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终为他人作嫁衣的北九州名门——(武藤)少贰氏(搁置的老坑啊~) [打印本页]

作者: 崇侯秀虎    时间: 2007-1-12 20:51     标题: 终为他人作嫁衣的北九州名门——(武藤)少贰氏(搁置的老坑啊~)

熟悉日本战国历史的朋友们,对于北九州这块土地上的豪强,大多并不陌生。其中势大者,譬如控制筑后,兼有周防、长门的大内氏;后崛起于肥前的龙造寺氏;一直支配丰后的大友氏,都创造过属于它们自己的辉煌。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故事与谈资……

所谓乱世,“盛衰有凭,循环相生。”——每一个当代之繁华背后,总有那么一些“过去”以失意与落魄来衬托,然后那曾经的繁华凋尽,又来为下一个繁华铺垫营养。

于是,大内的衰落印证了毛利的崛起,龙造寺与大友的破败带来了岛津的霸权,一破一立,周而复始,直到天下终一统才会停止。这不能不说是乱世豪强之幸,却也是他们的不幸,实在是矛盾啊……

呵呵,扯一些闲言碎语,除了感慨一下昨日英雄的武功与遗憾,同时也是为了点明“不破不立”的这个一般常理。

话说到此处,我想大概可以逆向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了——既然毛利、岛津的“立”有赖于大内、龙造寺、大友之“破”,那么后者之“立”又有赖于谁之“破”呢?

答案就是——(武藤)少贰氏,北九州曾经的主宰者,也是本文即将叙述的主角。


其之一 • 起始

1、氏源•家徽



    关于(武藤)少贰氏的先祖,据说有藤原氏道长流和藤原氏秀乡流两种说法。

    所谓道长流的出处,是以在《武藤氏系図》里提到:“藤原道长的后裔中在武藏领有知行,并以‘武藤’为武藏藤原之简称”为前提,并辅以描述中世纪西国武士的《北肥戦記》中,武藤氏曾自称“左中将尾張守藤原長頼は、相伝の知行地である武州戸塚郷に下り、武州の藤原であるから武藤中将と名乗った。その子頼氏は、八幡太郎義家に従って奥州に出陣し、寄懸の紋の旗を賜った”作为佐证。

    而所谓秀乡流的由来,则是以中世纪家世图集《尊卑分脈》中,以秀乡为祖的“少贰世系图”作成。其中描述了藤原秀乡的后裔嶋田二郎景頼曾任武者所,号为“近藤武者”,其子赖平后来亦出仕武者所,并以“武者所的藤原”自称,简为“武藤”苗字。

    平心而论,这两种说法都有其道理。然道长流的证据偏向于家史自述一些,不足以尽信,而秀乡流则相对可信的多。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秀乡流的说法大概是正统了。

    不过,虽然排除了道长流的氏源,并不表示其所言无可取之处。其中一些叙述还是能够给(武藤)少贰氏的历史开端以补充……


藤原氏秀乡流
http://img56.photo.163.com/tingzhujushi/5828424/147700280.jpg(少贰氏世系图)

家徽
http://img56.photo.163.com/tingzhujushi/5828424/147700088.jpg(寄悬り目结)

2、溯源

    平安朝前期,以有力公卿身份而把持朝政的藤原一族建立了摄关政治,使得贵族势力(公家)压制天皇权力而日渐强大,并在日本各地派遣国司、郡司,向国领地和庄园私地收纳租税,公家作为权力的持有者,统治其他阶层。而往往本地的豪族、庄官、农民则是被统治者。

    这样起初的几百年还算安稳,但是其后期,随着公家的日渐腐败、争权夺利,拼命压榨各地庄园的利益来为自己服务的劣迹逐渐增多,导致农民的强烈不满,他们经常来到京都“直诉”国司、郡司的腐败,更甚者因不堪重负聚众杀死赴任国司、郡司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大批的失业农民成为“野伏”(山贼)。

    税赋的减少,尔虞我诈的争斗,迫使京都的某些小贵族或政治斗争失败的贵族离开京都,游历地方,并最终在某地转变成地方势力;而治安的混乱,则令被任命为国司的贵族一般不再直接上任,而是留在京都,遥控地方,这就给了一些有野心的豪族以机会。

    于是,以军人、庄官、侍为普遍组成部分的新兴地方武士团崛起,它们以武力抗拒公家的土地租税,在地方建立武装势力,而公家则无力制止这种行为,最终形成了默许武装合法的情况,一些国司甚至以“押领使”、“追捕使”的名义雇用武士团首领来维持治安,剿灭盗匪。说明了与公家相对之武家的逐渐形成。

    伴随着武家势力的成长,其内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些人认为可以直接武装起义夺取中央;另一些人则倾向于依附中央再图发展。因此,早期的武士阶层们便在叛起、被镇压、再叛起、再被镇压的东征西讨中徐徐上升。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武士集团开始借由讨伐叛逆的名义做掩饰,愈发强大起来。其中皇室后裔出身的(清和)源氏、(恒武)平氏两家培养的实力最为茁壮。而在策略上,两家的有力者大部分都对“依附——取代”的模式更有兴趣。这也成为当时历史的一种政治潮流。

    到了“承平之乱”(公元935年•承平5年)⑴,为了镇压平将门反叛,软弱的朝廷惊慌以对,急忙派兵讨伐。然而讨伐军未到,叛乱却被地方武士平氏同族平贞盛,以及下野押领使藤原秀乡所解决,标志着武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以“田园藤太”闻名的藤原秀乡,即是之前说过的下向贵族转变而成的地方武士一类,在武藏国建立势力,其氏源为藤原氏北家(摄关家)鱼名流。他,便是九州少贰氏、出羽大宝寺氏、丰后大友氏等几个武家家氏的共同之祖。


    承平之乱,以及之后一系列朝廷无力镇压,而付诸武家平定的叛乱(天庆之乱、平忠常之乱等),标志着武家介入朝政(通俗点说就是:充作朝廷鹰犬)作为公元10--11世纪,和藤原的摄关政治,以及后来皇室为抵抗藤原形成的“院政”并列的政治行为而合法化。历史的大势开始转向武家攀附并逐渐影响朝廷,联合摄关政治走向顶峰的阶段。

    这期间,尽管清和源氏在这些叛乱中逐渐提高其威望,关东以源义家为“武士楷模”的,广大的,具有牢固地封建主从关系,和“生死与共”的战斗精神的武士集团实力不可小觑,但是对于公家来说,仍然视其为身份卑贱者而不允许其进入中央政权,反倒是平贞盛一系的恒武平氏很好的结合了公家和朝廷的愿望,进入了日本权力的中枢。

    由此,源氏得不到朝廷的认同,加上平氏疯狂的打压,迅速衰落,甚至一段时期几乎被灭门,处境凄惨。而平氏的辉煌则逐步到来。

    同一时期,与平贞盛共同讨伐将门的藤原秀乡的子孙们,也企图以藤原北家的身份在中央政权之中得到一席之地,然而进入京都的他们却陷入安和之变⑵中,成为了藤原氏巩固摄关政治的弃子(藤原千常反叛、被讨死,其子继承家门)。其结果是秀乡这一支藤原最终没能够挤进“金字塔”,黯然回归武藏。

    平氏对日本实力的掌握持续了近百年,然后便迎来了恢复强大且立志复仇之源氏的最大挑战,开始了著名的源平争霸。此时武藏藤原氏已经以“武藤”为其苗字,当主为武藤资赖,并作为平知盛的家人拓展势力。(“武藤”为“武藏的藤原”之简称——这一解释似乎更为恰当。)

    伴随着源平争斗的发展开始偏向于源氏,跟随平知盛的武藤资赖为了家族的存续也随之动摇。本据在关东武藏地区的武藤氏虽然属于平家势力,但也和此时在关东根深蒂固的源氏保持着一定的关系。凭借着这层关系,武藤资赖在决定天下走势的“一之谷合战”中反叛,投降源赖朝方(旧交•尾原景时军),之后被勒令拘束于三浦义澄处直到平氏完全覆亡。

    文治元年(公元1185年),源赖朝就任征夷大将军,在关东创建武家政厅——镰仓幕府,封赏有功将士,完善“御家人”制度⑶,开始抚平战争的创伤。

    尽管资赖是降臣,但是似乎赖朝对于资赖的学问、能力还是有所赏识,将他留在了身边,并在二代将军赖家元服时委以“典故指导”。

    业已开幕的赖朝虽然彻底剿灭了平氏,却仍然忧心忡忡。其肉中之刺便是他“功高盖主”的弟弟•源义经几经自己征讨却仍然在世,现藏身于控制陆奥的镇守府•奥州藤原氏处。

    赖朝始终觉得这个雄才伟略的家伙会威胁自己的统治,欲除之而后快,于是赖朝逼迫奥州藤原氏解决义经,否则便讨伐之。迫于压力,奥州最终逼死了那位大名鼎鼎的九郎判官,却还是避免不了赖朝的进攻。

    文治五年(公元1189年),出于控制镇守府,统一东国地区的意图,赖朝发动了“奥州讨伐战”,武藤资赖在此次作战中为了表明忠诚,奋战不辍,为赖朝攻略奥州建立了不小的功勋。

    恰好此阶段,源氏在九州任命的镇西奉行•天野远景治理地方不力,于是凭借武功和镰仓著名文僚•中原亲能的推荐,已是御家人的资赖补任镇西奉行(后与大友氏共享其职),领筑前守护。

    对于资赖来说,也许是因为得到新的封地,再目睹幕府内部的权争愈烈,为免惹火烧身,加上怀有一展宏图的抱负,他毅然选择了亲自西下九州,直接入住筑紫大宰府,实行奉行的职责,是为(武藤)少贰氏初代当主。


其之二 • 曲折的发展

1、迅猛的开端

    九州,自古以来就是日本对外前沿之地。律令时代已在此设立大宰府(后改称“太宰府”,本文之后沿用此名)作为中央政权(官制、公家)的分身以及对外官厅(局部外交•贸易权)。谁领有太宰府,也就意味着谁拥有了对九州全境军政方面的重大影响力。

    很显然,资赖十分清楚这一点。从他入住太宰府的行为,可以清楚知晰其企图得到太宰府权力的意愿。而这一意愿看起来也十分可行。

    可行的原因之一是资赖九州政略的成功。

    在镰仓幕府成立之后,九州支持平家的武家实力大减,所领大多作为国领被没收。幕府于是决定任命御家人西下以重新分配领地,掌控九州地方势力,确立守护、地头的幕府新体制。天野远景就是镰仓方西下的第一人吧。

    然而九州的地方势力纷繁错杂,更有松浦党、菊池党、阿苏大宫司等特殊力量(海贼•官人•宗教)的存在。远景的九州政略偏重于处罚、改易等压制政策,自己的军事实力也不足,因此普遍受到了九州众势力的抵制或漠视,迟迟未能稳定九州局势,这才引起赖朝的不满而改任资赖前去。

