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楠木正成 [打印本页]

作者: 林飞影    时间: 2005-10-19 10:13     标题: 楠木正成

[IMGA]UploadFile/2005-10/20051019101017128.jpg[/IMGA]



(一)楠木正成的出身
  在最火的战国时代以前,最拉风的人就要算是南北朝时期的武将楠木正成了,楠木正成所出身的楠木氏是生活在南河内地区金刚山麓的地头,而资料中最早楠木氏的人登场是在建久元年(1190),当时源赖朝在奥羽平定后上洛的时候,随行的武士中有个叫做楠木四郎的家伙,再次就是永仁三年(1295)新年和同年闰二月大部庄的农民书状中提到的河内楠入道这个名字,其实一般也不知道这两个人和后来的楠木正成到底能有多大的关系。在《太平记》里提到楠木正成是“敏达天皇四代孙,左大臣橘诸兄的后裔”,就是说他是出自于橘氏,而保留在的湊川神社文书上有“建武二年八月廿五日 従五位上行左衛門少尉兼河内守橘朝臣正成、敬白”的字样,这是建武二年的法华经奥书的原文,就是说楠木正成自认为也是出身于橘氏。后来,关于他的出身又有了几种不同的见解,一般来说楠木正成是他爹楠木正远的儿子(出汗...那是因为又有他爹叫正玄或者正康的说法),因为橘氏系图中有橘盛仲-楠木正远-楠木正成的记载,其他很多的族谱也都是这么画的,所以源于橘氏的看法意见就看似比较统一。但是现在在史学界中楠木正成是熊野国造后裔的理论又占据了上风,这其中的原因是存在“家系”和“血系”两种不同的继承思想,就是说家系的继承不一定是存在血系的继承,即养子(有时算是女婿)和侄之类的继承定义为不存在血系的继承,真像个绕口令。由于存在着和田正远(就素楠木正远)是以橘盛仲的养子的身份继承家业,后来又恢复了祖父和田成氏的旧姓“楠木”的说法,最后竟然得出的不一致意见是:“以家系论是出自橘氏,血系论是出自越智氏”(又不提熊野国造了)。这段弄的脑袋疼,而且还可能造成理解错误,所以仿制了一张图看看,该图来源于火星侧面的岩石壁画,这样就应该更直观些。


[IMGA]UploadFile/2005-10/20051024152751637.jpg[/IMGA]



   楠木正成(又做楠正成),一般说他是在永仁四年(1294)生于河内国(今大阪府)千早赤坂村,幼名“多闻丸”,《太平记》对此名做出的解释是因为其母在怀他的时候曾经到信贵山的毗沙门堂参拜过一百天,并受天神托梦而得子,毗沙门神的又叫“多闻天”,所以就给正成起了这个名字,毗沙门神素谁?后来的上杉谦信也也和他扯上过关系。解释一下,多闻,梵名Vais/ravan!a,音译为吠室罗摩拏、毗舍罗门、鞞沙门、毗沙门,又作普闻天、种种闻天。为四天王之一,十二天之一,由于时常守护道场,听闻佛法,故称多闻,此多闻天王为印度及西域地方所信奉,然有时亦被视为战胜之神而受到尊崇。这段明显是我在别的地方扒的,但各国佛教源于印度,所以最后一句可能算是关键,这也应该就是都和他拉关系的原因吧。(插一句,在中国的多闻是四天王中最强的天部,妻子为七福神中的吉祥天)


(二)河内的“恶党”。
  
  楠木家历代都和河内桧尾山的“观心寺”交好,而观心寺塔中院的菩提寺就是正成的曾祖父成氏再建的,所以正成年少的时候就经常到这里参拜,也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为自己的将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成在八岁的时候来到观心寺寄居,在以后的七年里,他跟随院生泷觉和尚学习文学知识,另一方面和约一里以外加贺的大江時亲学习兵法和武艺。这两个老师都不是泛泛之辈,泷觉和尚是镰仓幕府的别当和田义盛的后代,在观心寺遇到正成,是正逢他来此修行钻研的期间。泷觉和尚对正成教以四书五经、宋代的儒学和国史等,其中对正成也带来了大的影响的应该是弘法大师招致的『心地观经』中有的四恩的教导,所谓四恩,是意味着对国王、父母、众生、三宝的四个恩,这种思想也是后来坂本龙马、西乡隆盛等明治维新志士们奋迅的精神支柱。大江時亲主要教育正成兵法,大江一族后代作为作家让后人周知,而作为兵法家的血统也同样优秀,時亲的曾祖父广元曾是源赖朝的家臣,更早的大江家的先族大江匡房曾经向源义家传授过兵法。而大江時亲在游历各地后来到加贺田乡定居,苦心研究兵书,后来在泷觉和尚的要请下,才开始教育楠木正成。这也就可以解释后来正成用兵过人的原因了,其实关于正成这个时期的资料貌似不多,大多都是讲他从事倒幕以后的事情,仿佛他天生就是作战天才似的,其实他的天才来源于自己的勤奋和以上两个强人的教导。


