没有越礼(还是五庙而非七庙)。
神文王时代在始祖大王庙的祭祀中添加他的祖父与父亲太宗大王、文武大王两位,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件。这标志着从前以庆州贵族为中心的贵族联合体制在太宗大王、文武大王两代的努力下,转变为以王权为中心的律令体制。与之相对,王位的继承人也由贵族联合体制下通过贵族会议,从与先王有血缘关系的众多王位继承者中选出,改为深受儒家影响的嫡子相续制。从太宗武列王(654——661年在位)到文武王(661——681年在位)再到神文王(681——692年在位),就是嫡子相续。当然,此后不断由叛乱及平叛而夺得王位的人,就谈不上嫡子相续了,比如平伊湌志贞之叛的宣德王金良相(780——785年在位)与元圣王敬信(785——798年在位)。此外,也存在无子而由弟弟继承的情况,比如孝昭王(孝照王、692——702年在位)无子,就由同母弟圣德王(702——737年在位)即位。
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楚的理解这一点,列出新罗王系谱如下:
前略(新罗王经历了朴、昔、金三氏,以下从第22代的金氏智证王开始,而金氏为王始于第13代味邹尼师今)
智证麻立干(500——514年在位、第22代)
|
———|
| 法兴王(514——540年在位、第23代)
|
葛文王立宗
|
真兴王(540——574年在位、第24代)
|
| ————————————————————
| |
铜轮太子 真智王(574——579年在位、第25代)
| |
————— | |
| | |
国饭葛文王 真平王(579——632年在位、第26代) 文兴葛文王
| | |
| | |
| 善德女王(632——647年在位、第27代) 太宗武列王
真德女王 (654——661年在位、第29代)
(647——654年在位、第28代) |
|
文武王
(661——681年在位、第30代)
|
|
神文王
(681——692年在位、第31代)
从上面的新罗王系谱可以看出,在第二十九代太宗武列王之前,王位是可以在兄弟姐妹子侄中继承的,女子也可以成为国王(如善德女王和真德女王),而在太宗武列王之后,却是嫡子继承王位,这大概也与太宗武列王、文武王两代吞并百济、高句丽,基本统一朝鲜半岛,使二人的威望激增有关。但总的来说,还是律令体制逐步形成并完善的结果。
最后还有一点是值得引起注意的,前文我们提到新罗神文王七年(687年)祭祀始祖大王庙,而这一年恰好是天武天皇驾崩后他的妻子持统当政的持统元年。七世纪后半叶新罗形成以王权为中心的律令体制并加以强化,王位继承也转为嫡子相续制,这一变化直接体现在将新罗王的直系祖先作为被祭祀的对象加入始祖大王庙中。新罗王制与庙制的变化,通过天武朝及持统初期在两国之间往来的新罗使者与遣新罗使,不断传入日本,为天武、持统两朝的最高统治者及宫廷官人所认识,这大概也对日本的律令体制和王位继承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从事后日本律令制的形成与完善,轻皇子(文武天皇)顺利继承皇位等情况来看,影响是存在的,这应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而这也正是本文开头提及新罗与日本两国通使交往的原因所在。
感谢本家 泉重行 殿 的补充!
主要参考资料:
《日本书纪》、《三国史记》、前川明久先生论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