    不能不说赖朝是非常有眼光的,资赖作为镇西奉行有一定的优势。首先资赖在源平之间都有一定的交情,可以博得双方的信任;其次资赖前去的时机比其前任成熟(东国已稳定,幕府有足够耐心面对问题);最后资赖作为御家人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相随。

    拥有良好先决条件的资赖的确一定程度的得到了九州地方势力的肯定,加上资赖温和的安抚政策(收编豪族为御家人、安排地头、本领安堵、管理经济与治安等等),很快就稳定了局势。

    形势相对平和激发了资赖的野心。他希望在筑前扎根的(武藤)少贰氏可以尽力壮大家门。

    于是接下来就是原因之二了——作为“下众”⑷利用自己和幕府千丝万缕的关系加强对九州的支配。

    资赖自从降服源氏之后就受到赖朝的部分赏识,而他自己也十分了解应该依靠什么,可以说是尽心尽力的为镰仓政权服务。但是聪明的资赖也认识到镰仓内部可预见的争斗必将造成重大影响,早早离开了中央这块是非之地,却暗中时刻关心它的动向。

    果然,源赖朝一去世[正治元年(公元1199年)],幕府重臣的权争便迅速达到了顶峰——伴随着将军外系亲族北条氏以“尼将军”政子与北条时政为中心的势力不断膨胀,一个个赖朝倚重的家族被铲除,源赖朝一手创立的镰仓幕府逐渐成为了北条氏的玩物。

    这样的状况引起了二代将军赖家和跟随源氏的御家人的敌视。北条氏明白虽然初步攫取了幕府的权力,但是对于庞大的御家人集团,自己还是很无力的。于是北条一族决定先对付御家人的效忠对象——将军。

    政子与时政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建立一个13人评议会来管理幕府(评定众),北条氏一席主导,其他有力御家人则分取12个席位。这样既剥夺了将军接触政事、获得权力的渠道,又不触动御家人的利益。

    这一政策的出台,稍稍稳定了幕府内部浮动的人心,却依然是治标不治本。正当北条氏苦恼于在“将军—御家人”问题上无法妥善解决的时候,两个得以使他们牢牢掌控幕府的契机放在了他们的面前:一是日渐落魄的源氏将军为对抗北条专权采取的一系列错误动作;二是日本皇室的鲁莽行为——承久之乱。

    先谈谈源将军的反抗。

    首先,为了夺回被北条氏掌握的幕府大权,二代将军赖家急于培植自己的实力,因此多次侵占御家人的土地而封赏自己的亲信,引起了部分幕府御家人的不满,于是北条氏借机笼络他们,将军逐渐被孤立了。
   
    其次,赖家于建仁3年(公元1203年)做出了二分天下的决定,意在扶持反北条的家族。这却给予了北条氏名正言顺的攻灭政敌的借口。于是在杀死了最后支持赖家的比起氏后⑸,北条氏终于能够随心所欲的处置将军了(软禁•暗杀),至承久元年(公元1219年)三代将军源实朝之死,源氏的正统仅27年便断绝了。

    伴随着时政之子义时确立“执权”地位,立京都贵族藤原赖经作傀儡将军,这个出身伊豆的小豪族•北条氏终于真正掌握了镰仓幕府的实权。

    即便如此,北条氏还并不能够说已经稳定了局势,毕竟大量的地方势力、御家人仍然不愿服从他们的统治。对于处理“中央—地方”的关系问题,政子与义时也还未能找到最好的办法。

    然则“承久之乱”⑹的爆发却直接为他们解决了这个麻烦。其结果是促进了御家人与北条氏的和睦,得以转变御家人对赖朝家族的忠诚而为对幕府的忠诚。

    这之后,北条氏继续加强执权的职能:增设副职“连署”,将十三人合议的体制制度化。于是“评定众”作为判定重要政务,裁决诉讼的机构,成为了幕府的最高行政机关。北条执权统治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

    如此重大的变故尽管都发生在东国与近畿,却也对其他地方产生了影响。于是远在九州筑前的武藤资赖,凭借其良好的政治嗅觉发现到这是扩大实力的大好机会——幕府的内忧外患时刻,自然无力对遥远地方实行控制,只能依靠各地的御家人自行其便。而相对北九州而言,(武藤)少贰氏是幕府唯一可以信任,也不得不信任的“下众”(岛津远在南方、大友还未亲自西下)。

    果不其然,为了给调节幕府内部诸多问题来争取时间,北条氏以幕府的名义接连赋予了资赖“筑后、筑前、丰前、肥前、对马、壹歧”四国两岛守护之职,并于承久之乱后顺势要求朝廷加诸其“太宰少贰”的官职,开创了武家兼任•九州九国二岛军事、行政官厅最高实际长官的先例。

    由此,(武藤)少贰氏仅在资赖一代便成为北九州的最大势力,苗字亦从武藤改为“少贰”氏(文中之后也如此称呼),风光一时无两。论其迅速发迹,除了资赖的卓越能力之外,不得不说亦有很大“时运”的成分。

   
2、扬抑之间

    尽管资赖为少贰氏打下了如此之好的一个基础,却也给其埋下了重大隐患:

    对于已经解决了内部权争,打退外敌,更进一步创造了“武家主导公家及皇权”新情况的镰仓幕府•北条氏来说,自然不会容忍在幕府相对落魄时,落井下石,借故得到众多特权的少贰氏,作为半独立于幕府的地方势力过于强大。

    所以如何削弱少贰氏的既得利益,将是其最大的课题之一。这一课题,甚至贯穿了之后几百年内的四个时期(镰仓、南北朝、室町、战国早期),影响深远。

    那么,言归正传,让我们先看看镰仓时期少贰氏的发展历程。

    “承久之乱”结束之后,武家一跃而起,通过没收皇领、支持倒幕的武士集团土地等方式大大加强了幕府的经济基础。伴随领地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幕府御家人的进一步扩大,政治上完全压倒了皇室和公卿,甚至天皇皇位的继承和朝廷官职的任命都渐渐需要幕府同意,京都朝廷的权力大为削弱,日本新的以武家为首的政治体制形成。

    为了便于监视朝廷的动向,幕府在京都设立了“六波罗探题”取代了京都守护,更赋予其行使管理西国司法和行政、督促和指挥西国御家人的权力,且北条氏世袭此职。

    这一任命表面上似乎是针对公家、皇室,但从其统辖限制上来说,很明显是幕府希望加大对自己统治力薄弱的西部地区(中国、西国、九州)的影响力。其中敲山震虎,压迫掌握太宰府的少贰氏之目的尤为明显——

    因为自古以来,太宰府便是朝廷治理九州地方的半独立部门,担当国防、外交等地方一切事务。如今新设六波罗探题,暗中表明“我可以管理西国,就可以随时借机插手九州事务”的意思,不难看出幕府希望警示少贰氏的味道。

    虽然如此,但是对于“天高皇帝远”的少贰氏来说,仍然仅是蚊虫之咬而已。少贰资赖的对策依旧是利用太宰府的权限扩大在九州的威势——

    他和其子资能一边巩固自己实际控制的三前二岛(丰前、肥前、筑前、对马、壹岐)领地,一边展开联系工作,结合三后(丰后、筑后、肥后)的大友家、三奥(萨摩、大隅、日向)的岛津家,形成了自称的“拥护幕府的御家人”——“九州三人众”,基本攫取了九州地区大部分的利益。并且借由太宰府拥有的对外权限,大力推行贸易通商,并展开和中国、朝鲜的局部外交,牟取暴利。

    可以说,在“蒙古袭来”前的50年内,是少贰氏最辉煌的时代,形容“少贰氏便是九州的霸主”似乎也无不可。

    不过既然经历了辉煌,那么“由盛转衰”也是理所当然:

    面对少贰氏领衔的“三人众”称霸九州的局面,镰仓府十分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因为它没有任何好的机会可以渗透九州,从而瓦解“九州三人众”的契合,将九州重新纳入幕府的主导。

    但是没过多久,幕府的苦恼便有了解决之道——

    镰仓早、中期的日本,对当时世界时局的理解,虽不至于一无所知却也属于寡闻之类,当他们和朝鲜与宋朝进行贸易的时候,始听说大陆之上有蒙古强国征伐不断,却也不是很在意。

    直到元世祖忽必烈于文永五年(公元1268年)送来《蒙古国牒状》,提出“日本应效法高丽,臣服于元朝……‘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不然则‘以至用兵,夫孰所好’” ,引起了日本全国的关注。太宰府遣人将此书送抵镰仓府,后又转至朝廷,最终不了了之……这样的情况伴随着忽必烈四次外交通告之无效而结束。元决定攻打日本了。

    事实上,幕府在接到了第一封通牒开始,就已经决定对抗元军,命令太宰府号召九州武士全体动员,并通告全国准备迎接战争。之后便是“文永•弘安之役”,凭借日本的顽强抵抗和所谓的“神风”,打退了蒙古的侵略。

    有关战争的详细情节,这里就不再赘述太多,我们仅仅需要了解的是有关少贰氏的部分:

    两次抗元,少贰氏都是中流砥柱,二代资能统领前线全局,而三代经资、景资则冲锋陷阵,尤其景资,甚至射伤了元军将领刘复亨,导致其重伤死亡,威名远播。除了九州武士之外,北条一门的被官有不少也在幕府的授意下参加了这些战役,为日后北条氏攫取九州守护埋下了伏笔……

    就在九州武士们奋力抵抗元军的前后,也是镰仓幕府发生又一次变化的时期,原有的评议体系更深刻地向北条氏(得宗)专权体制转变,北条氏御内人和幕府御家人的冲突越来越明显。

    在这个背景下,幕府针对九州部署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专门为解决战时九州治安、民生混乱而设立镇西评议所,希望派遣一名幕府人员和少贰、大友、岛津联合处理司法、军事问题,实际便是想插足九州政务。

    然则幕府没有想到的是:自镰仓中期出现便和北条氏关系微妙且危险的名门•安达氏趁机得到了这个西向的名额,而早就对北条执权暗中不满的“九州三人众”也乐得和有力御家人•安达氏合作对抗御内人,削弱幕府实力,保全地方上的自己。一时间在九州、西国部分地方御家人的支持下,安达氏更盛,终于不可避免的走上了作为御家人代表和御内人相争的道路。

    蒙古入侵结束后,弘安八年(公元1285年),北条贞时就任执权。其外公安达泰盛和北条御内人•内管领長崎赖纲为争夺辅佐执权、掌控中央的实力,互相从口头攻讦升级到武装斗争,双方火药味十足。

