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数典看到的宋高宗给岳飞的手敕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意觉迷    时间: 2008-7-25 10:37     标题: 数典看到的宋高宗给岳飞的手敕

据说原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卿盛秋之际,提兵按边,风霜已寒,征驭良苦。如是别有事宜,可密奏来。朝廷以淮西军叛之后,每加过虑,长江上游一带,缓急之际,全借卿军照管。可更戒饬所留军马,训练整齐,常若寇至。蕲阳江洲两处水军,亦宜遣发,以防意外。如卿体国,岂待多言?!
                                                       付岳飞
                                                                            (高宗画押)



左上角清帝乾隆的题诗:
飞白精忠早赐旗,霜寒又勤上流师。本来原是腹心托,十二金牌竟若为?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8-7-25 12:44

这是不是让文徵明感叹“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那道手敕?
作者: 东乡    时间: 2008-7-25 13:09

宋高宗书法不错~ 书法不错
作者: 大意觉迷    时间: 2008-7-25 13:25

重行能不能从手敕内容分析下大概是什么时候写的这个手敕?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8-7-25 13:41

从《宋史》本传看,自应是岳飞到江西以后的事情。按本纪及本传,绍兴元年秋七月庚子,岳飞以神武右军副统制、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留洪州。二年夏六月戊戌,讨曹成还,授武安军承宣使,屯江州。三年讨虔吉二州贼还,授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又改神武后军都统制,仍制置使。然而按本纪,其秋八月己丑诏岳飞赴行在,九月庚申飞至,当月乙亥,以岳飞为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置司江州,此年秋季岳飞既入觐,似无须复有敕书。元年二年之中,元年亦不甚合,盖飞若在洪州受敕,则不宜以长江上游相托,蕲阳、江州两处水军亦未免鞭长莫及。二年屯江州后,则正居上流之地,与敕书合,其夏飞受职,入秋高宗手敕劳问且授方略,亦合常理。

[ 本帖最后由 江城梅花引 于 2008-7-25 14:04 编辑 ]
作者: 大意觉迷    时间: 2008-7-25 13:52

离被害还有十年啊。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8-7-25 14:05

高宗书法真的不错啊~~~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8-7-25 14:06

宋朝皇帝的书法据说大都不差。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8-7-25 14:14

乾隆说“飞白精忠早赐旗”,错了。赐“精忠岳飞”字在三年入觐时,不在二年。
作者: 东乡    时间: 2008-7-25 16:30

梅花是说 此道御札是绍兴二年赐予岳飞的?
可巧的是 梅花着力于迁官和地理 却忽略了一句话“朝廷以淮西军叛之后,每加过虑”

刘光世在绍兴七年被罢黜了淮西宣抚使这个军职
淮西军实力在南宋初年四大军中最为雄厚 兵精将骁
但刘光世相当不卖力 所以朝野指责 终被罢黜

从绍兴六年、七年的种种迹象来看 朝廷是格外器重岳飞的 赵构几乎跟岳飞好上了 还引得其他宿老大将的嫉妒 因此君臣约定 刘光世离职后 把淮西军划归岳飞麾下 但有伏笔在 赵构始终不发具有效力的决定 只是二人相商时的允诺
而岳飞为实现恢复中原的计划 十分希望能收编淮西军 因为岳家军不过二万余 淮西军四万余 合并后将有6万余 这离岳飞预计的北伐总兵力10万人无疑近了一大步

绍兴七年 刘光世走后不久 淮西军因为某些原因 全部叛变到伪齐去了 岳飞希望落空 赵构也从此事慢慢开始防范这位格外能干的家伙到底是什么心思......

