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羽扇纶巾金富轼 [打印本页]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5-12-12 21:37     标题: 羽扇纶巾金富轼

探讨日本的古代史,倭五王时代与朝鲜半岛的交往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节,仅仅依靠日本方面的史料肯定是不够也不妥的,必然要参考朝鲜半岛一方的记载。遗憾的是朝鲜半岛流传下来最早的正史,是十二世纪中叶编撰而成的《三国史记》,较之日本方面最早的正史《日本书纪》还要晚四百余年。尽管如此,《三国史记》仍然是我们了解那段历史最重要也最值得信赖的史料之一。本文所要介绍的就是该书的作者--金富轼。 对金富轼的了解,最早只是知道他编撰了《三国史记》,然而在查阅《高丽史》、《高丽史节要》和《朝鲜通史》等书籍资料后,对他的印象有了极大的改观,开始有了将其介绍给大家的想法,于是有了这篇短文。 金富轼(1075-1151年),高丽著名学者、政治家,字立之,号雷川,本籍庆州,谥号文烈。1075年,金富轼生于开京(开城),父亲金觑曾任礼部侍郎等职。富轼兄弟五人自幼熟读诗书,除了出家为僧的玄湛,兄富弼、富佾和弟富辙(后改名富仪)皆“以文学进”,与父亲一样先后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并且身居要职。高丽肃宗元年(1096年),年仅22岁的金富轼科举及第入翰林院,历任右司谏、中书舍人。 1122年,权臣李资谦扶植自己的外孙王楷为王(即仁宗),以外戚的身份当权,仁州李氏一时权倾朝野。朝中以宝文阁学士郑克永为首的部分大臣提出李资谦应上表不称臣,理由是“不臣者三,后之父母居其一”,附和者众。时任宝文阁待制的金富轼却连续列举了汉高祖之父太公、汉献帝岳父不其侯伏完、魏帝曹奂之父燕王曹宇等人,提出“虽天子之父,若无尊号,则不可令人主拜也”的主张,更明言“虽父子至亲礼数尚如此,况外祖乎?”,显示出非凡的胆识和学问。进而提出“宜令上表称臣,在王庭则行君臣之礼,宫闱之内则以家人礼相见,如此则公义私恩两相顺矣”。碍于公论,最终李资谦不得不采纳了金富轼的提议,并且上表说“今观富轼议,实天下公论也。微斯人,群公几陷老臣于不义”。当然,这只是李资谦的一次做秀,因为不久之后的1126年正月,他便发动了政变,调兵包围并火烧王宫,大肆诛杀异己,还一度软禁了仁宗。可见在李资谦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不臣之心的,也许提议让其上表不称臣本来就是他的安排,只不过没想到半路杀出了个不畏强权敢于直言的金富轼。 第二年,金富轼转任礼部侍郎。仁宗追封李资谦的祖先,朴升中为取媚李资谦而提议应该赐教坊乐,金富轼以“涕泣岂可用乐”驳斥之。朴升中不死心,又提出以李资谦的生日为仁寿节,金富轼毫不含糊的指出“生日称节自古所无,唐玄宗时始称皇帝生日为千秋节,未闻人臣有称节者”,再次展现出蔑视权贵的铮铮铁骨。 此后,金富轼历任御史大夫、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进平章事加守司空,成为朝中重臣。 早在高丽尚未统一朝鲜半岛时,太祖王建就选择原高句丽都城平壤作为开拓西北的根据地,于918年开始建设,定其为大都护府,平壤也由此而被称为西京。高丽王朝在西京安置文武官员,设置统治机构“分司”并设御史分台加以监视。西京作为堪与国都开京相匹敌的重镇而为高丽王朝历代所重视。 1126年5月,仁宗拉拢李资谦的心腹拓俊京清除了李资谦及其党羽。1127年,仁宗借巡游西京之际,借助西京两班与僧侣之力又除去了拓俊京。仁州李氏没落后的权力真空令开京与西京两班的矛盾日益激化。 以妙清、郑知常为首的西京两班一度得势,1134年,妙清提议仁宗前往西京避灾,进而提议迁都西京,但却遭到开京两班的坚决反对。