    最终長崎赖纲于弘安九年(公元1286年)发动突然袭击,将安达泰盛和其嫡子宗景,兄弟盛景、时景杀死,在九州,肥后守护安达盛宗(泰盛之子)被杀于博多,安达一族灭门。同时被杀的还有大曾弥宗长、吉良满氏、二阶堂行景、荒木义泰、佐佐木宗清、武藤景泰、大江泰广、盛广等有力御家人,史称“霜月骚乱”。标志着北条氏(得宗)专权体制正式确立。

    这场骚乱对于“九州三人众”来说也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少贰氏触动最大:

    弘安八年(公元1285年),自恃在对蒙作战中功勋卓著的少贰景资,战后不服父亲将家督之位给予经资,遂于筑紫本据岩户城竖起夺权反旗。经资闻之不得不回应,率兵攻击岩户城。翌年恰逢“霜月骚乱”,被指率领筑前、丰前部分武士支持泰盛的景资成为乱党,经资的讨伐由而顺利。这场兄弟之争的结果以景资战死,景资所领为幕府没收而结束。

    此次景资的反叛,以我们后世的眼光来看,实在是很不合时宜且愚蠢。他一方面衰弱了少贰氏的实力;另一方面给了幕府两个大便宜:先是用少贰被没收的土地恩赏九州亲幕的御家人;还留给幕府日后指责少贰氏的某些口实,对北条氏来讲可谓一举三得。

    “蒙古袭来”虽然结束了,但是留给九州的却是个烂摊子:战争中获得功勋的九州基层御家人得不到封赏,纷纷来京都“六波罗探题”投诉(以“奉公”得到“恩赏”模式由于封赏不公而被搅乱,幕府基础动摇);农民土地被破坏,不满情绪高涨;商人因一时的“德政令”被激怒,也不信任幕府。

    面对这个情况,正应六年(公元1293年)幕府决定派遣军政官北条兼时、时家西向九州,管理九州问题。由于自身没有真正的幕职任命和权限,加上九州豪族的阻挠(有理由相信是“三人众”的反抗),两人收效甚微。但是却给幕府留下了“‘三人众’战后乏力于管辖九州事务,可以加以干涉”的认知。

    于是幕府觉得这是个继续削弱少贰氏为首的地方势力的机会,遂在四年的九州铺叙(北条一门亲信争取成为各地守护等策略)后,于永仁五年(公元1297年)正式任命北条实政为镇西初代探题,并于博多建立探题府,给予现场处理诉讼的权限。一时间博多代替太宰府成为了九州的焦点,严重打击了“九州三人众”的既得利益。

    至此,失去了九州经济、行政的影响力,太宰府日渐衰微,少贰氏兼任的守护之职更被幕府(北条氏)分流,少贰氏有所衰落。而“九州三人众”对中央政权(此时是镰仓幕府)强行缩小他们权限,并设立探题的仇恨之苗也开始滋长……
   


其之三•为“家门再兴”的不懈奋斗
   

1、梦之开始

    镇西探题设立之后,始终抑制着少贰氏的实力拓展:曾经横跨北九州的庞大家族现在仅仅拥有筑前一国的支配力,何其郁闷也!因此双方仇恨日深。少贰三代经资,四代赖兼始终不曾放弃复兴少贰氏的梦想,却一直没有机遇。直到五代贞经入道妙惠时,伴随着后醍醐天皇的倒幕之声,这个梦想才隐隐有了某种得以实现的契机——

    自从“霜月骚乱”结束,北条(得宗)专权体制的确立,北条氏一门独掌幕府,越发骄横跋扈。他们在各地任守护职,打压御家人,还干涉公家领、皇领,冲击朝廷。这些劣迹,加上本来就因为“蒙古袭来”而不振的民计民生,使得各个阶层反北条氏的呼声高涨。

    应对这个情况,北条氏并非没有作为。然而这其中有个非常大的问题影响着北条氏的改革,那就是“执权”的才能。

    既然是一种专制体制,那么作为权力集中者的“执权”的个人行为对整个体制影响不可谓不大。然而可惜的是,自北条贞时以下,镰仓后期的“执权”们不是短命就是碌碌无为,根本不能提供行之有效的支撑力。
   
    到了“执权”北条高时时期,这个14岁继任的毛头小子对政治丝毫不感兴趣。整天热衷于歌舞、斗狗,贪图享乐,更放任手中权力,为自己的亲信胡作非为打下极坏的榜样。1322年,内管领长崎高资收受贿赂,处事不公,引起安东氏的叛乱。尽管叛乱最终被镇压,但是对幕府权威的打击非常严重——大量御家人已经不信任幕府,御家人制度基本崩溃,地方豪族和幕府任命的守护(领主)冲突不断等等……幕府濒临最严重的危机。

    镰仓末期,就在北条氏无奈而几次更换“执权”,希望稍稍挽回颓势的时候,一直企图从幕府手中夺回实际权力的皇室•后醍醐天皇登场:

    被后世称为“日本第一大天狗”的后醍醐天皇深受中国朱子学的影响。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皇统问题,更为了重新建立天皇为首的中央政权,他先是停止其父后宇多上皇的院政⑺,表明不受镰仓府默许的惯例影响而亲自执政,然后赶走持明院统的光严天皇,公开废除“两统”制⑻,开始录用人才,企图在幕府权威急速下降的时候秘密进行倒幕活动。于是便有了“正中之变”及“元弘之变”⑼,但都以失败告终。

    不过正是这两次失败的事变,使各地农民、地头反抗镰仓•北条氏的恶党运动加剧(最著名的当然是楠木正成)。后醍醐天皇更敏锐的发现:自己的野望还可以和那些同样不满北条氏专权的武家豪族结合,达到推翻镰仓幕府的目的。
   
    元弘元年(公元1331年),得知后醍醐天皇被流放软禁于隠岐,各方反北条势力蠢蠢欲动,对天皇之后的行为有所期待。在九州,肥后豪族•以太宰府官人出身的菊池党首领•菊池武时率先表示支持后醍醐天皇,成为了九州最早,也是日后最坚定的亲皇派之一。

    他号召九州豪族应该遵从天下大势,进行反对幕府•北条氏的斗争,并向少贰氏、大友氏提出了袭击镇西探题府,武装讨幕的计划。

    对于少贰氏而言,虽然明白如果起兵,正是消灭镇西探题,恢复荣光的大好时机,但若失败代价也很不小——

    尽管镰仓幕府不断衰弱,看起来最终是会灭亡的。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旦自己讨幕没有成功,则本就是众矢之的的少贰氏的攻击行为,必然成为“出头之鸟”而面临各方的攻击(仇人、觊觎土地者),很可能一败涂地。那样即使以后讨幕运动势大,真的灭亡了镰仓幕府,少贰氏也没有足够的本钱继续扎根北九州,只能成为新兴势力的鱼肉罢了。

    为此,五代贞经一时犹豫不决,和他同样抱持观望态度的还有大友家督•贞宗。

    就在围绕这个计划商讨的时段,探题北条英时却先有所觉悟,要求三方来镇西府做出解释,并暗中筹划攻击欲作乱者。事情迫在眉睫,菊池武时竟然态度坚决的突然发难,进攻镇西府,并向少贰、大友做出进兵邀请。

    得到消息的少贰贞经思索再三,最终认为这并不是对少贰氏最好的讨幕时机,先是按兵不动,之后又接受了大友贞宗“攻菊池以稳英时,再图后举”之计,突然联合镇西府军夹击菊池氏。于是寡不敌众的菊池氏惨败,武时战死,一族不得不退回肥后,怀着对少贰氏的仇恨一边休养生息,一边派出子弟作为天皇近侍加强和后醍醐的联系。

    满心谋划中兴家门的贞经也许不会想到,正是这个此时仍然难入少贰氏法眼的肥后豪族•菊池党,却在不久的将来,狠狠的断送了少贰氏几代之梦想,命运何奇哉!当然,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元弘三年初(公元1333年),逃出隐岐的后醍醐天皇正式宣布起兵讨幕,发出谕旨号召天下,尤其是号召各地豪族的支持。一时间风起云涌,四方震动,九州方面自然也不例外。

    这一次,贞经知道机会来了,于是联合九州势力,特别是岛津、大友这两个伙伴,进攻筑前垤滨城,逼死镇西探题北条英时,控制了九州局势。

    再把目光放眼全国的话,元弘三年5月,伴随着畿内“反水”的足利尊氏(高氏)、“恶党”楠木正成等人的进攻,京都六波罗陷落;在陆奥,北田亲房、显家父子起兵,扫荡陆奥的幕府势力;在关东,新田义贞攻陷镰仓,标志着镰仓幕府的正式灭亡,北条家亲族近千人几被赶尽杀绝。

    于是时代的步伐就此不断前进,“建武中兴”以及那恢宏的南北朝之画卷,即将展开。


2、梦之期望

    后醍醐天皇讨幕成功后,志得意满,次年改元建武(公元1334年),并宣布实行新政,史称“建武中兴”。

    尽管习惯了近百年的武家政权统治,但是面临百废待兴的状况,各方势力对于皇室为主导的政权还是抱有很大期望的。然则历史却从来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而变化……

    首先,还是要略微提提“新政”的部分策略:

    在土地制度上,后醍醐天皇恢复了镰仓以来公家的土地,表现出了部分复辟律令时代贵族政治的倾向;同时否定幕府土地制度,出台“旧领回复令”(后被迫停止),并致力于削弱武家势力,破坏知行国制度,加强皇家直辖领的范围;在土地所有权上,独尊天皇的授予权,其他一切名义的授予土地皆为非法;在机构改革上,于中央设立了记录所、杂诉决断所、武者所、恩赏方,地方基本无变化;在用人上,虽唯才是举,破格录用,但也强调公卿的地位,中央重要职位基本上都是公卿在任,只有极少数的大功武士才有一席之地。在经济上,积极筹备铸造新钱,修葺宫殿,改革收税(对全国地头“二十税一”),意欲宣示皇威等等。

    从这些政策来看,可以说注定了所谓“新政”的失败——

    对于日渐腐朽的公家来说,既然从清闲的虚职变为实际管事,而大权却总集中于天皇,自然不满;对于武家来说,原本期望的东西都没有得到(恩赏、土地),反而会有重新成为贵族附庸的可能,更是愤怒;而对于那些农民、商人等社会基层,本以为生活会变好,赋税减少的“明王圣主之御代”却依旧悲惨,甚至比镰仓时还差,埋怨者愈众。

    于是,哪一方都不讨喜的新政的种种措施,便在一片怨声载道中逐渐消失,刚刚才有所恢复的稳定社会再次动荡:既不满新政的部分武士们响应北条氏余党而四处作乱的过程,这一过程直到“中先代之乱”⑽达到了顶峰。

    随后,伴随着足利尊氏平定“中先代之乱”,并于建武二年初(公元1335年)在镰仓拥兵自重,公开反对后醍醐天皇,招致官军(新田义贞)的讨伐而爆发战争,终于彻底粉碎所谓“新政”,拉开南北朝巨大战乱之序幕。
   
