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东晋的弘农诸杨(完) [打印本页]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7-2-5 11:40     标题: 东晋的弘农诸杨(完)

弘农之杨,自汉世杨宝习《欧阳尚书》,遂成儒门。宝子震号为“关西孔子”,顺帝朝为太尉,虽不得其死,然子孙累至三公,由汉及晋,高名不堕,号为“七世名德”。七世者,自震起计,震子秉、秉子赐、赐子彪、彪子修、修子嚣、嚣子凖[1],累世以儒素传家,为关西名族。至西晋,杨凖尚有公辅之望,《世说新语·赏誉第八》“王大将军与丞相书”条刘孝标注引荀绰《冀州记》曰:
    淮(按,当作凖,后同)见王纲不振,遂纵酒不以官事规意,消摇卒岁而已。成都王(武帝子司马颖)知淮不治,犹以其名士,惜而不遣,召为军咨议祭酒[2],府散停家。关东诸侯欲以淮补三事,以示怀贤尚德之事,未施行而卒。时年二十有七。
又据《晋书》卷八四《杨佺期传》:
    杨佺期,弘农华阴人,汉太尉震之后也。曾祖凖(按,原文如此),太常。
由上引文字可知,杨凖任冀州刺史时“不以官事规意,消摇卒岁而已”,成都王颖惜其名望,故而召为军咨议祭酒而不加谴责;甚至成都王颖败后,杨凖都回家闲居了,所谓关东诸侯——不知是指河间王司马颙还是东海王司马越——还先任其为太常,后欲以其为三公;可知西晋时期杨氏门地之高。然而到了杨凖的下一代,才名虽依然不坠,政治地位却完全不一样了。
    自杨震起算的杨氏第八世——即杨凖诸子——共有六人:乔、髦、朗、琳、俊、仲[3],《世说新语·赏誉第八》“世目杨朗沈审经断”条云:
    世目杨朗沈审经断,蔡司徒云:“若使中朝不乱,杨氏作公方未已。”谢公云:“朗是大才。”
同条刘孝标注引《八王故事》曰:
    杨淮有六子,曰:乔、髦、朗、琳、俊、仲,皆得美名。论者以谓悉有台辅之望。文康庾公(亮)每追叹曰:“中朝不乱,诸杨作公未已也。”
按蔡谟、庾亮之叹中传达出了两条信息:一是杨凖的六个儿子都有三公之望;二是杨氏第八世官不至三公,原因在于中朝之乱。我想所谓中朝之乱,恐怕不仅指五胡乱华,而是包括了之前的八王之乱在内。
    杨氏在西晋之末的代表人物杨凖,于政治方面一直处于渊默无为的状态,虽然盛名不堕,但以名士之身、生此衰世而无经世大志,甘于作为权臣装点门面的政治摆设,纵然借此避过了政治风波,却要付出因此远离政治中心的代价,对于保持家族政治地位恐怕不是什么好事。更不幸的是,杨凖在有可能出任三公的时候魂归西天,与西晋末年久掌大权的东海王越没能拉上关系,而东海王越这一派系中,正好有个宗室子弟叫司马睿——也就是不久后东晋的中宗元皇帝。
    元帝过江以后,特重原东海王一系的人物,此点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早已揭示,杨氏跟东海王和元帝均无雅故,家乡又在中原的北部,因此史书上几乎不见有杨氏子弟南渡。如杨凖六子之中,杨乔至二千石而终[4],杨髦为石勒所害;杨琳值乱没胡[5];杨俊、杨仲不见于史;确知过江的只有杨朗。
    杨朗过江后,未如高门士族一般落户新的政治中心建康——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杨氏既非元帝嫡系,也不是东海王霸府故吏;但比较奇怪的是,他似乎也没有像当时许多文化士族一样,迁居江陵,反而似是在江州寻阳扎了根。《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司州下略云:
    永嘉之后,司州沦没刘聪。元帝渡江,亦侨置司州于徐,非本所也。后以弘农人流寓寻阳者侨立为弘农郡。又以河东人南寓者于汉武陵郡孱陵县界上明地侨立河东郡,统安邑、闻喜、永安、临汾、弘农、谯、松滋、大戚八县。并寄居焉。
    从此处我们看到,永嘉南渡之后,在江州和荆州各出现了一个“弘农”,按说两处都有可能成为杨氏的居所,然而据《宋书》卷三七《州郡志三》荆州下“南河东太守”条略云:
    南河东太守,晋成帝咸康三年,征西将军庾亮以司州侨户立。宋初八县,(宋)孝武孝建二年,以广戚并闻喜,弘农[6]、临汾并松滋,安邑并永安。今领县四:闻喜、松滋、永安、谯。
此条所记南河东八县并同上条所言侨立于上明的河东郡,唯《晋志》“大戚”此作“广戚”,则可知两郡本为一事。据本条知上明之河东郡立于成帝咸康三年,这个时间相对于杨朗渡江来说是太晚了。从这一点看,杨朗过江后正是寓居在寻阳,甚至弘农郡可能就是以他带来的流民立郡的。然而,杨朗何以落户在寻阳呢?
    作出落户寻阳的选择,大概是因为杨朗南渡之后处于极为尴尬的地位。考虑到杨凖卒年二十七,其子杨朗渡江时怕是连二十都没有吧?身为名门之后,却偏偏年辈甚轻,本身声望不足,家族与元帝又没有历史渊源,这样的士人恐怕是最难在新朝出头的了。而在杨氏——其实其他南渡士族也基本一样——而言,还要加上一条:由于迁徙丧失了在本乡的势力,这对已经处于困境的杨朗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此时琅邪王氏的权势如日中天,王导位居中枢,号为“江左夷吾”,王敦镇武昌,以江州刺史都督六州,居上流之重,世间流传着“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杨朗迁居与武昌接壤的寻阳,大概就是打着依靠王敦的主意。而《世说新语·赏誉第八》“王大将军与丞相书”条云:
    王大将军(敦)与丞相(王导)书,称杨朗曰:“世彦识器理致,才隐明断,既为国器,且是杨侯淮之子。位望殊为陵迟,卿亦足与之处。”
    王敦谓杨朗“是杨侯淮之子”,要王导加以提拔,似乎表明王杨两氏或者至少王敦王导兄弟与杨凖间有故交,而仔细寻绎杨朗的仕途经历,可以看出其中有王氏相助的影子。《世说新语·识鉴第七》“王大将军始下”条云:
    王大将军始下,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乘中鸣云露车径前,曰:“听下官鼓音,一进而捷。”王先把其手曰:“事克,当用为荆州。”既而忘之,以为南郡。王败后,明帝收朗,欲杀之;帝寻崩,得免。后兼三公[7],署数十人为官属。此诸人当时并无名,后皆被知遇。于时称其知人。