  当时的楠木正远为了与河内八尾别当显幸争夺土地,双方经常火并,以至楠木一族损失很大。年轻的楠木正成继承父业后,他认真地考察了附近的主要水路长濑川,由于长濑川是通往八尾的主要水路,楠木正成在水路的各个主要地点设置关卡征税,从经济上将八尾别当显幸置于死地。正成通过的这一措施,成功激怒显幸,并诱歼八尾军。有一个资料显示,在元弘元年(1331),临川寺的领地和泉国若松庄被“恶党楠兵卫尉”入庄劫掠。这里的楠兵卫尉指的应该就是正成本人了,这里也终于提到了“恶党”这个名词,名词解释如下:“地侍和农民们(不管是否属于同一领主的)组织了地域性的联合,结成同党,反抗领主,领主方面称他们为“恶党”。不仅不属御家人的有力武士组织恶党,甚至奉命消灭恶党的御家人也有成为“恶党的罪魁”的。守护本应取缔恶党,但也有的反而加以保护使之成为自己的部下的。”觉得这个解释很全面而且也体现了其性质。作为武士的正成很出名,但他也很有商业头脑,据说当时楠木“恶党”曾经从千早挖出水银,然后运出销售。在那个时候,水银是作为佛像的镀金和红的原料,消耗量很大,而楠木正成的父辈就掌握了一些商业流通路线,和商业活动有染也是“恶党”的重要特征之一。此后的正成不仅在河内国一带变得很有势力,还一边利用跟邻近的和田氏和坂上氏等的姻戚关系,开始向和泉和纪州进行渗透。
  
  话说两头,镰仓幕府在经过几代统治之后尽显疲态,经济崩溃,恶党四起,各地守护和幕府的矛盾也不断激化。与次同时,自幕府成立以来,由于天皇被架空,历代天皇都想夺回实权,而到了这一代,一个传奇人物登场了,他就是“后醍醐天皇”,他用自己这这一辈子的时间几乎把以前n代对宫方对武家的怨气都发泄了出来,后醍醐年轻的时候就拉拢了一大票公卿跟随左右,而在他即位的以后又进一步集中了宫方的力量对付幕府。在一手策划了“正中之变”(计划泄露)之后,他仅仅在家闲了一年,又由于立太子的问题和幕府产生矛盾,后醍醐借为皇后安产还愿的机会到寺院祈愿倒幕,并密令在叡山大塔修行的三皇子护良亲王动员叡山延历寺的僧兵,准备在自己抵达叡山时起义倒幕,不料在元弘元年(1331年)八月二十四日,该计划再次败露(够衰的),后醍醐率一干重臣等连夜化妆逃出京都,奔赴叡山,二十七日,与护良亲王的军队汇合,然后大军到木津川上游的笠置山(今京都府相乐郡笠置町)驻扎,同时以天皇的名义开始召集各国军队勤王倒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8 14:41:41编辑过]


