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帖】对你了解日本战国有帮助的一帖
[打印本页]
作者:
奥多文斯
时间:
2004-11-24 20:32
标题:
【转帖】对你了解日本战国有帮助的一帖
室町时代末期,以京都地区为中心所发生的反乱。室町幕府对旧有的守护大名欠缺强有力的统御机能,特别是在中期之后,不断地为有力守护大名的反乱所苦恼,加上连续的失政、腐败、土一揆、德政一揆的发生,幕府的支配力显著地衰退下去。另一方面,诸家的家门承继斗争激烈,以将军家、管领家(龟山家、斯波家)的继嗣问题为发端,与两有力守护大名细川氏(东军)、山名氏(西军)之间的势力斗争结合在一起,一四六七年(应仁元年)天下被分为两大阵营,发展成相互对立的局面。这样的乱相延续了十一年,并且从中央逐渐往地方扩大。一四七七年(文明九年),这个由中央所引发的乱事终告结束。由于这个战乱事件,京都完全荒废,幕府的威信尽失,更加速促进庄园制的崩坏。相对地,在地武士势力不断地强化起来,乃逐渐发展成「战国大名领国制」。多数的公家(贵族)为了逃离战乱,而暂时避居于地方,间接促成文化的地方普及化现象。
桶狭间之战
一五六0年(永禄三年)在尾张国桶狭间地区,今川义元与织田信长的对决。义元率领骏河.远江.三河的大军进入信长的领内尾张,准备驻军桶狭间时,被信长奇袭而败死。这场战役,确立了信长称霸的端绪。
大 之阵(冬之阵.夏之阵)
一六一四年(庆长十九年)冬、一六一五年(元和元年)夏,德川氏分两次把丰臣氏歼灭的战役。关原之战后,掌握天下实权的德川家康为了压迫敌对势力的丰臣秀赖,一六一四年以方广寺的钟铭(以钟铭内文有诅咒家康的字眼)、以及旧丰臣氏家臣出身的浪人(失去主家的武士)结集于大 企图举兵等问题为借口,举兵讨伐。秀赖与周边的近臣、真田幸村等人固守大 城,巧妙地掌控地理要害奋力抵抗。家康原本以填埋城的外堀为要件,愿意谈和,然而他竟违反约定,进而要求内堀也必须填埋,并且强要秀赖转封。一六一五年,两者间再重启战火。失去防御力的秀赖虽然努力抗战,但已是时不我与了。同年五月八日,大 城陷落, 殿.秀赖母子以自杀明志,丰臣氏正式灭亡。
战国大名
战国时代,割据于各地的大领主。作为室町幕府权力基盘的守护大名于应仁之乱以后,领国支配权次第被其家臣之守护代、国人层剥夺而逐渐地没落。至战国时代末期为止,仍能维持其领国规模的守护大名有武田氏、今川氏、大友氏、岛津氏等数氏;追随主家(主君)而成立的大名则有后北 氏、长尾氏(上杉氏)、斋藤氏、浅井氏、朝仓氏、织田氏、长宗我部氏、龙造寺氏、有马氏等众家。这些战国大名以国人、土豪层为给人,进而组织自己的家臣团,强化对农民的直接支配。这种专制支配遍及于领国一元内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包括分国法(家法)的制定、城下町的建设、土地户口的调查、工商业的保护统制、新田开发、灌溉治水、宿驿传马的整备等各个分野。因此,战国的社会是较前代的社会更有组织且进步的社会。另一方面,这样的进步社会也进而造就出能够统合各个大名的新社会。换言之,在战国大名相互激烈的斗争过程中,相继出现如织田氏、丰臣氏的大业,并有德川氏承继其后,塑造出近世的幕藩体制社会。
室町幕府
一三三六年(延元元年、建武三年)足利尊氏所开创的武家政权。至一三九二年(明德三年、元中九年)为止,日本一直停留于南北朝对立的时代,而其最盛期则属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的应永年间(一三九四~一四二七年)。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有力守护大名连合政权的态势。然而,伴随应仁之乱的发生,幕府的势力乃逐渐衰退,最后退居成一介京都地方政权之类的存在。一五七三年(天正元年),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被织田信长所追放,幕府的政权乃随之灭亡。
鎌仓公方
又称为鎌仓御所、鎌仓殿。从一三四九年(正平四年、贞和五年)足利尊氏的次男/基氏替代其兄长/义诠进入鎌仓入主关东,乃至一四五五年(康正元年)足利成氏移居古河为止,史称鎌仓府足利氏为鎌仓公方。从成氏之后,则改称古河公方。
古河公方
乃指足利持氏之子/成氏及其子孙。永享之乱以后,成氏被迎为鎌仓府之主,却由于杀害了关东管领/上杉宪忠而遭受幕府派遣的今川范忠所追讨,一四五五年(康正元年)投靠于下总古河,从此乃被称为古河公方。从成氏、政氏、高基、晴氏、义氏连续五代,内纷不断。政氏的时代势力一分为三,最后被纳入后北 氏的支配下。虽然曾经以足利家的支流,具有较高的门第格式而保有一定的地位,但是一五八三年(天正十一年)由于义氏无嗣而断绝。一五九0年丰臣秀吉消灭后北条氏以后,哀怜其名门无后,乃将高基的弟弟/义明之孙/国朝许配给义氏的女儿,并赐给他们旧地三千五百石的秩禄。其子孙则改称为喜连川氏。
崛越公方
又称为崛越御所。室町幕府支配关东的重要机构之一。足利持氏灭亡后,被幕府认可为鎌仓公方的成氏,于一四五五年(康正元年)背叛幕府而改投靠下总古河。为了追讨成氏,一四五七年(长禄元年)八代将军/足利义政的弟弟/政知被命令下向关东。由于势力不足,政知无法进入鎌仓,乃滞留于伊豆田方郡崛越,与古河公方成氏相互对峙,最后在此终结了一生。其子/茶茶丸承继其业,一四九一年(延德三年)被伊势长氏(北 早云)灭亡。
北 早云
一四三二~一五一九年(永享四~永正十六年),战国大名。后北 氏之祖。原称为伊势新九郎,入道(皈依佛门)之后,以早云庵宗瑞号之。虽然出身不明,有说是室町幕府的重臣伊势氏之流、或称是伊势关氏一族、又有备中之豪族的说法。由于身为骏河守护今川义忠之妻舅而投靠今川氏,成为兴国寺城主。一四九一年(延德三年)杀害崛越公方之子茶茶丸之后,乃移居伊豆 山。一四九五年(明应四年)由于追随小田原的大森藤赖,乃以此为根据地,于一五一六年(永正十三年)将三浦义同消灭,平定相模,建构出关东争霸的基础,三年后死于 山。