    “位望殊为陵迟”的杨朗协助王敦叛乱,立下大功,王敦许愿以之为荆州,而终授以南郡。按《世说新语》说王敦“既而忘之,以之为南郡”,非实。事态紧急时许以荆州为酬,事后又反悔,这是王敦在元帝朝名将周访身上已经使用过的手段[8]。荆州扼江州之上流,王敦纵不自领,也必得亲近子弟临州方能安心。为了荆州,他连手握强兵的周访都不惜得罪,又岂会真的将荆州付予名位不著的杨朗?所谓事克用为荆州云云,不过是一句空头许诺而已罢了。然而南郡为荆州首郡,于大郡之中亦居前列,而且首郡太守例带刺史军府的长史,如此说来,王敦倒也不算亏待了杨朗。
    虽然王敦没有践诺,但杨朗大概也没有真的指望可以获得荆州刺史之位,又或南郡太守一官已经可以安抚他的不满,反正此后杨朗仍是王敦的心腹之一,这从晋明帝在平定第二次王敦之乱后“收朗,欲杀之”的表现可以看出。然而王敦太宁二年七月败,明帝次年八月卒,其间一年有余,明帝竟终不能杀朗,原因大概在于王导的保护。明帝死后,成帝即位,发诏大赦,大概这就是上引文中提到的“帝寻崩,得免”吧。
    王敦乱后,王导虽然没有受到直接波及,但是明帝信任妻舅庾亮,王导地位未免动摇。同时王氏群从子弟死亡零落,少有握权于外者,因而王导刻意笼络人才,以为己用,王敦麾下的名将周抚、邓岳在成帝朝都被辟为丞相从事中郎,后又出典州郡,与王氏本有渊源的杨朗更不会被弃之不顾。自前引文中,我们看到杨朗后来兼摄过三公尚书,又同条刘孝标注引王隐《晋书》曰:
    朗有器识才量,善能当世。仕至雍州刺史[9]。
则其也曾一度出居外藩,这都应该可以看作王导的安排。按《晋书》卷七《成帝纪》,咸和元年平北将军魏该自侨置雍州的酂城奔襄阳(这时他应该还是雍州刺史),则雍州大概就是此时移到襄阳的,自此以后直至咸和四年之间的襄阳镇将情况不明,自咸和四年周抚镇襄阳起,历任镇将姓名基本都见于史书,由此可以推断杨朗正是在这段记载空白时间出为雍州刺史的。另外,王隐《晋书》系在武昌依庾亮时著成,庾亮咸和九年迁镇武昌,不足六年后去世,则其记载的杨朗情况不能晚于庾亮时代,而庾亮在荆江时的襄阳镇将是南中郎将桓宣,桓宣之前就是周抚,这从另一个侧面限制了杨朗居官雍州的时间,也就证实了以上推断的正确。又王隐言杨朗“仕至雍州刺史”,似乎表明雍州是杨朗最后的任职地,若如此,杨朗任三公尚书当还在出镇雍州之前。但自成帝朝之后,现存史料中即不见与杨朗有关的记载,大概是去世了吧。
    杨朗退出历史舞台后,东晋初年南迁的这一支弘农杨氏便销声匿迹,甚至连杨朗的后人也不见于史,给人一种“南方杨氏家系已经断绝”的印象。从穆帝朝开始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的弘农杨氏,不是杨朗的后人,而是从北方迁来的其弟杨琳的子孙。《晋书》卷八四《杨佺期传》对这一点说得很清楚:
    杨佺期,弘农华阴人,汉太尉震之后也。曾祖准,太常。自震至准,七世有名德。祖林,少有才望,值乱没胡。父亮,少仕伪朝,后归国,终于梁州刺史,以贞干知名。
    杨朗南奔之时,可能是因为年纪还小的缘故,杨琳没有随行,而是留在了北方,后来可能还出仕过后赵,即所谓“值乱没胡”。其子杨亮“少仕伪朝”,则也曾出仕后赵,后来后赵灭亡,中原大乱,杨亮才得以南迁,事见《晋书》卷一一六《姚襄载记》:
    晋征西大将军桓温自江陵伐襄,战于伊水北,为温所败。先是,弘农杨亮归襄,襄待以客礼,后奔桓温。
    晋廷诏桓温伐姚襄在穆帝永和十二年三月,伊水之战在同年八月,杨亮奔晋军一事自然也就发生在这个时间段内。只是杨亮过江以后,其人其家并没有获得如中朝时期一般的尊重。前引《杨佺期传》略云:
    佺期自云门户承籍,江表莫比,有以其门地比王珣者,犹恚恨,而时人以其晚过江,婚宦失类,每排抑之。
    这虽是杨亮儿子杨佺期时的事情,在杨亮自己来说,也不会差多少。东晋南朝时期,即使同样是高门士族,早渡者也对晚渡者普遍怀有鄙视,原因即在于晚渡士族“婚宦失类”,说得更明确一些,就是这些晚渡士族做了胡人政权的官,婚姻方面也没有保持传统的高门通婚习惯。当时受时势所迫,北方士族人人如此,因此晚渡士族在故乡时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关系,然而到了南方,这就成了终身之大玷,而且还要累及子孙。正因此,尽管杨亮本身“以贞干知名”,其父杨琳“少有才望”、“有台辅之望”,也只能托庇于桓温门下,而不能堂而皇之地进入中央政权,跻身台阁。
    杨亮过江之后,仕途并不十分顺利,直到十余年后的废帝(海西公)太和年间才做到梁州刺史[10],在任期间累遭变故。除前注中提及的李弘等人反叛之外,还有前秦的不断侵袭。按《晋书》卷九《孝武帝纪》云:
    咸安二年,苻坚陷仇池,执秦州刺史杨世。宁康元年十一月,苻坚将杨安陷梓潼及梁、益二州,刺史周仲孙帅骑五千南遁。
此二事皆与杨亮有关。《晋书》卷一一三《苻坚载记上》记载更为详细,略云:
    (晋咸安二年)坚遣其将苻雅、杨安与益州刺史王统率步骑七万,先取仇池,进图宁、益。雅等次于鹫陕,纂率众五万距雅。晋梁州刺史杨亮遣督护郭宝率骑千余救之,战于陕中,为雅等所败,纂收众奔还。雅进攻仇池,纂惧,面缚出降。
    (晋宁康元年)晋梁州刺史杨亮遣子广袭仇池,与坚将杨安战,广败绩,晋沮水诸戍皆委城奔溃,亮惧而退守磬险,安遂进寇汉川。坚遣王统、朱彤率卒二万为前锋寇蜀,前禁将军毛当、鹰扬将军徐成率步骑三万入自剑阁。杨亮率巴獠万余拒之,战于青谷,王师不利,亮奔固西城。彤乘胜陷汉中,徐成又攻二剑,克之,杨安进据梓潼。晋奋威将军、西蛮校尉周虓降于彤。扬武将军、益州刺史周仲孙勒兵距彤等于绵竹,闻坚将毛当将至成都,仲孙率骑五千奔于南中。
杨亮丧师失地,应该遭受了免官处分[11],但一段时间后又被重新起用。《晋书》卷七四《桓冲传》略云:
    冲既到江陵,移镇上明,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谘议参军杨亮守江夏。
这是孝武帝太元二年的事情,距离梁州失陷,已经过了四年。重新起用杨亮,大概是考虑到他桓氏故吏的身份;另外,桓冲也不得不顾及当时宿将凋零的现实状况,杨亮虽然在梁州连遭败绩,但毕竟久经沙场,又有贞干之称,用起来总比一般人放心得多。