作者: 林飞影    时间: 2005-10-19 10:21     标题: Re:楠木正成

(三)倒幕先锋 从这个时候开始,正成的以后的命运始终和后醍醐联系到了一起,关于这一段,《太平记》卷三中是这样说的,天皇后醍醐于元弘元年(1331)八月二十七日驾临笠置山,并向各方招募勤王的武士,但没有人来。他觉得无比郁闷,后来竟然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同时他也做了一个梦:在紫宸殿的庭院前有一棵大树,枝叶茂盛,特别是南面的那条树枝长得特别好,在树荫下顺次坐着三公百官(多大的树啊?),朝南的上座坐垫铺得很高,却没有人坐。他感到奇怪,这是为谁而设的座位呢?正在思量的时候,两个仙童忽然出现,跪在他面前擦着眼泪说,天下之间暂无陛下栖身之处,但在那颗树下朝南的座位是为陛下而设,请暂且就坐在那里吧。说完话两人便飞上天,消失鸟。不久后醍醐就睡醒了,他认为这是老天托梦给他地,于是便开始自己解梦,在“木”字旁边加个“南”字,便写成了一个“楠”字,素个“楠”字!后醍醐狠狠地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出汗),在天亮后后醍醐便问本寺的僧人,附近有没有姓楠的武士的说,僧人回答说有个人叫楠兵卫正成,武艺高强,而且还是敏达天皇四代孙,左大臣橘诸兄的后裔(竟知道的这么详细,应该是个“托”),于是后醍醐立刻下令将楠木正成召来。九月三日正成应召到笠置山行官参见了天皇,第二天便返回赤坂做倒幕准备。虽说这个梦的真实性水分很大,但这个故事也在世流传很广,而且还有了“紫晨庭树南枝梦,占得中兴第一功”的说法。但是兴奋后醍醐没有“嚣张”很久,同年的九月二十七日,置笠山被金泽贞冬率领的幕府军攻克,后醍醐被幕府流放到了隐歧岛,尊良亲王被流放到土佐,尊澄亲王被流放到赞歧,只有护良亲王得以幸免,先是亡命于大和的十津川,后来进入赤坂城。 虽说后醍醐算是暂时消停了,但是倒幕战争并没有结束,他还保留了自己最后的火种,那就是在赤坂城的楠木正成,当时幕府军以大佛贞直、金泽贞冬、武田信武和足利高氏三十万大军分四路攻打赤坂城,由于赤坂城南面靠山,东南是断崖峭壁,只有北面一条通道,地势非常险要,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所以虽然正成只有五百兵力,但仍然坚持了二十多天,传说在这段日子里,正成的部队向城下敌军阵中倾倒屎尿、向城下敌军投掷石头、或者用长柄勺盛满水往敌人头上浇(应该是热水),守城军几乎算是用出了浑身解数,最后幕府军依靠切断城中粮道,终于攻下赤坂城,护良亲王、正成等分别潜逃。正成逃往了金刚山,他秘密往来于河内、纪伊、和泉之间招兵买马,和幕府军打起了游击战。在幕府军队主力撤走后,正成又伪装成幕府的军粮运输队夺回了赤坂城,在赤坂留下一支部队后,正成将主力转移到了更加险要的千早城,准备玩更大的。从元弘三年(1333)正月开始,三十万幕府大军开始重新围剿正成,赤坂城、吉野城虽说被相继攻落,但经过三个月后,楠木正成率一千余人坚守的千早城仍然牢不可破。在这期间,后醍醐终于又坐不住了,在元弘三年(1333)闰二月二十四日,在伯耆的豪族名和长年等人帮助下,后醍醐天皇躲藏接应船只的干鱼堆中逃离隐歧岛,并在伯耆的船上山举起大旗,又一次号召各国勤王兵马倒幕,但是这一次的声势和以前不一样了,早已心怀不满的各路守护看到幕府军队在镇压楠木正成的行动中表现出的无能,纷纷大踏步的站了出来,表示听从后醍醐天皇的指挥,幕府设在各地的探题则开始纷纷被倒幕军击破,三月十五日,宫方大将军千种忠显提兵三万出山阴道进攻六波罗探题,由于六波罗探题告急,而且这时围攻千早城的部队还未撤回,幕府只好调集名越高家与足利高氏各率领七千六百人和三千人进攻后醍醐的“老窝”船上山。足利高氏刚抵达丹波的篠村(今京都府龟冈市),他就听说了名越高家已经在久我畷被宫方的播磨名将赤松则村击败的消息,于是在四月二十七日在当地的八幡神宫前宣布起义,并给各地的亲戚和朋友写信,要求协同倒幕。 [IMGA]UploadFile/2005-10/20051024143928648.jpg[/IMGA](今天的千早城) 足利高氏“起义”以后,他得到了关东源氏的大力支持,而幕府的形势急转直下,五月七日,千种忠显于伏见、赤松则村在山崎、足利高氏从丹波口总势近十万兵分三路对京都的幕府军队发动进攻,由于当时六波罗主力仍在千早,六波罗探题只能出兵六万迎击,在苦战了六个小时之后,幕府军几乎全军覆没,六波罗府的首将北探题北条仲时和南探题北条仲益最后在近江切腹,光严天皇被捕获。正在围攻千早城的幕府军队在得知六波罗探题被击破的消息后开始撤退,楠木正成的部队也杀出千早,终于在五月二十二日,足利高氏的同族表亲新田义贞率大军攻克镰仓,北条高时一族二百八十三人在东胜寺集体自杀,标志着镰仓幕府灭亡,后醍醐倒幕成功。 也许可以认为楠木正成是一个有一定政治抱负的人,一般来说后醍醐做梦的那个故事真实性很小,而为什么楠木正成还会和后醍醐联系到一起了呢?俺只想到了两种可能,第一就是楠木正成和后醍醐早有联系,因为后醍醐年轻的时候就礼贤下士,广招党羽,而正成有幸地成为了其中之一,这一点应该从其他人身上得到证明,比如后来名和伯耆守长年也是豪族出身,但同样受到了后醍醐的重用。第二个可能就是正成是响应后醍醐(或者是护良亲王)的号召而去勤王,而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他和后醍醐的关系就要稍微疏远了一些,但无论怎样说,正成应该是对当时幕府的统治不太满意,而后醍醐成为他实现自己改变社会现状这个理想的中介人,也或者是他骨子里那种忠君思想在作怪,而只要后醍醐指定他所做的,他就会一百个服从。不过,楠木正成在倒幕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他在赤坂的孤军奋战,仅凭后醍醐的号召力,则很难点燃天下共同倒幕的大火。没有他在千早拖住幕府军的主力,即使有各路勤王军队的支持,足利高氏等人也应该很难迅速击破六波罗探题。 (四)建武中兴 元弘三年(1333年)五月二十二日,诸将就联名奏请后醍醐天皇御驾回归京都主持政务。第二天,后醍醐在名和长年等一大票人的簇拥下开始了朝向京都的大规模游行,六月二日,楠木正成终于率七千武士在兵库迎接并拜倒在天皇车驾之前,后醍醐非常高兴,任命楠木正成军为游行队伍的前部继续前进。