[ 本帖最后由 东乡 于 2008-7-25 16:31 编辑 ]
作者: 东乡    时间: 2008-7-25 16:33

因此说 岳飞于绍兴十一年遇害 此道御札发于绍兴七年 其实鄂王的阳寿只剩下四年多了

唔 不禁一丝悲切油然而生
作者: 东乡    时间: 2008-7-25 16:45

“卿盛秋之际,提兵按边,风霜已寒”

还可看此句 淮西军叛变大概是夏天的事情 大概是绍兴七年八月八日
岳飞希望落空 却按捺不住激动 在秋季时分带领部分兵马去巡察边境地区 并报告朝廷自己这一动作 也许是表示斗志吧

然后 赵构就把觉迷这个《御札》发给了岳飞 抚慰抚慰他
但其中提到“江州”等处“水军” 于是岳飞以“舟师”驻于“江州,为淮浙声援” 却无法查知此事具体时间

不过《金佗续编》所载 绍兴八年二月 令岳飞“统率一行官兵人船回鄂州本司” 有这么道《省札》

因此 岳飞在绍兴七年秋后 也确实到江州去驻扎过的

推断要点分为
1、“盛秋”“按边”
2、“淮西军叛”
3、“江州水军,亦宜遣发,以防意外”

[ 本帖最后由 东乡 于 2008-7-25 16:55 编辑 ]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8-7-25 18:23

“淮西军叛”如果是指郦琼之叛,那么确如东乡所说,是七年的事情。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8-7-25 18:28

庚戌,以张浚累陈岳飞积虑专在并兵,奏牍求去,意在要君,遂命兵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议军事张宗元权湖北、京西宣抚判官,实监其军。

这就是悲剧的源头了。
作者: 绯村明月    时间: 2008-7-25 23:02

估计历朝历代的君王没有人的字是狗爬似的
作者: 藤原显子    时间: 2008-7-25 23:31

真是一手漂亮的字……
赵家的字果然好看……

[ 本帖最后由 藤原显子 于 2008-7-25 23:32 编辑 ]
作者: 万里小路安房    时间: 2008-7-26 01:12

引用:
原帖由 绯村明月 于 2008-7-25 23:02 发表
估计历朝历代的君王没有人的字是狗爬似的
「不狗爬」和「寫得好」是兩碼事兒……
作者: 东乡    时间: 2008-7-26 08:55

自唐、五代以后 经济重心已经从关中、河北转移到江东 而且海外贸易发达 形象地比喻南宋经济政策则是 倾向东南 面向海外 那么南宋朝廷偏安并非没有它的道理 在这种状态下 中华文明有很大希望向海洋文明、商业文明试探着转化 不能因为南宋是个封建朝廷就认为它必须搞大一统 收复失地 统一中国 西欧资本主义近代强国哪个不是由君主王朝开始的呢?岛国如英国是都铎王朝、大陆国如法国是波旁王朝。
岳飞坚定北伐 更多是大义凛然 若非金朝女真贵族始终不放弃民族压迫和民族征服 南宋和金朝划疆而治又何妨? 金朝的压力迫使南宋不能稳定地保护转型萌芽 始终是两个封建王朝在PK 结果被更落后的游牧王朝OVER掉~ 大家一起回到封建社会 农耕为本 盛世王朝 真是不亦乐乎啊~~

[ 本帖最后由 东乡 于 2008-7-26 08:56 编辑 ]
作者: 东乡    时间: 2008-7-26 09:03

中国古代科技的最后巅峰确实出现在宋代 此后一直到所谓盛世不断的明和清 都在缓慢下落中
作者: 东乡    时间: 2008-7-26 11:55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 还得从篆书、隶书算起 先秦三代就幸免了吧
作者: 今川政虎    时间: 2008-7-26 19:42

岳家军两万余,笑翻!

岳部十五个军编制,光北嵬军骑兵就有8千,其他选锋军,踏白军,游击军,前军,左军,右军等等难道就二万人,真笑翻.

这玩笑开的有点大!

岳部兵力有说30万的,有说15万的,有说10万的,有说6万的.就是没说2万的.

一般认为岳部兵力在30万以下,其中战斗兵约十万人,是当时四大将中兵力最大者!
作者: 今川政虎    时间: 2008-7-27 01:43

偶资料不在手头,但岳部早就过了30个将的编制了,详细问梅花.岳部十五个军的番号是板上钉丁滴~跑那里都是这么多

韩部兵力有两说,一为8万,一为3万.确定数量争议中.