    天下之势大抵便是如此,让我们再次将目光拉回到建武之后的九州地方。

    这一阶段九州大体还算稳定。仅仅有旧肥后守护•规矩高政和旧丰前守护•丝田贞义的一次反乱,这两人占据筑前帆柱岳城,筑后堀口城,企图恢复镇西探题。结果被贞经、大友贞载动员北九州诸国武士轻松讨平。

    在讨伐中感受到少贰氏旧日荣光的贞经,同当时很多地方豪族一样,对新政开始充满希望,而最终收获失望。后醍醐天皇的土地政策完全偏离了少贰氏和大部分豪族的预期,而且地方机构的保持不变,朝廷派遣公家人任各地守护的意图,触动了豪族们的底线。

    随着武士阶层期望重建幕府权威,恢复武家政权的呼声日高,各地的豪族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便是:是遵从天皇的号召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益,还是对抗天皇最好?如何做出判断,是一个难题。毕竟在动乱之中,没有人清楚自己的决意最终会带来何种后果。

    无论如何,对于贞经而言,朝廷已经不可信任,而少贰氏公然反抗似乎也不那么可行。就在思索期间,尊氏对抗朝廷的消息不胫而走。拥有关东作为基地,又是源氏后裔的足利氏很快就被敏锐的贞经锁定了,他决定相信一次尊氏,就如同自己的先祖武藤资赖将自己的武运赌在赖朝身上一样。

    然则没等少贰氏有所动作,却传来了尊氏战败,逃往中国的消息。本来兴致勃勃的各地豪族不免如同“墙头草”般沉默起来。贞经也有所动摇。但是贞经之子•赖尚则强硬的认为尊氏便是“赖朝之再世”,一定可以带来新的武家气象,并给予家族复兴的支撑。少贰氏应该立刻表明支持尊氏的意图。赖尚的坚定,同时也让贞经不再犹豫。
   
    建武二年3月,尊氏联系并尊奉被后醍醐天皇赶下台的持明院统•光严上皇为所谓“皇室正统”,并得到了上皇“讨伐伪帝后醍醐”院宣,在名分上获得了和官军一样的“大义”。为了重整旗鼓,因而西向于长门•赤间关驻扎,企图联系九州、西国豪族东山再起。

    得到消息的贞经立即命令赖尚点起家中精锐士兵,一同前去赤间关迎接尊氏进驻九州。回归途中,贞经决定先行一步,和子赖尚率先返回太宰府,敦促一门在居城有智山城着手为尊氏筹备粮草、马匹、装备等辎重。
   
    此时,暗中关注少贰动向的亲皇派•菊池氏得知贞经收留“逆臣”,遂在家督•菊池武敏的带领下猝起发难,联合因为尊氏失势而倒向朝廷的几个九州豪族和众多地头,以官方讨伐军的名义,挟着新仇旧恨猛攻太宰府。尽管少贰氏奋勇抵抗,但是孤掌难鸣,自然不敌,其间赖尚突围。

    贞经考虑到为尊氏起事筹备的辎重不可轻废,遂率众退至居城有智山城,企图依靠笼城抵抗并争取转移物资。没想到急速行军的官军在菊池一门•武经的带领下早早赶到,少贰氏只得仓促应战。激战下有智山城濒临破城,在已知事不可为后,贞经以下少贰亲族、家臣、士兵五百人被迫自杀,辎重付之一炬,筑前大片地区受到官军的控制。

    此战胜利后,以菊池氏为首的官军更加势大,逾七千之众!并开始从暂休的太宰府驻兵进入尊氏即将落脚的博多,于须惠川(多多良川南岸支流)的箱崎松原布阵,意欲在尊氏到来时一举攻灭之,而此时的尊氏却还没有任何准备。

    幸好突围的少贰赖尚领残兵几百人及时赶在菊池大军前通报了离开宗象大社,前往多多良川的尊氏。于是尊氏立即停于赤坂部署阵势,以支援的宗象氏范部、本部和赖尚部共千人左右准备接阵。

    当菊池氏“并び鹰の羽”纹旗帜终于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面对密集的官军阵势,尊氏一时觉得:凭借自己只千人的实力,甚至装备、粮草都已经没有补充的状况,怎么可能胜利呢?

    心灰意冷的他把自己的心境向弟弟表达了一番,却惹恼了坚毅的直义,直义斥责了这种想法,并鼓励哥哥振作。好在尊氏毕竟是个不凡之人,很快调整好了心态,积极应战。

    战斗开始后,凭借着忽然刮起的,朝向官军方向的沙尘暴(?)迷住了敌人的双眼,直义和少贰赖尚抓住时机舍命奋战,一东一西包抄行进,插入敌本阵,一度稳定态势;加上尊氏紧要关头寝反了原属官军的豪族•松浦党,形势逆转。尊氏方士气大振,攻击猛烈,而官军则节节败退——阿苏大宮司•惟直讨死、秋月仲道讨死,多个豪族被击破,战败的趋势不可逆转。于是菊池方在菊池武敏的带领下撤退;失去了主导部队,官军最终全线崩溃。多多良滨合战以尊氏奇迹般的胜利告终!

    尊氏的胜利,奠定了其在北九州的威望,更带动了九州、西国众多豪族、地头的再次动摇——这些人本身尽管有曾经加入声讨尊氏,但是大多是为了自家的利益而非忠诚于后醍醐天皇,在多多良滨合战之中他们便有不少持观望态度,也算是尊氏得以胜利的条件之一。如今尊氏方气势正盛,自然来投。

    于是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尊氏迅速压制九州,扬名西国,得到了足以东进的力量,留下亲信一色范氏和仁木义长(后上洛返京)以丰后玖珠城为据点继续九州平定,自己则带着新组的大军直指京都。一路上讨楠木、败义贞、囚“天狗”、立新皇,威风八面,初步重建了武家天下(《建武式目》的出台)。

    怀着对父亲和亲族、士兵五百人死去之悲伤的少贰赖尚,也在追随尊氏进京的行列中。为了中兴家门,少贰氏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使得赖尚无论如何都不想放弃这个以血换来的机会。他积极展开了各种活动——

在离开九州东进前后,凭借着少贰几代以来的残余影响力,赖尚指示一门开始恢复筑前、丰前亲少贰地头的实际控制,收回并加强建设本据•有智山城;通过联合松浦党、有马氏,将影响力重新扩散到肥前地域,同时驰援受到菊池方攻击的龙造寺氏,将其纳入羽翼;暗中照应宗氏的对马控制,争取到经济愈见发达的宗氏之依附;最后进一步结盟同宗的大友氏,与之前的北九州势力形成一张大网包围肥后的菊池方,同时压迫以一色范氏为首的“中央”派的扩展等等。

满腔热忱的赖尚,其能力可以说不亚于那位雄才伟略的少贰初代当主•武藤资赖:就在其所侍奉之尊氏获得成功的同时,北九州的霸权也在赖尚卓越的手腕下,几乎回到了少贰氏的手里,中兴之梦,看起来不远了。

    然而,还是那句老话:历史从来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而变化——

    建武三年12月,不甘心失败的后醍醐天皇逃出京都前往吉野,并宣布给光明天皇的三神器系伪造,自己仍是天皇。于是日本第一次出现同一个时代,却有两个天皇,两个朝廷的情况。后人习惯以京都、吉野的地理位置,区分光明一方为北朝,另一方为南朝,这便是南北朝的由来了。

    南朝之建立,等同将战乱延续下来,曾经支持后醍醐天皇的一脉重新活跃,继续和尊氏方对抗。

    建武四年(公元1337年)正月,因为受到足利方猛攻,做出放弃多贺国府,战略撤退至伊达郡灵山的奥州南朝名将•北畠显家重整精锐,毅然率军十万(号称)西上,来势汹汹;同时,北陆的“南朝栋梁”•新田义贞进入金崎城,支持尊良亲王和恒良亲王,开展北陆攻略。

    东国的不稳,引起了尊氏的高度重视。眼见弟弟直义和子义诠的关东管领•镰仓府应对不利,尊氏派出了自己的被官•高氏一族东进,对抗南朝的反扑。

    九州方面,为了能够让众多豪族地头服从“中央”指挥,扑灭九州的南朝方,对少贰氏抬头有所察觉的尊氏,看起来并不希望见到半独立于“中央”的强大地方势力生成,竟然于建武四年(公元1336年)初,恢复了“九州三人众”深恶痛绝的幕职•探题!(为区别镰仓的镇西探题,一般称南北朝设立,贯穿室町时期的此探题为“九州探题”,本文沿用此名)并任命一色范氏为初代长官,辖有处理战时事务,动员武家势力的权限。

    这无疑是对少贰氏中兴计划的一个重大打击。赖尚更是对尊氏漠视自己的功劳,背叛自己的忠诚感到愤怒。但是愤怒归愤怒,这记结结实实的闷棍,却也不得不暗自忍下。

    赖尚心里明白既然事情已不可挽回,好在自己也有“可能出现这样情况”的觉悟,早早得到不少北九州的实际控制范围,初来乍到的范氏尚不能与之相比。尽管如此,对于“中央”的这种做法,还是需要利用各种方式抵制或加以改变的。

    应对这个情况,赖尚认为可以趁九州探题立威未深,需要依靠己方的前提下,凭借攻略南朝的武勋来打击一色氏的立足点,并继续加强和尊氏的亲密,最终争取将探题一职由自己叙任,既不明面上抵制“中央”,又可以维护本家的利益,达成最好的结果。

    建武四年二月,初代九州探题•一色范氏第一次发出了动员令,号召北朝势力奋起。然而作为最重要一员的少贰氏,在赖尚的授意下,表面接受命令实际却按兵不动,令范氏极其憋火。无奈之下,范氏只好集合业已整装待发的佐竹、部分大友势、松浦、龙造寺等军共五千余侵入肥后,攻打菊池为首的南朝方。

    闻知此讯的菊池氏也了解这是极为重要的战役,遂先诱使北朝军在己方游击部队的调动下寻找主力不成,产生懈怠感,然后云集麾下可动员的实力:包括菊池一门,家老城隆显、大城藤次,以及阿苏大宫司•惟澄势共计三千余人,布阵在益城郡犬塚原,正面对峙北朝军。

    面对多于己方的军势,菊池家督•武重大胆的决定仅率两千人接战,而余下千人队伺机出动决定胜负的战略。清晨,战斗开始后,北朝军以大友氏泰为前军,佐竹重义、今川助時分做两翼三线攻击南朝方,有优势兵力的保证,得到了一定的战果。但是在菊池一门的拼死奋战下,始终不能突破敌阵,致使北朝军士气受挫。午后,南朝生力军千人队突然自侧后出现,顿时北朝军阵脚大乱,败像已成。最终,伴随着城武显由正面突入一色本阵,北朝军全线崩溃,范氏之弟•赖行也被菊池十郎•武光讨取。狼狈的范氏则由川尻港乘船逃回博多,身边只数十名亲族,犬塚原之战以北朝军大败而告终。

