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私录《校正日本外史》(据明治三十三年大阪田中太右卫门刻本钞出)
[打印本页]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6-3-3 19:51
标题:
私录《校正日本外史》(据明治三十三年大阪田中太右卫门刻本钞出)
布衣赖襄谨再拜白
少将乐翁公阁下。襄尝读宋苏辙《上韩魏公书》,爱之,以为自古进言于当世王侯者,大抵有求而自售,识者所丑。独辙伟魏公人物,比之名山大川,欲接其言貌以养己作文之气,言虽近狂,其澹泊无求可知也。虽然,魏公是时犹当路秉权,人将疑辙有求焉。
阁下今代之魏公也,而勇退高踏(蹈?)【注】,久处闲地,使襄学辙所为,可以无嫌矣。特贵贱悬绝,不啻如辙于魏公,则徒仰而心向往之而已。今兹尊嫡君侯膺
幕命入朝,谢
大拜之恩,襄伏在草莽,侧闻盛事,而不图邸吏带阁下之命来就襄家,取所著私史,欲赐 览观,礼意殷勤,愧悚交至。夫襄不敢求于
阁下,而
阁下求于襄,襄之荣大矣,复何所嫌而辞避乎?虽未接謦咳,闻 其词命,亦可以自壮。于是忘其芜秽,出以纳下执事,又敢有所渎告。辙书称史迁文有奇气,他日自作古史,则论迁之疏略轻信浅陋无识。夫迁官太史,总领天下文籍,犹不免疏略之讥,况如襄以寒陋一书生独力罔罗古今,其不自揣而招大方嗤笑,必也。然少小嗜读国乘,每病藩史之浩穰,又恨其有阙;至近代之事,与夫
隆治之所由,非无先辈撰著,又未有晰其端绪、综各家终始者。于是私仿迁史世家而加详备,断自源平氏,至于今代,间以中兴诸将及割据群雄,关系治乱者家别纪之,或错而合之,要览其成败盛衰之状,与臣属谋战忠邪之迹,取其大体最明确者。若夫博引旁搜,辨拆(析?)锱铢,世自有其人,以为非襄辈所及也。至其义例,盖亦有贻浅陋之嘲者。事系
一姓之下,而不有统纪以总之,列将家而杂以雄长,举今代而称谓论说如欠尊崇者,是自有说焉。夫右族迭兴、甲起乙仆、以成海宇之沿革而不必关于
王室者,我中世以还之国势也。故依实创体,以形世变,而其中贯以
帝系年号,以表条理;至大义所系,必用特书,虽厕权豪于元帅、随成败次第而因署题以见统属,而载之事实,名分截然,读者自能见之;至若 今代称谓,则谨据
奕叶名爵、天下公行之称,名识轻重,按迹可知,不敢私撰
名号,以黩 今代而眯(昧?)后世耳目。阅首至尾,睹其得失之相形,明其分裂统合之所渐,则今日无前之
功德,有不待言者,又不敢喋喋颂赞,使人疑其谀与溢,自谓敬之至也。凡是襄区区撰述之本意,不可不为
阁下一言之。野人朴直,以所谓无求之心著书,取其简约自便省览,始非谋公之世也。所以引据剪裁,皆成一家私乘之体,至写录体貌,又一仿古体,不肯学輓近之文缛,是以拮据二十余年,藏之箧笥,未尝示人。今乃得
阁下之寓目,以取信于天下后世,真意外之幸也。襄虽无求于今日,而不无求于千百载。非经
大贤之鉴识,不足以保其传也。然苟得流传,不别今与后其损益于世道人心,尤不可以不加谨。襄也病羸,不能效力父母之邦,况敢望有益于世?然已遭此极盛之运,以其庸陋之笔墨,裨补万一焉,则不负为太平之民也。苏辙谓魏公苟以为可教而教之,则幸矣;
阁下其亦有以教襄焉。冒渎尊严,惶惧无已。
文政十年丁亥五月廿一日 布衣赖襄谨再拜白。
【注】刻本难免有误,而无可校对,故凡有疑误之字皆不改,而于其后括号中注出,加问号以示疑,他处不另注明。
(此书本有提行一字至三字不等处,然发帖系统无法显示,故付之阙如。)
[
本帖最后由 江城梅花引 于 2008-3-22 17:08 编辑
]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6-3-3 21:11
外史例言
一、此书本欲志将家兴废,以为阃外一典,然元弘、延元之后,附属官军者不可谓之非武族而略焉;元龟、天正之际,割据方隅者不可谓之非元帅而舍焉。舍焉,略焉,则当时之事有不睹其全者矣。平氏始之,北条氏终之,阙此二者,源氏之事亦为不备。故源、足利、织田、丰臣四家与我德川氏则卷分上下,或成数卷,而其余者皆单一卷,以见差别,不附其后而插其间者,欲使读者览其成败分合之差别也。
一、此书要详各家兴废以资览观,不敢立本纪如正史,特其中以帝王年号几年几月表明条理耳。尝欲作年表大事记冠之,未果也。
