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徐福的两张面孔
[打印本页]
作者:
canglongya
时间:
2009-1-15 11:21
标题:
徐福的两张面孔
试论徐福的日本名字叫素笺鸣
——新说徐福设局欺骗秦始皇的真实目的
内容提要:本文依托宏观背景,在对日本绳文时代晚期和弥生时代前期,两次被动性移民高潮的讨论过程中,抓住“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一特征,运用哲学原理,对徐福设局欺骗秦始皇的真实目的,提出了新的观点。并且指出,“止王不来”的徐福在日本列岛的那一半,应该是古日本出云国的创始人素笺鸣。
关键字:被动性移民 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铁器时代
在日本九州佐贺县的诸富町,有座新北神社,始建于用明天皇(586~587在位)时代。神社内有一棵2000多年树龄的古柏,作为灵木颇受尊重。
看到它,你会想起泰山顶上的“五大夫松”,还会联想到武则天的“无字碑”,它的形状酷似一把古老的钥匙,或许可以打开一段混沌的历史之门。新北神社的主祭神是素笺鸣尊,另外还有徐福大权现,给人一种形影相随的感觉。素笺鸣尊这个称谓源于《日本书纪》,这里“尊”字可与“崩”字或“御”字的含义相对应,都是对传说中天皇一级人物所用的特殊敬语。素笺鸣在《古事记》中叫(建)速须佐之男,他除掉八岐大蛇的传说在日本家喻户晓。他是出云国的创始人,出云国是日本神话传说中最古老的部落型国家之一。至于徐福东渡,“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的故事,更是中日两国人民朗朗上口的美谈。这两个人怎么搞到一起去了?都是传说中天皇一级的人物,难道他们是身穿不同“马甲”的同一个人吗?“大胆的假设,小心的考证”,胡适先生的这句名言支持着我继续地走了下去……
一、“权现”含义的平移
首先要搞清楚“权现”的含义。上网,通过MSN视频请教了专门研究日本古代佛教史的学者王博士,得到答案:“神出于各种目的,以不同于自己的本来面目而显现另外的面目,就是权现”。个人理解,如果把王博士所说的这个神对应于某个佛陀的话,“大权现”这三个字的含义就等价于佛教中的“大权示现”[1]。但要想探讨徐福和素笺鸣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神佛来映射,这毕竟不是我等凡夫俗子力所能及之事。于是施展平移之术,将神佛对应于“某人”,而将徐福和素笺鸣虚拟为网络上的两个登陆名,俗成“马甲”。当“某人”上中国大陆网站(
www.xxx.cn
)时,就用徐福这个“马甲”;当“某人”上日本网站(
www.xxx.jp
)时,就用素笺鸣这个“马甲”。平移后的结果是,在中国大陆的网站上,名字叫徐福的“某人”为了某种目的,登陆到日本列岛的网站上,他的名字叫素笺鸣。
徐福的日本名字叫素笺鸣,或叫(建)速須佐之男,谁会相信呢?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假设!反之,谁又能证明徐福的日本名字不叫素笺鸣呢?不过,“徐”、“素 ”、“速”、“須”这几个字的发音挺近似哦!在数学中,当已知条件充分时,可列出方程式,解方程可以得到假设的答案。可我们现在的状态是已知条件很不充分,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不等式将假设圈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个范围越小,取得共识的人们就会越多。
《古事記》是现存的日本古代第一本(官修)书,作者太安万侣在和铜五年(712)1月28日完成后,献给了元明天皇。他在《古事記》的序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道轶轩后,徳跨周王”,是颂扬天武天皇的道和德超过轩辕黄帝之后,周朝及以前的所有帝王。也就是说,太安万侣那个时代的统治阶级,上至天皇,下至官员,都默认中国两周及以前的历史,就是自己祖先的历史。更确切地说,是指中国春秋战国以前的历史。此后就分叉了,汉民族与大和民族同源而异出[2]。要感谢太安万侣,这等于公开宣布——大和民族也是炎黄的子孙。因此,要探讨徐福和素笺鸣这两个名字的关系,还是要到中国两周及以前的历史中去寻找。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canglongya 于 2009-1-16 12:31 编辑
]
作者:
大意觉迷
时间:
2009-1-15 13:22
晕,还是换汤不换药。
另外字体我编辑了,我们这里不需要大字报。
作者:
小田鸟津布
时间:
2009-1-15 23:50
我落伍了
作者:
canglongya
时间:
2009-1-16 15:04
标题:
徐福的两张面孔(二)
二、徐福是古代徐国人的后裔
徐福既然姓徐,他的祖先应该是徐国人。徐国建于大禹治水之后,属淮夷集团,历经夏、商、周三个朝代,四十四世君主,共有1646年(前2158——前 512年)的历史。鼎盛时期的徐国,统辖今淮泗一带,即鲁南、苏北、皖中、浙东,东西七百五十里,南北五百里,归附者36国,国都在今泗县。西周初建时期,周王朝与东夷、淮夷各部落国之间,不断地发生战争。当时的徐国是淮夷中最强大的方国,其国君徐驹王曾率九夷进攻周王朝,一直打到黄河边上。到了西周的中、晚期或春秋的初期,国君徐偃王不修武备,好行仁义,曾被楚国所灭。后虽复国,但国力已大不如前。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十二月,吴国派大军伐徐,筑防壅引水以灌徐国都城。城破,徐子章禹(亦作章羽),也就是徐偃王的十一世孙,“断其发,携其夫人”逃到楚国,楚国将其安顿在夷(今安徽亳县东南40里的城父集),徐国正式灭国。徐国两次被灭国的时间对应于日本的绳纹时代末期。