    杨亮确实没有辜负桓冲的期望,《晋书》卷九《孝武帝纪》云:
    太元八年夏五月,辅国将军杨亮伐蜀,拔五城,擒苻坚将魏光。
同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也记此事,略云:
    晋车骑将军桓冲率众十万伐坚,遂攻襄阳。遣辅国杨亮伐蜀,攻拔伍城,进攻涪城,坚遣后将军张蚝、步兵校尉姚苌救涪城。张蚝出斜谷,杨亮引兵退归。
同书卷二八《五行志中》云:
    九年诸将略地,有事徐豫,杨亮、赵统攻讨巴沔。
按太元八年十月谢石、谢玄破苻坚于淝水,自九年起东晋开始大规模反攻,杨亮作为一军主将收复了汉中地区,并被任为梁州刺史,故前引《杨佺期传》谓其终于梁州刺史,且《晋书》卷五八《周琼传》云:
    琼劲烈有将略,历数郡,代杨亮为梁州刺史、建武将军,领西戎校尉。初,氐人窦冲求降,朝廷以为东羌校尉。后冲反,欲入汉中,安定人皇甫钊、京兆人周勋等谋纳冲,琼密知之,收钊、勋等斩之。寻卒。
可知杨亮确曾复任[12],之后卒于任上。
    据《晋书》,杨亮有三子:广、佺期、思平,其中名声较著的是次子佺期。《晋书》卷八四《杨佺期传》略云:
    佺期沈勇果劲,而兄广及弟思平等皆强犷粗暴。时人每排抑之,恒慷慨切齿,欲因事际以逞其志。
    其实,“沈勇果劲”之人也难免“强犷粗暴”,两者相去不过唯阿之间而已,杨佺期“恒慷慨切齿,欲因事际以逞其志”的表现,更是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其人确有过人之处,因而颇为当时所任,甚至在晋末还掀起了一阵风浪。
    据本传,杨佺期“少仕军府,咸康(按,当作宁康)中[13],领众屯成固”,击败过前秦将领潘猛。然而这时梁益晋军全线败退,杨佺期自然也改变不了局面。他的辉煌,是自淝水战后晋军大举北伐开始的。
    晋军北伐,本以谢玄为帅,后谢玄以病去职,朝命以朱序为代。朱序进屯洛阳后,杨佺期拜广威将军、河南太守,领千兵戍洛阳,受朱序节制,事见《晋书》本传及《朱序传》。在洛阳期间,杨佺期频建战功[14],因而进号龙骧将军,后来因病离职[15],以上这些内容都见于本传,为治史者所熟知;但很少有人注意的是,杨佺期在洛阳时还作有一部书。这部书,《文选》引作《洛阳记》,《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上》称为《洛阳图》,而《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二》称为《洛城图》,名虽不一,要可知为一部记述洛阳景物的著作。可见杨佺期虽然以军功自显,其文化水平却也不差,这或许与弘农杨氏的文化高门背景有一定的关系。
    离开洛阳之后,杨佺期几经波折,做了荆州刺史殷仲堪的司马。彼时高门士族再无王导、谢安一流人物,会稽王司马道子父子专秉朝权,与兖州刺史王恭不和。晋安帝隆安元年,王恭发兵向阙,遣桓玄邀仲堪同举。殷仲堪首鼠两端,从其议而不发兵,只是当听说王恭已经取得实际成果后才遣杨佺期东下,军至巴陵,会稽王道子遣使解释,于是军还。之后殷仲堪罢免与己意见不同的南郡相江绩,以杨佺期代之;同时,殷仲堪从兄殷顗也以反对仲堪起兵向阙解南蛮校尉,不久,杨佺期便得以继任此职[16]。
    殷仲堪虽有名士之誉,却无英雄之风,更致命的弱点是不懂军事,及至次年再次与王恭结盟共讨会稽王道子父子,便演出了一幕滑稽戏。开始时,西军进展非常顺利,《晋书》卷八四《杨佺期传》云:
    仲堪与恒玄举众应王恭、庾楷,仲堪素无戎略,军旅之事一委佺期兄弟,以兵五千人为前锋,与桓玄相次而下。佺期、玄至湓口,王愉奔于临川,玄遣偏军追获之。佺期等进至横江,庾楷败奔于玄,谯王尚之等退走,尚之弟恢之所领水军皆没。玄等至石头,仲堪至芜湖。
殷仲堪本以为此次用兵也会像前一年夏季那样,王恭顺利得手,自己毫发无损还能得到好处,没想到王恭部将刘牢之降于朝廷,反攻王恭,王恭兵败被捕斩首,原本气势如虹的西军顿时手足无措,自石头退往蔡洲。这时桓玄从兄桓修献策于道子,言:“西军可说而解也。修知其情矣。若许佺期以重利,无不倒戈于仲堪者。”于是朝廷以桓玄为江州、杨佺期为雍州、桓修为荆州,而转仲堪为广州。
    必须说,桓修对杨佺期的为人认识还是比较清楚的,此诏一出,西军便有崩解之象,《晋书》卷八四《殷仲堪传》云:
    仲堪恚被贬退,以王恭虽败,己众亦足以立事,令玄等急进军。玄等喜于宠授,并欲顺朝命,犹豫未决。会仲堪弟遹为佺期司马,夜奔仲堪,说佺期受朝命,纳桓修。仲堪遑遽,即于芜湖南归,使徇于玄等军曰:“若不各散而归,大军至江陵,当悉戮余口。”仲堪将刘系先领二千人隶于佺期,辄率众而归。玄等大惧,狼狈追仲堪,至寻阳,及之。于是仲堪失职,倚玄为援,玄等又资仲堪之兵,虽互相疑阻,亦不得异。仲堪与佺期以子弟交质,遂于寻阳结盟,玄为盟主,临坛歃血,并不受诏。
若非殷仲堪以军人家口为胁,并且抢先西归,西军险些在蔡洲就土崩瓦解。然而西军之中,殷仲堪兵力最多,达二万人,杨佺期和桓玄所部各仅五千人,桓部还来自殷仲堪麾下,杨桓二人即使想联手火并殷仲堪,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何况杨桓之间矛盾更深呢[17]?因此三人虽互相猜疑,还是不得不合作。殷仲堪与杨佺期交换人质,加强了互信,同时三人在寻阳结盟,共同抗拒诏书,朝廷无奈之下只得收回任桓修为荆州的诏令,殷仲堪总算保住了荆州之地,于是年底与杨佺期、桓玄一起奉诏撤兵西还[18]。
    三人南归后,桓玄以江州刺史屯夏口,殷仲堪回到江陵,杨佺期则夺取了郗恢的雍州。本来朝廷有诏以佺期代郗恢为都督梁雍秦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但郗恢无意把雍州拱手让给自己的老部下,杨佺期也畏惧雍州兵强,不敢和郗恢兵戎相见,故而想出了一条计策,就是利用桓玄的声望。