一、署正记、前后记者,以示名分不可混也,使观者勿以奖奸雄讥之。
一、中世以还,风气东迁,历数兴废,而后大成于我德川氏,致今日太平极盛之治。生于今日者,不详从前丧乱,或不自知其生之幸也。读此书者,自首卷渐次览阅,以至末编,自能见之,不必喋喋颂赞也。
一、以国朝例言之,源平为姓,足利北条为氏;以西土例言之,源平为氏,足利北条为族,要不可混也。然列而称之因袭既久,常藩之史亦无所分,今亦循其例,曰某氏某氏,不复甄别。读者详其事迹,不患不辨之矣。
一、中兴诸将以楠氏为主,自余隶之。新田氏义未膺上将之位,而置于足利氏之上,虽兵部卿之亲、北畠氏之贵,皆系其中,不复拘其资望崇卑及相统属与否。盖正史自有体裁,不可得云云;此以家乘,故得伸私心以发幽光耳。
一、近古雄长,不止四族,如里见、佐竹、伊达、最上之于东,大友、岛津、龙造寺、长曾我部之于西,皆是。然土地之大、事迹之繁,莫之与京;或暴致强大,亦旋兴旋废,而其事不必关系天下治乱,则不复别记,特于四氏语中互见之。
一、武田、上杉以敌国合其传,似不伦也,然不如是,莫以能尽其争斗之情状,如太史公叙魏其、武安之意。
一、近时诸儒于非君非臣之间,别造名号,左支右吾,议论蜂起,虽曰崇之,其实黩之,襄则不敢焉。今之所著,断然据《左氏》纪齐晋、《汉书》纪霍氏之例,皆用见今公行之名,以直书其实。名实之际,使读者自见之,不复私撰称谓,以昧后世耳目。抑吾辈文字,何干天下名义,然自我乱之,亦心所惧。后之君子,必有取此言焉。
一、归有光云:《史记》合传,本是一滚写,分头别项,出于后人。此说为是。然分其头绪,可便省览,此书合传仿《史记》体,而写样故仍俗本,如楠氏及武田、上杉是也。
一、此书仿《史记》世家,而详略迥异,犹包三国诸臣传于刘曹孙语中,又不杀其事迹而务省约,故致卷册彭亨,头绪烦数。读者静心熟阅,不患不了了。盖此间有宇宙未曾有之国势,叙之当用宇宙未曾有之文体。
一、源平诸臣系谱本末,就各语中首尾照管,略使可概见;细川、上杉等之于足利氏亦然。至于今时列国之先,毛利、长尾等自有别志,其余错出于织田、丰臣、德川三家中。至德川氏勋旧,则具于德川语中。皆是例也。
一、中世以后,将士有滥称官号代字者,有通称小字者,今概从删杀,独举姓字,尚简省也。其间又有以字著称者,又有事迹须举字者,特表之,其他当俟异日尽注其旁。
一、各家事迹有甲是乙非、疑出爱憎者,其无大异同者,两存各语中,使读者照对审察。
一、叙是传,则言语皆私是人,是纪传体耳。如《史记》传项羽,不得为当代变其体,观此书者幸谅之。
一、古史于当代之事,不必提书、阙字、阙画,盖史体为然,又临文不讳之意也;为之者始于明清,虽臣子之礼,而近于繁缛佞谀,今不敢从。
一、父母之邦,称呼异例,亦私书之体耳,观者谅之。
一、古人云:读《史记》一事,纪中有之,传中亦有之,易于记识;如《通鉴》,一见辄没了。是纪传之所长也。如此书,叙关原一役,织田、丰臣、毛利、上杉皆举其概略,而后特详于末编,不避重复,其他皆类此。
一、自幼至老,所嗜在此,所读不下数百部,就中常藩《国史》、《成绩》及东府诸家所著,引证弘博,考索明核,故因以为根据,力可及者,尽捡(检?)其所原,时补万一之遗;又有私心不敢从者,不尽疏辩;极知其多疏谬脱误,又照管不及、交相矛盾者,俟就正于博雅耳。
一、凡事迹领其大意而驰骋颠倒,期于明瞭,故不能一一注其所出。
一、凡叙事虽已入前人雅文者,其可变者变之,以为一家言;然事词允当不可易者,不得不依旧,非敢剿袭也。大抵主明白质实,直写情势,不敢文饰。
一、序论、论赞皆言其不可已者,自叙编述之意,或取与叙事相发,不敢甚高论。即有与前人雷同者,亦存而置之,不必标新领异。
子成氏识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6-3-3 21:26
校正日本外史
引用书目
略
目次
卷一
源氏前记
平氏
卷二
源氏正记
源氏上
卷三
源氏正记
源氏下
卷四
源氏后记
北条氏
卷五
新田氏前记
楠氏
卷六
新田氏正记
新田氏
卷七
足利氏正记
足利氏上
卷八
足利氏正记
足利氏中
卷九
足利氏正记
足利氏下
卷十
足利氏后记
后北条氏
卷十一
足利氏后记
武田氏
上杉氏
卷十二
足利氏后记
毛利氏
卷十三
德川氏前记
织田氏上
卷十四
德川氏前记
织田氏下