    犬塚原之战的失利,衍生了九州属北朝的豪族地头对九州探题•一色氏的不信任感,于是保存了实力且本就颇有威势的少贰氏顺理成章的接手了九州地区对抗南朝的主导位置,和菊池氏展开了持久的拉锯战。

    此时,在全国战略方面,公元1338年,由于北畠显家在和泉石津败死以及新田义贞于藤岛之战的猝亡,还有年末后醍醐天皇的逝世(继任者为后村上天皇),南朝方无论是武运还是实力都受到了重大打击。并且尊氏亦在同年接受北•光明天皇的册封,就任征夷大将军,正式成立幕府,颁布幕政,并建立了由自己留在京都统领军事指挥权和恩赏权;弟直义驻守镰仓府控制东国,掌管政务处理和诉讼裁判权的二元体制,一时间北朝更盛。

    为了挽回颓势,后醍醐天皇临死之前决定派出重臣辅佐皇子下向各地,以求督战对抗北朝的进攻。其中,号称“文武双全”的朝廷忠臣•五条赖元携“征西将军”怀良亲王活动于西国、九州之间,争取得到更多豪族地头的支援。

    尽管向日本几个重要地区都派遣了亲王,但是面对生机勃勃的幕府力量,从公元1338年到1348年这十年间,大部分地区仍然只能在北朝的压力下苦苦支撑。唯有九州地区,凭借着菊池氏一门的忠勇,勉强和北朝相持平手,互有胜负。

    事实上,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九州那十年的态势,不难发现,如果仅仅依靠菊池氏为首之南朝方的军事实力,是不可能和北朝方对峙多年的。九州南朝力量的延续,以至于后来即将出现的“征西将军府之辉煌”,其更大的、更深刻的原因,乃是九州北朝势力的不合所致。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必须审视一下早就对北朝•幕府有所不满的少贰氏的作为——

    犬塚原合战后,赖尚领导北朝军积极应对南朝军的种种进攻,在多次的小规模战役中与对方互有胜负。少贰一门之所以如此努力,是因为赖尚仍然希望借助自己的武勋换取尊氏的认可,在名义上和实际上变成“幕府在九州的栋梁”。

    但是现实是无情的。尽管少贰赖尚功勋卓著,尽管与之相对的一色氏少有作为,尊氏却从始至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坚定的站在九州探题的背后给予支持,而继续漠视赖尚的愿望(期间九州探题一职,范氏退任后乃由其子•直氏接任)。

    逐渐看清这一点的赖尚,不免对尊氏失望之极,也暂时绝了为幕府效命的念头,“一切还是只能由自己创造”,这也许就是赖尚当时的想法吧?因此,在这十年的后半段,少贰氏开始依靠自己本身的实力和威望,抵制一色氏的命令,独自开展扩张计划。正是少贰的怠工行为,才使得南朝得以喘息并继续发展。

    公元1348年初,在西国、九州地方徘徊数年的怀良亲王,终于得到了菊池等南朝方的接应,进驻九州。亲王的到来,起初并没有什么实质帮助,在其他地方北朝军节节胜利的影响下,九州的天平也开始向北朝倾斜。然而就在此时,出现了震惊日本全国的足利内斗——“观应扰乱”,二元政治的恶果显现。

    “观应扰乱”的结果,是被高氏兄弟抵制的足利直义,不甘心失败而名义上投靠南朝,与尊氏方对峙的局面。

    公元1350年,直义的养子,中国探题足利直冬进驻九州。他的到来,给予了早已和九州探题势同水火的少贰氏一个名正言顺反抗一色氏的借口。于是在少贰氏的协助下,直冬举兵讨伐一色氏,为本就混乱的九州局势添了一把火。原本南北对立的局势,开始向探题方、南朝方(宫方)、少贰支持之直冬方(也称佐殿方)的“三国演义”发展。

    尽管少贰氏号召了一定实力的豪族地头们支持反一色的行动,但由于与幕府没有太大冲突而继续支持一色方的大友氏、岛津氏等的联手抵制,处于劣势。而南朝方则乐得坐收渔利,并不时的挑拨一下双方关系。

就在九州“三国演义”上演的时候,天下大势也在不断变换——

公元1351年,面对南朝朝廷、回到镰仓待机而动的直义方、九州的直冬方的三面包围,尊氏的北朝•幕府处境艰难。为了摆脱这样的局面,尊氏投机的向南朝称臣,废北朝年号、皇统,以此为代价得到了南朝后村上天皇讨伐直义的诏书,这件事使南北分裂的局面得以暂时统一,史称“正平一统”。

尊氏的这一招起了很大的作用:失去名分,又因为尊氏亲督的关东战略给打得十分低迷的直义,无奈接受后村上天皇的调停,上洛等待与尊氏和解,却在京都暴毙。直义一党失去支柱,大部分投直冬而去。

    年末,解决了内部问题的幕府•尊氏,只需要考虑和南朝的关系了。这一次,早就领教过尊氏反复无常的南朝提前准备,趁尊氏还未从关东回京的时候,部署了京都、镰仓两点歼灭战,打算将镰仓的尊氏和留在京都的尊氏嫡子•义诠父子俩一并干掉。

    可惜南朝的军事实力还是不济,两个方向:无论是尊氏还是义诠都辗转打败官军,公元1352年年中,幕府再次控制了关东,并且扶植北朝再兴,南北朝延续。

    九州。

    得知直义死去,南朝失败的直冬和赖尚倍感失望。尤其赖尚,其打算利用直义的名分对抗一色探题的算盘,更是随着直义之死而落空。11月,伴随着直冬离开九州,准备收拾其养父西国残余势力的行为,少贰氏越发显得力不从心。

    公元1353年初,一色氏不遗余力,动员两万余军力大举进犯少贰领地,自知不敌的赖尚审时度势,决定向南朝方称臣并求援。得知消息的南朝军,十分清楚唇亡齿寒的道理:在此刻若不理少贰氏,下一个被打败的目标可能便是自己。为此,南朝方包括菊池一门本阵五千,阿苏、相良、五条(公家)势五千,共一万大军赶来救援。两军主力于少贰重城•古浦城南的针摺原决战,结果在菊池新任家督•一代名将菊池武光的率领下,南军完败北朝方,大友、岛津相机撤退,一色势全线溃败。

    就在九州战事蓬勃的时段,公元1353年年中,直冬亦归降南朝,在山名时氏的拥护下,攻入京都,南朝宫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北朝的战略进攻。九月,尊氏从关东赶回京都,在美浓同义诠回合,击败了南朝与直冬,夺回京都。但直冬脱走后很快再次举兵。翌年却仍然被尊氏打败,终于无力继续进攻,南朝的反攻势态消失。

    暂时稳定局势后,对内,尊氏变两元政治为将军专制,建立“将军-侍所-守护”模式,争取完善幕府体制。对外,采取了“又拉又打”的策略对付南朝,即:一方面尽量谋求和南朝的谈判和解,一方面积极筹措军事力量,准备大举西征扑灭九州南朝方气焰。在尊氏的心里,大概希望在自己这一代便统一南北,开创一个美好的未来吧?

    公元1356年,直冬党势微,中国地方的斯波高经复归幕府,带来了西进的契机。于是一条经过尊氏多年铺路、兵峰直指九州的西征之路就此打开。然而公元1358年,就在大军即将开拔的前夕,本就抱病的尊氏终于敌不过死神的召唤,没来得及奔赴西征前线,便于4月逝世,享年五十四岁。其子义诠继任征夷大将军职。

    尊氏的死亡,带给幕府极大的震动,以往因为尊氏的存在而被压制的幕府重臣之间的矛盾表面化,这使得义诠的就任十分不稳。为此,公元1359年,义诠不得不放弃了西征战略,转而部署了打击南朝朝廷、借此观察幕府内部局势,并树立自己权威的行动。他联合幕府执事细川清氏、关东田山国清强势进攻河内,攻陷南朝的赤坂城,击退南朝有力武将•楠木正仪,给予南朝朝廷沉重打击。

    以上,直冬和尊氏之缠斗、尊氏的去世、义诠的南征等一系列事件,相当于给了九州地方南朝军一个缓冲的屏障,于是菊池氏和少贰氏领衔开始进攻北朝势力并获得巨大成功:丰后大友,丰前宇都宫,肥前千叶相继战败,被迫投降,只余一色困守博多。公元1355年,再也无法支持的一色氏离开九州,黯然返京,少贰氏排挤一色氏的目的达到。

    北九州南朝方形势大好,南九州自然也差不多。在萨摩官方势力三条泰季领衔下,南九州官军反攻岛津氏,于公元1356年11月逼迫岛津氏投降,北朝幕府所能倚重的“九州三人众”于是尽归南朝,只有辅佐九州探题管辖南九州事务的日向•田山直显一族仍然屹立不倒。

    为了拔掉这最后一个北朝势力,公元1358年,得知尊氏逝世,北朝无力西进九州的怀良亲王、五条赖元、菊池武光大喜。九月,南朝官军集近万人之军势,在菊池武光的率领下,插入南日向,准备一举歼灭田山直显,岛津氏勉强响应。在南朝强大的攻势前,11月,田山一族在日向的最后据点•高城城破,直显率众狼狈逃出,北上躲入丰后大友氏中。
   
    日向的胜利,标志着南朝对九州完成了表面上的统一。但是,在这表面之下,却孕育着一场巨大的暗流。而这场暗流的根源,仍然要数“九州三人众”。

    先说说大友氏,作为一直以来九州最坚定的幕府支持者,大友氏与幕府关系越来越密切,向南朝的一时投降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它等待的只是一个机会而已;其次是岛津氏,岛津氏也是幕府的支持者,但是无论从一门和幕府的关系还是地理方面来看,均不如大友氏坚定,但是作为南九州的强大豪族,岛津氏从古代便希望成为萨摩、日向、大隅这“三奥”的完全统治者,而南朝的进攻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岛津氏的这一既定方针,是岛津氏不可容忍的。

    那么少贰氏呢?在和南朝并肩作战的时段里,少贰氏大大的恢复了元气和实力,重新强大起来。在日向远征的时候,少贰家督•赖尚眼见征西府栋梁•菊池武光亲自出马,官军主力精锐大举南下,北九州南朝实力十分薄弱。

    老谋深算的赖尚也许有了这么一种感觉:这也许就是少贰氏中兴•称霸北九州的契机?在暗中收到大友、岛津的反南朝情绪之后,赖尚更加坚定了这种想法。唤醒了勃勃野心的他,决定赌上一把,趁官军南下的同时,联合各部豪族,反攻征西府。于是,一个个阴谋便在不安分的“三人众”谋划中逐渐成型:

    公元1358年底,攻略日向的菊池武光,得到了一个坏消息:大友氏家督•氏时在丰后国府附近的高崎山城召集所属各地豪族、地头,准备起兵反抗征西府。

    翌年年初,完成压制日向之后的南朝军,不及返回大本营隈府城,就在武光的率领下直接北上,其兵锋直指别府湾南畔的高崎山城。与此同时武光以征西府名义,诏令少贰赖尚出兵协助讨伐大友氏。

    三月,南朝军进抵高崎山城城下,战事爆发。

    四月,对南朝军不祥的消息再次传来:少贰赖尚在太宰府宣布重新复归北朝•幕府,并集结大军南下攻向丰前糸田城。

同时,大友麾下•志贺氏房在本领竹田(丰后国西部和肥后的阿苏地区接壤)起兵,从西面围堵南朝军。

月底,惊人之闻乃起:留守东肥后,因为不满父亲阿苏大宫司•唯澄死忠于南朝,甚至不顾家门所领受到侵害的阿苏惟村,接受了赖尚的劝诱而叛变,率兵据守南朝军的后退之路,南朝军能够返回肥后大本营•隈府城的所有道路被堵死。

至此,“三人众”的围歼战略阴谋完成,于高崎山城下进退不得的南朝军危机重重。

面对如此窘境,南朝军毫不气馁,尤其对十数年习惯以一己之力对抗九州北朝诸势力的菊池党来说,这样的群起叛变围攻,尚不能撼动菊池一门的斗志。很快武光便当机立断,在包围没有完成之前,急袭歼灭阿苏惟村部,更在返回本据隈府城的同时,分兵进驻筑后国府,防止出现少贰大军夺下筑后,威胁肥后本领的情况,十分漂亮的完成了战略突破,逼迫少贰、大友只得暂时撤兵。

经由此事,南北双方都有了决一死战的了悟:南朝军开始在肥后积极备战,而回到筑前太宰府的赖尚,也迅速以“将军家の命にする宫方一般の讨伐”为名向九州各地发出“军势催促状”,俨然以领袖自居。

尽管赖尚宣布了转投幕府,但从这种类似私人的命令来看,赖尚仍然没有忠诚于幕府的打算,却能够看出“胜利了的话,少贰氏必然大享其成,重新成为九州之雄;亦可给幕府以复归的功绩,取得政治优势”的意味。更为有趣的是,赖尚之子:直资、冬资跟随父亲加入了北朝,而奇怪的是另一子•赖澄竟然加入了南朝!虽然南北朝时期,同族的分家、本家为了利益各属一方的情况应属正常,但是一直比较团结的少贰亲族之间突然毫无原因的分裂,各中原因,则实在令人玩味……

    无论如何,在少贰赖尚的联系之下,各地不满南朝的势力还是大量聚集于太宰府,竟逾6万之众!

    公元1359年7月,在确定了“以少贰本阵为饵,诱使南朝军追击至筑后、筑前地区,然后联合大友军东西合击措败敌势”的计划,并得到了大友氏应允之后,赖尚决定进攻南朝了。

    于是万事俱备的北朝大军,推少贰赖尚为总大将,兵分两路,其中大部队从筑前太宰府向东南而下,直逼筑后国府;另一支则进驻筑前花立山城,负责监管粮草及作为别动队遥相呼应大部队。而西面的大友氏,乃按计划尽起领内之兵一万五千,从丰后西进,目标定向肥后菊池本城•隈府城,合击计划开始。

得到消息的南朝方,在菊池武光的决断下,定制了“放菊池氏忠实的盟友•阿苏惟澄部留守肥后,拖延大友氏的进攻,而主力则集中击溃少贰领衔的北朝大军”的战略部署,然后以征西将军•怀良亲王为总大将,菊池武光为参谋,率菊池党,公家众,亲南朝地头、豪族联军等南朝势共计四万余,兵发筑后。

至此,一场惨烈的大战即将上演。

七月十五日,南北双方主力均到达筑后南部,隔筑后川对峙。

先行设本阵于筑后国府,依靠其附近多山地形布军,居高临下俯瞰北朝动静的南朝军,利用茂密的林木构筑简易的要塞,拥有防守上的优势。

而北朝军则选择了易攻难守的筑后川北岸,味坂庄—大保原地区为本阵,并在本阵之后设立一个防御阵地。

从自然条件来说,如果是一场相对公平的拉锯战,那么很明显对地理占优的南朝方有利。可惜,双方先决条件的各异,使得这种地理上的优劣缺少利用价值:

对于南朝方来说,在抵抗北朝大军的同时,西面猛攻的大友军之威胁,便如附骨之蛆般剔之不去,令人担忧。所以战事越久,对南朝方越不利。主动进攻,力求速战才是取胜之道,恰与其地理优势相反;而对北朝方来说,采取退避和守势来拖延战局,请君入瓮,极力避免和野战至强的菊池党硬撼,等待大友氏的捷报然后两面夹击,则早已是预定之中的部署。

七月十七日,南朝军得到战报:尽管在阿苏惟澄率领下,肥后留守部队奋勇作战,打退了大友氏的第一波进攻,但是重整旗鼓的大友氏攻势不减,以肥后甲佐城、三船城临时构筑的南朝东南防御体系开始崩溃。一旦等待大友攻入肥后,则南朝主力无立足之地矣。

形势之微妙,促使南朝军无论如何也要有所行动了。

七月十九日,菊池武光率先锋5000人从筑后川上游强渡,并做出防御姿态保护大部队陆续渡河。北朝军采取既定的诱退战略,本阵退至大保原之后,进驻大保原阵地。全军聚集于大保原附近的土地上,步步防御,待机而动。

面临这种情况,焦急的武光几度发出起请文,寻求和北朝军野战,并在文中提到赖尚于针摺原加入南朝时的承诺「今より後、子孫7代に至るまで、菊池家の人々に向かって弓を引き、矢を放つような事は決していたしません」,以此揭露赖尚的反复无常,借而打击北军士气,激赖尚出击。但是老谋深算的赖尚反而愈发洞悉南朝方的困窘,更避战不出,坚定于防守,等待早就和大友定下的“合击”战略的形成。

    于是双方就此僵持到八月初,其间,南朝军再次接到留守肥后之阿苏惟澄的火线告急,武光心知若本地战事再无变化,则东南一线大友的突破已是早晚之事。那么如今唯一的生路,便是以大无畏的精神,破釜沉舟,不惜一切代价,先行击败面前专注防御的北朝大军!

决心既下,武光的临阵战术也随即出炉:

首先,以极小股别动队(约五百人)凭借对筑后丘陵山岳的熟悉,急速潜行至大保原后方,骚扰大保原阵地的少贰本阵,造成敌方混乱。

其次,放弃战略强势的北朝左翼(靠近花立山城,易被城内机动部队打击),将大部兵力分为三部:其中先头部队一万三千公家众、菊池党精锐,由菊池一门•武信、武明率领,先东南而下然后迂回折向西北,从北朝右翼的侧面展开进攻,争取击溃由少有大战经验的赖尚子•直资率领的、相对薄弱的北朝右翼防御体系,拦腰截断北朝本阵和其他所部的联系,然后等待和中坚部队合流,继续进攻;

再中坚部队一万三千公家众、菊池党剩余兵力,由菊池武光、五条兄弟、怀良亲王亲领,硬撼北朝坚挺的正面部队,意在牵制其精锐,为武信、武明部创造机会并寻机突破;

最后协作部队一万三千各地头、豪族兵力,直接攻击北朝右翼之正面,掩护和确保武信、武明部的迂回行动意图。
   
8月6日,南朝各部按计划开始进攻。

7日早,南朝别动队小心迂回到北朝后方,展开骚扰佯攻,造成北朝混乱。随后先锋部队立即冲击直资部,双方杀伐不断;不久,在菊池党的舍命突击下,直资的指挥愈发失灵,败相已成,不得已向赖尚本阵靠拢,导致残兵扰乱了赖尚全军部署。适时,南朝先锋部队在追击直资部、插入北朝大军前后之间的同时,也迫使两军的交战方式从阵地战变成了菊池党最擅长的混战中来。混战中,直资被南朝所讨死。

就在先锋部队逐渐突破直资部的当口,更为惨烈的是南朝中坚部队和北朝中部主力在大保原之间的战斗。为了鼓舞士气,激发血性,怀良亲王部身先士卒,第一波攻入北军阵地,却被北朝本阵•赖尚部诱围,陷入苦战,亲王深受重伤,幸得五条一族、新田一族等公家众奋战殆尽,拼死援救。期间,在武光率领下,南朝中坚部队亦“围魏救赵”,在赖尚部围攻亲王的时刻,杀出一条血路,将大部兵力楔入赖尚本阵和其其他部队之间,迫使赖尚回援,双方缠斗不休,伤亡不断扩大。

及至直资之死,促使得知此消息的北朝士气动摇,军力逐渐疲软,加上南朝协作部队的增援,在更为猛烈的南朝多点进攻之下,少贰一门•赖泰部也溃灭,赖泰被讨死,北朝军愈发不支,最终全线败退,赖尚失意的撤回花立山城,折返太宰府。而南朝军因损失问题,也无意追击,武光收拢各部,退回了肥后,大保原合战结束。

另一方面,闻知大保原北朝大败的大友部,情知大势已去,亦相机迅速撤回丰后。

大保原一战,根据《太平记》记载,南朝方伤亡三千人,其中阵亡一千九百人;北朝方伤亡两万一千余,其中阵亡约四千余。

战后,南朝于九州锋芒毕露,九州各地豪族地头不断投向南朝,失去威势的少贰赖尚、大友氏时苦苦支撑。

九州局势的大逆转,使得刚刚获得畿内胜利,来不及庆祝的幕府大为震惊。11月10日,在将军义诠的授意下,北朝后光严天皇对大友氏时、少贰赖尚下达了“鎮西宮(懐良親王)並びに菊池武光以下凶徒追罰の事”的论旨,标志着北朝预备将进攻矛头着意于九州的态势。

然则,赖尚、氏时于困苦中满心期盼的幕府援助,却随着12月之后数年的幕府内外动乱而幻灭——

12月,先是执事仁木赖章的弟弟仁木义长在与畠山国清、细川清氏的对立中归顺了南朝,畠山国清最终也在权争之路上败下阵来,回归关东。

1361年9月,细川清氏不敌佐佐木导誉的权谋压力,不得已归顺了南朝。仁木义长、细川清氏这样的有力部将转属南朝,得到这样的力量支持,南朝势力又一次占领了京都。

12月,中国地区曾是直冬党重要人物的斯波高经帮助足利义诠夺回了京都。为此,斯波氏进入幕府中枢,高经四子•义将成为管领,父子二人掌握了幕政。斯波高经执政的时期,直冬党的中国有力守护山名时氏、大内弘世亦复归幕府。由于山名时氏等人的归顺,曾与山名时氏一同转战南北的足利直冬,退往九州,后落魄而死。中国、四国地方的战乱告一段落。