    桓玄父桓温在荆襄多年,叔父桓豁、桓冲、从兄桓石民又相次为荆州,桓氏义故遍于荆土,无人敢与之抗衡。当三人未奉诏时,桓玄也有意夺取郗恢的雍州,郗恢闻知后深感忧虑,召集僚属询问对策,僚属咸曰:“佺期来者,谁不戮力!若桓玄来,恐难与为敌。”由此可见桓氏在荆州的声望之隆。杨佺期就利用了这一点,“声言玄来入沔,而佺期为前驱。恢众信之,无复固志。恢军散请降,佺期入府斩闾丘羡,放恢还都”,轻松夺取了雍州要镇,时在隆安三年春季[19]。
    然而,在杨佺期获得雍州后,三人间的矛盾很快便再也掩盖不住。一方面,杨佺期在雍州“抚将士,恤百姓,缮修城池,简练甲卒,甚得人情”,常欲攻玄;另一方面,桓玄对杨佺期也戒心十足,两人间的冲突一触即发,而且桓玄日益跋扈,给殷仲堪带来了阴影。殷仲堪在这时采取的是两面牵制的策略,杨佺期老于戎事,为时名将,因此殷仲堪与其结为姻亲,意欲借此牵制桓玄;但杨氏兄弟勇武犷悍,各拥强兵[20],威行荆土,殷仲堪不谙军事,怀疑杨佺期终有害己之心,故而当其有伐玄之意时又屡次阻止。杨佺期虽然勇悍,却也不敢抛开殷仲堪自己进攻桓玄,于是,杨氏兄弟就被殷仲堪一步步拖上了死路。
    三人矛盾激化后,桓玄以佺期将害己告执政,朝廷乐得见到三人离心,遂“诏加玄都督荆州四郡,以兄伟为辅国将军、南蛮校尉”。这样一来,就在荆土掀起了轩然大波。《晋书》卷九九《桓玄传》略云:
    玄既与仲堪、佺期有隙,恒虑掩袭,求广其所统。朝廷亦欲成其衅隙,故分佺期所督四郡与玄,佺期甚忿惧。会姚兴侵洛阳,佺期乃建牙,声云援洛,密欲与仲堪共袭玄。仲堪虽外结佺期而疑其心,距而不许,犹虑弗能禁,复遣从弟遹屯于北境以遏佺期。佺期既不能独举,且不测仲堪本意,遂息甲。南蛮校尉杨广,佺期之兄也,欲距桓伟,仲堪不听,乃出广为宜都、建平二郡太守,加征虏将军。佺期弟孜敬先为江夏相,玄以兵袭而召之。既至,以为谘议参军。玄于是兴军西征,亦声云救洛,与仲堪书,说佺期受国恩而弃山陵,宜共罪之。今亲率戎旅,迳造金墉,使仲堪收杨广,如其不尔,无以相信。仲堪本计欲两全之,既得玄书,知不能禁,乃曰:“君自沔而行,不得一人入江也。”玄乃止。
殷仲堪所谓“本计欲两全之”,是尚抱着要杨桓二人彼此牵制、形成荆州地区势力平衡局面的幻想,然而三人嫌隙已成,非彼吞此,即此吞彼,虽然此次两人都因殷仲堪的压制而放弃了军事行动,但荆州地区战争的爆发已经写在了日程表上。
    在这一次三人间的角力中,桓玄自然是赢家,他虽然没有达到攻灭杨佺期的目的,却夺取了杨广的南蛮校尉和杨孜敬的江夏相两职,还借助殷仲堪的“配合”把杨广赶到了荆益边境地区去当太守,从而打破杨氏兄弟的掎角之势[21],将杨佺期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成果极其丰硕;殷仲堪自以为维持了荆州地区的安定局面,实际上却起到了帮助桓玄打击杨佺期、斩除自己羽翼的作用;杨佺期志愿不遂,又无以令殷仲堪改变想法,还由于兄弟去职而实力大损,可以说输得最惨。
    隆安三年十二月,桓玄终于发动了对殷杨二人的总攻,以梁州刺史郭铨为前锋,直取巴陵,同时遣使要兄南蛮校尉桓伟为内应。桓伟庸才,惶惧之下,反而把来信拿给殷仲堪看了。殷仲堪一面扣押桓伟为质,命其写信劝桓玄回师;一面急召杨佺期来会。杨佺期知道荆州连年水旱、仓储空虚,回信道:“江陵无食,当何以待敌?可来见就,共守襄阳。”其实杨佺期的建议倒不失为良策,南朝有“荆州素畏襄阳人”之说,盖襄阳百姓多是胡亡氐乱之际自北方来的流民,而且常由乡邑大族统领,为江左精兵所在,江陵人相对就文弱许多;而且杨佺期颇得雍州人情,较“怠行仁义,啬于周急”的殷仲堪恐怕要更受统内百姓拥护[22],在一个对手家族影响力颇大的地方,能多得百姓一分拥护,就多一分胜算;最重要的,江陵仓储在赈灾中已经耗尽,而襄阳为北边重镇,储备必丰,杨佺期久历戎行,当然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他已经作好依靠襄阳的储备与桓玄抗衡的准备了。可惜,事情最终还是坏在了殷仲堪身上。
    殷仲堪在与桓玄交战中连连败退,但又以保境全军自任,不愿奔就杨佺期——可能也是害怕杨佺期对他下手吧,于是又写信给杨佺期,诈称“比来收集,已有储矣”。杨佺期肯定没想到殷仲堪能做出这种不负责任的事,于是率众赴江陵,史称“步骑八千,精甲耀日”,想来是将襄阳的精锐全数带到了荆州。
    然而,杨佺期一到江陵,立刻就明白上了殷仲堪的大当,殷仲堪“唯以饭饷其军”,而据殷仲堪说已有储备的粮草却不见踪迹,杨佺期大怒,声言:“今兹败矣!”不见仲堪,直接率兵出攻桓玄。
    桓玄当时已到江陵城外二十里的零口,殷仲堪遣兵数道距之,及闻杨佺期及其兄杨广到,畏其兵锐,退至马头。马头在长江南岸,正对江津口,当年陆抗据此与羊祜对阵,《水经注》卷三四《江水注二》云:
    江大自此始也。
又引《家语》云:
    江水至江津,非方舟避风,不可涉也。
可知是一处水军交战的良好场所。杨佺期率军追蹑而至,次日与桓玄在江上展开决战,佺期与殷仲堪弟子道护率精兵万人乘舰出战,为玄所距,不得进,于是佺期率麾下数十舰直取桓玄座船,不久又回船袭击郭铨,郭铨几为佺期所获。然而就在此时,玄军大至,杨佺期败退,全军覆没,佺期单骑逃奔襄阳,于路为桓玄部将冯该所擒,其兄杨广也在逃亡途中为人所缚,两人都被送往桓玄处斩首,传首京师,枭于朱雀门。至于把杨氏兄弟拖到死路上的殷仲堪,则是于听说杨佺期被杀后逃奔后秦,途中被桓玄俘获,逼其自杀了。
    杨佺期是整个东晋时期弘农杨氏中与政治关联最紧密也最光彩夺目的人物,他死后子孙即无闻于世,或许是遭了桓玄的毒手;其弟思平及从弟尚保、孜敬此后逃死入蛮,直至桓玄为刘裕所灭,才离开蛮区回到东晋。刘裕出身北府,与本为依托西陕桓氏而显的杨氏并无雅故,但还是对杨氏兄弟加以任用,一时间杨氏兄弟历位州郡,而且还回到了故镇梁州,似乎又恢复了昔日的威名。
    但是,好景不长,前引《杨佺期传》已经提到:“弟思平等皆强犷粗暴。”而同卷《杨孜敬传》所记的孜敬被诛之由更是将这一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孜敬为人剽锐,果于行事。及为梁州刺史,常怏怏不满其志。经襄阳,见鲁宗之侍卫皆佺期之旧也,孜敬愈愤,见于辞色。宗之参军刘千期于座面折之,因大发怒,抽剑刺千期立死。宗之表而斩之。