此后,徐国的后裔们就以国为姓,将好行仁义的徐偃王奉为始祖,代代相传。奉徐偃王为始祖,说明了徐国在第一次被楚国所灭时,就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徐国人徙居到全国各地,当然也存在徙居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可能性。第二次被灭国后的徐姓族人,继续留在原地的被并入吴国,其中著名的吴国大夫徐承便是徐国的遗民。徐姓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华民族排名第l1位的大姓,人口数量近二千万之多,遍布全国各地,世界五大洲都有徐姓人的足迹。
1996年开始,中国及日本的一些学者们组成“江南人骨中日共同调查团”[3],对江苏省出土的60个人头骨、大腿骨和牙齿进行了考古研究。这些遗骨中,有28个属中国新石器时代,17个为春秋战国时代,15个属前汉时代。通过从牙齿中提取DNA,与日本九州地区的福冈县、山口县出土的古代人骨进行比较。采用这种高科技手段的考古结果证明:江苏省徐州郊区良王城遗址出土的人骨中的 DNA,与日本福冈县出土的弥生人骨中的DNA完全一致,估计他们在十几代前为同一祖先。良王城遗址地处徐国的腹地,很有可能是徐国的国都。也就是说,早期迁徙到日本列岛的移民,就有地处淮河流域的徐夷集团。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描述了秦始皇在齐地琅琊,与徐福(即徐市)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这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的事情,此时徐国已灭亡近三百年了。因此说徐福是徐国人的后裔,与司马迁所说的“齐人”并不冲突。
秦始皇与徐福见面一共两次,第二次是九年后(前210年),秦始皇第四次东巡到琅琊,再次见到徐福。因为九年来“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原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 司马迁的这两段合在一起,涉及的内容较多,下面先从徐福的方士身份开始讨论……
(待续..........)
作者:
苍真
时间:
2009-1-16 16:29
风云里面说他是帝释天……
作者:
canglongya
时间:
2009-1-18 08:03
标题:
徐福的两张面孔(三)
三、方士徐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航海家
先秦及前汉时代的方士,是指具有特别技能,术有专攻之人。长生不老是人类的理想,统治者更是梦寐以求,这自然就成为了方士们的主攻方向。道教是以长生不老成仙人为目标的,作为修炼的方法之一,道教承袭了方士的炼丹采药之术。这样,很大的一部分方士,在以长生不老成仙人为目标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皈依到道教的门下。东汉以后,道士逐渐地取代了方士的称谓。
一般来说,方士大致可分为学究、隐士、僧道、食客、生意人、江湖术士等几种不同类型。就徐福而言,他没有学说和论著,不是学究;他主动领衔上书,不是隐士;他是僧道吗?没有相关的记载;他既不拿俸禄为官,也未接受任何赏赐,不是食客;他不逐利,也不是生意人;他是江湖术士吗?从他利用了秦始皇欲求长生不老,而设局欺骗秦始皇这一点来看,好像有点沾边。对此,司马迁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如下:
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原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於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穀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不过,充其量这只能算一半,徐福骗人必定要有目的!两千多年了,我们却仍未搞清楚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再用“具有特别技能,术有专攻”这个标准来衡量,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徐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航海家。当秦始皇认为徐福:“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欲降罪于他时,徐福则敢于骗秦始皇说:“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原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并且陪同秦始皇“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试想如果见不到大鲛鱼,那就是欺君之罪,脑袋立刻搬家。可见,徐福对东渡日本航线的海洋情况非常熟悉。
(待续..........)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9-1-18 16:45
以当时的航海技术来说,到达朝鲜半岛还是比较可行的,因为是在内海航行~~~而要从山东半岛带这么一大帮人远跨大洋到达日本,怕是可能性很小~~~事实上,直到汉代中日之间的联系还是要经过朝鲜半岛这座桥梁的~~~
作者:
canglongya
时间:
2009-1-19 16:21
标题:
徐福的两张面孔(四)
四、考察徐福的航海能力
要想考察徐福的航海能力,因受到直接史料匮乏的限制,有必要借助另外一位航海家。巧的很,这个人也姓徐,他就是中国最早海战史上的水军统帅徐承[
4
]。据《左传》记载,吴王夫差为满足与齐、晋两国争霸的欲望,公元前485年,派大夫徐承率舟师,从吴国的长江口一带北进,千里突袭隶属齐国的山东半岛,这是中国战争史上最早有关海战的记载。
徐承所率的吴国舟师,其战船有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楼船等[