守护代
中世时期,守护的代官称为守护代。在鎌仓时代、室町时代,守护多半居于鎌仓、室町,因此任国的事务乃委由代官代为执行。一般守护代多由谱代等有力家臣担任,因此他们很容易可以利用守护权限的行使,逐渐将领内的武士予以组织化。特别是室町时代中期之后这种现象尤为显著,利用下克上的力量促进自我的领主化成长,甚至因而摇变成大名者,则大有人在。例如,斯波氏的越前守护代朝仓氏、斯波氏的尾张守护代织田氏、上杉氏的越后守护代长尾氏皆为典型的例子。
上杉谦信
战国大名,一五三0~一五七八年(享禄三~天正六年),乃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之子。初名为景虎,以后改称为政虎、辉虎,入道(皈依佛教)之后改称为谦信。一五四八年(天文十七年)与兄长晴景相争,获取家位继承权,成为越后国春日山城主。由于支持被北 氏康所击败逃亡的关东管领上杉宪政、以及受到武田信玄压迫的村上、高梨氏,此后至一五六九年为止乃与北 氏康、武田信玄的势力对抗,屡屡进兵信浓、关东地方。其中,以与武田氏的川中岛合战最为有名。一五六一年(永禄四年)宪政将上杉的姓与关东管领的职位出让给谦信。一五七三年(天正元年)平定越中,接着又与进出能登、加贺的织田信长对决,准备上洛称霸天下。无奈壮志未酬,竟因病死而结束一代的丰业。
武田信玄
战国大名,一五二一~一五七三年(大永元~天正元年),乃当代一流的战略、战术家。甲斐守护信虎之子,名晴信,号德荣轩,法号法性院信玄。一五四一年(天文十年)被其父追放至骏河,因而自立门户。信玄一方面坚守甲斐国,一方面进攻信浓,消灭诹访、小笠原、村上等诸氏,一五五五年(弘治元年)几乎攻下信浓一带,一五六一年(永禄四年)在川中岛与上杉谦信的势力发生激烈冲突,接着开始进出飞 与北关东地区。一五七0年(元龟元年)包括骏河地区在内的中部地方已经成为一个大领国,自然形成与织田信长相互对立的局面。一五七二年(元龟三年)在远江三方原战胜德川家康,原本打算乘胜进讨三河,却病死于阵中。
陶晴贤
战国时代的武将,一五二一~一五五五年(大永元年~弘治元年),兴房的次子,原名隆房。原为大内义隆的家臣,一五五一年(天文二0年)背叛义隆并逼使自尽,隔年奉大友义镇的胞弟晴英使承继大内氏的家业,而由自己掌权国政,并改名为晴贤。一五五五年(弘治元年)于安严岛与毛利元就作战,因战败而自尽。
毛利元就
战国时代武将,一四九七~一五七一年(明应六~元龟二年),弘元之子。一五二三年(大永三年)承继家业而成为家督。最初跟随尼子晴久,而后又跟随大内义隆。一五四0年(天文九年)击破晴久的势力,接着又把三子景隆过继给小早川氏、次子元春过继给吉川氏当养子,其势力乃逐渐伸展至安艺国。一五五一年大内义隆被家臣陶晴贤推翻,一五五五年(弘治元年)元就消灭陶氏,确立了横跨周防、安艺两国的霸权。接着,又进兵备后、备中、石见,并消灭出云国的尼子氏,而逐渐成长为拥有中国地方十国、并领有丰前、伊予一部份的战国大名。
长宗我部氏
有时则写作长曾我部,乃土佐豪族出身的大名,人称是秦氏的子孙,又有称是苏我氏部民的子孙。以长冈郡冈丰为根据地,南北朝内乱时期曾臣属于守护细川氏之下,其后则以土佐七守护身分存立。永正时期(一五0四~一五二0年)其势力曾断绝于一时,但随即又振兴起来。长宗我部国亲的时代势力开始强盛,到了元亲的时期则统一了土佐地方,甚至进而平定四国全土。一五八五年(天正十三年)由于丰臣秀吉征讨四国而被迫降伏,但仍坐拥土佐一国。然而,至盛亲的时代,在关原之役中以丰臣氏阵营的身分,而被没收领国;随后在大 之阵的战役中,又以丰臣氏阵营身分之故而被捕获,并惨遭杀害。长宗我部氏的势力乃随之灭亡。
桂庵玄树.萨南学派
一四二七~一五0八年(应永三十四~永正五年),室町后期临济宗的僧侣,别号岛阴,长门国出身。一四六七年(应仁元年)伴随遣明使天与清启入明,一四七三年(文明五年)回朝。回国之后,为了躲避应仁之乱,乃滞留于石见、筑后、肥前等地,克行释奠(祭祀孔子的仪式)、讲授儒学。一四七八年,被岛津忠昌延聘至萨摩的桂树庵讲学,间接开创了以后萨南学派的学统。有《外集》、《岛阴渔唱》等著作,流传于世。
南学派.南村梅轩
又称为海南学派,以研习朱子学为目的,兴起于近世初期的土佐,南村梅轩为其祖师。他们重视四书内涵,承继程朱之学,并坚守固持道学者的为学态度。
石田三成
一五六0~一六00年(永禄三~庆长五年)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丰臣氏下的五奉行之一,官拜治部少辅。石田正继之子,原名三也,人称左吉,乃近江国 田郡石田村的人。年少时便随侍于丰臣秀吉左右,由于一五八三年(天正十一年)的贱越之战中建立战功,以后便受到重用,不久就担任奉行一职。无论是九州征伐、小田原征伐、文禄.庆长之役,三成在军需输送、占领政策上,皆能一展长才。又与长束正家、浅野长政并列,成为太阁检地的中心人物。一五九五年(文禄四年)成为近江佐和山的城主,年收二十一万石。秀吉死后,由于忌讳于德川家康的势力,乃集结所有的反对势力于一六00年(庆长五年)在美浓国的关原与德川氏对决,却惨遭滑铁卢的大败北,史称关原之战。最后,石田被捕,并于四条河原被斩首处死。
德川家康