卷十五
德川氏前记
丰臣氏上
卷十六
德川氏前记
丰臣氏中
卷十七
德川氏前记
丰臣氏下
卷十八
德川氏正记
德川氏一
卷十九
德川氏正记
德川氏二
卷二十
德川氏正记
德川氏三
卷二十一
德川氏正记
德川氏四
卷二十二
德川氏正记
德川氏五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6-3-3 22:59
赖山阳贬尊氏赞南朝忠臣,欣赏北条抗元寇之坚决,倒是迎合幕末尊王攮夷的风潮了~~~ 重行你这个是扫描还是手工录入啊?要是后者那实在是大工程呀,不如把时间用在自己写点文字上更划算一些呀~~~~~
作者:
踏月追风
时间:
2006-3-3 23:42
丰富家里的库藏,也是大功一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6-3-3 23:51
这个我知道,但偶知道手工录入的辛苦,《日本外史》不是一两天可以录入完的,太辛苦了,如果有扫描仪就好多了~~~``而且以重行之才,把录入的时间用在学习和创作上,无论对本家还是他个人来说,似乎都更划算呀~~
PS:如果是用扫描仪录入的话,自然是全力支持重行录入的呀~~~~~ 手工录入的话,就需要安排好时间,并坚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废才好~~``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6-3-4 00:32
这是手工录入,主公说的问题,经过今天一天的实践,也确实感觉到了,是比较考验耐力,还好有去年做论文前期搜集资料的那点儿底子。今天由于有事,只在国图待了两个半小时,除抄得以上内容之外还有一千六百字出头的书目(就是标了“略”字的部分),算起来平均一小时不足两千字,还是以字迹极度潦草为代价的。以后再去可能会多待一些时间,但一周也不过去一天而已,这样细水长流地做,争取年底录入完吧,十二册二十二卷,看起来虽然不多,抄起来着实不少啊。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6-3-4 00:48
呀!实在是很辛苦的,不要勉强啊 ~~~ 重行是在北京吗?可以将自己感兴趣或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借出来复印呀,我也是这么做的,只可惜景德镇图书馆里与日史搭点边的书少得可怜,翻遍了也没找着多少~~~``[em04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6-3-4 00:58
然则太贵了,国图的古籍不能复印,只能扫描,民国时的线装书扫描一页3块钱,明清的5块,要打印的话,每页好像另加1块,这一版《外史》是1900年的(已经是国图所藏年代最晚的版本了,再晚的都在外文库,应该是日文版),大概得照明清的价格来。国图书也全,服务也不错,就是东西贵。至于说“勉强”,那倒不至于,一周去一天的话,精力还是允许的;从另一方面说,如果真感到支持不了,我也还没死心眼到死而后已的地步,主公放心吧。只是一周一更,比较拖速度就是了
作者:
大内义虎
时间:
2006-3-4 09:10
标题:
我早已盼赖老头的这本书很久了~~~~~~~~~~~~
忽忽 这真是经天纬地的大功啊 [em03]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6-3-4 10:25
思之再三,觉得重行还是表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在这上面了吧~~~`每周三四个小时,那也是很大块时间啊~~~个人觉得《日本外史》与《太平记》一样,史实性并非很高~~~~ 其实偶比较想看新井白石的《古史通》,呵呵~~~~ 重行可以去找找近代日本史家的著作,不必盯着古籍,其实先看看中国史家的相关著作效果会更好~~~``
PS:楼上,赖山阳作为史学家的道行并不是很高啊,你激动个啥~~[em11][em09]
作者:
大意觉迷
时间:
2006-3-4 12:39
不是有能够实现扫描成文字的仪器吗?