5
]。其中大翼船长十二丈,宽一丈六尺,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战士有26人,下层划桨手多达50人。另有操长钩矛、长斧者各4人,专职掌握航向及联络者3人,指挥机构则由吏、仆、射、长各1人组成,共计载员91名。这样的战船在水面活动是相当快速、灵便的。中翼船长九丈六尺,宽一丈三尺五寸,载员86名。小翼船长九丈,宽一丈二尺,载员80人。要注意的是,周代和秦代的一丈,约合现在的2.31米。这三种战船都是当时吴国的主力战船,人们将它们合称为三翼船。突冒是船首装有冲角的战船,楼船通常是指挥船。水战基本方式是先用弩射,再用突冒撞击敌船,紧接着进行接舷战斗,最后登船格斗。
通过海上作战,动则水军数千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直捣敌方要害。这些战船也完全可以从中国的长江口一带运载数千人的军队,直达日本九州岛的南端。也就是说,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已经具备了从中国的东海岸渡海到达日本九州岛和四国岛的能力,而规模之宏大,一次可运载数千人。
从公元前485年到公元前219年,是266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在徐福第一次见秦始皇以前,作为航海家徐福所率领的船队,虽然数量不会太多,但其东渡日本的能力至少不会低于266年以前徐承所率领的船队。由此可得到一个启示,航海家徐福原来有自己的船队,虽然船只的数量不多,但具备东渡日本的能力。
这里要特别提示,对于徐福是否为徐承的后代,既无法认定,也无法否定。就徐承而言,从公元前512年吴灭徐,到公元前485年吴国大夫徐承率舟师进攻齐国,仅仅才27年的时间。这么短时间内,徐承就得到吴王夫差如此重大的信任并授予军权,足以说明徐承作为水军统帅的能力是无人比拟的。但徐承所统率的舟师在黄海海域被齐国击退,据说是齐人使用了鲁班所发明的“勾强”,“退者钩之,进者强之”[
6
],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勾强”也叫“勾拒”,具有钩住或阻碍敌方的战船的功能。
因此,从公元前485年徐承所统率的舟师被齐国击退,到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作为败军之统帅,亡国之士大夫,徐承被动性迁徙到日本列岛的可能性很大。徐福能够成为航海家,是要有传承的,即存在徐福是徐承后代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canglongya 于 2009-1-22 21:27 编辑
]
作者:
canglongya
时间:
2009-1-20 10:08
标题:
徐福的两张面孔(五)
五、徐福往来于海峡两岸,祖居中国大陆
徐福设局欺骗秦始皇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也正是本文将要探索的关键所在。前面已谈到,他不图名、不要官、不逐利,几千名童男童女环绕其身边,自然也不缺色。有关他的家庭信息,如祖弥、妻室、儿女,家住何处?师从何人?都无从查起。既然前面假设徐福的日本名字叫素笺鸣,并且航海家徐福原来就有自己的船队,虽然船只的数量不多,但具备东渡日本的能力。那么,我们不妨就到海峡对岸的日本列岛去查查看看,希望能有所收获……
根据前面的假设,来到日本列岛,徐福的名字就叫素笺鸣了。有关素笺鸣的传说很多,属于日本神话的范畴。一般来说,谈论日本神话,主要根据是《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这两本书,然而两者之间既有差异又有共性。通过归纳,可知道素笺鸣的父亲是一个部落首领,他的部落位于淡海之多贺,也就是现在日本滋贺县的琵琶湖边。父亲让素笺鸣“治理海原”,也就是管理与海洋有关的事务。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素笺鸣抛下应该做的事情不管,低着头,垂髯于胸前,整日在哭啼。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回答是,因为要去“母所居根之坚洲国”,所以才哭啼。父亲闻言后,非常激愤!并告戒他,必须去,但不可在“母所居根之坚洲国”久住[
7
],遂将他赶走。
这里“母所居根之坚洲国”在《日本书纪》中称之为“根国”,有“落叶归根”之地的意思,也有素笺鸣的祖籍或出生地的含义。本文认为当素笺鸣健在时,是指他的祖居,在中国大陆的沿海地区。从他们父子间的对话中可感觉到,往来于海峡两岸,就好象我们现在出远差一样。由上可知,素笺鸣是成年人,他负责管理与海洋有关的事务。主要包括海洋运输、海产品捕捞,船只及海峡两岸设施的建造、维修和管理,他是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这与我们前面提到的,徐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航海家相吻合。
不就是出一趟远差吗,何至于整日在哭啼?对此,在《古事记》中是这样描写的:“视其泣状者,令青山如枯山,泣枯河海者,悉泣干而涸。是以恶神之音,如五月蝇充斥,灾祸因是悉发”。在《日本书纪》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故令国内人民多以夭折,复使青山变枯”。青山变枯,河海干涸,灾祸悉发,民多夭折,这么大的灾难就因为素笺鸣整日的哭啼而产生的吗?特别要注意的是“如五月蝇充斥”这句,在日本国宝《真福寺本古事記》中,这句是“如狭蝇皆满万物”,寓意着不止素笺鸣一个人在哭啼,而是有很多的人也“整日在哭啼”。可见这个灾难不仅大,而且持续时间很长。可以推论,父亲派素笺鸣出差到“根国”,换上徐福的“马甲”,设局欺骗秦始皇,就是为了缓解这个灾难。那么这个灾难又是什么呢?这要回到“根国”,从250年前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谈起……
(待续..........)