一五四二~一六一六年(天文十一~元和二年),江户幕府之初代将军。三河国冈崎城主松平广忠的长男,幼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元康,以后改名为家康,院号安国院。六岁时相继被送至尾张的织田信秀、骏河的今川义元处当人质。一五六0年(永禄三年)义元败死于桶狭间之战,家康乃得以离开今川氏,回到冈崎。一五六二年与织田信长的势力相结,平定三河;一五六八年与武田信玄瓜分今川氏的所领,信玄占领骏河的同时,家康也占领了远江。就在这一期间,家康自己改姓为德川。一五七0年(元龟元年)家康筑城于滨淞并迁居于此,另一方面协助信长与近江 川的浅井.朝仓两氏的联军交战,全面获胜。但是,一五七二年与信玄在三方原的合战,竟然败北。一五七五(天正三年)年信玄死后,家康与信长再度与武田氏交战,在长筱地方大破胜赖(信玄之子)的军势。家康于一五七八年灭亡武田氏之后,将骏河地区收为自己的领下;等到信长死后,又自然地接收了甲斐地方。为了箝制丰臣秀吉的势力,家康巧妙地利用信雄(信长之子)的名义举兵,一度与秀吉的部队在小牧.长久手对峙,由于信雄与秀吉谈和,因此直至一五八六年为止,两方的关系和谐。甚至为了配合协助秀吉的天下统一,一五九0年跟随秀吉去攻打后北 氏所在的小田原,家康也因而被赐予后北 氏的旧地关八州地方,从此居城于江户。秀吉死后的一六00年(庆长五年),在关原与石田三成的势力对峙获胜。一六0三年获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建立江户幕府。一六0五年把将军位让给三子秀忠,自称大御所,退引于骏府,举凡大事多躬亲决定。经过大 的冬夏两阵,乃彻底歼灭丰臣氏阵营,秀赖(秀吉之子)自杀,名副其实地完成天下统一的伟业,并稳固了幕府的基础。一六一六年(元和二年)三月,出任太政大臣。
织田信长
一五三四~一五八二年(天文三~天正十年),战国大名,织田信秀之子,幼名吉法师。一五四六年(天文十五年)元服(成人礼)之后,改称为信长。父亲死后,信长把半个尾张国统合起来,一五六0年(永禄三年)于桶狭间迎击骏河的今川义元,并获大捷。一五六二年与三河的德川家康缔结同盟,统一尾张,进出美浓。一五六七年歼灭斋藤氏攻取美浓国之后,便将居城从尾张的清洲,迁移至岐阜的稻叶山城。一五六八年奉足利义昭之命,进驻京都。虽然义昭在信长的支持下乃得以稳坐将军职,然而义昭却对信长的势力外扩感到不满,因而联合武田信玄、浅井长政、朝仓义景、三好一党、比叡山延历寺、本愿寺、毛利氏等势力,打算共同追讨信长。信长乃于一五七一年(元龟二年)烧讨延历寺、一五七三(天正元年)歼灭浅井.朝仓氏、流放义昭、进而又于一五七五年破武田氏于三河长筱,一五七六年在安土建构居城。一五七七年以后信长打算将其势力推进中国地方(此指日本本州西部一带,南至濑户内海、北至临日本海地区,离京都比较近的诸分国,总称之),命羽柴秀吉(以后的丰臣秀吉)经营中国,乃引发与毛利氏对峙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一五八0年石山本愿寺的顺利攻取,畿内一带几乎都在信长的掌控之中,北国的经营也顺利被推动。然而,同一年,为了去救援秀吉,出阵过程中途经京都本能寺,竟被家臣明智光秀刺死。此后,统合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树立统一政权的壮业、乐市乐座.废止关所.刀狩.检地等政策的推动,则由以后的丰臣政权继续承继下去。
丰臣秀吉
一五三六~一五九八年(天文五~庆长三年),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尾张国中村的人,织田信秀的足轻(平时做打杂、战时则为步兵的最下级武士)木下弥右卫门之子。原名木下藤吉郎,年少时期曾次第服事于骏河今川氏的家臣松下元纲、尾张的织田信长,由于屡建战功,乃逐渐被重用,以后则改称羽柴氏。一五七三年(天正元年)近江国浅井氏灭亡后,承继其旧领十八万石;接着又被派任筑前守一职,成为近江长滨城城主。一五七六年奉命征讨中国地方(此指日本本州西部一带,南至濑互内海、北至临日本海地区,离京都比较近的诸分国,称之),一五八二年在围攻备中国高松城过程中,发生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遭家臣明智光秀所杀),乃与对手毛利氏谈和退兵,并在山崎合战中歼灭明智光秀的势力。接着,为了争夺信长死后的主导权,秀吉不惜与织田信孝.柴田胜家对立。一五八三年胜家被歼灭、信孝被杀之后,秀吉乃于大 筑城。一五八四年于小牧.长久手与织田信雄.德川家康势力对峙,但最后则以谈和告终。一五八五年平定四国的长宗我部氏、一五八七年平定九州的岛津氏、一五九0年平定后北 氏、奥羽地区,完成统一天下的壮志。在这期间,一五八五年出任关白、一五八六年出任太政大臣,并被朝廷赐姓丰臣。一五八七年在北野举行大茶会,正式以其威信布告天下。一五九一年秀吉把关白的头衔让渡给养子秀次,然后自号太阁。一五九二年(文禄元年)、一五九六年(庆长元年),秀吉曾企图攻略大明与朝鲜,但以失败告终。一五九八年八月十八日,秀吉因病死于伏见城。秀吉的事业几乎多承继于织田信长的政策,仰赖乐市乐座令、朱印船贸易制度、货币铸造、都市.诸矿山的直接支配等政策,以掌握商业资本;在刀狩(禁止农民手持武器的法令)、人拂(又称为人扫,为了防止农民逃散导致土地荒废所进行的户口调查)、石高制(以谷物产量单位「石」的数额来决定农民的年贡与劳役负担量、以及领主的军役负担量)的基础上实施太阁检地,确立类似近代税法的税制;公事(朝廷的政务.仪式)亦被编入年贡中。另一方面,彻底执行兵农分离制度,以全盘掌握农村,建构以后幕藩体制的基础。
地侍
又以地士、或国侍表之,即日本中世时期的土豪武士。他们并非是任职于幕府的武士,而是在乡土着并在当地拥有势力的武士。鎌仓末期,非御家人、有力名主的势力抬头,随着幕府权力的衰退,他们便在乡村掌握实质的支配权,并逐渐走向小领主化,最后成为战国大名、或为其家臣、或为乡士,这样的现象一直延续至江户时代。
贯高制
日本中世时期表示土地面积的方法之一。对土地的课税额以钱(贯文)换算,并以其税额表示地积大小的一种方法。相对于此,石高则是用来表现土地生产额的方法。但是,生产物价值的换算率无法固定,因此纳税并不只有局限于钱纳而已。早期也有以对农民(以人为单位)课征公事钱之数额、或是对农民的房舍.田地课征赋税。中世后期之后,赋课的方式则改以段钱征收法,并逐渐成为战国大名军役赋课的基础。太阁检地实施后,则统一以石高来表现土地的生产额。
寄亲.寄子制