此事应该不是“欲加之罪”,杨氏虽然与刘裕并无雅故,但也没有仇怨,从当时来说,刘裕还需要著威西土的将门杨氏为其镇遏梁州,以防后秦攻袭汉中;且纵使杨孜敬有无礼于刘裕的行为,鲁宗之也非刘裕一党,更不会为其找理由杀人。杨孜敬之所以“怏怏不满其志”,大概是因为平桓玄后许多原本藉藉无名的“小人物”一跃成为朝廷重镇,而自己只能做个边镇刺史。这种怨念原本就是很不利于保身的,而其“为人剽锐,果于行事”的性格更造成了怨念的加深,最终在雍州刺史鲁宗之处爆发出来,鲁宗之在桓玄之乱时任南阳太守,后来起兵讨桓振,方授雍州刺史,大概在杨孜敬看来,他也是一步登天的小人物吧。然而时势不同,杨孜敬的发泄不满,只能把自己的性命送在襄阳,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杨孜敬被诛后,据本传:“思平、尚保后亦以罪诛,杨氏遂灭。”杨思平被诛见《晋书》卷十《安帝纪》:
    义熙四年冬十一月癸丑,雷。梁州刺史杨思平有罪,弃市。
事在杨孜敬被诛后两年[23],也是在梁州刺史任上有罪伏法,至于罪名为何,史书不载;杨尚保被诛则不见于史书,可能其官职卑小、不值得史官一记。史官在思平等被诛之事下缀以“杨氏遂灭”四字,表明至此为止,江左再无弘农杨氏一族的存在。弘农杨氏作为汉晋以来的高门,完全退出了南方政权,当然,是以一种非自愿的形式退出的。
    弘农杨氏杨朗、杨琳二支先后过江,但在江左均没有得到善遇。杨朗有才无地,只得投靠琅邪王氏,凭借王氏的提拔官至尚书、刺史,但子孙即无闻于世。杨亮及其子侄过江后由于“婚宦失类”而沦落为将门,始则为桓氏尽力,受任边镇;至晋末朝局混乱,高门士族中罕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杨佺期乘势而起,夺取了雍州重镇,然而不久就兵败身死;其诸弟后来也一度获取过梁州刺史职位,但又先后以罪诛,杨氏至此彻底断绝。从弘农杨氏过江后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晋时期士族门第升沉的侧影,可以看到晚渡士族的低下地位,可以看到将门与高门的结合及互相利用,还可以看到晋末武人的反复与彷徨。杨氏的灭亡是一场悲剧,相同或类似的悲剧在晋末反复出现过数次,然而这些悲剧向我们宣告的不是武人的悲惨命运,而是一支新的政治势力将要登上统治阶级最高层前的彷徨,门阀政治的时代即将结束,北府楚子的时代在悲剧的收场白声中悄然到来。
【注释】
[1]凖《晋书》无传,《世说新语》正文及刘孝标注“杨凖”并作“杨淮”。《世说新语·识鉴第七》“王大将军始下”条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下称《笺疏》)引程炎震云:
    《魏志·陈思王传》注:“杨修子嚣,嚣子凖,皆知名于晋世。凖,惠帝末为冀州刺史。”《品藻篇》“冀州刺史杨淮”条,宋本亦作“凖”,《晋书·乐广传》亦作“凖”。
又《世说新语·赏誉第八》“王大将军与丞相书”条《笺疏》引李慈铭云:
    案“淮”,《三国·魏志·陈思王植传》注引《世说》作“凖’,以字始立(作者按,本条刘孝标注引《世语》云:“杨淮字始立。”)推之,作‘凖’为是。盖‘凖’或省作‘准’,遂误为‘淮’。如刘宋时王凖之亦作‘准之’,今遂误为王淮之矣。”
[2]《三国志·魏志》卷十九《陈思王植传》注引同书云:
    召以为军谋祭酒。
[3]《世说新语·赏誉第八》“世目杨朗沈审经断”条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云:
    “乔”,《魏志·陈思王传》注引《冀州记》作“峤”。“琳”,《华阴杨氏谱》作“林”。“仲”,影宋本及沈校本并作“伸”,《华阴杨氏谱》同。
[4]刘孝标注引傅畅《晋诸公赞》,称乔至二千石、髦为石勒所害。傅畅为北地傅氏子弟,值乱没于石勒,《晋诸公赞》二十二卷也作于后赵时期,则其不可能知晓杨氏子弟过江以后的情况,那么杨乔至二千石应该是在中原发生的事情。
[5]《晋书》卷八四《杨佺期传》略云:
    佺期祖林,少有才望,值乱没胡。
按“琳”或作“林”,见注3。
[6]此条“弘农”字下注云:
    江左立侨郡,后并省为县。
然而我颇疑此条注系史官将此弘农与侨立于寻阳的弘农郡混淆的结果,东晋时期,荆江常为一体,所以司州所领河东、弘农二郡可以分在二州而无碍(《晋志》所谓元帝侨置司州于徐,不过是暂时措施,宋世南徐州——即东晋之徐州——备有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郡邑,其中唯独没有司州,观此可知)。据《晋书》卷一五《地理志下》扬州下略云:
    及何无忌为刺史,表以司州之弘农、扬州之松滋二郡寄在寻阳,人户难居,并宜建督。安帝从之。后又省松滋郡为松滋县,弘农郡为弘农县,并属寻阳郡。
则侨立之司州弘农郡不在荆州地区可知,而省弘农郡为县、并入河东郡更无从谈起。
[7]余嘉锡《笺疏》引李慈铭云:
    案三公下当有一曹字。三公曹郎主典选。
又引程炎震云:
    《晋书·职官志》列曹尚书有三公曹。渡江止有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而十八曹郎内仍有三公曹。盖以他尚书摄职,故云兼也。
[8]《晋书》卷五八《周访传》云:
    初,王敦惧杜曾之难,谓访曰:“擒曾,当相论为荆州刺史。”及是(指平杜曾后)而敦不用。至王廙去职,诏以访为荆州。敦以访名将,勋业隆重,有疑色。其从事中郎郭舒说敦曰:“鄙州虽遇寇难荒弊,实为用武之国,若以假人,将有尾大之患,公宜自领,访为梁州足矣。”敦从之。
[9]《晋书》卷一四《地理志上》雍州条略云:
    元帝渡江,初以魏该为雍州刺史,镇酂城,寻省。(胡亡氐乱之际)秦雍流人多南出樊沔,孝武始于襄阳侨立雍州,仍立京兆、始平、扶风、河南、广平、义成、北河南七郡,并属襄阳。
然而《晋书》中数见东晋中期的“雍州刺史”或“雍州”,可证此言有误。桓宣以都督司梁雍三州荆州之南阳襄阳新野南乡四郡军事、梁州刺史、持节、平北将军镇襄阳,据此可推测晋孝武前雍州已在襄阳。
[10]《晋书》卷八《海西公纪》不言此事,但略云:
    兴宁三年冬十月,梁州刺史司马勋反,自称成都王。太和元年五月,朱序攻司马勋于成都,众溃,执勋,斩之。
可知太和元年前梁州刺史犹是司马勋。
又《晋书》卷五八《周楚传》云:
    太和中,蜀盗李金银、广汉妖贼李弘并聚众为寇,伪称李势子,当以圣道王,年号凤皇。又陇西人李高诈称李雄子,破涪城。梁州刺史杨亮失守,楚遣其子讨平之。
参《海西公纪》云:
    太和五年九月,广汉妖贼李弘与益州妖贼李金根聚众反,弘自称圣王,众万余人,梓潼太守周虓讨平之。(按《通鉴》,弘等八月反,虓九月平之。)
观此,知杨亮任梁州刺史始于太和元年至太和五年间。
[11]《晋书》卷五八《周抚传》云:
    迁监沔北军事、南中郎将,镇襄阳。石勒将郭敬率骑攻抚,抚不能守,率所领奔于武昌,坐免官。
以此为例,杨亮失梁州,也当受同样的处分。
[12]《晋书》谓琼为周楚子、周虓父,因此研究者常谓周琼代杨亮之事在苻坚取蜀前,然而此说不可信。杨亮作梁州在太和中,已见前注,而苻坚取蜀时其亦是梁州刺史,任职未有中断,何容阑入周琼其人?且注[10]引《周楚传》云楚遣其子讨李弘等,而《海西公纪》云周虓讨平之,据此则周楚子即周虓。又苻坚取梁益二州时,周虓因母妻被俘,以奋威将军、西夷校尉(此据本传,前引《苻坚载记》作“西蛮校尉”)、领梓潼太守降于坚;而周琼见于史籍反在太元之末,此亦不可通。
关于最后一点,须据《周琼传》所记窦冲反事加以分析。按此事又见《晋书》卷六七《郗恢传》,云:
    初,姚苌将窦冲来降,拜东羌校尉。冲后举兵反,入汉川,袭梁州。时关中有巴蜀之众,皆背苌,据弘农以结苻登。而登署冲为左丞相,徙屯华阴。
又同书卷八一《朱序传》略云:
    序北伐,数破翟辽、慕容永,后还襄阳。其后东羌校尉窦冲欲入汉川,安定人皇甫钊、京兆人周勋等谋纳之。梁州刺史周琼失巴西三郡,众寡力弱,告急于序,序遣将军皇甫贞率众赴之。冲据长安东,钊、勋散走。太元十八年卒。
据《晋书》卷九《孝武帝纪》,太元十六年夏慕容永寇河南,太守杨佺期击破之。朱序北伐时,杨佺期领千兵隶序,则此年朱序尚在中原地区,那么助周琼平叛之事当在太元十七、十八年间,那么周琼为梁州的时间就可以确认在太元之末,由是可知《晋书》记周琼、周虓关系有误,《元和姓纂》云虓是楚子,此近实,琼则当是虓弟甚至虓子。
[13]按咸康是康帝年号,当时杨亮尚未南奔,更没有出镇梁州,杨佺期根本没有屯守汉中郡成固县的可能;晋孝武宁康中,杨亮正以梁州刺史与前秦军对峙,杨佺期以刺史之子领兵守要镇成固,在情理之中。故云此“咸康”当是“宁康”之误。
[14]《晋书》卷八四《杨佺期传》云:
    苻坚将窦冲率众攻平阳太守张元熙于皇天坞,佺期击走之。佺期自湖城入潼关,累战皆捷,斩获千计,降九百余家,归于洛阳,进号龙骧将军。
按《晋书》卷六七《郗恢传》略云:
    窦冲降苻登,屯华阴,河南太守杨佺期遣上党太守荀静戍皇天坞以距之。冲数来攻,恢遣将军赵睦守金墉城,而佺期率众次湖城,讨冲,走之。
此即湖城之捷,本传所言“自湖城入潼关,累战皆捷,斩获千计,降九百余家”的赫赫战果大概就是此时取得的。
[15]《晋书》卷八四《杨佺期传》云:
    以病,改为新野太守,领建威司马。
这个说法很让人摸不着头脑。当时郗恢以建威将军为雍州刺史,负责中原战事,杨佺期的新职是以新野太守兼领他军府的司马。然而杨佺期若病情不重,自可坚持在洛阳前线奋战;若病情已重,无论新野太守还是军府司马均不宜授之——这两个职位都不是职闲廪厚、可以从容养疾的,尤其军府司马,反而是繁要之职。因此我怀疑此次改授其中暗含玄机。参《晋书》卷一一六《姚苌载记》云:
    晋平远将军、护氐校尉杨佛嵩率胡蜀三千余户降于苌,晋将杨佺期、赵睦追之。遣姚崇赴救,大败晋师,斩赵睦。
这是一次重大的败仗,《杨佺期传》讳而未书,或许杨佺期就是因本次兵败而实力大损,无法继续承担保卫故都的重任,不得不被调离洛阳;但又由于朝廷或者郗恢重其才干,故此把他调到相对后方的新野,同时任其为建威司马,让他可以继续发挥能力。所谓“以病,改为新野太守,领建威司马”,不过是保全他面子的说法而已。
[16]《晋书》卷十《安帝纪》略云:
    隆安元年夏四月甲戌,兖州刺史王恭,豫州刺史庾楷举兵,以讨尚书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为名。甲申,杀国宝及绪以悦于恭,恭乃罢兵。二年秋七月,兖州刺史王恭、豫州刺史庾楷、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南蛮校尉杨佺期等举兵反。
隆安元年王恭举兵之后,杨佺期代江绩为南郡,殷顗解南蛮;而当次年方镇再次举兵向阙时,杨佺期已经是南蛮校尉,这可能是因为殷仲堪刻意拉拢杨氏兄弟所致。
[17]《晋书》卷八四《杨佺期传》云:
    佺期为人骄悍,常自谓承藉华胄,江表莫比,而玄每以寒士裁之,佺期甚憾,即欲于坛所(按即寻阳结盟之坛)袭玄,仲堪恶佺期兄弟虓勇,恐克玄之后复为己害,苦禁之。于是各奉诏还镇。玄亦知佺期有异谋,潜有吞并之计,于是屯于夏口。
[18]《晋书》卷十《安帝纪》云:
    隆安二年冬十月,壬午,仲堪等盟于寻阳,推桓玄为盟主。
则三人撤兵时间大致当在年底。
[19]《晋书》卷二七《五行志上》云:
    安帝隆安三年五月,荆州大水,平地三丈。去年殷仲堪举兵向京师,是年春又杀郗恢,阴盛作威之应也。
按郗恢失雍州还都,于路为殷仲堪派人劫杀,委过盗贼,见本传。
[20]当时杨佺期居雍州,其兄广为南蛮校尉,从弟孜敬为江夏相。雍州、南蛮各有军府固不待言,东晋江夏相常督江夏、随、义阳三郡军事,亦为边将之一,后来桓玄攻殷杨,授梁州刺史郭铨以江夏之众,即江夏相所领军队。
[21]时佺期镇襄阳、杨广南蛮府在江陵、孜敬以江夏相治安陆。襄阳天下之要,江陵为荆州治所,安陆地近夏口、武昌,杨氏兄弟并号勇悍,而位居要镇,成掎角之势,无怪乎殷仲堪不敢任其攻桓玄,而桓玄攻佺期前必先去广与孜敬,亦由防三人同时发难起见。
[22]《晋书》卷八四《殷仲堪传》云:
    仲堪少奉天师道,又精心事神,不吝财贿,而怠行仁义,啬于周急,及玄来攻,犹勤请祷。然善取人情,病者自为诊脉分药。
我想“怠行仁义,啬于周急”是指对一般人,而“善取人情,病者自为诊脉分药”是指对僚属亲信,也就是说仲堪好行小惠,而无大恩于百姓,这比起杨佺期的“抚将士,恤百姓,缮修城池,简练甲卒”显然差了一个档次。
[23]《晋书》卷十《安帝纪》云:
    (义熙二年)秋七月,梁州刺史杨孜敬有罪,伏诛。