金富轼针对妙清的阴阳地理说(注1),指出“今夏雷震西京大华宫三十余所,若是吉地,天必不如此,避灾于此,不亦左乎?”,进而提出“况今西成未收,车驾若出,必蹂禾稼,非仁民爱物之意”。在其力谏下,仁宗打消了前往西京的想法。 以金富轼为代表的开京两班与以郑知常为代表的西京两班斗争的结果,是在1135年1月,妙清一党聚众叛乱,自称大为国,定年号为天开元年,并组织所谓“天遣忠义军”占领了西京与开京之间的要冲岊岭(黄海北道瑞兴郡)。 成为平叛军元帅的金富轼于出兵之前果断地诛杀了位于开京的西京两班郑知常、金安、白寿翰等人,金富轼的这次先斩后奏显示出其果敢决断之能。事后身着戎服的金富轼于天福殿接受了仁宗亲授的斧钺,取得平叛的专权。 当时将士普遍认为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奏凯而归,所以军需缁重并未置办妥当便纷纷赶来,恰逢雨雪天气结果人马冻馁军心涣散,在金富轼的及时安抚之下军心才得以安定下来。仁宗命洪彝叙、李仲孚持诏书前往西京,二人心中惧怕,磨蹭了四天好不容易到了生阳驿就再也不肯前行了。金富轼得知后,将洪彝叙囚禁于平州,将李仲孚流放到白翎镇,并于宝山驿阅兵三日,聚众商议平叛事宜。当时众人都说兵贵神速,应该倍道疾驰攻其不备,只有金富轼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指出西京众人久欲谋反,如今想攻其不备已难以实现,而在将士有轻敌之心且军需不足之时冒然进攻,将会有三不利——可能遇见伏兵、屯兵坚城之下而天寒地冻、两界(指北界和东界)可能有呼应西京之人。不如引军绕道前往敌人背后,沿途获取军资并安抚诸城,一面增补兵力一面休整将士,以大军慢慢缩小包围,而后再传檄西京。 金富轼没有向西京重兵屯守的岊岭进军,而是采用迂回战术经涟州抵达西京北方的安北大都护府(即安州),两界之人见大军忽至均惧而出迎(注2),西京被完全孤立。在金富轼大军压城和强大的心理战术之下,西京人杀死妙清等人请罪投降。然而当时留在开京的重臣们却说西京人是因为仁宗的檄文而投降的,你金富轼身为元帅不直趋西京,领军攀山越岭绕远道去安州,何来功劳?!没有采纳金富轼善待降将的提议,致使西京人在赵匡领导下再次反叛(赵匡原任西京分司最高官职侍郎)。金富轼派录事李德卿前往劝降,结果和仁宗先前派去的殿中侍御史金阜、内侍黄文裳一样被杀,一直希望能尽可能减少杀戮的金富轼无奈之下只有再度起兵平叛。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为何会以金富轼这样的文官为大元帅呢?这与高丽朝的兵役制度有关——军队的最高指挥权由国王掌握,而由高级文官组成的中枢院加以辅佐。也就是说,武班官僚各方面的待遇都比文班官僚低,没有左右整个国家局势的职权。这种文尊武卑的倾向越到后期越严重,文武两班的矛盾最终引发了武臣对文臣的大清洗,郑仲夫发动兵变夺权,此后庆大升、李义旻等武臣也先后把持朝政。这是后话了,这里略过不提。 面对背山阻水、易守难攻的西京,金富轼一面分兵五路环城列营包围西京(中军屯川德部、左军屯兴福寺、右军屯重兴寺、后军屯守大同江、前军屯重兴寺东),一面安抚四散逃避的百姓。大同江是封锁西京的重要一环,然而上将军李禄千不听劝阻轻敌冒进,因潮退水浅而使战舰搁浅,西京人顺流放下十余艘装满木柴和油的小船,又于江岸设伏弩放火焚舟。这一战使屯守大同江的后军伤亡惨重,金富轼立刻于夜间秘密调派一千士兵增援,次日黎明西京人果然前来偷袭,结果大败而归。如果不是金富轼及时补救,对西京的封锁就可能被打破。这次胜利不仅斩获甚多,也令军心大振。 考虑到春夏之交很可能会涨水,金富轼打算在西京城外修筑小城避水,派遣士兵轮流屯田和休整。众人都说西京人少,我们举国兴师而来,应该指日破敌,如今已经拖延了数月,居然还要筑城自固,这不是示弱吗? 金富轼答道:“城中兵食有余,人心方固,攻之难克,不如好谋而成,何必疾战,多杀人乎?” 于是环西京修筑小城,对俘虏或投降者一律厚待之,这样一来西京关于被俘或投降者均被处死的谎言就被揭穿了。 此时朝中又有人提出,如今金富轼兴兵数万却担心一时之损而使西京迟迟不能被攻克,万一邻敌趁机而动或国内有变岂不麻烦?