战国时代的一种虚拟同族血缘关系所构成的主从关系、或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称之。鎌仓时代,在总领制基础上所建构的领主制里,总领将非血缘关系的武士也编入自己的旗下,从虚拟的亲子关系中确立上下之间的主从关系。室町时代之后,伴随大名领国制的发展,家臣团的扩充与统制的方策逐渐普及起来。战国大名中,如武田、今川、后北条等诸氏,多以有力武将为寄亲;以在地土豪为寄子,编组成强大的军事力。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稳定的主从关系,不如以契约关系来表现,则更为适切。这种寄亲.寄子关系在封建社会中不仅适用于武士阶层,在村落、甚至近世以后都市的奉公人(长工、女中)等雇用关系中,也普遍被采用。
分国法
又称为家法,或是战国家法。战国大名为了支配自己的领国(分国),所自订的的一套法律。虽然不像古代的律令、或近代法那般地系统化,但是已经有其作为法典以及个别禁令、定书集成的形式出现。这些分国法受到鎌仓幕府法、室町幕府法,特别是御成败式目的影响很大。即使如此,伴随室町幕府的衰退与庄园制的崩溃,大名便以自家独有的法令来推动领国统治,并致力于领主权的确立。随着时代的推演,分国法乃逐渐发展成江户幕府法、藩法,因此其与近世武家法有极深远的关系。一般视大内氏壁书为最早的家法,另外像今川氏的今川假名目录、伊达氏的尘芥集、结城氏的法度、武田氏的甲州法度、六角氏的六角式目、长宗我部氏的长宗我部元亲百个条等法令,皆为典型分国法的代表。
喧哗两成败法
封建时代的刑法之一。对于喧哗(二者间发生纠纷、暴力冲突)者,不问谁是谁非,冲突的双方都必须受到惩罚。室町幕府也好、战国大名的分国法也好,皆采行喧哗两成败法作为仲裁的原则。江户时代之后,虽然御定书中没有明文规定,但喧哗两成败法已经成为一种惯习法(不成文规定)继续残存下来。
检地
中世后期至近世时代,领主对于农民的保有地所进行的测量调查,称为检地。其性质很类似古代庄园制下的检注,丰臣.德川两政权时代,为了强化农村支配的基础,乃实施检地法。一五八二年(天正十年)在全国统一的背景下,乃彻底施行检地法,史称太阁检地。透过检地的实施,重新清算原有庄园制的支配关系,并制定一套新的租税体系、以及确立对农村的支配体制。到了江户幕府时代,修正了部份的太阁方式,订定检地条目。从庆长~元和年间(一五九六~一六二三年)至幕末为止,这套检地条目被适用于幕府与诸藩领内。检地的方法,首先将传统一反﹦360步改为300步制,并将1间﹦6尺3寸(但江户时代的石见检地、备前检地则定为6尺1分)、1间四方﹦1步、30步﹦1亩、10亩﹦1反,的计算法统一起来。派遣检地役人以村为单位,将每一笔土地依照其所在(小字)、地目(农田房舍等)、面积、等级(上、中、下、下下)、生产高(分米)事先公定,在一地一作人的原则下,确认纳贡责任者(名请人),登录于检地帐,称为绳打。这种做法在实施过程中,曾经引起农民激烈的反抗。
指出检地
战国时代至安土桃山时代期间的检地法之一。大名规定自己领内的家臣必须主动申告其所知行的土地面积、以及作人.收量等明细。由于大名的立入调查几乎不得其门而入,因此多半都以指出检地的办法达成课税的目的。一五八0年(天正八年)织田信长派遣直臣强行要求兴福寺支配下的大和地方,提出指出的内容,在历史上相当有名。
城下町
以城郭为中心,所成立的都市。中世时代,领主居所的周边所成立的聚落、町场(市集),称为堀之内、根小屋、山下。近世之后,则普遍称之为城下。十六世纪,战国大名配合其领国的统一,伴随着兵农分离政策的推行,领主下面的直属武士团与商工业者被强制集中于城下,乃形成城下町,并逐渐发展成领国政治、经济、交通的中心。例如,今川氏的骏府、大内氏的山口、武田氏的甲府、织田氏的安土、以及丰臣氏的大 皆为有名的城下町所在地。到了江户时代,在一国一城令的原则下,从江户城开始,各藩的城下町被整备起来,武士团则强制必须定居于此。城下町成为藩域经济的中心,大规模的消费经济逐渐地发达起来,也成为近代经济的源流。明治维新以后,主要的城下町多设有县厅与重点学校,伴随商业都市化发展而持续繁荣下去。
寺内町
中世末期,净本真宗本愿寺派的寺院境内,所构成的发达聚落。本愿寺门徒为了与其它宗徒、或领主竞争,多在寺院周围挖壕沟、筑土居(以泥土所构筑的土垒),以保卫信徒僧侣,进而形成一种特殊形态的聚落。座落于大 的石山本愿寺,可谓是寺内町的原型,其它如越前吉崎、越中井波、和泉贝冢等也极其闻名。
乐市.乐座
战国时代末期至安土桃山时代期间所采行的商业政策。配合应仁之乱以后商工业发展,战国大名将无所属的多数新兴工商业者纳入新的封建秩序下,以利统制。透过乐市政策,达到经济统一支配、繁荣城下町的目的。从免除市场税.商业税、以及废止传统「座」(同业组织)商人的特权开始,改行乐市制度,进而废止旧的座组织,改行乐座制度。乐市可以一五四九年(天文十八年)近江的六角定赖所建构的城下町石寺新市为例;乐座则以一五七六年(天正四年)柴田胜家的越前北庄的案例为最早的文献记载。其中,又以一九七七年织田信长在安土桃山城所公布的乐市.乐座法令最为有名。丰臣秀吉则彻底推动这样的新制度,一方面否定传统以寺社、公家的支配为中心所组织的座;另一方面则以城下町为中心,对工商业等新特权组合再重新编组。
御成败式目
又称为《贞永式目》,乃鎌仓幕府的基本法典。一二三二年(贞永元年)北 泰时下令评定众编篡,共有五十一条条文。式目收集了源赖朝以来的惯习法、判例,作为御家人权利、义务、所领诉讼等相关事宜的一套简易成文法,也是最早的武家法。原来所适用的范围只限于幕府的支配圈内,随着时代的推移,适用的范围乃日渐扩大。另外,配合时代的需求,在原有的条文之外,再以追加的方式制定新规范,一般称为《追加》或《式目追加》。 -->
<font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宋体">应仁之乱