[ 本帖最后由 江城梅花引 于 2008-1-5 18:47 编辑 ]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7-2-5 13:01     标题: re:重行是否有意弄个两晋南北朝的专题呢?呵呵...

重行是否有意弄个两晋南北朝的专题呢?呵呵~~~[em01][em14]
作者: 大意觉迷    时间: 2007-2-5 17:08     标题: re:“由杨喜追杀项羽,以功封侯。后数世生...

“由杨喜追杀项羽,以功封侯。后数世生敞,官至宰相。敞曾孙宝,不应王莽之命,光武特征,老病不到。宝生震,诸儒谓之关西夫子,位至大司徒太尉,卒以忠死。杨氏由是益大,载于史传,世不绝人。” 参考《表》、《汉书·杨敞传》、《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后汉书·杨震传》、《晋书·后妃列传》、《晋书·杨骏传》、《晋书·杨佺期传》、《魏书·杨播传》等正史和墓志材料对杨氏的世系表可以做一个简单排列:喜子敷,敷子胤,胤子敞,敞子忠、恽,忠子谭,谭子宝、并,宝子震、衡,震子牧、里、秉、让、奉,牧子统、馥,馥子奇,奇子亮,秉子赐,赐子彪,彪子修,修子嚣,嚣子准,准子乔、髦、朗、琳、俊、仲,琳子亮,亮子思平、佺期、广,奉子敷,敷子众,众孙炳、骏、瑶、济,济子毖,瑶子超,超子结,结子珍、继。 《表》中载杨播房出自杨震子杨奉,奉仕后汉城门校尉、中书侍郎。八世孙结,仕慕容氏中山相。结二子:珍、继。珍便是杨播房的起点。 珍子真,真子懿,懿子播、椿、颖、顺、津、舒、暐,播子深、侃,侃子师冲、纯陀,椿子昱,昱子孝邕,颖子叔良,顺子辩、仲宣、测、稚卿,仲宣子玄就,津子遁、逸、谥、愔,暐子元让。 史里有关越公房杨氏人物罗列如下:结子继,继子晖,晖子恩,恩子钧,钧子暄、穆、俭、宽,暄子敷,俭子文升、文休、文异、文伟,宽子文思、纪,敷子素、询、约、慎、岳,文休子处嶷、处相,文异子安仁、虔愻,文伟子荣、士积、安、纂,纪子孝湛、孝俨、孝怡,素子玄感、玄奖、玄纵、积善、仁行、玄挺、万硕,[34]岳子弘礼、弘文、弘武,文升孙昉,处嶷子宝应、宝琳,安仁子德立、志立,荣子师、泰、恪,士积子缄,纂子守拙、守讷、守愚、守柔、守挹,孝湛子弘业,孝俨子弘毅、弘暕,孝怡子弘胄。 http://297760.ctc-w149.dns.com.cn/forum/printpage.asp?BoardID=4&ID=102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7-2-5 20:30     标题: re:谢谢,杨氏网的文章收藏了。历史上杨氏过江...