1366年8月,斯波高经、义将父子为兴福寺的所领问题与幕府宿老•佐佐木道誉反目,高经、义将父子在权争中遭到了和细川清氏一样的失败,逃往越前。

及至1367年,伴随着斯波高经的病死,其子义将无奈重归幕府,这场围绕幕府中枢、自尊氏病逝后便持续多年的、牵连数个有力家族的权利闹剧才基本告一段落,室町幕府的体制才得以安定。



幕府十数年的无奈状况,对于九州的态势影响巨大 ——

大保原合战结束后,1360年正月,菊池武安(武光外甥)率军从筑后侵入肥前,并在肥前筑城,其目的不言而喻。9月,武安率领菊池一族开始压制肥前北朝势力,为南朝进一步的战略进攻打下基础。

为了争取最后的反抗机会,赖尚首先以子•冬资代替战死的直资成为少贰一门的新任家督,用“退位揽责,暗掌全局”的方式稳定一族朗党的大量损失而动荡的家中事务。其次,尽可能的大力整备筑前少贰本据•宝满川有智山城的守备力量,而对于北朝具有象征意义的太宰府防卫问题,则以“大保原一战少贰一族儿党战死数百,少贰氏军事实力大为削弱”为由,将防卫太宰府、博多的任务与大友氏联合,并将九州北朝军事力量的指挥权,自然而不露痕迹的让与了大友氏时。

1361年7月,南朝方终于动了:菊池武光率领大军从筑后国府出发北上开始太宰府攻略。在武光的卓越带领下,气势如虹的南朝军一路高歌猛进,赖尚的防卫体系一一告破,8月下旬,南朝大军兵临少贰居城•宝满川有智山城下。同月,有智山城落城,南朝军进驻博多。少贰赖尚逃入丰后依附大友氏,后落发出家,法号太宰入道本通。

至此,自“蒙古袭来”以来,力争复兴家门的少贰氏再兴之梦,受到最严重的打击。而这个打击,也稍稍显露了一点“少贰氏全面衰落”的端倪……


3、梦之消散

对于南朝来说,筑前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九州的中心,而太宰府更是历代九州政治军事统治机构驻扎的所在。菊池氏从武时时代就坚持不懈的“勤王”以“拓土”的理念到武光时期终于获得了成功。怀良亲王自登陆九州,辗转二十三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以实现南朝君临整个九州的梦想,加上幕府的无暇西顾,征西府十数年的辉煌期便就此到来。

而此时的“九州三人众”,可谓举步维艰——少贰氏失去筑前本领的大部分土地,而残余的地方在赖尚的指挥下,与蒲池氏、阿苏氏等势力勉力周旋;南九州的岛津氏面对肝付氏、三条氏、怀良亲王的压力,尚能依靠险要的萨摩地理坚守;最为危险的则是大友氏,为了截断中国地区乃至近畿•北朝幕府和九州的联系,菊池武光亲自领衔接连不断的进攻大友氏,企图将丰后控制在手,完全断绝三人众的援助希望,达到平定九州的目的。

1362年,再次进攻丰后的菊池武光终于突袭攻陷大友坚城•高崎山城,大友氏时负伤,之后死去。大友氏继上任,然而氏继并没有能力承担对抗南朝军的重任,很快就被大友氏时的儿子,大友亲世代替了。

面临高崎山城破,丰后受到全面威胁的险恶境地,亲世体现了他独当一面的能力,利用各种不同的手段稳定了丰后局势,始终不曾让南朝占到实际便宜。

丰后的坚持,也给了“三人众”以继续抵抗的信心。尤其是失去立足点的少贰氏。

经历了南北朝数十年起伏动荡的少贰氏,此时的势力可以说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连筑前本领都没有保住。但幸运的是,少贰氏依旧没有失去他们的精神领袖:足以被称为一代枭雄的前任家督•赖尚。

在我看来,一个势力的领导者,在己方强大的时候“锦上添花”固然算得上成就,但是,更为难能可贵的则是在己方落魄的时候敢于承担责任、扭转乾坤——

经历大变之后的赖尚,没有意志消沉,或者沉浸在悔恨之中,他很快调整了家族政策,将少贰氏的发展方向定位在了协助大友氏、韬光隐晦中来,这与他之前在防卫本领的时候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吻合,说明很可能赖尚早就已经做好了本领不保、家族退居二线的打算,这对于因为连年征战,损兵折将的少贰一族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

于是,之后的十数年内,少贰氏始终和大友氏并肩作战,在南朝的强大压力下咬牙坚持。其间,赖尚对于少贰氏和幕府的不良关系也进行了积极的改善。

事实上少贰氏和幕府表面上最大的矛盾就在于:同样处于筑前地区的九州探题总是会阻碍少贰氏的发展。然而在目前这种混乱的局面下,幕府的探题虽然几次派遣(斯波氏、涉川氏),但都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成行(其中少贰氏的干预、阴谋可能也在其中),及至征西府强盛,幕府纷争不断而无暇西顾,于是也就默认了九州三人众的军事动员权限,九州探题问题暂时搁置。眼见此情,赖尚觉得这是个加强和幕府联系的好机会,于是几次派遣一族向将军表达敬意。

公元1367年,幕府动乱结束,二代将军•义诠逝世,其子义满尚年幼,幕政由管领细川赖之辅佐数年。有鉴于幕府政治的变化,赖尚宣布隐居,并将少贰的实权交于新任家督•少贰冬资,自己则亲自上洛拜见管领以及未来的将军,保证少贰氏名义上的最大利益化(守护、地头职的认可)。

伴随着幕府内乱平息,北朝势力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应对征西府了。

1370年,细川赖之对于九州问题做出指示:任命自尊氏时代便尽心尽力辅佐幕府的骁将•今川贞世(了俊)为九州探题,并且要求中国、西国地区北朝势力尽力辅佐之。

1371年,得到中国、西国大力支持的了俊进驻九州,开始反攻征西府。

此时,在京都抱病的少贰赖尚,对于了俊的上任可谓心情复杂:一方面,了俊的到来以及他所代表的幕府势力必然可以帮助少贰氏恢复领地;另一方面,九州探题这个位置上竟然是这么优秀的人才,对于少贰氏长远的发展则依旧是可怕的威胁。

有鉴于此,赖尚告诫子•冬资要慎重迎接了俊的到来,并要求其在了俊攻略征西府的同时,利用所有可能的手段先行恢复领地为要,务必不可让了俊太过强横。

以老迈病弱之体,赖尚仍然在考虑天下大势,少贰走向,其铮铮之心可见一斑。试若上苍能够再给他十年天寿,则九州日后的历史未尝不是一番别样风貌,可惜,天总是不假年的……

公元1371年年末,少贰赖尚,这位少贰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家督,这位纵横南北朝数十年的一代枭雄,满怀对少贰氏未来的担忧和希望,病卒于京都。

他的逝世,意味着少贰氏顿失股肱,冬资一时难当大任,而了俊的压力必然有减,其对少贰氏行使阴谋的机会则大有可行之处矣。

公元1372年8月,顺利展开战略的了俊以卓越的手段、富有士气的兵力收复太宰府,怀良亲王逃往筑后,了俊展开追击,于是南北朝再次于大保原遭遇,展开激战。

这次,面对比赖尚更为熟悉战事且谨慎的了俊,以及凝聚力、战斗力、士气都与13年前大不相同的北朝军,南朝军难以利用奇计制胜,武光也没有了背水一战的勇气、机会和武运。于是南朝的失败便在所难免了。

第二次大保原合战,标志着南朝征西府十数年的辉煌告一段落,心力交瘁的怀良亲王甚至落魄的将“征西将军”一职交给了侄子良成亲王,自己跑到了筑后隐居起来。而一代名将菊池武光,在被了俊于大保原打败的翌年,亦撒手人寰。南朝在九州的形势更加恶劣。

尽管南朝势力大减,但是凭借菊池党的奋战,以及南朝十数年经营的众多防御工事,仍然苦苦支撑,北朝一时无法全面侵入,于是了俊暂时放缓了进攻态势,转而指示各方北朝势力收复、整顿失地,并听候九州探题的调节。然而令了俊恼火的是,少贰氏在冬资的指示下,早已在其攻打南朝的同时便迅速安排少贰一族恢复筑前所领,甚至包括复归太宰府这一在了俊看来十分傲慢的行为。

于是了俊和少贰氏的冲突愈渐加大,至1373年末的筑前宗像社领变迁•镇压违乱一事到达顶峰,以至少贰氏视了俊为阻碍本家发展的“邪魔”,而了俊则在之后的幕府文书里愤然称少贰氏为“九州之瘤”。

公元1374年,了俊再起攻势,侵入肥前,在肥前倦打城之战中打败南朝方,菊池武清,阿苏政惟战死。良成亲王与菊池武朝逃往肥后。翌年,了俊进行总动员,全面包围南朝最后的根据地:肥后地区,并进逼菊池本领•隈府城。眼看胜利在望,了俊以“举行九州的战后处理而进行聚会”为由,邀请九州三人众前来参阵,即聚集在扼守菊池十八外城的入口的水岛城。

“尽管岛津氏久、大友亲世如约前来,但是并没出现少贰冬资的身影。了俊希望岛津氏久作为中间人,力邀冬资前来参阵。对于了俊的行为犹豫不定的冬资眼见岛津氏相请,认为在岛津、大友的照看下,谅了俊也应注意影响,不会乱来,于是前往水岛赴约。

眼见冬资到来,水岛营中即设宴招待少贰冬资,了俊居上座,其下为今川氏族人,毛利元春、吉川经见、周布士心、长井贞广等中国武将,大友亲世、岛津氏久、阿苏惟村、宇都宫经景、田原氏能、相良前赖、宗像大宫司等九州武将列席陪同。酒宴过程中,了俊家臣山内通忠突然上前将冬资按倒,了俊弟则将冬资刺杀,了俊当场宣布冬资内通南朝,有不臣之心,理当诛杀(《山田圣荣自记》)。这便是‘水岛之变’。

如此突兀的发展,令到宴各方都惊讶不已。事变之后,曾力劝冬资前来的岛津氏久丢下一句“九州三人衆は、面目を失った”,怒而离席,返回领地。其他参阵势力亦觉无趣,对了俊的作为十分不满。

顿觉不妥的了俊急忙授予氏久为筑后守护之职,意图挽回岛津家的背离(《岛津家文书》),然则这样的表面功夫毫无助益,岛津氏从此开始大力反对了俊的种种政策。

水岛事件后,利用了俊的孤立状况,南军也奋起反击。八月末,筑后的南军纷纷起事,山崎一战中了俊手下大将长井贞广、宇都宮经景、日田诠永战死。至此,水岛前线的局势完全逆转,了俊不得已向肥前全军撤退。”(此段摘述<水岛之阵>一文)

水岛事变,了俊急于解决代代与九州探题作对的少贰氏,其目的虽然达到,但是却过于锋芒毕露,引起了九州众势力,甚至包括幕府对其作为的警惕,致使九州北朝诸将愈渐离心,南朝得以残喘,为其日后的离任埋下伏笔。

而对于少贰氏而言,了俊借冬资新死,少贰氏群龙无首之际,大力拓展探题势力席卷北九州,以幕府的名义任命手下众人顶替亲少贰的地头职,极力希望将少贰氏驱逐出其世代扎根的筑前地区,及至少贰氏在加入南朝的少贰赖澄整合下趋于稳定之时,少贰领地却早已被瓜分几空,那曾经拥有的中兴之梦,也如昨日黄花,一去不复返了。

[ 本帖最后由 江城梅花引 于 2008-12-6 00:19 编辑 ]
作者: 崇侯秀虎    时间: 2007-1-12 21:01     标题: re:注释:(1)承平之乱:公元935...