室町时代末期,以京都地区为中心所发生的反乱。室町幕府对旧有的守护大名欠缺强有力的统御机能,特别是在中期之后,不断地为有力守护大名的反乱所苦恼,加上连续的失政、腐败、土一揆、德政一揆的发生,幕府的支配力显著地衰退下去。另一方面,诸家的家门承继斗争激烈,以将军家、管领家(龟山家、斯波家)的继嗣问题为发端,与两有力守护大名细川氏(东军)、山名氏(西军)之间的势力斗争结合在一起,一四六七年(应仁元年)天下被分为两大阵营,发展成相互对立的局面。这样的乱相延续了十一年,并且从中央逐渐往地方扩大。一四七七年(文明九年),这个由中央所引发的乱事终告结束。由于这个战乱事件,京都完全荒废,幕府的威信尽失,更加速促进庄园制的崩坏。相对地,在地武士势力不断地强化起来,乃逐渐发展成「战国大名领国制」。多数的公家(贵族)为了逃离战乱,而暂时避居于地方,间接促成文化的地方普及化现象。
桶狭间之战
一五六0年(永禄三年)在尾张国桶狭间地区,今川义元与织田信长的对决。义元率领骏河.远江.三河的大军进入信长的领内尾张,准备驻军桶狭间时,被信长奇袭而败死。这场战役,确立了信长称霸的端绪。
大 之阵(冬之阵.夏之阵)
一六一四年(庆长十九年)冬、一六一五年(元和元年)夏,德川氏分两次把丰臣氏歼灭的战役。关原之战后,掌握天下实权的德川家康为了压迫敌对势力的丰臣秀赖,一六一四年以方广寺的钟铭(以钟铭内文有诅咒家康的字眼)、以及旧丰臣氏家臣出身的浪人(失去主家的武士)结集于大 企图举兵等问题为借口,举兵讨伐。秀赖与周边的近臣、真田幸村等人固守大 城,巧妙地掌控地理要害奋力抵抗。家康原本以填埋城的外堀为要件,愿意谈和,然而他竟违反约定,进而要求内堀也必须填埋,并且强要秀赖转封。一六一五年,两者间再重启战火。失去防御力的秀赖虽然努力抗战,但已是时不我与了。同年五月八日,大 城陷落, 殿.秀赖母子以自杀明志,丰臣氏正式灭亡。
战国大名
战国时代,割据于各地的大领主。作为室町幕府权力基盘的守护大名于应仁之乱以后,领国支配权次第被其家臣之守护代、国人层剥夺而逐渐地没落。至战国时代末期为止,仍能维持其领国规模的守护大名有武田氏、今川氏、大友氏、岛津氏等数氏;追随主家(主君)而成立的大名则有后北 氏、长尾氏(上杉氏)、斋藤氏、浅井氏、朝仓氏、织田氏、长宗我部氏、龙造寺氏、有马氏等众家。这些战国大名以国人、土豪层为给人,进而组织自己的家臣团,强化对农民的直接支配。这种专制支配遍及于领国一元内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包括分国法(家法)的制定、城下町的建设、土地户口的调查、工商业的保护统制、新田开发、灌溉治水、宿驿传马的整备等各个分野。因此,战国的社会是较前代的社会更有组织且进步的社会。另一方面,这样的进步社会也进而造就出能够统合各个大名的新社会。换言之,在战国大名相互激烈的斗争过程中,相继出现如织田氏、丰臣氏的大业,并有德川氏承继其后,塑造出近世的幕藩体制社会。
室町幕府
一三三六年(延元元年、建武三年)足利尊氏所开创的武家政权。至一三九二年(明德三年、元中九年)为止,日本一直停留于南北朝对立的时代,而其最盛期则属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的应永年间(一三九四~一四二七年)。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有力守护大名连合政权的态势。然而,伴随应仁之乱的发生,幕府的势力乃逐渐衰退,最后退居成一介京都地方政权之类的存在。一五七三年(天正元年),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被织田信长所追放,幕府的政权乃随之灭亡。
鎌仓公方
又称为鎌仓御所、鎌仓殿。从一三四九年(正平四年、贞和五年)足利尊氏的次男/基氏替代其兄长/义诠进入鎌仓入主关东,乃至一四五五年(康正元年)足利成氏移居古河为止,史称鎌仓府足利氏为鎌仓公方。从成氏之后,则改称古河公方。
古河公方
乃指足利持氏之子/成氏及其子孙。永享之乱以后,成氏被迎为鎌仓府之主,却由于杀害了关东管领/上杉宪忠而遭受幕府派遣的今川范忠所追讨,一四五五年(康正元年)投靠于下总古河,从此乃被称为古河公方。从成氏、政氏、高基、晴氏、义氏连续五代,内纷不断。政氏的时代势力一分为三,最后被纳入后北 氏的支配下。虽然曾经以足利家的支流,具有较高的门第格式而保有一定的地位,但是一五八三年(天正十一年)由于义氏无嗣而断绝。一五九0年丰臣秀吉消灭后北条氏以后,哀怜其名门无后,乃将高基的弟弟/义明之孙/国朝许配给义氏的女儿,并赐给他们旧地三千五百石的秩禄。其子孙则改称为喜连川氏。
崛越公方
又称为崛越御所。室町幕府支配关东的重要机构之一。足利持氏灭亡后,被幕府认可为鎌仓公方的成氏,于一四五五年(康正元年)背叛幕府而改投靠下总古河。为了追讨成氏,一四五七年(长禄元年)八代将军/足利义政的弟弟/政知被命令下向关东。由于势力不足,政知无法进入鎌仓,乃滞留于伊豆田方郡崛越,与古河公方成氏相互对峙,最后在此终结了一生。其子/茶茶丸承继其业,一四九一年(延德三年)被伊势长氏(北 早云)灭亡。
北 早云
一四三二~一五一九年(永享四~永正十六年),战国大名。后北 氏之祖。原称为伊势新九郎,入道(皈依佛门)之后,以早云庵宗瑞号之。虽然出身不明,有说是室町幕府的重臣伊势氏之流、或称是伊势关氏一族、又有备中之豪族的说法。由于身为骏河守护今川义忠之妻舅而投靠今川氏,成为兴国寺城主。一四九一年(延德三年)杀害崛越公方之子茶茶丸之后,乃移居伊豆 山。一四九五年(明应四年)由于追随小田原的大森藤赖,乃以此为根据地,于一五一六年(永正十三年)将三浦义同消灭,平定相模,建构出关东争霸的基础,三年后死于 山。
守护代
中世时期,守护的代官称为守护代。在鎌仓时代、室町时代,守护多半居于鎌仓、室町,因此任国的事务乃委由代官代为执行。一般守护代多由谱代等有力家臣担任,因此他们很容易可以利用守护权限的行使,逐渐将领内的武士予以组织化。特别是室町时代中期之后这种现象尤为显著,利用下克上的力量促进自我的领主化成长,甚至因而摇变成大名者,则大有人在。例如,斯波氏的越前守护代朝仓氏、斯波氏的尾张守护代织田氏、上杉氏的越后守护代长尾氏皆为典型的例子。