作者:
canglongya
时间:
2009-1-21 09:18
标题:
徐福的两张面孔(六)
六、从 “卧薪尝胆”谈起……
成语故事“卧薪尝胆”说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成为吴王夫差的俘虏,倍受屈辱。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勾践在自己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每天都尝尝苦胆,激励自己发愤努力,不忘复国雪耻。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积聚了强大的力量,具备了灭吴的能力。终于在公元前482年,趁吴王夫差北上与齐、晋等中原诸侯争霸之机,挥师攻陷吴都。到公元前473年,灭掉了吴国,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勾践灭吴后,历八主,长达224年。越王勾践自己有卧薪尝胆而复国的体会,当然不会给吴国留下任何机会。因此,这224年里,越王勾践本人及其后世诸君,必对吴国任何企图复国的机会极尽赶尽杀绝之能事。看看吴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再环视一下周边的格局。西临强楚,想当年吴国的相国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曾攻陷楚都,掘墓鞭尸,是世仇。北有齐、鲁、宋、晋等中原诸侯,几年前夫差还曾与之争霸。南面更不用说,越灭吴后,吴国的国土除少数被周遍国家瓜分外,绝大部分都归越国所有。因此,吴国残留的贵族以及那些被越王认为企图复国的势力,逃亡的出口只有东面的大海。
前面我们讨论过吴国已具备了东渡日本的规模能力,其残部必陆续逃亡日本,应该是早期逃往日本列岛累计人数最多且军事力量最强的移民集团。沿着40年前被他们灭掉的徐国人曾走过的路,自己也一波又一波地踏上了这个不归之途,并持续了200多年。他们更不会想到,后面还会有越人、楚人、齐人、燕人……,陆续地逃亡而来。他们就像日本国歌《君之代》的歌词,“……砂砾成岩,遍生青苔”,所形容的“砂砾”一样,质地各不相同。这些“砂砾”之源,就是公元前逐鹿中原的炎黄、东夷、苗蛮、百越和戎狄等华夏各民族。巨大作用力是东亚大陆持续了数百年的战争,“砂砾”不断地被汇集到日本列岛。经过近千年从量变到质变既痛苦又无奈的漫长过程,聚合成一个遍生青苔的岩石——大和民族。
“砂砾成岩”,那是以后的事情。吴国的灭亡,越王的赶尽杀绝,使这些亡命天涯的吴国人,开始了向日本列岛的第一个移民高峰,其显著的特征是为了逃命而被动性的移民。他们的到来改变了日本列岛原有的格局,触发了古代日本的绳纹时代向弥生时代快速转变,对日本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仔细地研究他们,或许可以找到素笺鸣为什么必须到中国大陆“出差”,换上徐福的“马甲”,设局欺骗秦始皇,自己则满载而归,从此“止王不来”的真正动因。
(待续..........)