最确定是刘光世部,精确到个位数,有刘部个将官部的具体数据.

[ 本帖最后由 今川政虎 于 2008-7-27 01:46 编辑 ]
作者: 今川政虎    时间: 2008-7-27 03:27

先看后勤:
南宋人庄绰曾在绍兴八年前后鄂州为官,对岳家军的情况非常了解,他在他的笔记《鸡肋编》卷下说:  

绍兴八年,余在鄂州,见岳侯军月用钱五十六万缗,米七万余石

高宗也说得清楚:“又岁计所入,供军之余,小约亦数百万缗。”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一桧:“闻飞军中有钱二千万缗,昨遣人问之,飞对,所有之数盖十之九,人言固不妄也。今遣(鲍)琚往,纵不能尽,若得其半,亦不少矣。又岁计所入,供军之余,小约亦数百万这是高宗和秦桧的对话。当时已经绍兴十一年九月,岳飞兵权被罢。高宗派官员鲍琚去接收岳家军的钱粮,禁不住心中兴奋,特意说出这番话来。这个二千万缗,大体可信的。韩家军积累不过一百万贯 。

军号:
《王贵颍昌捷奏》: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河南、北诸路招讨使臣岳飞状奏:「今月十五日,据本司中军统制、提举一行事务王贵申:“依准指挥,统率诸军人马,於颍昌府屯驻。今月十四日辰时以来,有番贼四太子、镇国大王、并昭武大将军韩常及番贼万户四人,亲领番兵马军三万余骑,直抵颖昌府西门外摆列。贵遂令踏白军统制董先、选锋军副统制胡清守城。贵亲统中军、游奕军人马,并机宜岳云将带到背嵬军出城迎战。

《金佗粹编》:先臣谓臣云日:「贼犯郾城,屡失利,必回锋以攻颖昌,汝宜速以背嵬援王贵。」既而兀术果以兵十万、骑三万来。於是,贵将游奕,云将背嵬,战于城西。

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末,岳飞被任命为知州、兼荆湖东路安抚使、都总管,统率军马前往潭州。二月,主战派头号人物李纲被起用为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岳飞等将领划入李纲部下[51],讨伐湖东路的盗匪曹成。当时岳家军的兵力为一万二千余人,岳飞以二千人驻守吉州(今江西吉安市),以其余的一万多人进攻曹成的部队。闰六月,岳飞升三官为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仍属从五品。讨伐曹成后,岳家军兵力增一倍,达二万三千到四千人左右,与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军相差不多。

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岳飞第二次朝见宋高宗。岳家军的军号也由“神武副军”升格为“神武后军”,但岳飞的官衔却由都统制改回统制,这是因为他的资历尚浅,还不能和“神武左军”都统制韩世忠、“神武右军”都统制张俊相比。

绍兴五年(1135年),岳家军的规模从三万多人的规模增加到十万人左右的规模。这是因为杨幺军的壮丁五、六万人大都编入岳家军,再加上江南西路安抚司统制祁超、统领高道等部(约八千五百多人),和此后增拨的统领丘赟所部(近一千五百人);荆湖南路安抚司统制任士安、郝晸、王俊、统领焦元等部(约一万多人);以及张浚都督府左军统制杜湛改任岳飞统辖的黄州武将知州带来的几千蔡州兵。岳家军以后也大体维持十万左右这个数量直到岳飞被宋高宗和秦桧所害。
  
1135年,由于岳家军的兵力变成了原来的三倍,岳家军也从原先十将的编制扩充至三十将的编制,每将的平均兵力是三千多人。到绍兴九年(1139年)岳家军增至八十四将,每将的平均兵力减至一千二百余人。

岳家军至少有十二统制“军”:1.背嵬军;2.前军;3.右军;4.中军;5.左军;6.后军;7.游奕军;8.踏白军;9.选锋军;10.胜捷军;11.破敌军;12.水军。其中背嵬军是绝对主力,名字学自韩世忠的同名统制军;游奕是巡回的意思;踏白是武装侦察的意思;其它军名都是增长士气的军号。