要求另遣重臣,“不计死伤刻日破贼,敢有逗挠者以军法论”。金富轼于是上奏:“臣观西都,天设险固,未易攻拔,况城中甲兵多而守备严。每壮士先登,仅至城下,未有窬城超堞者。云梯冲车,皆无所用,童稚妇女,掷砖投瓦,犹为劲敌。设使五军传城而攻,不出数日,骁将锐士,尽毙于矢石矣。贼知力屈,鼓噪而出,锋不可当。何暇备外虞哉?-------故欲以全策胜之,不伤士卒,不挫国威耳,兵固有不期速胜者。”从而打消了仁宗的疑虑。 金富轼的消耗战术非常成功,西京粮尽,不得不将老弱妇女全都赶出城,留在城中的士兵也都饥饿难奈,纷纷出降。见时机成熟,金富轼命诸将起土山,“先于杨命浦山上竖栅列营,移前军据之。------ 十一月诸军就前军屯所起土山跨杨命浦抵贼城西南隅,昼夜督役。”第二年二月,西京人因为金富轼在城外建土山而打算在城内筑重城,金富轼得知后说道:“贼虽筑城何益?”在金富轼的亲自督阵下,西京终于被攻破。金富轼下令:“擒贼者赏,杀降及剽掠者死!”最终赵匡等叛乱者绝望自杀,这场高丽建国以来最大的叛乱被彻底平息。仁宗大喜,厚赐金富轼,对其“不顿一戈下全城于反掌”大加赞赏,“拜输忠定难靖国功臣、检校太保、守太尉门下、侍中、判尚书吏部事、监脩国史、上柱国兼太子太保”。三年后“加检校太师、集贤殿大学士、太子太师”,金富轼成为朝中元老,总揽朝政。1142年,在金富轼再三上表请求之下,仁宗允许他告老还乡,“加赐同德赞化功臣号,诏曰:‘卿年虽高,有大议论当与闻'”,可见对金富轼的信赖与倚重。 综观金富轼平定西京叛乱一役,与《三国志》中司马昭攻克诸葛诞固守的寿春城十分相似,“使基及安东将军陈骞等四面合围,表里再重,堑垒甚峻--------大将军乃自临围,四面进兵,同时鼓噪登城,城内无敢动者”。叛乱者一样的拥兵聚粮闭城自守,平叛者也都围而不攻,在时机成熟之后亲自督阵,一鼓而下。战后也都不杀降俘,只戮其元恶而已。有趣的是,“初围寿春,议者多欲急攻之,大将军以为:‘城固而众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里受敌,此危道也。今三叛相聚于孤城之中,天其或者将使同就戮,吾当以全策縻之,可坐而制也。'”历史是何等的相似而智者又是怎样的所见略同。类似的例子尚有陆抗平定西陵督步阐之乱,所用的办法也大致相同。其实在日本的战国时代,在攻城时也经常使用这种付城和兵粮战术。 西京从太祖王建时代起就为历代高丽王朝所重视,经过两百余年的经营,堪称固若金汤。在冷兵器时代,要想攻克这样的城池是非常不容易的。金富轼在平乱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出兵前迅速安定军心、诛灭朝中西京势力;在要冲岊岭失守的情况下,镇定自若地指挥大军采用迂回战术绕到敌人背后,再分兵南下合围,彻底孤立西京;在大同江之战失利时急调士兵进行补救等等。尤其难得的是在众人议论纷纷、贪功冒进之时能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如果不是胸中有雄兵百万,怎会有如此的从容!如果说在征战时善待降俘、爱惜将士是常有的事情,那么在位高权重时功成身退不贪恋权势,就殊为难得了。 金富轼在告老还乡后的第四年(即1145年),终于编撰出了使他名留青史的著作《三国史记》,这一年金富轼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三国史记》究竟是从哪一年开始修撰的还不得而知,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在仁宗朝(1122---1146年)的中晚期。金富轼为了这本著作倾注了多年心血,在编撰过程中,所参考的主要史料就有数十种之多(注3)。《三国史记》较为详尽、系统地记载了新罗992年(公元前57-公元935年)、高句丽705年(公元前37-公元668年)、百济678年(公元前18-公元660年)争雄朝鲜半岛的历史。