作者:
canglongya
时间:
2009-1-22 09:49
标题:
徐福的两张面孔(七)
七、逃命而来的吴国人改变了日本列岛原有的格局
这些最先逃命而来的吴国人大多数是军人,其中主要成分是前文所提到的舟师,这是自然而然,不言而喻的事情。对他们而言,已是国破家亡,就像盛满“砂砾”的碗被打破了,“砂砾”就成了散沙。原来碗对这些“砂砾”的制约就不存在了,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自然环境重新组合。这的确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因为在当时的日本列岛,他们的军事力量具有压倒优势。否则,弥生时代的中后期和古坟时代,就不会出现百多个“砂砾”一样的小国了。这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自然规律对社会进化所起的宏观制约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最根本的莫过于求生存。根据小山修三教授的研究数据,那时的日本列岛,“除北海道以外的人口,绳纹后期为16万1千人”[
8
]。显然,人少地多,海洋和陆地上的各种动植物,解决诸如:吃饭、御寒、居住等基本问题并不难。其后就是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利益圈占资源,并开始了农耕生产。同时,与当地的土著,还有曾经被他们灭国后,先期迁徙过来的徐国人整合乃至重组,以各自为政的部落形式居住了下来。就这样,其后200多年的时间,那些有幸逃命而来吴国残留的贵族们,还有那些被越王认为企图复国的势力,一波又一波地到来,参与整合乃至重组。
我们可以在弥生时代中后期出现的百多个“砂砾”一样的部落型小国中找到它们的影子。譬如,吴国是由太伯始创的,当时自号“句吴”,这里“句”与“狗”字同音,而“吴”与“奴”字近音,也与“倭”字近音。在《魏志倭人传》中有个“狗奴国”,它所具备的军事实力,足以抗衡以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所率领的30多个国家的联合体。纵观中国古代史料对周遍四夷的描写,如果说《魏志倭人传》中的“狗奴国”有“句吴国”的影子,其实并不为过。由此还可类推,《魏志倭人传》中的:奴国、已百支奴国、弥奴国、姐奴国、苏奴国、华奴苏奴国、鬼奴国、乌奴国等含“奴”字的部落型小国都可沾边。
到了公元前249年以后,随着楚灭越,秦灭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奴隶制的社会制度土崩瓦解。没落的奴隶主贵族,还有那些不堪暴政的平民百姓,成为了四散逃命的人流,日本列岛迎来了第二个被动性的移民高峰。此时的日本列岛,其动荡的程度,可与海峡对岸的东亚大陆同相辉映。土地被迅速地瓜分殆尽,仇恨的烙印,求生的本能,是那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再回首,海峡对岸的东亚大陆,奴隶制社会向大一统封建制社会的巨大变革,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胜者君临天下,一条巨龙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败者亡命天涯,两个被动性的移民高峰,在日本列岛上催生出的八岐大蛇,又一次形象地再现出由蛇向龙的“进化”过程。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canglongya 于 2009-1-22 09:52 编辑
]
作者:
canglongya
时间:
2009-1-29 11:08
标题:
徐福的两张面孔(八)
八、长期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是灾难的根源
前面谈到,第一个被动性的移民高峰徙居过来的吴国人大多数是军人,其实第二个被动性的移民高峰又何尝不是呢?“军人”二字意味着,这两个被动性的移民高峰期间徙居过来的人,几乎全是男性。男女比例的失衡持续了数百年,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灾难呢?
人之所以号称为高级动物,是因为人具备最原始的动物本能和高级的精神追求。在郭店楚简中,《性自命出》[
9
]是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儒家哲学文献。其中最关键的两句,“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非常精辟地阐述了人所具备的最原始的动物本能和高级的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各种各样的生命,产生于大自然。对于一个人来说,性来源于他的生命,对外显示为欲,最基本的欲就是食欲和性欲。食欲就是要吃饭,是为了维持生命;性欲是为了繁衍生命,否则人类将会消亡。就这点而言,人与动物一样,自我保护是最原始的本能。人通过自身这种最原始的动物本能,在维持和繁衍生命的过程中,就会生出情来,通常可归纳成七情六欲。也就是人的欲望,统称为私欲,这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本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由群居逐步地组成社会,也随之形成了相应社会道德,并进一步衍生出了各种各样更高一级的精神追求……
由上可知,最原始的动物本能是基础,高级的精神追求是上层建筑。当处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时,二者的动态平衡决定了人的行为。长时间的男女比例失衡,抑制了人最基本的需求。这时,人的主体行为,显现出为了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这一欲望,而尽力地获取。伴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每个人所呈现出的行为并非完全一致,有些人就会出现一些反常的情绪和行为。作为特例,在《日本书纪》中,通过素笺鸣这个人物,就给出了形象的描写,如下:
“时素戋鸣尊之为行也,甚无状。……。时素戋呜尊,春则回放种子,且毁其畔;秋则放天斑驹,使伏田中。复见天照大神当新尝时,则阴放屎于新宫。又见天照大神方织神衣居斋服殿,则剥天斑驹,穿殿甍而投纳。是时天照大神惊动,以梭伤身。由此发愠,乃入于天石窟,闭盘户而幽居焉。”
对于上述素笺鸣反常的情绪和行为,《古事记》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可以参考,如下:
“……遂趁胜于天照大御神所耕田上,坏田埂,埋沟渠。其更甚者,为屎散天照大御神作丰年祭之神社。……,建速须佐之男者犹恶态不止,竟更为变本加厉。于天照大御神行幸圣机织坊而诏命天女织缝御神衣时,建速须佐之男破屋之顶,逆剥天斑马之皮,自洞堕投。机织女见惊,是以不慎为梭刺冲下阴,死。”
在某个给定的客观条件下,一个人所显现的行为可能有难以理解之处,但对一群人而言,其总体行为却是合乎于自然规律的。微观无序,宏观有序,我们可以结合混沌学这一原理,对当时的社会状态给出一个宏观的映像。在持续数百年的时间中,每当一个具有一定军事实力的逃亡集团徙居过来时,就会通过动乱或战争发生一次整合,包括圈占土地,争夺资源,蹂掠成年的女子。在这种状态下,女性超负荷地承受着难以忍耐的痛苦和压力[
10
],女性自身的伤残和死亡,最终导致了孩子的死亡率也大幅度地上升[
11
]。
可见,男女比例长时间的严重失衡,也是一种毁灭性的灾难。在《古事记》中用“是以恶神之音,如五月蝇充斥,灾祸因是悉发”,在《日本书纪》中用“故令国内人民多以夭折,复使青山变枯”,来描写这个持续性的灾难,都是非常恰当的。尤其是第二个被动性的移民高峰,虽然仅有几十年的时间,但逃命而来的人流,却远远高于第一个被动性的移民高峰。对于男女比例已经处于失衡状态的日本列岛,无疑是雪上加霜,社会则处于更加严重的混乱和动荡之中。
(待续..........)