六月五日,足利高氏兄弟率领五千人为前驱,千种忠显的五百名武士分列左右,后醍醐在楠木正成、赤松则村等文武百官的簇拥之下进入二条皇宫,这可能也是后醍醐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刻,估计在楠木正成的心里也是一样。 后醍醐天皇在复位之后,于元弘四年(1334)一月二十九日,改元“建武”,并废关白一职,将行政权力集中到了自己手中,然后确认后伏见、花园上皇的持明院统辖的领地及各大寺院神社的领地,恢复总揽中央政务的记录所及新设杂诉决断所。在论功行赏的环节中,大塔宫(护良亲王)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中途反水的足利高氏被称为倒幕功勋第一,赐与御名“尊治”的“尊”字,正式更名足利尊氏,同时授正三位参议,封武藏、常陆、下总三国;新田义贞授从四位上职,封上野、播磨两国;楠木正成则赐与武士身份,授从五位下职左卫门少尉,封摄津、河内两国;名和长年封因幡、伯耆两国;而在大塔宫的建议下,特意封奥州帅哥北畠显家为陆奥守护,加上其父北畠亲房辅皇子义良亲王镇守奥州;尊氏弟足利直义为相模守辅皇子成良亲王镇守镰仓,其余众人也各有封赏。在这个环节上首先是楠木正成的排名问题,虽说楠木本人很谦让,把功劳让给同样倒幕有功菊池武时,但是后世对此还素很有意见地,新井白石的《读史余论》中说“功臣中应该把正成作为第一”(功臣においては正成を以て第一とすべし),在《太平记》中表达也是类似的观点。这个倒应该不去计较,因为个人也认为尊氏的功劳也的确不小,而且这种东西很难当作数学问题来解决。其次应该算是针对尊氏的封赏,这时候的大塔宫就已经对他加以控制,而后来一些资料中显示,楠木正成当时也对尊氏怀有戒心,所以说尊氏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如果他具备适当的条件,他造反是早晚的事情,而不应该是因为建武新政的失败,或者为了拯救天下苍生云云。 功臣的赏赐排序可能有些不公平(或者说不那么合理)?其他一些人领地封赏情况要更惨,他们的封地很不明确,甚至存在一块领地封给多人的情况,这样弄的地方上动乱不断。同时,后醍醐开始大规模营造皇宫和诸官厅,以致各地的税收开始增加,而杂诉决断所对民众土地关系诉讼也处理不当,在新政中农民的负担反倒越来越重。在新政中得益甚多是公卿,武士们非但没有因为在倒幕中玩命而得到更多的利益,反倒看见被一些只会吃喝玩乐的公卿捡了臭鱼,岂不被气炸脑袋。由于失去农民和武士两个阶层支持,建武政权的改革朝着崩溃的方向前进。这段时期虽然被称为“建武中兴”,其实应该只能说是皇权的“中兴”而已。 (五)尊氏反水 其实已经有个人想给这次失败的新政盖上棺材了,他就是身居倒幕首功的足利尊氏,在成功地排挤了自己的同族表亲新田义贞后,他得到了关东大部分源氏的支持。尊氏第二步则运用出色的政治手腕成功地击败了在倒幕作战中功勋卓著的大塔宫,并将其囚禁在镰仓,更衰的是镰仓竟被北条余党攻克,郁闷的大塔宫竟在监狱中被杀,由于尊氏当时在京都辅政(说白了就是被困在京都,根本没有机会在外舒动拳脚),所以他主动要求去讨伐叛军,在经过后醍醐“恩准”后,尊氏于建武二年(1335)八月十九日平叛成功。同年八月三十日,后醍醐为奖励尊氏平乱之功,加尊氏为从二位之职,并命其立即回京,尊氏岂能再回京师受困,他反而上表要求自己能补上征夷大将军的空缺。在遭到后醍醐的拒绝后,尊氏在镰仓自封征夷大将军,对抗建武政权,尊氏反水的消息传到京都后,后醍醐只好调派尊良亲王和新田义贞进攻镰仓平叛。 很多武士对建武政权失去了信心,战争中投靠尊氏的部队越来越多,远在播磨的赤松和赞歧的细川以及九州的大友分别举起反旗声援尊氏。在东线相继击败尊良亲王和新田义贞之后,尊氏大军把矛头直指京都,而楠木正成等众将已经在京都附近开始组织防务,建武二年(1335)十二月底,在势多(濑田)的千种忠显、名和长年及结城亲光率两千余人负责正面防卫尊氏大军,楠木正成率大和、河内、和泉、纪伊众国的五千余人在宇治防卫,新田义贞的一万余人在淀大渡布阵,肋屋义助的七千余人驻守川崎。而宇治貌似是个非常关键的战略要地,在“源平合战”中曾经提到过很多次。从建武三年(1336)正月元旦后,势多的防卫部队与尊氏军的先锋足利直义和高师直部队连续激战数日,相应地,足利尊氏军总势二十万人(太平记卷十四)八日于近江八幡出阵,正月九日,尊氏集中主力对付宇治的正成,双方在各个阵地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而在十日,川崎的肋屋义助由于后方受到赤松和细川军的突袭而被击溃,京都防御体系开始崩坏,在尊氏的强力进攻之下,新田义贞率领残兵撤退到京都并护送后醍醐逃往比叡山,楠木正成等人也都突围而出。 正月十一日以后,虽说进京成功,但是尊氏反倒把自己置身于更大的危险当中。十四日,奥州的北畠显家率领五万奥州大军抵达琵琶湖一带,同已经重整旗鼓的楠木正成和新田义贞对京都的尊氏进行合围,正月十六日,三方发动进攻,在京都攻防战中,尊氏军被正成用诡计引诱出城,在血战数日之后的三十日傍晚,宫方众将收复京都,尊氏则在连续失败后率残军逃到备后。再一次回到京都后,后醍醐不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而尊氏则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并没有完蛋... 在对待尊氏的方针上,《梅松论》中讲到正成主张“招回尊氏,君臣和睦”,并且愿意为使臣前去招安。后醍醐等公卿们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都开始嘲笑正成。而正成却又一次流泪上奏道:“尊氏有灭亡镰仓幕府大功,天下武士不跟随义贞,而皆跟随尊氏,武士们宁愿跟随尊氏的败军远行,也不愿追随此时战胜了的陛下,武略之道请听从正成所说那样,希望陛下马上下定决心”。但是后醍醐根本没心思这些,后来所发生的一切证明了正成的确是很有远见的人,更大的风暴蕴藏在貌似的平静之中。而远在备后尊氏得到了被废的光严天皇的支持,开始集结人马向九州进发,在九州诸豪族支持下,尊氏开始重整往日气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 12:24:56编辑过]