上杉谦信
战国大名,一五三0~一五七八年(享禄三~天正六年),乃越后守护代长尾为景之子。初名为景虎,以后改称为政虎、辉虎,入道(皈依佛教)之后改称为谦信。一五四八年(天文十七年)与兄长晴景相争,获取家位继承权,成为越后国春日山城主。由于支持被北 氏康所击败逃亡的关东管领上杉宪政、以及受到武田信玄压迫的村上、高梨氏,此后至一五六九年为止乃与北 氏康、武田信玄的势力对抗,屡屡进兵信浓、关东地方。其中,以与武田氏的川中岛合战最为有名。一五六一年(永禄四年)宪政将上杉的姓与关东管领的职位出让给谦信。一五七三年(天正元年)平定越中,接着又与进出能登、加贺的织田信长对决,准备上洛称霸天下。无奈壮志未酬,竟因病死而结束一代的丰业。
武田信玄
战国大名,一五二一~一五七三年(大永元~天正元年),乃当代一流的战略、战术家。甲斐守护信虎之子,名晴信,号德荣轩,法号法性院信玄。一五四一年(天文十年)被其父追放至骏河,因而自立门户。信玄一方面坚守甲斐国,一方面进攻信浓,消灭诹访、小笠原、村上等诸氏,一五五五年(弘治元年)几乎攻下信浓一带,一五六一年(永禄四年)在川中岛与上杉谦信的势力发生激烈冲突,接着开始进出飞 与北关东地区。一五七0年(元龟元年)包括骏河地区在内的中部地方已经成为一个大领国,自然形成与织田信长相互对立的局面。一五七二年(元龟三年)在远江三方原战胜德川家康,原本打算乘胜进讨三河,却病死于阵中。
陶晴贤
战国时代的武将,一五二一~一五五五年(大永元年~弘治元年),兴房的次子,原名隆房。原为大内义隆的家臣,一五五一年(天文二0年)背叛义隆并逼使自尽,隔年奉大友义镇的胞弟晴英使承继大内氏的家业,而由自己掌权国政,并改名为晴贤。一五五五年(弘治元年)于安严岛与毛利元就作战,因战败而自尽。
毛利元就
战国时代武将,一四九七~一五七一年(明应六~元龟二年),弘元之子。一五二三年(大永三年)承继家业而成为家督。最初跟随尼子晴久,而后又跟随大内义隆。一五四0年(天文九年)击破晴久的势力,接着又把三子景隆过继给小早川氏、次子元春过继给吉川氏当养子,其势力乃逐渐伸展至安艺国。一五五一年大内义隆被家臣陶晴贤推翻,一五五五年(弘治元年)元就消灭陶氏,确立了横跨周防、安艺两国的霸权。接着,又进兵备后、备中、石见,并消灭出云国的尼子氏,而逐渐成长为拥有中国地方十国、并领有丰前、伊予一部份的战国大名。
长宗我部氏
有时则写作长曾我部,乃土佐豪族出身的大名,人称是秦氏的子孙,又有称是苏我氏部民的子孙。以长冈郡冈丰为根据地,南北朝内乱时期曾臣属于守护细川氏之下,其后则以土佐七守护身分存立。永正时期(一五0四~一五二0年)其势力曾断绝于一时,但随即又振兴起来。长宗我部国亲的时代势力开始强盛,到了元亲的时期则统一了土佐地方,甚至进而平定四国全土。一五八五年(天正十三年)由于丰臣秀吉征讨四国而被迫降伏,但仍坐拥土佐一国。然而,至盛亲的时代,在关原之役中以丰臣氏阵营的身分,而被没收领国;随后在大 之阵的战役中,又以丰臣氏阵营身分之故而被捕获,并惨遭杀害。长宗我部氏的势力乃随之灭亡。
桂庵玄树.萨南学派
一四二七~一五0八年(应永三十四~永正五年),室町后期临济宗的僧侣,别号岛阴,长门国出身。一四六七年(应仁元年)伴随遣明使天与清启入明,一四七三年(文明五年)回朝。回国之后,为了躲避应仁之乱,乃滞留于石见、筑后、肥前等地,克行释奠(祭祀孔子的仪式)、讲授儒学。一四七八年,被岛津忠昌延聘至萨摩的桂树庵讲学,间接开创了以后萨南学派的学统。有《外集》、《岛阴渔唱》等著作,流传于世。
南学派.南村梅轩
又称为海南学派,以研习朱子学为目的,兴起于近世初期的土佐,南村梅轩为其祖师。他们重视四书内涵,承继程朱之学,并坚守固持道学者的为学态度。
石田三成
一五六0~一六00年(永禄三~庆长五年)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丰臣氏下的五奉行之一,官拜治部少辅。石田正继之子,原名三也,人称左吉,乃近江国 田郡石田村的人。年少时便随侍于丰臣秀吉左右,由于一五八三年(天正十一年)的贱越之战中建立战功,以后便受到重用,不久就担任奉行一职。无论是九州征伐、小田原征伐、文禄.庆长之役,三成在军需输送、占领政策上,皆能一展长才。又与长束正家、浅野长政并列,成为太阁检地的中心人物。一五九五年(文禄四年)成为近江佐和山的城主,年收二十一万石。秀吉死后,由于忌讳于德川家康的势力,乃集结所有的反对势力于一六00年(庆长五年)在美浓国的关原与德川氏对决,却惨遭滑铁卢的大败北,史称关原之战。最后,石田被捕,并于四条河原被斩首处死。
德川家康
一五四二~一六一六年(天文十一~元和二年),江户幕府之初代将军。三河国冈崎城主松平广忠的长男,幼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元康,以后改名为家康,院号安国院。六岁时相继被送至尾张的织田信秀、骏河的今川义元处当人质。一五六0年(永禄三年)义元败死于桶狭间之战,家康乃得以离开今川氏,回到冈崎。一五六二年与织田信长的势力相结,平定三河;一五六八年与武田信玄瓜分今川氏的所领,信玄占领骏河的同时,家康也占领了远江。就在这一期间,家康自己改姓为德川。一五七0年(元龟元年)家康筑城于滨淞并迁居于此,另一方面协助信长与近江 川的浅井.朝仓两氏的联军交战,全面获胜。但是,一五七二年与信玄在三方原的合战,竟然败北。一五七五(天正三年)年信玄死后,家康与信长再度与武田氏交战,在长筱地方大破胜赖(信玄之子)的军势。家康于一五七八年灭亡武田氏之后,将骏河地区收为自己的领下;等到信长死后,又自然地接收了甲斐地方。为了箝制丰臣秀吉的势力,家康巧妙地利用信雄(信长之子)的名义举兵,一度与秀吉的部队在小牧.长久手对峙,由于信雄与秀吉谈和,因此直至一五八六年为止,两方的关系和谐。甚至为了配合协助秀吉的天下统一,一五九0年跟随秀吉去攻打后北 氏所在的小田原,家康也因而被赐予后北 氏的旧地关八州地方,从此居城于江户。秀吉死后的一六00年(庆长五年),在关原与石田三成的势力对峙获胜。一六0三年获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建立江户幕府。一六0五年把将军位让给三子秀忠,自称大御所,退引于骏府,举凡大事多躬亲决定。经过大 的冬夏两阵,乃彻底歼灭丰臣氏阵营,秀赖(秀吉之子)自杀,名副其实地完成天下统一的伟业,并稳固了幕府的基础。一六一六年(元和二年)三月,出任太政大臣。