作者:
canglongya
时间:
2009-2-1 09:28
标题:
徐福的两张面孔(九)
九、对八岐大蛇的寓意逐一论说
前文提到过,素笺鸣勇斩八岐大蛇的故事在日本家喻户晓。
《古事记》中,对每年都要吃少女[12]的八岐大蛇是这样描述的:
“此大蛇,彼之目赤红若酸酱;其身者,有八头八尾具;亦其身上,有桧木,杉树,藤蔓并生,其长度溪八谷峡八尾;又,见其腹者,悉常血烂也。”
“八”字有“四面八方”和“多”的意思,因此八岐大蛇的寓意也很多。下面逐一论说之:
1、龙属蛇科,“龙”字是繁衍于东亚的华夏各民族之总称,龙的图腾形象地记录了古代华夏各民族类聚群分、血缘交融的发展过程。由前文可知,大和民族也是龙的传人,其主流是公元前逐鹿中原的华夏各民族,从四面八方汇入日本列岛的被动性移民混血而成的。
2、日本列岛形似一条大蛇,日本神话称其是由八个岛组成的。一是淡路岛,属现在的兵库县;二是伊予的二名岛,就是现在的四国;三是隐岐岛,属现在的岛根县;四是筑紫岛,就是现在的九州;五是壹岐岛,属现在的长崎县;六是对马岛,也属现在的长崎县;七是佐度岛,属现在的新泻县;八是丰秋津岛,就是现在的本州。
3、弥生时代前半期的日本列岛上,部落之间的整合乃至重组是一个既痛苦又无奈的漫长过程。其结果是出现了一些各自为政的部落型小国,这些部落型小国对应于八岐大蛇的头。如四国岛,就包括伊予国、赞岐国、栗国和土左国等四个“头”。再如筑紫岛,包含筑前国、筑后国、丰前国、丰后国、肥前国、肥后国、大隅国、萨摩国、日向国等多个“头”。这里的寓意很清晰,就是他们同处于日本列岛,但政令、军令不统一,各行其是。
4、到了弥生时代的中后期和古坟时代,百多个“砂砾”一样的小国就有百多个“头”。在这封闭的岛国空间中,痛苦的整合在漫长的岁月中煎熬。而情爱的本能导致了多元化的混血,仇恨的隔膜渗进了亲情的血液,思想、宗教、习俗、艺术伴随着血液在流动、在碰撞、在渗透、在交融,八岐大蛇形象地再现了这个由蛇向龙的“进化”过程。大化改新以后,日本逐渐地从奴隶制社会向“大一统”的封建制社会过渡,一条“大和”而成的苍龙诞生了,它就是大和民族。
5、八岐大蛇的形象还可以对应于日本列岛的某一块地域,包含道路、河流、山川、树木、荆棘、藤蔓等等。在那个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的时代,来的相对较晚一些的部落,所含女性的比例极少,男人们“目赤红若酸酱”,也就是两眼通红,处于近乎于疯狂的状态。他们本能地四处去掠夺女性,哪些部落所含女性的比例相对略多,其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概率就越大。而女性所面临的异性压力,必然大大超出了正常女性所能承受的能力,“其腹者,悉常血烂”,这正是不言而喻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每生3个孩子,就要有2个死亡[13]。
这样的灾难如果不是很多人整日在哭啼,声音“如五月蝇充斥”,那反倒成怪事了。
6、素笺鸣“出差”到东亚大陆,换上徐福的“马甲”设局欺骗秦始皇。对此,司马迁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穀种种百工而行”。满载而归的素笺鸣,在出云的鸟发之地,以酒灌醉八岐大蛇,用自己所带的十握剑,寸斩其蛇。斩至蛇尾,剑刃少缺。割开蛇尾一看,内有有一剑。这就是天丛云剑,也叫草剃大刀,是日本的三神器之一。十握剑是铜剑,天丛云剑是铁剑,二者对撞,铜剑必缺。这是一个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事件,它圈定了徐福与素笺鸣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因为中国在春秋末年,已开始使用铁器,到了战国的中晚期,始于秦国,逐渐地进入了铁器时代[14]。而铁器传入日本北部九州的时间,是在弥生时代的前期初[15],对应着第二个被动性的移民高峰,这与徐福东渡的时间相吻合。
7、八岐大蛇还有一个重要的寓意,就是指时间的跨度。从局部来看,“头”与“尾”之间的长度寓意着一个部落或部落型小国的生存周期。从全局来看,八岐大蛇“目赤红若酸酱”,寓意着男女比例失衡的开始,到第二个被动性的移民高峰所逃过来的军人,后期已有使用铁质的武器为止。这就是用整个八岐大蛇的“头”与“尾”之间的长度,暗喻着两次被动性的移民高峰之间的时间跨度。也就是灾难的根源——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所持续的时间。
8、第二个被动性的移民高峰,从时间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公元前249年楚灭越,到刘邦灭项羽实际称帝的公元前202年,大约40多年的时间段中;从地域角度来看,所逃亡过来的人流,应该以越、楚、燕、齐等国为主。素笺鸣斩杀八岐大蛇的战役,寓意着的对手应该是他们。八岐大蛇被土蜘蛛族奉为太祖,土蜘蛛一族应该属于第二个被动性的移民高峰所逃亡过来的人们。从他们面对失败而百折不挠的性格来看,很有可能是楚人或越人。