作者: 林飞影    时间: 2005-10-19 10:25

(六)樱井诀别
  
  延元元年(1336)四月,足利尊氏的实力在九州和四国得到大幅度的补充,于是他与弟直义率领着二十万水陆大军向东出发,在顺路击败了前去讨伐的新田义贞之后继续前进,目标直指京都。后醍醐等公卿又一次受到了惊吓,此时正成则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在呈给后醍醐的《楠木奏折》中,其大意是的尊氏的军势极为有力,以自己的疲惫之兵去救援新田义贞也只能无济于事,而圣上(后醍醐)的平安与否才是最重要的事,而现在和足利尊氏正面对抗是毫无胜算的,也就是要求后醍醐率百官撤出京都,并准备和尊氏再玩一次“瓮中捉鳖”。但后醍醐没给他这个机会,也可能是留恋京都的安逸生活,又有可能一时的头脑发热或血气上涌,后醍醐等众公卿否决了楠木正成的提议,下令正面迎击足利尊氏。今天的后醍醐可能早把自己在笠置山做的那个美妙的春梦抛置脑后了,但正成在整个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希望能做后醍醐的保护神,替他遮荫蔽日。
  
  在接到出击的命令之后,正成身边只有其弟楠木正季和七百亲兵跟随奔赴前线,他把其余的部队都留在京都保护后醍醐。并在尼崎的最后一次上奏中写有“然間正成存命無益也”的话,表示自己此战必死的决心。在行军路过樱井驿的时候,正成和年仅十一岁的长子楠木正行告别,在离别的时候,《太平记》中是这样描述的,正成对正行说:“这次的战斗,估计会决定天下大势,今生只怕再也见不到你了,在我战死后,形势必然会倒向尊氏,然而我不能因为爱惜自己的性命而丧失多年的忠烈之名。”而在赖山阳的《日本外史》卷之五“樱井之驿”中讲到,正成对正行的要求是“既使我族还有一人存在,就前往金刚山旧地,以身徇国,有死无他,这就是你对我最大的报答”。然后他将天皇赏赐给自己的宝刀赠给正行,而正行希望跟随父亲一起赴死,此举被正成大声叱责,最后正行被迫挥涕离开。这段感人的故事就是被后世广为称道的“樱井诀别”。


[IMGA]UploadFile/2005-10/20051019102859707.jpg[/IMGA]


(描写“樱井诀别”的陶踊)



  加一段话,在倒幕战争的中期,就是后醍醐被幕府派到隐歧“修养”的那一段时间,可以说护良亲王就是倒幕军的领袖,不仅和正成在金刚山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游击战,而且还四处联络不同的势力勤王,播磨的豪族赤松则村就是被护良亲王笼络而参加倒幕的,也有些说法认为,身在河内的正成也是同样。在建武政权建立以后,护良亲王和足利尊氏两个派系之间矛盾重重,而后醍醐则是利用两派的关系同时打压两派,其实在功臣的封赏中,亲护良的赤松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而楠木正成也一直也被认为是“护良派”的中坚之一,建武元年(1334)十月,楠木正成率军去纪伊那贺郡平叛,而护良亲王正是在此期间被软禁,这应该不仅仅是个巧合。幸运的是,楠木正成没有被搅入这场深刻而又触及灵魂的政治斗争之中,或者是他根本就无欲无求,无心参与进去。但是不能白说了这么多,我们也应该随便猜测一二,就是楠木正成和后醍醐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多么亲密,后醍醐充其量也只是器重正成,至于说到“信任”两个字,他所给予正成的应该还不如救过他的名和长年,更别说和一些跟随后醍醐很久的公卿相比,所以正成的一些战略想法和政治见解得不到后醍醐等人的支持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在尼崎的最后一次上奏中,正成在话语中表现出对新政抱有很大的失望之情,但是失望不等于绝望,正成应该对后醍醐的将来还是充满的期望,否则按照常理,他不应该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父业,为国尽忠”。


(七)七生报国
  
  话接前头,正成在五月二十四日抵达兵库(今神户市兵库县),此后,他前往新田义贞的军营,建议他在此战中尽量保存实力,并希望义贞将来能够保护后醍醐。而尊氏的水陆大军早已在五月二十日抵达这里,由于估计到尊氏水军的登陆地点可能选在和田岬,总大将新田义贞以其弟肋屋义助军五千守卫经岛,大馆氏明军三千扼守灯炉堂的南滨,楠木正成、正季的七百人在会下山之南,自己的二万五千人镇守在和田岬本阵。防守方部队总计是在三万四千人左右,而尊氏水陆大军总计能达到四十万以上。(感觉应该没这么多,其他资料应该也很难达到准确,估计二十万以上是肯定有了)
  
  延元元年(1336)五月二十五日上午十点开始,拥有达七千五百艘战船的尊氏水军开始登陆,在经岛守卫肋屋义助军寡不敌众被击败。与此同时,足利直义、高师泰统率的陆军在斯波高经队和少贰赖尚队的配合下,矛头直指西之宿的楠木正成,但在楠木军的强力冲突之下,兵力占优的直义大军反而被正成压制,直义本人的坐骑被箭射倒,最后不得不向须磨的上野方向撤退。看到情况紧急,足利尊氏连忙率六千人在灯炉堂之东登陆前来救援足利直义,而后尊氏的水军先锋细川定禅队的三万人也成功登陆,并从后方对正成进行合围。当日下午四时左右,由于当时近畿地方的天气十分炎热,人数上处于劣势的楠木军十分疲劳,经过长达六个小时的十三次死战(六時間に十三度の戦闘)之后,此时的正成看到新田义贞部队已经撤退,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于是率领残部撤退到凑川北部一个村庄的农家里。此时的正成已经身受十余处创伤,亲兵也只剩下七十三人,而且都早已经筋疲力竭,无力再战....