据宋代王应鳞的《玉海》记载,《三国史记》在问世二十五年后就传入中国,并被藏于秘阁,可见受重视的程度。虽然现在看来没有将许多当时众所周知的史实记录下来是《三国史记》的一大缺憾,但这并非金富轼之过,毕竟他无法预料到自己死后不久,武臣夺权、农民起义、蒙古入侵等等内忧外患不断,致使百余年后僧侣一然编撰《三国遗事》时古代文献几乎已散失殆尽。 1147年,毅宗即位后,金富轼“封乐浪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1151年,七十七岁的金富轼告别人世,谥号文烈。金富轼除编撰《三国史记》外,还参与编修《睿宗实录》、《仁宗实录》,并著有二十余卷诗文集。 《高丽史》记载,金富轼“为人丰貌硕体,面黑目露,以文章名世。宋使路允迪来,富轼为馆伴。其介徐兢见富轼善属文,通古今,乐其为人。著高丽图经载富轼世家,又图形以归,奏于帝。”(徐兢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共四十卷,原书中的画像已失传)金富轼汉学功底深厚,堪称大儒,自称曾三次奉使"上国",促进了高丽和宋朝的政治文化交流。 《高丽史》中对于金富轼平定西京叛乱用笔颇多,对其编撰《三国史记》却只是一笔带过,这自然是站在当时立场上的结果。如今看来,知道金富轼编撰《三国史记》的人很多,对他的其他事迹人们就所知甚少了。叔孙豹在《左传》里这样给不朽分类和定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也许在饱读诗书的金富轼内心深处,孜孜以求的就是立言而不是立功吧,所以才能够始终不为权势所役。 《游宦纪闻》记载宋朝使者徐兢在高丽“密访其兄弟命名之意,盖有所慕。”那么金富轼所仰慕的人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苏东坡,他与弟弟分别取名金富轼、金富辙就是为了表达对苏轼、苏辙兄弟的敬仰。在我看来,金富轼不仅象苏轼那样博学多才、勤政爱民,更有着苏轼那首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才智与情怀! 注1:妙清的阴阳地理说,主要是宣扬开京王气已衰而西京正盛。阴阳地理说据传是僧侣道诜在九世纪创立的,即认为吉凶祸福取决于住宅、坟墓和都城等的生气,而王宫必须建在王气(生气中最大者)充沛之所。生气由阴阳组成,阴阳又发展成金木水火土五行。西京王气说是妙清一派夺取政权的阴谋和舆论工具。 注2:1018年2月,面对来自契丹的威胁,高丽王朝为进一步加强北方的防备,调整了地方行政机构,新设京畿,将全国分为五道(杨广道、庆尚道、全罗道、交州道、西海道)两界(东界和北界)。金富轼采用迂回战术,成功将西京与两界隔离,孤立了西京。1174年9月西京留守赵位宠发动叛乱,开京武臣们组织的平叛军就是按金富轼的行军路线进兵,成功包围并攻克西京的。 注3:主要参照了《尚书》、《春秋》、《左传》、《孟子》、《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南齐书》、《梁书》、《魏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册府元龟》、《通典》、《古今郡国志》、《新罗国纪》、《风俗通》、《括地志》等中国古代文献典籍,还参照了朝韩古代文献,如《三韩古记》、《海东古记》、《新罗古记》、《新罗古事》、《帝王年代历》、《鸾郎碑文》、《崔致远文集》、《花郎世纪》、《鸡林杂传》、《海东高僧传》、《乐本》、《金庾信碑文》、《庄义寺齐碑文》、《三郎寺碑文》等。 主要参考资料: 《高丽史》、《高丽史节要》、《朝鲜通史》及网上相关零散资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8 23:15:32编辑过]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5-12-12 23:47     标题: Re:羽扇纶巾金富轼