  据绍兴九年(1139年)统计,这十二军共有22名统制、5名统领和252名将官分别率领,其中有正将、副将和准备将各84名。王贵任中军统制,张宪任前军统制,这二人是岳飞的副手,岳飞不在时可代替岳飞指挥其他统制,主持岳家军全军的事务;徐庆、牛皋和董先三人最为善战;此五人是岳家军的中坚人物

七月初,完颜宗弼在顺昌之败一个半月后,全军出动试图突袭郾城这个岳家军总部,导致一场主力之间的大决战。
岳飞命令岳云率领背嵬八千马军和游奕军的马军出城迎击,并说:“必胜而后返,如不用命,吾先斩汝!”金军后续部队不断到达郾城投入战斗。岳云的马军不断打退金军的冲锋。岳家军悍将杨再兴声称要活捉完颜宗弼,单骑冲入金军队伍中,杀金军将士数十

十三日,张宪率背嵬军、游奕军、前军等主力进入完颜宗弼残军所在的临颍县,再次寻求和其决战。将官杨再兴和王兰、高林、罗彦、姚侑、李德等三百骑前哨在抵达临颍县南的小商河时,与完颜宗弼的主力猝然相遇......

在颍昌府的岳家军共有五个军,然而除踏白军是全军外,中军统领苏坚在西京河南府,选锋军统制李道在外地,背嵬军和游奕军主力又在郾城县和临颍县,都只是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主帅岳飞也不在此地。颍昌府岳家军统帅王贵自己和姚政、岳云等率八百名背嵬军和一部分中军、游奕军出城决战,令统制董先率踏白军,副统制胡清率选锋军守城......

烦了,一一解答忒累,想知道请看此书
<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一八、岳家军的兵力和编制
http://book.bitrich.com/bookdeta ... 26df5e48868b2b.html

[ 本帖最后由 今川政虎 于 2008-7-27 03:42 编辑 ]
作者: 东乡    时间: 2008-7-27 03:43

王曾瑜师之力作 余不敢不敬 但未睹其书 暂且自存疑 日后再查
余所引用史籍资料 多摘自邓广铭师之《岳飞传》句句确凿 并无可笑翻之处
二师之言语亦稍有不合之处 余不敢妄自揣度 厚此薄彼

[ 本帖最后由 东乡 于 2008-7-27 03:50 编辑 ]
作者: 今川政虎    时间: 2008-7-27 03:45

自己看书,都有出处
作者: 东乡    时间: 2008-7-27 04:06

10楼帖子内 我猜测岳飞军2万多 现在看来似乎不对 也许该是5万多
觉迷在顶楼列举的高宗御札 乃是绍兴七年的东西
而岳飞在绍兴五年已经破了杨幺 收其丁壮达5、6万之巨 则当绍兴七年之时 岳飞有5万多部众或许更正确

不过 邓广铭师在书中提到岳飞欲合并刘光世军之时 淮西军是鄂州军的两倍 故而误导我了 现在不知邓师何出此言 有待深究 特别是与王曾瑜师冲突之处 还要详查

然而政虎一上来就笑翻 未必合适

你所言岳家军规模乃是绍兴五年破杨幺起义军之后发展的情况
而我所言乃未考虑杨幺余部5、6万人被收编之前的情况 如绍兴四年那个《省状》 则是绍兴五年之前的情况
若是笼统言之 岳家军规模几何?
则无论言5万多者、言2万多者等等 皆未点明时间段 都有以偏盖全之嫌

且不说王师一定对、邓师一定错 有待详细考查再做比较

[ 本帖最后由 东乡 于 2008-7-27 06:30 编辑 ]
作者: 东乡    时间: 2008-7-27 09:53

三联书店 邓广铭《岳飞传》2007年第1版 第214页 第9章第3小节 开头第一句:“刘光世部队的兵马将佐数目,差不多是岳家军的两倍。”
方才看了王曾瑜的《岳飞新传》之淮西兵变一节,王曾瑜并没有谈到邓广铭有关于此的见解是否有问题。
不知邓师为何认为绍兴五年、六年 岳飞所部数量仍然少于韩、张、刘诸军。
有关破杨幺,收编5、6万丁壮入伍之大事,邓师亦未提及。
而王曾瑜着重指出,从绍兴五年平杨幺起,岳家军从三万上升到十万,此规模一直保持到绍兴十一年鄂州宣抚司被撤为止。
怪哉~
作者: 大意觉迷    时间: 2008-7-27 10:51