[IMGA]UploadFile/2005-10/20051026103538929.jpg[/IMGA]


  在《太平记》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正成坐在上首对自己的弟弟正季说:“善恶的一生是按照临终的一念来解脱的,你的愿望是轮回到在九界之中的哪一界?”正季大笑着回答:“我的唯一愿望是七次轮回同样都生于人间,以此来消灭朝廷的敌人。”听到这些话,正成高兴地说“罪孽深重的人就会有恶念产生,我也是和你想的一样啊”。话毕,兄弟两人互刺而死,其余随从七十三人也都随主自尽,此时正成年仅四十二岁。在与正行的“樱井诀别”十天之后的延元元年(1336)五月二十六日,依照足利尊氏命令,正成的首级被送到了居住在河内的楠木一族的手中,并被他的族人葬在了观心寺,葬在了他少年时学习和成长的地方,而在六百多年后的今天,“大楠公首塚”还仍然矗立在那里。


[IMGA]UploadFile/2005-10/20051019103152476.jpg[/IMGA](楠木正成战没地)


  听闻正成的死讯后,天皇后醍醐赐正成戒名为「忠徳院殿大圓義龍大居士」,现在给他遮凉的大树终于被尊氏砍倒了,建武政权也已经是风烛残年,后醍醐被迫率众小弟于五月二十七日逃出京都。二十九日,足利尊氏率大军进入京都,并拥立被废的光严天皇即位,并建立了室町幕府。虽说的后醍醐后来几经折腾在吉野建立南朝,但壮志未酬的他还是于延元四年(1339)年八月十六日在吉野病故。而在此事之前,北田显家和新田义贞已经相继战死,而南朝在苟延残喘四十余年后,最后向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投降。后醍醐的一生努力和楠木正成的苦心经营尽成泡影。


后记:
  
  楠木正成死后,他的人品也受到后世的称道,据说楠木正成在担任摄津和河内守护期间,不止自己生活节俭、体贴士卒,而且还减轻赋税,率领民众发展生产。他认为“凡诸政事,皆为人民,而非为己”,这可能应该就是他学到的四恩中的“众生”吧。而从早期在金刚山的游击战争到后来的凑川合战,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都有人追随,可以看出他的确是很得军心。这几个方面也证明了他和建武政权的执政者的生活理念和政治观点并不一致。
  
  对楠木正成的用兵手段的评价应该没有什么太大争议,他善于利用地势和使用诡计,而且会在作战中运用一些非常规战法,这也可能是造成他的对手不太习惯的原因,从《梅松论》中的“賢才武略の勇士”,到“当世一流の戦術家”之类评价的话应该不算过分。而正成的“君臣大义”和“七生报国”思想,却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些思想源头可能和宋代的儒学有关连,但是这些应该不算重要,个人感觉这些思想从一些方向上论断还应该是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现在的一些人们经常对“忠”和“义”之类的相关思想嗤之以鼻,他们认为那属于封建思想--是糟粕。其实可能大脑中往往缺少的就是类似东西,就如同在矫枉过正以后,“性解放”思想被变味成“滥交”一样。至于楠木正成的人生经历被日本政府利用,用于反展军国主义思想,那不应该算是正成的过错,就如同战争中被枪打死,而不能把责任都推到诺贝尔先生身上一样,无论被称为“军神”还是“反贼”或者是“恶党”,那都是一些团体出于自己特殊的政治目的需要而给楠木正成扣上的帽子。另外,一直有人愿意把正成比做中国的诸葛亮,其实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孔明是文治优于武略,而感觉正成则是相反。但两人都同样的是“智慧超群,为国为民”的化身,对主家也都怀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些还是值得尊敬的。


  至于正成的功过,其实讨论这个可能和正成没有多大关系了,赤军殿曾有过“倒幕有功,保皇有过”的评价.从后来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室町幕府之后是德川幕府,大权一直掌握在武家手中,天皇并无实权,所以后醍醐的天皇亲政可能的确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是历史不一定是一直朝所谓的正确方向前进的,以前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也反复了好几次,虽说当时在欧洲的资产阶级取代封建地主阶级这一举动被现在的历史和政治定义为“必然”。个人认为,由于最后后醍醐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南朝终于覆灭,所以楠木正成在事业方面算是个失败者,但他还是在倒幕战争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价值,至于到后来与足利尊氏敌对,这只能算是各为其主,也可以说如果足利尊氏过不了楠木正成和后醍醐等人这几道坎,那么他就没有资格重震武家。而关于建武新政的失败的原因,在下认为主要应该算是统治阶级的生活奢侈腐败和运用政治能力的失误所致,而政体的弱点则不是那么明显。所以对楠木正成的评价不能仅仅用“错”或者“对”来归结,此观点也可同样用于足利尊氏等人身上。