作者:
满者伯夷
时间:
2006-3-4 19:24
那个错误也是不少地,需要认真校对地[em01]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6-3-4 21:53
正确率大概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吧,不过的确需要认真校对~~~``不管怎么说,总比手工录入省力得多~~~ 我也是听人说的,自己没用过~~~``
作者:
大内义虎
时间:
2006-3-5 00:15
我记得有一种感应笔 笔尖有一字宽 只要在字上掠过 就可以将字直接转化成字符
传输到电脑里
嘿嘿 其实如果怕麻烦 那就扫描成网络照片 那不就方便多了
作者:
大内义虎
时间:
2006-3-8 14:19
日本网站上的日本外史虽然不是文言文,不过如果调节语序,去掉假名,复员成原来状态也不难
作者:
大意觉迷
时间:
2007-11-12 13:31
校刻日本外史 之 川中岛
(天文)二十二年,二月。上杉谦信假路诸国,率兵二千经北陆入京师,先诣阙,遂谒将军义辉。五月归。村上义清,与高梨政赖、须田亲满、岛津规久等。自信浓来投。请谒谦信。言曰:仆等为武田信玄所侵凌,容身无地,侧闻公威名,愿赐一下手救援。谦信曰:诸君岂为人下者?而来托于我,是知我也。我今略定内乱,念贺越,我父雠。常欲屠此二国,遂树帜京畿,是吾素志耳。虽然,遇知我者,而不为出力,非丈夫也。因问义清曰:信玄用兵何如?曰:信玄行军,不贪程顿。每战要胜于后。谦信曰:彼要后胜意在拓地也。吾则不然,遇敌辄战,要不枉其锋耳。于是下令国内,以十月十二日,治兵小田滨,将八千骑。入信浓。放火武田氏属城。十一月,朔,进阵河中岛。信玄闻之,请援于今川氏,将步骑二万,出雨宫渡,使山本睛行(山本勘助)等四人觇之。返报曰:北军锐甚,君宜厚集其阵,不战屈之。信玄从之。两军夹水而阵。谦信挑战信玄不出。相持二十七日。谦信遣使者言曰:吾闻公用兵,所向无留阵,而何独不与我决乎?我于公非有怨仇,特为义清辈,敢问公何以夺彼地?公不欲与吾战,则还地于彼,不欲还地,则要与吾战!信玄答曰:公庇义清,真为高义。虽然睛信而未死,公不能成志也。公欲战则自公始。谦信曰:诺乃决议,约诘朝会战,即夜传发!以七队,合为圆阵。平明度桥而进,信玄勒十四队迎战。自卯至未,争桥相逐,胜败不决。谦信分兵渡上流,出甲斐军后,甲斐军顾之退去,横田源助、板垣三郎等,及骏河七将皆死,而越后兵亦多死伤,引兵归。先是谦信数出兵越中。而未得志。是岁,使使招降能登国主畠山义则,以女兄妻之,取其弟义春子养之。称弥五郎,实质之也。是时所管佐渡及庄内会津盗起,遣兵击平之。
(天文)二十三年,五月,信玄与小笠原长时,战于桔梗原。胜而降之。长时终出奔京师。信玄以女为北条氏康妇。为长子义信,娶今川义元女。于是二国相共翼武田氏,以扞谦信。而信浓客将乐岩寺布下和田等,阴通谦信。谦信出兵清野纵火鼠子驿。闻客将事觉被诛,乃还。八月,谦信复以八千骑入信浓。曰:吾此行。必与信玄亲战。决雌雄耳!进渡犀川阵。既望,信玄以二万人出与之对。固垒不出。间日,谦信使村上义清等夜伏兵,而晓出采樵者。近甲斐垒,甲斐兵出追之,陷伏皆死。诸队随出,乃大战。终日十七合,迭有胜败。信玄潜下令:张絙犀川而渡。伏旗帜,径芦苇中,直袭谦信麾下。麾下溃走。信玄乘胜而进。宇佐美定行等,以手兵横击,破之,挤之于河。信玄与数十骑走。有一骑黄袄骝马,以白布裹面,拔大刀来,呼曰:信玄何在!信玄跃马乱河,将逃,骑亦乱河。骂曰:竖子在此乎!举刀击之,信玄不暇拔刀。以所持麾扇扞之。扇折,又击斫其肩。甲斐从士欲救之。水驶不可近,队将原大隅枪刺其骑不中,举枪打之,中马首,马惊跳入湍中。信玄缠免。武田信繁闻信玄危,返之,呼骑索战,战死之。是日,两军死伤大当,而信玄被创,夜收兵退,后获越后捕虏,言向骑乃谦信也。