织田信长
一五三四~一五八二年(天文三~天正十年),战国大名,织田信秀之子,幼名吉法师。一五四六年(天文十五年)元服(成人礼)之后,改称为信长。父亲死后,信长把半个尾张国统合起来,一五六0年(永禄三年)于桶狭间迎击骏河的今川义元,并获大捷。一五六二年与三河的德川家康缔结同盟,统一尾张,进出美浓。一五六七年歼灭斋藤氏攻取美浓国之后,便将居城从尾张的清洲,迁移至岐阜的稻叶山城。一五六八年奉足利义昭之命,进驻京都。虽然义昭在信长的支持下乃得以稳坐将军职,然而义昭却对信长的势力外扩感到不满,因而联合武田信玄、浅井长政、朝仓义景、三好一党、比叡山延历寺、本愿寺、毛利氏等势力,打算共同追讨信长。信长乃于一五七一年(元龟二年)烧讨延历寺、一五七三(天正元年)歼灭浅井.朝仓氏、流放义昭、进而又于一五七五年破武田氏于三河长筱,一五七六年在安土建构居城。一五七七年以后信长打算将其势力推进中国地方(此指日本本州西部一带,南至濑户内海、北至临日本海地区,离京都比较近的诸分国,总称之),命羽柴秀吉(以后的丰臣秀吉)经营中国,乃引发与毛利氏对峙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一五八0年石山本愿寺的顺利攻取,畿内一带几乎都在信长的掌控之中,北国的经营也顺利被推动。然而,同一年,为了去救援秀吉,出阵过程中途经京都本能寺,竟被家臣明智光秀刺死。此后,统合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树立统一政权的壮业、乐市乐座.废止关所.刀狩.检地等政策的推动,则由以后的丰臣政权继续承继下去。
丰臣秀吉
一五三六~一五九八年(天文五~庆长三年),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尾张国中村的人,织田信秀的足轻(平时做打杂、战时则为步兵的最下级武士)木下弥右卫门之子。原名木下藤吉郎,年少时期曾次第服事于骏河今川氏的家臣松下元纲、尾张的织田信长,由于屡建战功,乃逐渐被重用,以后则改称羽柴氏。一五七三年(天正元年)近江国浅井氏灭亡后,承继其旧领十八万石;接着又被派任筑前守一职,成为近江长滨城城主。一五七六年奉命征讨中国地方(此指日本本州西部一带,南至濑互内海、北至临日本海地区,离京都比较近的诸分国,称之),一五八二年在围攻备中国高松城过程中,发生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遭家臣明智光秀所杀),乃与对手毛利氏谈和退兵,并在山崎合战中歼灭明智光秀的势力。接着,为了争夺信长死后的主导权,秀吉不惜与织田信孝.柴田胜家对立。一五八三年胜家被歼灭、信孝被杀之后,秀吉乃于大 筑城。一五八四年于小牧.长久手与织田信雄.德川家康势力对峙,但最后则以谈和告终。一五八五年平定四国的长宗我部氏、一五八七年平定九州的岛津氏、一五九0年平定后北 氏、奥羽地区,完成统一天下的壮志。在这期间,一五八五年出任关白、一五八六年出任太政大臣,并被朝廷赐姓丰臣。一五八七年在北野举行大茶会,正式以其威信布告天下。一五九一年秀吉把关白的头衔让渡给养子秀次,然后自号太阁。一五九二年(文禄元年)、一五九六年(庆长元年),秀吉曾企图攻略大明与朝鲜,但以失败告终。一五九八年八月十八日,秀吉因病死于伏见城。秀吉的事业几乎多承继于织田信长的政策,仰赖乐市乐座令、朱印船贸易制度、货币铸造、都市.诸矿山的直接支配等政策,以掌握商业资本;在刀狩(禁止农民手持武器的法令)、人拂(又称为人扫,为了防止农民逃散导致土地荒废所进行的户口调查)、石高制(以谷物产量单位「石」的数额来决定农民的年贡与劳役负担量、以及领主的军役负担量)的基础上实施太阁检地,确立类似近代税法的税制;公事(朝廷的政务.仪式)亦被编入年贡中。另一方面,彻底执行兵农分离制度,以全盘掌握农村,建构以后幕藩体制的基础。
地侍
又以地士、或国侍表之,即日本中世时期的土豪武士。他们并非是任职于幕府的武士,而是在乡土着并在当地拥有势力的武士。鎌仓末期,非御家人、有力名主的势力抬头,随着幕府权力的衰退,他们便在乡村掌握实质的支配权,并逐渐走向小领主化,最后成为战国大名、或为其家臣、或为乡士,这样的现象一直延续至江户时代。
贯高制
日本中世时期表示土地面积的方法之一。对土地的课税额以钱(贯文)换算,并以其税额表示地积大小的一种方法。相对于此,石高则是用来表现土地生产额的方法。但是,生产物价值的换算率无法固定,因此纳税并不只有局限于钱纳而已。早期也有以对农民(以人为单位)课征公事钱之数额、或是对农民的房舍.田地课征赋税。中世后期之后,赋课的方式则改以段钱征收法,并逐渐成为战国大名军役赋课的基础。太阁检地实施后,则统一以石高来表现土地的生产额。
寄亲.寄子制
战国时代的一种虚拟同族血缘关系所构成的主从关系、或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称之。鎌仓时代,在总领制基础上所建构的领主制里,总领将非血缘关系的武士也编入自己的旗下,从虚拟的亲子关系中确立上下之间的主从关系。室町时代之后,伴随大名领国制的发展,家臣团的扩充与统制的方策逐渐普及起来。战国大名中,如武田、今川、后北条等诸氏,多以有力武将为寄亲;以在地土豪为寄子,编组成强大的军事力。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稳定的主从关系,不如以契约关系来表现,则更为适切。这种寄亲.寄子关系在封建社会中不仅适用于武士阶层,在村落、甚至近世以后都市的奉公人(长工、女中)等雇用关系中,也普遍被采用。