楠木正行:正中元年(1324)生于河内,在父亲战死后,继承父业,为父报仇。南朝正平三年(1438)一月五日在河内往生院足利军作战,以三千人对六万幕府军队,经过三十余战,最后刀折矢尽,二十五岁的正行与二弟正时互刺身亡,真是个可悲的轮回啊~~
楠木一族相关:在室町幕府建立后,楠木一族一直受尽迫害。直到永禄二年(1559),楠木正成的后人楠木正虎向正亲町天皇请求赦免了楠木一族“朝敌”称号。而在江户时代,楠木正成被“平反昭雪”,各地也陆续建立神舍祭祀正成。
三木一草:
楠木左卫门少尉正成、结城太田入道判官亲光、名和伯耆守长年、千种宰相中将忠显(六条忠显)是建武政权的骨干,被并称为“三木一草”,为什么这么称呼呢?我开始理解错误为名字中有木或草,后来经达人指点,其实应该是因为前三者名字中都有“木”字的发音(き),千种名字中有“草”字的发音(くさ),故有此称。


关于军神:
开始得到这个称号的应该是楠木正成,和他齐名是近代日本的乃木希典陆军大将,很多资料对这个人评价都是个大脑残疾的杀人狂魔,所以根本不值一提。顺便插一句,在大家熟悉的战国时代,被称为过军神的也有几个,如朝仓宗滴、立花道雪、上杉谦信和真田信繁,大友家还有一个被称为“天正的楠木”的志贺亲次。
楠木正成墓:
一。大楠公首塚:大阪府桧尾山观心寺,也是楠木家历代的菩提寺,前文已表。
二。南木神社:大阪府南河内郡千早赤阪村,供奉的主神是楠木正成,同时他也被认为是楠木家的出生地的守护神。建武四年(1335)所建,据说供奉的是后醍醐天皇亲自雕刻的正成像。
三。凑川神社:处在神户市兵库县中央地区,主祭正成,附祭子正行、弟正季等楠木一族十七人,明治五年(1872)建成,但后来有人在此为二战死亡战犯招魂,弄的乌烟瘴气。
四。楠公生誕地記念碑:在大阪府南河内郡千早赤阪村,明治八年(1875)大久保利通来此所建。



楠木正成銅像:
一。楠公父子像:大阪府三岛郡岛本町(山崎),刻画的是楠公父子“樱井诀别”的情景。
二。楠木正成像:东京千代田区皇居外苑二条桥附近的楠木正成骑馬像,这个应该是最出名的了,是明治三十年(1897)所建,他与卫生间的大村益次郎像,以及上野公园的西乡隆盛像一起被认为是东京三大铜像。


参考资料:
赤军、驰骋《宛如梦幻》,赤军长胜《楠木正成》,
今出川公艺《清见太平记》,
楠飞鸟《南北太平》,《日本史》(南开版)。
《梅松论》,福田忠雄《南北朝の動乱と丹波地方》,《楠木正成と観心寺》,《兵庫縣資訊》,《日本の苗字7000傑 姓氏類別大観》《兵庫県信用組合-楠木正成》《史迹.楠木正行公墓所》(忘了地址)《日本汉诗选》(忘了地址)《フリー百科事典》
http://hishiki77.ld.infoseek.co.jp/2-2shushi/2-2-7shiro/seimei/kusu.htmhttp://kurand.at.infoseek.co.jp/nanchou.ht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7 16:22:28编辑过]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5-10-19 12:19     标题: Re:楠木正成

召唤偶最华丽的召唤兽、本家最佳客卿核桃某出场~~~~~这家伙应该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就算不熟也可以去问将军家的人~~~``俺中午时间实在太紧张,晚上回来再仔细看~~~``[em04]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5-10-19 22:30     标题: Re:楠木正成

“该图来源于火星侧面的岩石壁画,”~~~``火星人![em07]~~~~而且正成有时间还是自己从头到尾自己认真读两遍吧,把字句和不够通顺的地方先改改~~~~另外,刮号里的感想以及俏皮话之类的还是删去为好~~~ 战盟与U4之类的游戏论坛对文章的要求是不同的~~~~~ 看完全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从第二节开始文字变得通顺干练了,只是偶尔中间有些小问题~~~``我没有看过你列的那些中文参考资料,猜想可能有参考联盟作者的地方吧?对于正成这种几乎已经有公论的人物,想写好是比较困难呀,就象真田幸村一样难以动笔啊~~~``好比画画,画神画鬼易,因为没人真正见过,画人画物难,因为人人熟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9 22:52:07编辑过]


作者: 湘合秀纲    时间: 2005-10-21 18:05     标题: Re:楠木正成

飞来,不过素自主di 这篇文应该如何定性呢 以我看来,还是算资料整合比较恰当 但其中一些语言用的并不恰当,竟然有sb…… 翻译的亦较为生硬,仍需再审(还有为甚么图片用png...) 再说文di精髓 大楠公是历史人物、并且是一个事业未获成功的历史人物 这样他的真实人性就不会为其事业所影响,而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就说你提到了尊氏的心理素质好,但它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素质非常差的人,多多良滨时还是在直义地苦劝下上阵) 吃涮羊肉去……回来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1 21:12:13编辑过]