(待续..........)
作者:
canglongya
时间:
2009-2-2 16:34
标题:
徐福的两张面孔(十)
十、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的徐福
八岐大蛇被斩杀,并且司马迁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有“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之说,证明了出云国的创始人徐福所具备的军事实力。随着三千名振男女、五谷种子及农种百工的注入,在出云地区逐渐形成了日本列岛最早的部落型小国。在当时,其经济实力应该是最强大的,并且男女比例相对平衡。从宏观角度来看,一定程度地缓解了日本列岛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也就是说,在具有一定军事实力保证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输出女性“生口”,换取一些利益,平息周遍的争端,使自己的部落型小国获得稳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回过头来,再重新审视秦始皇与徐福的两次见面。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徐福上书;第二次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送徐福出海;两次的间隔是九年。我们的问题是,这九年的时间徐福究竟都干了些什么?
关于秦始皇送徐福出海,从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可知秦始皇与徐福乘船由琅邪绕山东半岛北上,经过荣成山,在之罘射杀一条大鲛鱼后,就一同向西走了。“遂并海西”这四个字非常重要,因为前面就是徐福经营九年之久,集结了千童百工的千童城。千童城位于现在河北省盐山县的千童镇一带,战国时曾为齐国的饶安邑,汉高祖五年,置千童县,东汉灵帝时又改回饶安县[
16
]。汉高祖五年为公元前202年,也就是刘邦灭项羽实际称帝的那一年,距徐福东渡日本的公元前210年仅八年的时间,可采信度应该很高。
徐福带领着船队顺无棣沟从大河口入海,东渡日本,秦始皇应该是亲眼所见。否则,他返回咸阳的速度不会那么慢,可以明显地感觉出他在平原津一带徘徊,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就秦始皇而言,他已经履约,付出了三千名童男童女、五谷种子和农种百工的代价。就好象买东西的人已经付足了钱,急等着接货呢……
秦始皇东巡一共四次,其它两次分别是公元前218年和公元前215年,徐福都没露面。尤其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到碣石,进行了大规模地求仙活动。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游碣石,考入海方士”。碣石山就在河北省境内,一说就是现在的盐山,又名无棣山[
17
],离千童城非常近。秦始皇“考入海方士”时,徐福没有露面,是很不应该的,不在的可能性很大,也许他正在忙着搬运人口。
从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原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可知,这九年来,徐福可没少花钱,若不是秦始皇催逼,徐福反倒乐得这样过下去。到实在拖延不下去时,临走还顺便骗走一些捕巨鱼的器械。遗憾的是,秦始皇所乘坐的大船,还有船上装备着的先进兵器——连弩,看来是没搞到手。
其实,这九年的时间,徐福根本就没闲着,明里扯着为秦始皇求仙药的大旗,暗地里却在搬运人口。为什么这样说呢?你想啊,一对七、八岁的童男女,九年后就十六、七岁了,那还是童男女吗?年龄小的让秦始皇管饭,养大了就运走,多好的买卖啊!是你秦始皇胜者君临天下,把败者亡命天涯的人们赶到了日本列岛,按说徐福这样做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过徐福最后一次在秦始皇眼皮底下带走的那些,肯定都是童男女。也就是说,徐福从秦帝国搬运走的人口数目,远远不止就这三千人。
这里还要提到一点,“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个灾难是长时间的,徐福欺骗秦始皇所设的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可推论,徐福在给秦始皇上书前,就在做劫掠成年女子之事。再体会前述“母所居根之坚洲国”一词,不排除徐福的母亲也有被他的父辈们劫掠而来的可能性。《日本书纪》在介绍素笺鸣的性格时,用了“有勇悍以安忍”六个字,“安忍”二个字的含义是习惯于做残忍的事情。因此,经徐福过手后的男性,其命运就很难说了……
(待续..........)