分国法
又称为家法,或是战国家法。战国大名为了支配自己的领国(分国),所自订的的一套法律。虽然不像古代的律令、或近代法那般地系统化,但是已经有其作为法典以及个别禁令、定书集成的形式出现。这些分国法受到鎌仓幕府法、室町幕府法,特别是御成败式目的影响很大。即使如此,伴随室町幕府的衰退与庄园制的崩溃,大名便以自家独有的法令来推动领国统治,并致力于领主权的确立。随着时代的推演,分国法乃逐渐发展成江户幕府法、藩法,因此其与近世武家法有极深远的关系。一般视大内氏壁书为最早的家法,另外像今川氏的今川假名目录、伊达氏的尘芥集、结城氏的法度、武田氏的甲州法度、六角氏的六角式目、长宗我部氏的长宗我部元亲百个条等法令,皆为典型分国法的代表。
喧哗两成败法
封建时代的刑法之一。对于喧哗(二者间发生纠纷、暴力冲突)者,不问谁是谁非,冲突的双方都必须受到惩罚。室町幕府也好、战国大名的分国法也好,皆采行喧哗两成败法作为仲裁的原则。江户时代之后,虽然御定书中没有明文规定,但喧哗两成败法已经成为一种惯习法(不成文规定)继续残存下来。
检地
中世后期至近世时代,领主对于农民的保有地所进行的测量调查,称为检地。其性质很类似古代庄园制下的检注,丰臣.德川两政权时代,为了强化农村支配的基础,乃实施检地法。一五八二年(天正十年)在全国统一的背景下,乃彻底施行检地法,史称太阁检地。透过检地的实施,重新清算原有庄园制的支配关系,并制定一套新的租税体系、以及确立对农村的支配体制。到了江户幕府时代,修正了部份的太阁方式,订定检地条目。从庆长~元和年间(一五九六~一六二三年)至幕末为止,这套检地条目被适用于幕府与诸藩领内。检地的方法,首先将传统一反﹦360步改为300步制,并将1间﹦6尺3寸(但江户时代的石见检地、备前检地则定为6尺1分)、1间四方﹦1步、30步﹦1亩、10亩﹦1反,的计算法统一起来。派遣检地役人以村为单位,将每一笔土地依照其所在(小字)、地目(农田房舍等)、面积、等级(上、中、下、下下)、生产高(分米)事先公定,在一地一作人的原则下,确认纳贡责任者(名请人),登录于检地帐,称为绳打。这种做法在实施过程中,曾经引起农民激烈的反抗。
指出检地
战国时代至安土桃山时代期间的检地法之一。大名规定自己领内的家臣必须主动申告其所知行的土地面积、以及作人.收量等明细。由于大名的立入调查几乎不得其门而入,因此多半都以指出检地的办法达成课税的目的。一五八0年(天正八年)织田信长派遣直臣强行要求兴福寺支配下的大和地方,提出指出的内容,在历史上相当有名。
城下町
以城郭为中心,所成立的都市。中世时代,领主居所的周边所成立的聚落、町场(市集),称为堀之内、根小屋、山下。近世之后,则普遍称之为城下。十六世纪,战国大名配合其领国的统一,伴随着兵农分离政策的推行,领主下面的直属武士团与商工业者被强制集中于城下,乃形成城下町,并逐渐发展成领国政治、经济、交通的中心。例如,今川氏的骏府、大内氏的山口、武田氏的甲府、织田氏的安土、以及丰臣氏的大 皆为有名的城下町所在地。到了江户时代,在一国一城令的原则下,从江户城开始,各藩的城下町被整备起来,武士团则强制必须定居于此。城下町成为藩域经济的中心,大规模的消费经济逐渐地发达起来,也成为近代经济的源流。明治维新以后,主要的城下町多设有县厅与重点学校,伴随商业都市化发展而持续繁荣下去。
寺内町
中世末期,净本真宗本愿寺派的寺院境内,所构成的发达聚落。本愿寺门徒为了与其它宗徒、或领主竞争,多在寺院周围挖壕沟、筑土居(以泥土所构筑的土垒),以保卫信徒僧侣,进而形成一种特殊形态的聚落。座落于大 的石山本愿寺,可谓是寺内町的原型,其它如越前吉崎、越中井波、和泉贝冢等也极其闻名。
乐市.乐座
战国时代末期至安土桃山时代期间所采行的商业政策。配合应仁之乱以后商工业发展,战国大名将无所属的多数新兴工商业者纳入新的封建秩序下,以利统制。透过乐市政策,达到经济统一支配、繁荣城下町的目的。从免除市场税.商业税、以及废止传统「座」(同业组织)商人的特权开始,改行乐市制度,进而废止旧的座组织,改行乐座制度。乐市可以一五四九年(天文十八年)近江的六角定赖所建构的城下町石寺新市为例;乐座则以一五七六年(天正四年)柴田胜家的越前北庄的案例为最早的文献记载。其中,又以一九七七年织田信长在安土桃山城所公布的乐市.乐座法令最为有名。丰臣秀吉则彻底推动这样的新制度,一方面否定传统以寺社、公家的支配为中心所组织的座;另一方面则以城下町为中心,对工商业等新特权组合再重新编组。
御成败式目
又称为《贞永式目》,乃鎌仓幕府的基本法典。一二三二年(贞永元年)北 泰时下令评定众编篡,共有五十一条条文。式目收集了源赖朝以来的惯习法、判例,作为御家人权利、义务、所领诉讼等相关事宜的一套简易成文法,也是最早的武家法。原来所适用的范围只限于幕府的支配圈内,随着时代的推移,适用的范围乃日渐扩大。另外,配合时代的需求,在原有的条文之外,再以追加的方式制定新规范,一般称为《追加》或《式目追加》。</font>
</font>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4-11-24 22:57
标题:
Re:【转帖】对你了解日本战国有帮助的一帖
大致扫了一眼~~~有漏字和重复~~~我还没细看~~~奥多从哪转的啊,弄上来前你不看看的么?汗~~~``[em06][em01]
作者:
上杉宗政
时间:
2006-7-31 00:00
标题:
re:这个……不是从淡江大学历史系学生用的那个...
这个……不是从淡江大学历史系学生用的那个网站上转的吗,不错不错
欢迎光临 闲雪御所 剑与火 真田幕府 日本历史文化 朝鲜半岛历史文化 (http://sanada.net.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