注释:

(1)承平之乱:公元935年(承平5年),恒武平氏·平将门趁下总地区国司纷争之际,率领关东地区部分武士驱赶朝廷任命的官员,并自认为“新皇”,反动反叛。史称“承平之乱”或“平将门之乱”。

(2)安和之变:公元967年(康保4年),村上天皇死,宪平、为平、守平三亲王中宪平亲王即位,是为冷泉天皇。守平亲王(后来的圆融天皇)为皇太子。然而,969年(安和2年)3月,发生了一场宫廷阴谋。源满仲告密,称:橘繁延等企图拥立为平亲王、废皇太子守平亲王.由此累及左大臣源高明。

  于是朝廷削夺高明左大臣职位,降为大宰权帅。橘繁延流放土佐,武藤千晴(千常兄)流放佐渡。另一方面,8月藤原实赖成为摄政。由此看来,可以说这是藤原权门·北家,排斥本族分家以及其他三姓氏族的成功策划。以后,进入藤原氏的全盛时代,而与藤原氏结合的源满仲等清和源氏的势力开始抬头。

(3)御家人:有关御家人这方面,有很多地方都值得研究,这里只是就文中所述通俗简单的解释一下——所谓御家人,是指在源平战争中同源赖朝结成主从关系的地方武士、土豪等。

(4)下众:通过源平战争,源家取得天下,支持平家的镇西诸将的领土作为官领被没收,镰仓幕府的根基东国诸将作为地头职不断下向九州、西国。这些人便被称为“西迁御家人”和“下众”。与镰仓幕府关系微妙。

(5)公元1203年(建仁3年)赖家以患病为由,决定两分天下,将关东28国授予其嗣子一幡,将关西38国授予其弟千幡,并将将军职让给千幡(实朝)。此举引起千幡的外祖北条时政同一幡的外祖比企能员之间的争斗。政子、义时消灭能员及其一族,杀死一幡。

(6)承久之乱:尽管源赖朝和北条氏对皇室贵族都持妥协态度,但皇室还是不甘心于部分权力的丧失而伺机反扑。皇室乘北条篡权,幕府乏力之机,逐渐恢复了势力,迫使亲幕派的关白藤原兼实下台,免掉源氏功臣之子佐佐木经高的三国守护之职。公元1221年,以后鸟羽上皇为首的皇室贵族发动了倒幕战争。

    皇室依靠的不过是争取过来的畿内及其附近几国1万几千名武士和僧兵的力量,而主要寄希望于正在内争的镰仓方面的御家人的大量倒戈。然而皇室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据《吾妻镜》记载,这时北条政子召集大江广元、北条义时等以下御家人,向他们指出幕府建立前御家人的悲惨情形,歌颂了源赖朝的恩惠,警告大家:幕府方面一旦失败,武士们低三下四地受贵族任意驱使的时代必将重新到来。她声泪俱下的讲话促进了御家人的团结,御家人纷纷率领自己一族参战。北条义时采纳大江广元短期决战的主张,以长子泰时(公元1183-公元1242年)为大将,弟时房为副将,分兵三路(东海、东山、北陆)向京都进发。进军路上,兵力迅速增加到19万人。皇室军队不堪一击,幕府军出镰仓不到一个月就占领了京都。

    因为这是承久3年的事,所以史称“承久之乱”。

(7)院政:指天皇让位给自己儿子,自己退居上皇,而以上皇身份“总天下政”的政制制度。上皇居所称为“院”,故称“院政”。上皇的指令成为“院宣”,上皇的办公机构称为院厅,院厅的官员称为“院司”,院司多由天皇亲信担任。 院厅发出的文书称为“院厅下文”。如果上皇在位出家,则改称法皇。

(8)两统问题:涉及皇室对天皇正统的复杂历史并不是本文需要考虑的,需要提出的是,面对皇室大觉寺统与持明院统纷争不休的这种情况,最终是镰仓幕府制定两统交替即位的“两统迭立”方案,这是值得注释一下的重点。

(9)1324年,天皇与近臣商议发动畿内武士、僧兵袭击“六波罗探题”,但该计划泄露,近臣被逮捕、流放,史称“正中之变”。

   1331年,天皇又派自己的两个儿子发动僧兵反对幕府,但再次泄密,天皇被迫逃出京都,恶党·楠木正成起兵响应,但很快被幕府镇压下去。后醍醐天皇被捕并被流放到隐歧岛,持明院系的光严天皇即位,史称“元弘之变”。

(10)中先代之乱:建武元年6月,北条英时在信浓由诹访、保科、西宫等信浓“神党”拥簇下起兵,辗转打败足利直义等人,一度占领镰仓。因为名义上的领袖是北条遗族·英时,且起兵时期在建武元年年中,故称“中先代之乱”。


主要参考资料:

家纹网——武家家传_少贰氏
《中央探题府对守护九州三人众的死斗》  http://www.shimazu.cn/ren/shimadu03.htm
《大保原合战》  战盟小早川家·黑田多兵卫
《龙造寺家史》  新田义亮  http://www.shanchengzuli.com/article.php/86

……未完待续……

嗯,基本上贴出来的是偶去年上班前的部分,昨天对它进行了改动、增删,加注释、参考啥的,剩下的还在码砌中,不定时更新……

PS:其实在战盟看到过一本专门描述北九州·少贰氏的超长文,十几万字,很详细。所以曾经想过是不是表献丑的说。后来一想,人家专业做专业的,咱们大不了作为给人家往专业过渡的通俗读本嘛~呵呵。总之,虽然功力有限,可是既然做了,还是做完比较好,有始有终么……

[ 本帖最后由 江城梅花引 于 2008-12-6 00:20 编辑 ]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7-1-12 22:31     标题: re:看了一下,感觉有点散,文章的核心少贰氏有...

看了一下,感觉有点散,文章的核心少贰氏有淹没在大环境介绍下之势,给读者的印象不够深刻~~~~~既然秀虎说盟里已经有十几万字很详细的介绍文了(不过俺没看过)~~~~~我想可能选择比较小的切入点来写效果会更好一些吧?(比如集中写南北朝时代的少贰氏?) 另外,盟里有专业写历史文的么?呵呵~~~~绝大多数还是我们这样的业余爱好者啊~~~[em09]
作者: 崇侯秀虎    时间: 2007-1-12 22:57     标题: re:呵呵,豪上所言极是。主题散这个问题的确是...

呵呵,豪上所言极是。主题散这个问题的确是让我比较苦恼的地方。 俺的感觉是少贰氏似乎总是有那么一股“成也时势,败也时势”的味道。几代当主中很少有留诸重要历史的人物。而且资料的分散(大多都在别的家族文献里东插一句西插一句的,比如岛津、龙造寺文献、各种文书……苦恼),让人很难描画某些点丫~~所以我也不得不借助大背景来衬出少贰氏的发展历程的说。 其实……把某些背景删了应该也不影响全文,待我看看的。之后关于室町、战国早期的部分,估计还是可以着眼于少贰氏本身描述一番的。多谢豪上的意见。 至于那个文嘛~~~似乎是一本书。我在春叶山城网页里找到了它的目录(就是找不到内容)[em09],看目录分了十几章,内容主要在九州方面,似乎以少贰氏为串联,一看就满长的(没准就是南开版日本史的一部分?哈哈)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7-1-12 23:17     标题: re:是不是这个?http://www...

是不是这个? http://www.shimazu.cn/ren/syoni00.htm 好象不是书,而是作者整理的目录(或者说写作提纲)~~~不知道是否写了?也不知道是否完工了,当然也可能仅仅是份提纲而已~~~[em05][em04]
作者: 崇侯秀虎    时间: 2007-1-12 23:48     标题: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真田...

引用:
下面引用由真田豪发表的内容: 是不是这个? http://www.shimazu.cn/ren/syoni00.htm 好象不是书,而是作者整理的目录(或者说写作提纲)~~~不知道是否写了?也不知道是否完工了,当然也可...
这就不得而知了。看这个目录,实在是一个庞大而详细的东西丫,如果是完成品或者正在完成的话,应该可以算是研究九州地方史的专业文章了。 我的这个文,部分得益于这个目录的方向来查找资料,但是作为我当初写作的初衷——通俗读物(外加个人写作体验,呵呵)而言,并没有打算向这位作者那样太过深入,我只希望我的文章,能够让日史初涉者基本了解少贰氏,喜欢上探讨日史就满足啦。[em01]
作者: 林飞影    时间: 2007-1-16 13:40     标题: re:好象应该是没写的dd~~~[em23][...

好象应该是没写的dd~~~[em23][em23]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7-1-16 14:55     标题: re:秀虎先填完,然后再来修整吧~~~其实才藏...

秀虎先填完,然后再来修整吧~~~其实才藏那篇菊池氏颇可效法,长篇论述里最好有重点的介绍某个(些)时段,某个(些)人物,这样一来主次分明,也容易给人比较深刻的印象~~~至于大环境的介绍,个人觉得可以适当精简~~~总之,加油吧~~~呵呵~~~[em09]
作者: 云开顶天    时间: 2007-1-27 15:01     标题: re:关于少贰氏的问题偶看过两篇长篇论文分别为...

关于少贰氏的问题偶看过两篇长篇论文分别为外山干夫和佐伯弘次所著,外山写的是少贰氏的衰退期诸问题,而佐伯的名篇写的则是少贰氏在筑前权利基盘的构造和最终溃灭的原因,而佐伯提出的筑前少贰氏和守护代宗氏关系乃是维系筑前统治秩序根基的论点,素独家所创。另外看过一本少贰氏兴衰的书,泛泛所讲无甚意义。




欢迎光临 闲雪御所 剑与火 真田幕府 日本历史文化 朝鲜半岛历史文化 (http://sanada.net.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