谢谢,杨氏网的文章收藏了。历史上杨氏过江以后流离殊甚,杨朗居于荆州,以才略为王氏所重,然仅此一世,其后无闻。直到桓温北伐姚襄,弘农杨亮来奔,杨氏人物才重现于世。但杨亮以武干著称,而无杨氏儒学传家的风范,其诸子多犷悍粗暴,让人怀疑杨氏家风衰替为何如此之速。所以想弄篇文章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也算在研究中学习吧。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7-5-12 11:07     标题: re:准备动笔了,重翻旧案。北魏弘农诸杨在《魏...

准备动笔了,重翻旧案。北魏弘农诸杨在《魏书》中书为“自云弘农华阴人”,则魏收也未敢深信其为弘农杨氏;今世学人定其为马圈杨氏,但又忘记是哪位先生的著作,无奈啊无奈。好在本文的对象是东晋诸杨,可以规避开来,幸福啊~
作者: 山名宗田    时间: 2007-5-17 14:36     标题: re:“今世学人定其为马圈杨氏,但又忘记是哪位...

“今世学人定其为马圈杨氏,但又忘记是哪位先生的著作。” 这个这个这个……找不到的原因大约是由于“马圈”记错了吧? 马渚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7-5-18 22:33     标题: re:谢谢山名殿,看来是我记错了,惭愧。

谢谢山名殿,看来是我记错了,惭愧。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7-5-18 22:34     标题: re:似乎也不对……马渚杨氏在余姚,跟弘农杨氏...

似乎也不对……马渚杨氏在余姚,跟弘农杨氏隔了十万八千里,怎么也冒充不了的……
作者: 山名宗田    时间: 2007-5-19 07:28     标题: re:这是说尔朱荣渡河时借助的那个“马渚诸杨”...

这是说尔朱荣渡河时借助的那个“马渚诸杨”(语见《魏书》),马渚杨在余姚是今天的事情了。 出自唐长孺《〈魏书杨播传〉“自云弘农华阴人”辨》,载武汉大学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5辑。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7-5-22 23:21     标题: re:谢谢指教,我去找来看看,自愧修行不够啊,...

谢谢指教,我去找来看看,自愧修行不够啊,^_^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7-6-11 15:38     标题: re:正式动笔,先贴一部分上来。

正式动笔,先贴一部分上来。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7-6-14 15:00     标题: re:OK,了结了。[em01]

OK,了结了。[em01]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7-6-14 17:14     标题: re:嗯,重行辛苦了,这下我们申报又多了一篇力...

嗯,重行辛苦了,这下我们申报又多了一篇力作啊,呵呵~~~~~国史俺基本没有发言权啊,重行自己再看看,觉得可以了就去六月检地申报帖那跟贴申报吧~~~~~~小八也好更新上主页~~~~[em06][em10]




欢迎光临 闲雪御所 剑与火 真田幕府 日本历史文化 朝鲜半岛历史文化 (http://sanada.net.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