哈哈哈,终于让偶找到高丽史金富轼传了,那就决定弄他了~~~~`这几天有时间就慢慢填吧~~``[em04]
作者: 海野善    时间: 2005-12-12 23:59     标题: Re:羽扇纶巾金富轼

呵 就知道做白饭你是很难地~~~ 偶就不客气地继续压榨喽~~~ [em04][em04][em04]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5-12-13 12:13     标题: Re:羽扇纶巾金富轼

这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呀~~~``我希望家中码字的人多一点,大家共同进步~~~``我只是作为一种个人爱好和消遣来码字~~套用鲁迅老先生的话,俺是把乃们聊天玩游戏的时间都用在码字上了呀~~~`[em05]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5-12-13 19:07     标题: Re:羽扇纶巾金富轼

哪位帮忙造个字~~~``就是 上面是个“巴”、下面是个“山”~~~``查无此字呀~~~``先谢了!
作者: 原信之    时间: 2005-12-16 08:32     标题: Re:羽扇纶巾金富轼

wo jiu zhao dao 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6 8:36:07编辑过]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5-12-16 20:21     标题: Re:羽扇纶巾金富轼

是“上巴下山”而不是“上山下巴”呀~~~``似乎WORD可以造字的,但是俺不会,哪位朋友会呀?~~~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5-12-21 00:02     标题: Re:羽扇纶巾金富轼

顶上来!难道没人会造字么?~~`另外,大家帮着看看有没有毛病或不通顺的地方,表因为是偶弄的就不提意见啊~~~`汗~~~~~
作者: 原信之    时间: 2005-12-22 09:26     标题: Re:羽扇纶巾金富轼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5-12-22 12:11     标题: Re:羽扇纶巾金富轼

多谢了!
作者: 大内义虎    时间: 2006-6-15 18:45     标题: 给张金富轼的画像

[IMGA]http://kdaq.empas.com/koreandb/image/img_o/21/5457.jpg[/IMGA]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6-6-16 11:08     标题: re:《高丽史》记载,金富轼"为人丰貌硕体,面...

《高丽史》记载,金富轼"为人丰貌硕体,面黑目露|"~~~这张画像不象啊不象~~~宋徐兢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原本有他的画像,可惜已经失传了啊|~~~[em08]
作者: 鹅溪君    时间: 2006-10-29 21:30     标题: re:金富轼和他的儿子金敦中,可以说是诱发武臣...

金富轼和他的儿子金敦中,可以说是诱发武臣政变的导火索。 从金富轼对待郑仲夫的行为来看,金老先生也是站在文臣立场歧视武臣的。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6-10-29 21:41     标题: re:那是可以理解的呀~~毕竟金富轼是文官出身...

那是可以理解的呀~~毕竟金富轼是文官出身,而且当时的大环境就是文官掌权~~看了你的武人时代,觉得武人夺权是不可避免的事情~~[em09]
作者: 鹅溪君    时间: 2006-10-29 21:51     标题: re:呵呵,我觉得对于一个设法构建稳定的国家来...

呵呵,我觉得对于一个设法构建稳定的国家来说,偏重文臣是必经的路线。即使是在武人时代的崔忠献政权,发展到后来也不得不重点起用了李奎报、琴仪等诸多文臣,这也是崔氏政权延续时间比之前四个武人政权更长的原因之一。
作者: 鹅溪君    时间: 2006-10-29 21:52     标题: re:说到这里,我还真想仿照您的这篇大作,写一...

说到这里,我还真想仿照您的这篇大作,写一篇关于李奎报的文章。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6-10-29 21:56     标题: re:我的理解是江山打下来后,以前有用的武人反...

我的理解是江山打下来后,以前有用的武人反而成了让当权者不安的因素,所以重用文人就变的顺理成章~~~期待你的新作啊,偶的文浅陋不堪,不足挂齿,只是抛砖引玉而已~~
作者: 鹅溪君    时间: 2006-10-29 22:02     标题: re: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武人擅长打天下,文人擅...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武人擅长打天下,文人擅长治天下;或者说的更白一点,任何一个政权初期,都存在着两个集团——打天下的政治集团(旧集团)和治天下的政治集团(新集团)。所谓的武人和文人,其实是两个集团的政治射影。




欢迎光临 闲雪御所 剑与火 真田幕府 日本历史文化 朝鲜半岛历史文化 (http://sanada.net.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