弘治元年,四月,信玄攻降木曾义高。以女妻之。
二年,信玄取伊奈郡。于是尽定信浓。以高阪昌宣守贝津城,以备谦信。谦信为武田氏强敌第一,诸将因荣昌宣也。三月,信玄、谦信复对垒河中。信玄与山本睛行等谋曰:我分兵绕出越后军后,鼓噪逼之,而以本军夹击,必大得志。乃令信浓客将保科弹正等,以兵六千夜度户神山。时月黑迷失道,不能达。谦信见甲斐军夜爨,人马有声也,潜起擐甲,传令,举八千骑出。五鼓诣信玄牙营。会天大雾,谦信自雾中直斫营而入。营惊溃。斩山本睛行等六将。而天明矣。客将兵达上杉营,营无只骑,顾闻河中战声如雷,则还渡筑摩河,出北军后,甲斐军望见,乃返夹击北军,北军败走,追逼之犀川。北军轮转返战,包追兵,将鏖之。甲斐后军横击救之。北军乃倒队而退。宇佐美定行植帜渡口护之,尽济。甲斐兵疲。不复追击。八月,谦信复出河中,使村上义清等营旧战处。而自进过河。背水阵。信玄知其志在必死。不敢出战。其候骑报曰:北军积薪如山。信玄令诸将曰:敌中夜有火举,慎勿进击,进击者族!及暮候骑又报曰:北军扫营,荷担将去,诸将争请追击。信玄曰:谦信岂迫暮扫营者?击之必败。其夜北军火起,甲斐军不动。天明望见北军疏行首。严阵而待。诸将乃服信玄。信玄谋设伏两山间,挑战佯败,诱敌入山,瞰射歼之。乃夜设伏,而明纵马入北军中。出轻卒追之。谦信不出。信玄虑兵老有变,乘夜退入上野原。谦信举军追击。信玄返战,杀伤相当,交收兵归。甲斐、越后兵连不解,两国士民患之,皆愿讲和,今川义元为周旋之。谦信将有事于关东及越中,于是和成。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7-11-12 14:03
觉迷怎么把这个翻出来了?
作者:
大意觉迷
时间:
2007-11-12 14:06
偶尔看到了,随手贴上来。
作者:
安国寺明羽
时间:
2008-3-22 17:00
而勇退高踏(蹈?)
辨拆(析?)锱铢
眯(昧?)后世耳目
尽捡(检?)其所原
----------------------
如此标识,尊重原文,还是不错的!
作者:
岛津明久
时间:
2008-3-30 21:13
江城同学 请问国图中50年代手抄本古籍复印一页大概多少钱?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8-3-30 21:39
50年代手抄本古籍?50年代好像没有手抄本的古籍了,出版的应该是两毛多不到三毛钱一页。
作者:
岛津明久
时间:
2008-3-30 21:47
非常感谢
在国图找到个50年代手抄本 越史通鉴纲目 打算复印其中几十页 以补台湾影印版之不足
作者:
慎由戎
时间:
2008-8-26 18:01
据说《日本外史》多引野史乡记,史料价值不是很高?
超星上有《重订日本外史》,明治41年06月再版本,有兴趣可以去看。
欢迎光临 闲雪御所 剑与火 真田幕府 日本历史文化 朝鲜半岛历史文化 (http://sanada.net.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