列个时间表吧,估算下每个时间段的岳家军人数,这样可能更直观吧。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8-7-27 13:20

杨幺余部五六万人确实都被收编了吗?
作者: 今川政虎    时间: 2008-7-27 14:26

刘光世部的兵员人数是各大将中最清楚的,在<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中详细列出了刘部各统制的兵员人数(精确到个位数),其总数在5万以上,有精准数字存在~
作者: 大意觉迷    时间: 2008-8-6 11:27

金人再犯东京,贼方在境,难以召卿远来面议。今遣李若虚前去,就卿商量。凡今日可以乘机御敌之事,卿可一一筹画措置,先入急递奏来。据(今来)事势,莫须重兵持守、轻兵择利;其设施之方,则委任卿,朕不可以遥度也。盛夏我兵所宜,至秋则彼必猖獗,机会之间,尤宜审处。遣亲札,指不多及。
   付岳飞。 御押

这里的“莫须”该如何理解?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8-8-6 12:31

看前后文意,是不是“莫过于”、“莫胜于”的意思?照“莫须有”解作“也许”似乎不太通。
作者: 大意觉迷    时间: 2008-8-6 12:34

所以有人对“莫须有”该如何解释提出不同意见。似乎到现在还没有定论。
作者: 大意觉迷    时间: 2008-8-6 12:41

帝曰:“士大夫但为身谋,向使在明州时,朕虽百拜,亦不复问矣”,帝辞色俱厉。如渊回曰:“今日事势,与在明州时不同”。(李)谊曰:“此事莫须召三大将来,与之商议,取其稳当乃可”?(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曾鲁公(曾巩)以魏公(韩琦)文字问执政诸公曰:“此事如何”?清献赵公(赵抃)曰:“莫须待介甫(王安石)参告否”?鲁公默然。(宋朱弁《曲洧旧闻》)

及后北方寒盟,上为大惧。宦者梁师成自抱前后结约文牍于上前,上顾师成曰:“北事之起,他人皆误我,独太师(曾巩)首尾道不是。今至此,莫须问他否”。师成迫上耳密奏久之,上遂默然而止。(宋蔡绦《铁围山丛谈》)

金紫人即呼妇取纸,语二同坐曰:“误勾此人来矣”。绿衣人曰:“已来,将奈何”?朱衣人曰:“既误,莫须放回”?金紫人曰:“合如此”!(宋王巩《清虚杂著》)


曾布曰:“不审陛下以(司马)光等为有罪、无罪?”徽宗答道:“莫须是有罪!”布曰:“圣意如此,臣乃敢尽言”。(宋曾布《曾公遗录》)
作者: 大意觉迷    时间: 2008-8-6 12:42

特别是最后一个“莫须是有罪”,比较典型。
作者: 江城梅花引    时间: 2008-8-6 12:48

以上面五例看,“莫须”与其说是“也许”,不如解作“须当”。则“莫须有”即“须当有”。秦桧盖谓岳飞“须当有罪”,不问事实之有无也。

[ 本帖最后由 江城梅花引 于 2008-8-6 12:49 编辑 ]
作者: 大意觉迷    时间: 2008-8-6 13:08

看到一种比较中肯的解释,“莫须”解为“应该”。虽带有揣测的语气,但比“也许”表达得更肯定。
作者: 真田豪    时间: 2008-8-6 18:43

不是说这莫须是口语吗?作"难道没有"解~~~也即反问~~~好象这种解释比较通~~~




欢迎光临 闲雪御所 剑与火 真田幕府 日本历史文化 朝鲜半岛历史文化 (http://sanada.net.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