作者:
canglongya
时间:
2009-2-3 15:52
标题:
徐福的两张面孔(十一)
关于本文所提出的观点
到此为止,本文从新北神社的主祭神是素笺鸣尊,还有徐福大权现这个“影子”开始,提出“徐福的日本名字叫素笺鸣”这个假设。然后,依托宏观背景,尽可能地从各个角度,围绕这个假设逐一进行论述。在对日本绳文时代晚期和弥生时代前期,两次被动性移民高峰及其背景的讨论过程中,抓住“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一特征,运用哲学原理,对徐福设局欺骗秦始皇的真实目的,提出了新的观点。并且指出,“止王不来”的徐福在日本列岛的那一半,应该是古日本出云国的创始人素笺鸣。
据此,按照前文所述有关不等式的规则,归纳出了四个相对应的条件来缩小范围。第一,重新审视素笺鸣寸斩八岐大蛇,割开蛇尾得铁剑这一线索,寓意着徐福和素笺鸣是处在同一个时代的人。第二,徐福和素笺鸣都是往返于海峡两岸的航海家。第三,素笺鸣东渡归来,具备了寸斩八岐大蛇的能力,发动并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是古日本出云国的创始人;司马迁关于徐福东渡,也有“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的记载与之对应。第四,徐福和素笺鸣都在为同一个目的,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企图解决日本列岛“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所产生的巨大灾难。而产生这个灾难的原因,来自东亚大陆上奴隶制社会向大一统封建制社会的巨大变革,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在没有确凿的考古的证据出现之前,不能贸然地在徐福和素笺鸣之间画上等号。不过,文学家和剧作家则不会这么一味地等待,他们必将会划上更加漂亮的等号,并赋之以生命和灵魂……
续完(戊子年谷日丁健草拟于泉城寓所。Email联系:
jiandus@163.com
)
参考文献
[1] 《法音集—佛教典故》
http://www.dizang.org/gs/gs4/index.htm
[2] 丁健:《汉民族与大和民族的血缘关系求证》,中日关系史研究,2007年第四期
[3] 南山:《青年参考·日本祖先来自何方又有新说》,1999年4月16日
http://www.cyol.net/cyd/qnck/19990416/GB/771%5EC61119.htm
[4] 《左传·哀公十年》“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
[5] 《太平御览·兵部四十六·水战》:伍子胥《水战兵法》
[6] 《墨子·鲁问·卷十三·第四十九》
[7] 《古事记·最后的三贵子》:伊邪那岐命闻言,乃大忿怒,是以诏:「然者,汝不可住此国!」
[8] 小山修三:《绳文时代》,日本东京:中央公论社,1984 年版
[9] 《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2000年5月
[10] 在《古事记·序文》中,作者太安万侣以“吃刃”二字的寓意概括之。
[11] 福冈金隈遗迹
http://inoues.net/ruins/kanenokuma.html
[12] 这里的“少女”二字,是指已发育成熟的年轻女子。参见《古事记·退治八岐大蛇》
[13] 《古事记·黄泉国的再会》:时伊奘冉尊曰:“爱也吾夫君,言如此者,吾当缢杀汝所治国民,日将千头!”伊奘诺尊乃报之曰:“爱也吾妹,言如此者,吾则当产日将千五百头。”
[14] 参看《汉语大词典》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七年级上册
[15] 川越哲志等:《弥生时代铁器の研究·研究実绩报告》広岛大学 研究课题番号07401012
[16] 朱彦华:《徐福千童研究集·千童镇徐福传说考》,1996年6月
[17] 《百度百科·无棣碣石山》
http://baike.baidu.com/view/93883.html
主要参考书还有
:《古事记》、《日本书纪》、《魏志倭人传》、《列岛古代千年略史》、《史记·吴太伯世家》、《吴越春秋》、王勇著《日本通史》和《吴越移民与古代日本》等
欢迎光临 闲雪御所 剑与火 真田幕府 日本历史文化 朝鲜半岛历史文化 (http://sanada.net.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