作者: 湘合秀纲    时间: 2005-10-21 21:19     标题: Re:楠木正成

为楠木这样的人立传,其重点也就是在其事业之外的,留给后人的东西 亦即精神财富 楠木坚定的站在后醍醐一方,与其用所谓改良主义、自身利益来解释 不如说是简单的食禄报恩造成的结果 坚定的信念及对信念永不松懈的追求,才是楠木得精神魅力 从此一切以 天下 为名的私欲者都将黯然
作者: 湘合秀纲    时间: 2005-10-21 23:26     标题: Re:楠木正成

另,三木一草是读音的关系 和字形无关
作者: 林飞影    时间: 2005-10-22 10:30     标题: 楠木正成

o ~~~~那个问题终于明白鸟~~~~ 图片用png是因为那个是我画的~~~而且传错文件了~~~~其实后来我还画了个凑川的 由于单位网络崩坏~~~~资料都在那里~~~所以无法修改~~~而最近也找到一些其他的~~~~~麻烦豪先把这个转到“密室”吧~~~~ 还是想好好修改一下~~~~~~ 第一节由于涉及到些专业问题~~`所以说的时候不停饶弯子~~~~第二节其实要比第一节容易翻译的多~~~~三四节是参考中文资料最多的~~所以也想修改一下~~~~因为最近找到些日文地~~~~ ps:谢谢核桃和豪~~~ [em15][em15][em1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2 11:04:41编辑过]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5-10-25 23:06     标题: Re:楠木正成

嗯,我留意到正成还在修改此文,这种码字的态度非常好!~~```那么等你觉得差不多时,就通知一声,我会把这个帖子再转回泓史馆~~~```如果可能,将申报十一月战盟检地~~~``请继续努力![em04]
作者: 林飞影    时间: 2005-10-26 09:50     标题: 楠木正成

现在就可以现世了~~~ 至于检地就.......... [em05][em05]
作者: 原信之    时间: 2005-11-3 18:07     标题: Re:楠木正成

"第二类:关于得志成功的人物与不得志失败的人物。 所谓得志,指其在当时活动上或说在当时历史舞台上有所表现。不得志者,则当时身跑不上历史舞台,或跑上了而其事业终归于失败。诚然,历史乃是成功者的舞台,失败者只能在历史中作陪衬。但就中国以往历史看,则有时失败不得志的,反而会比得志而成功的更伟大。此处所谓伟大,即指其对此下历史将会发生大作用与大影响言,而得志与成功的,在其身后反而会比较差。 且看中国古代历史上两大圣人周公与孔子。周公得志在上,奠定了周代八百余年的天下。孔子不得志,他尝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自叹其不能如周公,而道终不行。但孔子对此后历史上的作用与影响,反而比周公大。唐以前的中国人多推尊周公。故从历史眼光来说,周公反而不能与孔子比,这亦因周公在当时是得志而成功的人物。周公的全心与全人格,反而给他的得志与成功全代表去了,也可说全掩盖住了。孔子则是一位不得志而失败的人物,因此孔子的全心与人格,反而更彰显地照耀在后世。 中国人又多爱崇拜历史上失败的英雄。对于在历史上成大功立大业的英雄,如汉代的卫青、霍去病,唐代之李靖、李勣等诸名将,反而比较不重视。如岳飞、文天祥、袁崇焕、史可法等,虽然他们在事业上失败了,反而更受后人敬仰崇拜。此又是中国人的传统史心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所在。他们在当时虽失败了,但对后来历史言,却是成功的,而且是大成功。历史上每一时代的人物,必有成功与失败之分。但人能在失败时代中有其成功,这才始是大成功。在失败时代中有其成功,故能引起将来历史上之更成功。这一番道理,又是中国文化精义所在。 从另一方面说,卫青、霍去病、李靖、李勣诸人之成功,只表现在事业上,事业表现即代表了其人。我们可以说,卫、霍、二李,其人与其事业,价值若相等。但岳飞、史可法诸人,因为他们的事业失败了,故其事业不能代表其人,最多只代表了其人之一部分,而此等人物之整体性,则远超乎其事业之外。我们看卫、霍、二李,只见他们击匈奴、败突厥,觉得他们的事到此而止了。因而其人物之本身价值,反不见有什么突出性。但我们看那些失败英雄时,此等人物乃被其所努力之事业抛弃在外,因而其全心全人格反而感得特别突出。宋儒陆象山曾说:“人不可依草附木。”一有依附,其人格价值便不会出色。纵使依附于事业,也一样如此。失败英雄,因无事业可依附,而更见出色。 当知历史只是认识记载,人事则此起彼落,随表现,随消失。只有人,始是历史之主,始可事态之流变,而有其不朽之存在。历史不断在变,故一切历史事态必然一去而不复。后一事不能即是前一事,但此一人物则永远是此一人物。只有人物模样,人物典型,可以永存不朽。事业到底由人物而演出。历史虽是人事之记载,但并非人事之堆积。事之背后有人,把事业来装点人,反把人之伟大真性减色了。正由此人在事业上不圆满,倒反把他那个真人显出来。 这并不是说,在历史上凡属成功的人物,皆是无价值。乃是说,遭遇失败的人物,在其深厚的历史上,反而更显得突出。此因人物之伟大,并不能专以其事业作代表。但此也须人物自心能识得此理,又须有史学家能为此阐发。因此我说这是中国的史心,亦正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之真精神所在。" (引自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箱子讲的,基本就是这一大段的缩写吧.楠木那人也正好很适用这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3 18:18:36编辑过]






欢迎光临 闲雪御所 剑与火 真田幕府 日本历史文化 朝鲜半岛历史文化 (http://sanada.net.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